埃塞俄比亞航空客機上周日(10日)墜毀,機上157人全部罹難,包括8名中國公民。涉事的波音737 Max 8客機屬於新型飛機,今次空難為該款客機不足半年內第二次墜毀,加上上次涉及同款飛機的空難,證實與自動安全系統操作有關,令外界關注該款飛機的安全問題。中國民航局星期一(11日)宣布,要求內地航空公司在同日傍晚六點前,暫停波音737-MAX飛機的商業運行。

民航局指,埃塞俄比亞航空一架波音737 Max 8客機墜毀,是繼去年10月印尼獅航空難後,同款客機的第二宗空難,令人警醒,又指鑑於兩宗空難都發生在起飛階段,具有一定相似性,為確保中國民航飛行安全,要求國內航空公司暫時停飛同款客機。

兩宗航難相似 最嚴重Max8客機或全停飛

前美國運輸部督察長Mary Schiavo認為接連兩宗空難已敲響航空界警鐘,她分析指雖然埃塞俄比亞航空涉事客機失事前,未有出現有獅航客機般的劇烈升降,但紀錄顯示客機墜毀前仍有先下降後再上升。她又稱,兩架簇新的飛機同樣來自飛行紀錄良好的航空公司,認為目前兩宗空難有不少相似之處,相信當局會調查兩案共通點,一旦兩者被發現有關連,Max8所有同款客機可能要全部停飛。截至一月,波音公司共350架Max型客機已付運全球,並接獲4661宗訂單。

波音指Max比對手同款客機高效一成

為在全球窄體機市場中佔上風,波音公司推出737 Max系列客機,以抗衡空中巴士A320neo系列客機。波音表示,737 Max客機比對方同類客機高效約一成。波音公司至今已出產逾萬架737系列客機,成為歷來最暢銷客機機款。

印尼獅航去年十月由雅加達起飛不久後墜毀,當地政府發表的初步報告認為,客機的自動安全系統接收錯誤數據,導致機頭二十多次向下,機師與系統「搏鬥」失敗釀成空難。意外後,波音發出緊急訓練警告,向航空公司建議如何處理錯誤駕駛艙數據。

 

(美國有線新聞網 / 彭博/ 中國民航局)


智慧城市數碼基礎建設

黃偉綸  香港發展局局長

 

一個有效率和宜居的城市,必須擁有良好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如道路、橋樑、通訊設備等;同樣地,香港要發展為智慧城市,優良的數碼基礎設施也十分重要。財政司司長在2019-20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預留3億元,加快發展「空間數據共享平台」,促進地理空間數據的整合、互通、共享和創新應用,並分階段推出高質素的全港三維數碼地圖。今次,我邀請了香港地政總署署長陳松青,介紹署方就上述兩方面的工作及未來路向。

每天都在使用「空間數據」?

大家對「空間數據」這名稱或許會感到陌生,但其實它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融入我們的生活。「空間數據」是指具有地址或地理位置資訊的數據,手機上大部分的應用程式,都牽涉使用「空間數據」,例如利用手機上的地圖尋找路線,或以應用程式尋找餐廳、停車場、巴士站位置等。政府致力發展「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目的是提供一個可以整合、互通和共享地理空間資訊的平台,支援不同應用程式的開發和創新應用。

建立「空間數據」超級市場

陳松青署長形容,「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就如一間超級市場,不同的供應商提供不同的貨品(空間數據),貨架上會有適當目錄標籤,並標示如何使用,方便市民和程式開發者尋找適合的產品及應用。地政總署去年底推出新網站「香港地理數據站」(HK GeoData Store),可說是「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的初版。

香港地政總署去年底推出新網站「香港地理數據站」(geodata.gov.hk),可說是「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的初版;而新版「地理資訊地圖」(www.map.gov.hk),亦加入多種有關土地資源的空間數據。

陳松青署長說,現時數據站就像一間雜貨店,未達大型超市的規模。未來,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要把數據站持續擴充,將更多與土地有關的數據數碼化,並透過與不同部門和公私營機構合作,採集更多與城市建設和設施以至公共服務有關的數據,逐步開放出來,豐富數據站涵蓋的範圍和內容。他期望在2022年底前完成有關工作。

香港地政總署署長陳松青表示,「空間數據共享平台」是可整合、互通和共享地理空間資訊的平台,支援不同應用程式的開發和創新應用。
香港地政總署除發展「空間數據共享平台」之外,亦會推出全港三維數碼地圖產品,包括三維室內地圖。
香港地政總署署長陳松青(右)認為,香港要發展為智慧城市,優良的數碼基礎設施十分重要。旁為副署長梁建華。

三維數碼地圖更準更豐富

發展數碼基礎設施,除建立「空間數據共享平台」,還包括將平面地圖提升至三維數碼地圖。陳松青署長介紹,相比二維地圖,三維地圖提供更真實、準確及豐富的數碼地形圖數據,就像在數碼環境中創建的一個真實城市環境。而各項透過傳感器搜集得來的數據,如溫度、風向、噪音等,都能有效地融合於三維地圖上,支援多方面應用及分析。三維地圖用途更廣泛,包括城市規劃、土地管理、工程研究、環境評估、交通運輸研究、景觀設計、航空規劃、物流、開發相關應用程式等。

三項三維數碼地圖產品

香港地政總署正陸續開發3項三維數碼地圖產品,包括(1)三維城市地圖(2)三維行人及行車道路網及(3)三維室內地圖。

陳松青署長說,三維城市地圖將於今年下半年開始製作,覆蓋範圍包括香港島、九龍及早期發展的新市鎮(例如沙田、荃灣、葵青、屯門、大埔等),並會上載到「香港地理數據站」,開放予公眾使用。覆蓋範圍隨後會推展至其他地方包括大嶼山等,目標是於2023年底前完成整個香港三維城市地圖。

香港地政總署正展開先導計劃,利用約150座大廈的建築圖,製作三維數碼模型,將室內環境三維數碼化,期望可於今年內完成。

製作三維行人及行車道路網計劃現已開始進行,預計在2020年初完成,屆時除了可為車輛導航,亦可為行人導航,提供前往目的地的最佳路線。

香港地政總署會透過航空測量、無人駕駛飛行系統、車載移動測繪系統等收集具質素的地理資訊。

 

另外,香港地政總署將於今年底開始,逐步把香港市區及新市鎮的三維行人及行車道路網絡模型數據放上網,提高三維地圖的可用性,該計劃預期在2020年初完成,屆時除了為車輛導航,亦可為行人導航,提供前往目的地的最佳路線。就三維室內地圖而言,署方正展開先導計劃,利用約150座大廈的建築圖則,製作三維數碼模型,將室內環境三維數碼化,期望可於今年內完成,並推展至市區不同的建築物。

我期望隨着「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和全港三維數碼地圖的工作按計劃逐步展開,能促進開放和分享更多空間數據,讓市民及公私營機構更方便搜尋和使用,並為香港的創科及智慧城市發展,提供重要的數碼基礎設施。


香港飛躍成國際大都會,與昔日的輝煌工業發展密不可分,既是全球重要製造業中心,也一度帶動內地經濟騰飛及人才發展。在經濟轉型下,香港工業仍繼續以優良品質及創新發展路向,為粵港澳大灣區開拓新機遇。 與香港工業總會合作的大型紀錄片《香港工業正能量》,攝製隊的足跡踏遍多個城市,訪問了六十多間港資企業,以探討香港百年工業蛻變,到底會為大灣區發展帶來甚麼新啟示?

監製:莊源豐

第五十二集:企業環保耀香江(一)

鳴謝:中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全面打擊人口販運 致力保障外傭權益

張建宗  香港財政司司長

2019年3月10日

香港一直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全方位打擊販運人口活動,及加強保障在港工作的三十九萬外籍家庭傭工(外傭)。

剛發表的2019-20年財政預算案,撥款超過6,200萬元在香港警務處、入境事務處(入境處)、海關、勞工處及律政司開設98個新職位,以全面及積極推行《香港打擊販運人口及加強保障外籍家庭傭工行動計劃》(《行動計劃》)。

政府在2018年3月成立了跨局/部門「打擊販運人口及加強保障外籍家庭傭工督導委員會」,目標是制定整體策略和監督《行動計劃》的執行。督導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保安局局長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為副主席,相關部門首長為成員。

《行動計劃》以行動為本,列出14項新措施和20項恆常措施,其中10項新措施已經落實,其餘亦將於今年稍後推出。

受害人識別

執法部門自2015年起陸續推出販運人口受害人識別機制。繼入境處後,警務處和海關亦於去年全面執行有關機制。

去年,有7 500多名容易受剝削人士(例如非法入境者、性工作者、非法勞工、外傭和輸入勞工等)接受初步識別審核,為2016年的三倍。而接受全面查問的人,亦比2017年大幅上升差不多四倍至110人。

儘管我們大力加強受害人識別的工作,被識別為受害人的比例仍然維持在低於0.3%的水平,只有18人,進一步印證販運人口在香港並不普遍。

我們的工作既重量又重質。去年,執法部門參考了「香港公民社會反人口販運專責小組」所發布的受害人識別工具,改良了政府的受害人識別問題清單,令受害人識別更準確。

調查及執法

另一重點措施是推出了跨部門聯合調查機制,讓相關部門在有需要時一起會見受害人,避免受害人在不同的會面中,不斷複述其痛苦和創傷經歷。這實為督導委員會一項重要成就。

另外,所有相關部門已委任專責隊伍或人員處理販運人口案件,大大加強了執法上的整體及跨部門協調工作。

加強保障外傭

督導委員會亦非常重視三十九萬在港外傭的權益和福祉。

 

自去年4月,勞工處已積極加強對不良職業介紹所的執法,以配合將職業介紹所濫收求職者佣金的最高刑罰大幅提升六倍的法例修訂。勞工處亦把巡查職業介紹所的目標次數提高至每年2 000次,相比2014年增加了54%。自去年10月,勞工處於其職業介紹所專題網站(www.eaa.labour.gov.hk)發布職業介紹所被定罪或接獲書面警告的紀錄,讓廣大僱主及求職者(包括外傭)可作出知情的決定。

勞工處於去年12月設立了24小時電話專線(2157 9537),提供七種語言的傳譯服務,為外傭提供一站式支援,方便他們就僱傭權益作出查詢或尋求意見。外傭亦可透過勞工處的外傭專題網站(www.fdh.labour.gov.hk)及職業介紹所專題網站的網上表格作出查詢或投訴。這些例子均顯示政府保障外傭的決心和努力。

為進一步保障外傭權益及加强政府之間的合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於今年一月訪問印尼雅加達。兩地政府重申了雙方共同維護在港外傭權益的決心,並同意加強合作及保持緊密聯繫。

培訓及夥伴合作

我們亦加強培訓工作,2 300多名來自不同政府部門或機構的人員在去年接受本地或海外有關販運人口的培訓,較2017年多約三成。其中,醫院管理局及東華三院「芷若園」更是首度參與有關培訓。

另外,為加強與民間社會的夥伴關係,政府過去一年亦積極參與由各本地及國際組織舉辦與販運人口有關的活動。當我們的合作越緊密,販運人口罪行就越難在香港立足。

未來一年

以上的工作成果為2018年寫下打擊販運人口重要的一年。當然,我們絕不會因而自滿,會繼續提高警覺。

政府的額外撥款會讓我們加大力度打擊販運人口。當中,勞工處會於其分佈全港的10個勞資關係科分區辦事處推行受害人初步識別機制,以便及早識別潛在受剝削或虐待的外傭。勞工處亦會探討如何鼓勵更多外傭在刑事案件出任控方證人,並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外傭認識其僱傭權益。

另外,入境處會成立一個新的專責組別在處理外傭簽證申請前進行初步檢查,以及早識別潛在的販運人口或剝削外傭個案,並在有需要時盡早展開調查。警務處、海關和律政司亦獲撥備新的資源,加強《行動計劃》的實施。

上月,我與非政府組織就販運人口議題作出交流,並指出特區政府在打擊販運人口上的努力和進步理應得到認同。

香港現時有一籃子不同法例,全面、有效及針對性打擊販運人口及保護外傭,這多元化的法例模式制度行之有效。但有部份人士卻因香港並無單一法例的模式為由,指控政府沒有決心打擊人口販運。這說法並不公允,更無事實根據。數據及事實勝於雄辯,所有客觀指標均顯示我們在打擊販運人口和保障外傭方面正朝著正確方向推進。

我會繼續帶領督導委員會全力落實《行動計劃》。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不怕辦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香港有人提出,要在鄰近香港的珠海、中山及惠州等城市覓地建「香港村」,興建大量房屋,只限港人居住,並在當地引入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配備由香港管理的商場、街市和醫院等。

程老漢聞訊驚呆了。

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香港樓價高、租金貴、生活空間狹小擠迫、營商成本高企。但香港真的沒地了,郊野公園不能犧牲,填海又會遭遇環保爭拗,阻力巨大……猛一回頭,把眼睛望向祖國內地,廣袤的土地啊那麼那麼多,讓我們一頭紮進你寬闊的懷抱吧!

提出這個大膽創意的人承認,「香港村」的建議已在去年提出,他們也曾接觸過廣東的省市官員,但「對方回應指當地土地供應也很緊張,甚至已開發的地比香港還多。」

這個回應跟直接回絕有什麽區別?

但創意人不甘心,表示會「繼續透過不同途徑爭取」。意思就是,他們要把這個提議弄去北京,讓中央來壓廣東。

真會撒嬌。

這些年來,有一些香港人,有問題就推給內地,遇困難又想著佔內地便宜。

水貨客滋擾香港,有些香港人就說是內地水貨客造成的,逼著內地政府將深圳居民原先每天都可自由進出香港的「一簽多行」,改成一周衹能來香港一次的「一周一行」。

最諷刺的是,給內地人香港自由行,讓深圳居民每天自由進出,恰恰是港府早些年向中央要的。

2003年是個羊年,經歷了九八年金融風暴和非典型肺炎襲擊的香港非常蕭條,為刺激香港經濟,港府請求中央開放內地遊客到訪香港。當時國務院一位領導說:「你們好好考慮清楚了,這門一旦打開是關不上的。」港府回答說,香港有信心,中央請放心。
大約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吧,香港人學會了「等靠要」:等著天上掉餡餅、背靠大樹好乘涼、伸手要福利。香港一些人對這三個字的意思可能不大瞭解,但是做起來已經有模有樣甚至堪稱嫺熟。

結果呢?2015年,又一個羊年到來了,上一個羊年打開的門,開了一輪之後,硬生生被關上了,深圳居民「一簽多行」被改成「一週一行」。

「始亂終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內地改革開放的意義之一是市場化。40年來,內地人逐漸適應了靠市場而非靠市長。殊不料,40年後有些香港人來了個逆行,從原先的靠市場改成靠「市長」了,市長不樂意他們還找省長,省長不樂意他們還找中央。

同樣也是海島城市的新加坡衹能靠填海來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他們沒處找「市長」撒嬌去,衹能靠自己。


1.香港社民連主席吳文遠在2017年立法會選舉投票日,向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擲三文治案早前被判上訴得直,獲撤銷定罪。梁振英星期五(8日)回應時,批評高等法院法官邱智立,指他在判詞中完全沒有需要質疑控方是否想避免傳召梁振英,才選擇控告吳文遠襲擊在場署理總督察劉泳鈞。

2.在北京,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星期五(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最近針對中國特定企業和個人的行為,不是單純的司法案件,而是蓄意的政治打壓,中方已經並將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和公民的正當合法權益,不會當沉默的羔羊。對於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被捕後華為控告美國政府違憲,王毅說公道自在人心,正義終將到來,指中方要維護的不單是一個企業的權益,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正當發展權利。

3.對於中美關係,外交部長王毅認為,中美間合作的同時,也會出現一些競爭,是國際關係的正常現象,希望美方摒棄零和思維,與中方相向而行,形成良性競爭,實現互利雙贏。

4.西九龍公路星期一(4日)發生巴士撞貨車的致命車禍,多條車CAM片揭發涉事貨車死火停在路上約一小時仍未有西隧職員處理,西隧公司再發聲明解釋,是因有關閉路電視鏡頭未有轉到肇事位置的方向,又指貨車故障時,巡邏人員正在其他範圍巡邏。西隧稱職員知悉事故後,已盡快於7分鐘內趕到發生事故地點。有港媒引述消息報道,警方初步調查發現涉事巴士沒有超速,司機亦沒有打瞌睡。

5.美朝領導人會晤無成果,美國智庫組織「北緯38度」星期三(6日),再拍攝到北韓東倉里導彈發射場繼續有修復的跡象,其中發射場的發動機試驗台正在修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接見捷克總理時,表示對北韓有導彈發射場據報恢復運作感到失望。特朗普稱,美方促使北韓放棄核武換取經濟發展,成果如何需要一段時間才知道。


(轉自微信公號「甜甜餘味」7日文章)

3月5日,美國國務院官網發佈國務卿蓬佩奧近日接受採訪的實錄。

蓬佩奧表示目前美中經貿談判進展不錯,但他強調,美中兩國達成的任何經貿協議必須保護美國人民尤其是美國農民的利益,否則美方也可能放棄與中方達成協議。

早前,中美第七輪磋商階段,美國農業部長珀杜在Twitter上透露,中國承諾再購買1000萬噸美國大豆,特朗普當即轉發,由大豆領銜的中美農產品貿易由此倍受關注。

農產品在中美經貿領域真的這麼重要?

既然美方那麼在意,那麼中方加大從美國的農產品進口是不是就是妥協和讓步?

中國不是農業大國嗎,我們自己加把勁,把產量搞上去行不行?

逐條來看。

1.自己種化算,還是買更化算?

說到從美國進口農產品,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咦,我們自己不就是農業大國嗎?怎麼反而要從工業大國進口農產品?

沒錯,我們的農業總產量是高,但是一到人均,就遠遠算不上多了,這一點很好理解。

從美國進口農產品有什麼道理呢?

首先,從自然條件來看,美國的緯度跟中國差不多,總耕地面積389,690,414英畝(約23.66億畝)(來源:美國國家農業統計局2012年統計資料);中國的總耕地面積截至2016年度是20.24億畝,與2015年底相比淨減少115.3萬畝(來源:自然資源部《2016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主要資料結果》)。再考慮到兩國的人口和機械化程度,美國的農業可以說先天佔優。

其次,從生產效率來看,根據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資料(下圖),有分析指出:受土壤、種子、技術等各方面影響,美國玉米、大豆平均單產分別是我國的1.42倍、1.49倍,而我國的小麥畝產是美國的2.59倍。此外,我國糧食種植總成本明顯高於美國,主要體現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

很明顯,我們自己種大豆種玉米,成本多,單產低,不是我們的強項,而美國卻恰好相反。這也正是國際貿易之所以能夠實現的基礎:國與國間的比較優勢。從美國買大豆買玉米,看起來花了錢,實際上比自己種更省錢。

2.自身需求不斷增長

根據農業農村部及海關總署的公開資料: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9553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3258萬噸,從巴西進口5093萬噸;2018年中國大豆進口8803.1萬噸,同比減少7.9%,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減少。其中,從美國進口1664萬噸,下降49.4%,佔18.9%;從巴西進口6608.2萬噸,增長29.8%,佔75.1%。

這些資料說明什麼?一是大豆的需求在逐年增長,只有2018年是個例外;二是大豆進口量非常龐大,有外媒評價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大豆進口市場史無前例的「億噸之國」;三是說明大豆消費是剛需,不從美國也要從其他國家進口。

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大豆?中國的植物油消費早就不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按人頭供應,再加上猛增的肉蛋奶類消費,養殖業對加工飼料的需求突飛猛進,進口大豆提供的油和榨油剩下的豆粕自然越來越不可或缺。

3.保證主糧自給自足的戰略需要

基辛格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論點:「誰控制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糧食,對一個國家來說,始終都具有戰略儲備的地位。

 

(來源:國家統計局關於2018年糧食產量公告)

以2018年中國糧食產量情況來看,豆類單位面積產量1882公斤/公頃,作為主糧的稻穀和小麥則是7027公斤/公頃和5416公斤/公頃,分別是豆類的3.73倍和2.88倍。也就是說,如果中國選擇自主大規模種植大豆這種畝產較低的作物,比如種1億噸大豆,就相當於要擠佔3.7億噸稻穀或2.8噸小麥的耕地面積,而2018年我們全國的糧食總產量不過6.58億噸,其中穀物產量6.10億噸,大豆這一佔,糧食肯定不夠吃了。

為了我們的糧食安全底線,為了保證主糧的「自給自足」,除了主糧,通過進口管道滿足包括大豆、玉米之類的農產品需求顯然是最理性的選擇。

4.發達的美國農業

得益於優渥的自然地理條件,大型農場經營和機械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發達國家。雖然農業人口僅佔2%,但是其糧食總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5,玉米、大豆、小麥產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一和第三位,僅次於中國和印度(據駐美國使館經商參處公開信息),其中玉米和大豆產量全球佔比超1/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2018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超過1440億美元。

農業,對美國來說,不僅意味著不容小視的經濟價值,更具有全球糧食市場話語權的特殊作用。正如蓬佩奧在採訪中強調的:「不斷發展的農業經濟有利於維護美國國家安全。」

5.中國市場

2017財政年度,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收入達到220億美元,中國成為美國農產品頭號出口市場,出口量最多的依次是大豆、粗糧穀物(比如玉米)、皮革、豬肉及豬肉製品、棉花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約6成都出口到中國,這也是為什麼中方在中美交鋒階段,能用大豆作為反制工具的重要原因。

反制效果顯而易見。

根據美國農業部報告,截至2018年12月1日,美國大豆庫存達到37.36億蒲式耳,創下紀錄新高,出口量遠遠低於一年前同期。「美國大豆運輸逆差主要是因為中國」(The deficit in U.S. soybean shipments is primarily related to China),報告指出。與此同時,正如路透社此前所說:在過去一年間,來自巴西、阿根廷、衣索比亞、俄羅斯等多個大豆出口國的農民都感受到了中國市場的價值所在,「中國買家的選擇是多樣」。

除票倉價值,現在對十個大豆生意受影響的農業州來說,更迫在眉睫的是:種植季已經來臨,農民們該種植什麼?

荷蘭合作銀行高級農產品分析師Michael Magdovitz就指出:「美國農民持有創紀錄的大豆庫存,他們必須儘快決定要種什麼農作物。除非看到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有更多進展,否則他們可能會更積極出售這些庫存。」

只有通過與中方達成一致,恢復中國市場,美國農民才能得到清晰的答案,毫無疑問這也是美國政府的訴求。(國務卿蓬佩奧剛剛到訪的愛荷華州就是美國大豆產量第二高的州,他在這接受媒體採訪並發表講話。)

6.毫不違和的農產品貿易

實事求是地說,只要保護好國內的主糧生產,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理性且有利:可以更好滿足中國老百姓食品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可以為農業提質增效提供更多時間空間。簡單地將美國有好處就等同於我們吃虧,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在農產品生意上實現互利共贏,不僅能給美方發佈「談判取得成功」的社交網Twitter加點料,也是最符合兩國人民實際需求的點,是中美做生意「最大公約數」的體現。何樂而不為?

(原題為《中美做生意,農產品有多重要?》)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1.香港特區政府星期四(3月7日)宣布,七月起委任歐陽伯權出任港鐵主席,四月起由金澤培出任港鐵行政總裁,而歐陽伯權則從即日起出任港鐵公司董事。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期望兩人履新後,強化港鐵的企業管治,帶領港鐵穩步發展,持續提升安全及服務質素,加強與政府及市民溝通,以回應社會期望。陳帆又感謝馬時亨多年來在港鐵公司董事局的貢獻,包括在他領導下順利開通觀塘延線、南港島線及廣深港高鐵香港段。

2.另外,港鐵星期四(3月7日)公布業績,去年盈利按年下跌5%至160.08億港元。根據機制,今年撥作車費票價回贈金額為2億4500萬港元。港鐵去年基本業務利潤112.63億元,根據利潤分享機制,港鐵要撥2億2500萬港元作車費回贈,連同港鐵去年有12宗涉及受阻超過31分鐘以上的事故,一共被罰款2000萬港元,因此撥作票價優惠總額為2億4500萬港元。

3.在北京,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舉行全體會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蔡素玉認為,大灣區的規劃是中央送給港澳一隻珍貴的梅花鹿,如果香港人不趁機脫角,將後悔莫及。

4.香港保安局建議修訂《逃犯條例》擴大至適用於內地及台灣,有助彌補法律漏洞協助引渡疑犯,香港警務處處長盧偉聰星期四(3月7日)出席中西區區議會時表示,警隊是執法部門,會支持有助把犯人繩之於法之法例。

5.中國電訊設備製造商華為星期四(3月7日)宣布,就美國政府禁止聯邦政府部門使用華為設備,控告美國政府違反憲法,又指美國政府入侵華為伺服器,竊取公司的電郵資料。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同日表示,企業通過合法方式來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完全正當及可以理解,又指華為是就美國國會通過的2019年國防授權法的合憲性問題提出訴訟,而中國政府也就這個法案當中涉華的消極內容,曾向美國政府和有關方面提出嚴正交涉,表明反對。被問到中國政府是否與中國企業一起採取訴訟行動,陸慷就說,到目前為止,沒有掌握這方面情況。


維珍航空星期一宣布,允許女性空中服務員執勤時穿褲子而非短裙,並且不一定要化妝。雖然妝容不再屬於強制要求範圍,維珍航空仍為空乘人員列出推薦的口紅和粉底。

維珍航空空姐日後可能得以穿褲子、以淡妝上班。

航空業對女性的著裝要求一貫以苛刻著稱。《紐約時報》報道,英國航空直到最近才取消女性不得穿褲子的規定,不過仍要求女性機組成員化妝;維珍航空發言人馬克·安德森稱,「我們希望新的制服能在保持維珍航空經典風格的同時,展現員工的真實自我。」他還表示,公司修改著裝規範,是為了尊重員工的意願。

未來的航空業對女性員工的標準或許會有所放鬆,但空乘人員仍要保持「符合傳統標準的整潔外表」,以表示對乘客的基本尊重。空姐Angela Caserta在社交網站上發文,指自己需面對乘客,在糟糕的機艙燈光下與客人溝通,認為有必要「讓自己看起來至少像個人。」

美國航空公司目前要求空姐塗口紅或唇彩;以色列航空則要求所有空姐穿高跟鞋迎接乘客,在乘客全部就座前不得除下。

英國航空在其最新的員工手冊中寫道:「對於女性員工來說,你需要有一個適合職業環境的髮型和妝容,並與我們的制服相輔相成。對於男性員工而言,你的頭髮必須符合一種適合職業環境的傳統髮型,不允許剃光頭和留長髮。」

維珍航空的首套制服於1984年推出,由當時23歲的設計師阿拉貝拉·波倫(Arabella Pollen)設計,款式亦即著名的「維珍紅」。此後,維珍航空不斷改進空乘人員制服,選擇更時髦的剪裁、更大膽的紅色。今次維珍對穿著規範作出重大改變,代表著航空業的新趨勢:賦予女性更多選擇。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中國1950年代派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半島「抗美援朝」,數以十萬計的人陣亡。南韓國防部遺骸發掘鑑別團星期三(6日)表示,經鑑定確認近兩年在韓發掘的15具韓戰遺骸中,其中十具屬於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
在南北韓非軍事區箭頭高地一帶發掘的韓戰陣亡者遺骸。(資料圖片)

鑑別團星期二(5日)舉行過遺骸鑑別審議委員會會議,研究過遺骸發掘地區的戰史、解剖學特徵、遺物等因素,鑑定出相信屬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遺骸。南韓政府於2017年至2018年間,在麟蹄、橫城、洪川、漣川等地發掘出15具在韓戰中陣亡者的遺骸,其中十具為中國軍人遺骸。南韓國防部計劃四月向中國移交遺骸。

南韓自2014年到2018年,已合共向中國移交589具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韓戰,名義上雖是志願,實際上是以解放軍完整建制參加韓戰,其下屬部隊均保留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和番號。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境內參與韓戰,並擊退已接近鴨綠江的美軍,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回到三八線並陷入膠著。1953年7月27日,包括中美及聯合國軍參戰三方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後宣告停戰。

(韓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