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瑪特」(Pop Mart)(09992)打造的人氣IP(知識產權)角色「Labubu」(拉布布)紅遍全球,正版公仔嚴重供不應求下,變相帶挈仿冒品「Lafufu」熱賣。內地媒體引述企業查詢平台天眼查顯示,近日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申請註冊Lafufu商標,國際分類為「健身器材」,商標狀態目前為「等待實質審查」。報道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今次屬於主動防禦性註冊,目的在於希望能更有效打擊侵權行為。

 

Labubu供不應求下的亂像形成「假貨經濟」

泡泡瑪特「Labubu」等中國潮流玩具品牌近年在海內外迅速走紅,甚至有真人大小公仔拍賣價高達108萬元。市場熱切需求催生出盜版公仔,這些盜版被網友們戲稱為「Lafufu」,其中的「F」意為假(Fake)。有內地玩具廠表示,Lafufu盲盒成本僅數元人民幣,公仔被運往國外後售價可突破20美元(約156港元),還時常供不應求。盜版公仔以低價在電商平台熱銷,造型因製作手工參差,經常出現嘴歪眼斜、跛腳缺耳等瑕疵,意外在海外社交平台掀起「比醜」熱潮,網友戲稱「不是Labubu買不起,而是Lafufu更有性價比」。有分析指,Lafufu已形成「假貨經濟」,其低廉價格與怪誕外觀吸引部分消費者。除Lafufu,市場更相繼出現Lababa、Lagogo,甚至更有非洲版全黑Labubu。

僅今年上半年,上海海關就累計查獲97批侵犯泡泡瑪特商標權及著作權的文創產品,涉及侵權貨品多達6.3萬餘件。武漢郵局海關近期查獲1,789個侵權Labubu盲盒。


為監管「穩定幣」的活動並設立發牌制度的香港《穩定幣條例》將於8月1日生效,吸引不少公司有意在港發行透過與參考資產掛鉤維持價格穩定的加密貨幣「穩定幣」。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表示,金融管理局月內將公布落實「穩定幣」條例的指引,涉及反洗錢及其他相關要求,目標於年內發出「穩定幣」牌照,料批出牌照數目會少於十個。

許正宇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希望「穩定幣」能夠專注於解決實體經濟中的難點和痛點,例如跨境支付,如果有以法定貨幣作為基礎的「穩定幣」作為有效支付工具,可便利跨境交易,減省交易成本。

被問到個別有意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的公司,希望發行與人民幣掛鈎的「穩定幣」,許正宇表示,雖然現法例沒有指明能否發行與特定貨幣掛鈎的「穩定幣」,只要是法定貨幣法例上便許可,但若牽涉其他司法權區的貨幣,則要權衡對當地匯率的影響,以及各方面風險作整體考量,強調並非針對任何一個市場或地方,希望市場一併回歸本港推出穩定幣的「初心」,即是幫助實體經濟,提升資金流轉效率,重申「穩定幣」並非發財或炒作的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貴金屬和寶石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自8月1日起,凡以現金進行單筆或日累計達人民幣10萬元或以上的黃金交易,從業機構須於5個工作日內,向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提交大額交易報告。

 

 

新規旨在加強對貴金屬與寶石交易領域的監管,防範洗錢及恐怖融資風險。除金額門檻外,若機構懷疑交易涉及非法活動,或對客戶身份資料存疑,亦須完成盡職調查並報告。

此舉被視為加強金融透明度與風險防控的重要措施,亦可能對黃金零售業帶來影響。


Labubu 走紅:盲盒經濟現象級突破

與中國消費市場結構性變革

一方

 

一、現象級消費狂歡:Labubu 如何點燃全球市場

2025 年春夏之交,「Labubu」(拉布布)這個毛茸茸的 「安慰怪獸」 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全球。從香港蔣女士為女兒搶購《哪咤 2》卡牌的瘋狂,到洛杉磯消費者通宵排隊購買 Labubu 盲盒,從韓國因搶購引發安全事件導致停售,到「全球唯一」的薄荷Labubu初代雕塑,在北京拍出人民幣108 萬元高價,Labubu 的走紅已超越普通商品範疇,成為全球消費文化的標誌性事件。熱度直接反映在資本市場:內地的知名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瑪特」(Pop Mart)2025 年首季度營收同比激增 165%至170%,海外收入暴增 475%至480%,其中美洲市場增幅高達九倍,股價年內升幅超過兩倍,市值突破3500億港元。

Labubu 的爆發式增長源於多重經濟邏輯的疊加。其一,疫情後全球消費者對情感價值的需求激增,Labubu 「不完美的可愛」 恰好滿足這種心理代償。其二,泡泡瑪特通過選址高端商場開設門店(如毗鄰 LV名店)、明星效應(Lisa、貝克漢姆等)和限量銷售策略,將 Labubu 從 「塑料玩具」 升級為具備社交貨幣屬性的潮流符號。其三,盲盒模式的成癮性設計 —— 抽卡的不確定性、蔡格尼克效應驅動的收藏欲,以及二手市場 50 倍以上的溢價空間,形成獨特的消費閉環。

二、盲盒經濟經濟學解構:從邊際效用遞減到資本狂歡

盲盒經濟的核心在於打破傳統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當消費者持續購買同一類商品時,通常滿足感會逐漸降低,但盲盒通過稀缺性設計(如隱藏款概率僅 144分之一)、遊戲化機制(抽卡成癮性)和二手市場泡沫(Labubu 盲盒二手溢價達 50 倍),成功將消費行為轉化為 「心理博弈」。這種模式不僅讓泡泡瑪特毛利率從 2016 年的不足 50% 躍升至 2024 年的 71.3%,更催生了卡遊等企業 —— 其 2024 年營收突破 100 億元,凈利潤 44.66 億元,毛利率達 71.3%,印證了盲盒經濟的吸金能力。

資本市場對這一模式的認可尤為顯著。泡泡瑪特市值已超越日本三麗鷗(SANRIO)和萬代南夢宮,成為全球第三大智慧財產權 IP 公司,而卡遊的上市申請更顯示資本對盲盒賽道的強烈信心。狂熱背後是資本對「情緒價值」的重新定價 ——Labubu 不再是單純玩具,而是承載著社交、收藏、投資多重屬性的金融化商品。

三、新消費範式:從 「中國製造」 到 「中國創造」 的文化突圍

Labubu 的走紅標誌著中國消費市場正在經歷結構性變革。其一,消費主體叠代:30 歲以下消費者佔比逾 70%,他們更注重個性化表達和情感共鳴,Labubu 的 「治癒 + 怪誕」 設計精準契合這需求。其二,渠道創新:泡泡瑪特通過 AI 自動販賣機、微信小程序社群運營和快閃店(如上海靜安大悅城 10 小時銷售額 268 萬元),重構線下消費場景。其三,全球化擴張:泡泡瑪特海外門店逾 130 間,覆蓋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營收佔比達 38.9%,而 Labubu 在在線零售「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的銷量增長,更帶動平台潮玩類目GMV上半年激增三倍。

這種變革的深層動力,是中國從 「製造大國」 向 「文化輸出者」 的轉型。泡泡瑪特通過與如龍家昇等設計師深度合作、跨界聯名(如珠寶品牌 popop)和賽事運營(如卡遊的卡牌競技),正在複製日本動漫 IP 的成功路徑。正如 iMpact 創始人克里斯・佩雷拉所言,中國文化出口已從消費電子轉向潮玩等新領域,Labubu 的全球走紅正是趨勢的縮影。

四、風險與挑戰:繁榮背後的隱憂

盡管 Labubu 現象展現中國消費市場的活力,但其可持續性仍面臨多重挑戰。政策風險:盲盒經濟的成癮性引發監管關注,部分國家已出台限制措施。市場飽和:2025 年中國谷子經濟市場規模預計突破2000億元,但過度依賴 IP 熱度可能導致同質化競爭。文化認同:Labubu 的成功帶有偶然性,如何避免成為 「曇花一現」 的網紅產品,需要持續的IP 內容開發。

更值得警惕的是資本泡沫。Labubu 盲盒在二手市場的瘋狂溢價(如某款從 599 元漲至 3.45 萬元),本質上是投機資本的擊鼓傳花。這種模式若缺乏實體價值支撐,可能重蹈「炒鞋」市場的覆轍 —— 當投機者退場,市場將面臨斷崖式下跌。

五、未來展望:從潮玩爆品到全球 IP 的進化路徑

Labubu 的現象級成功為中國消費市場提供新範式,但要實現從 「爆品」 到 「全球 IP」 的跨越,需在以下方面突破:

內容深耕:泡泡瑪特需加強 IP 故事性,避免 Labubu 淪為 「無靈魂的潮流符號」。正如三麗鷗通過持續內容輸出讓 Hello Kitty 長盛不衰,Labubu 也需構建更完整的世界觀。

技術賦能:利用 AI 和區塊鏈技術(如數字盲盒、NFT),將 Labubu 從實體商品升級為虛實融合的數字資產,拓展消費場景。

合規運營:建立透明的抽卡機製,抑製二手市場投機,同時加強未成年人保護,避免盲盒成癮引發社會爭議。

全球化敘事:借鑒迪士尼的 IP 運營經驗,通過電影、動畫等內容形式,將 Labubu 打造成具有普世價值的全球文化符號。

Labubu 的走紅不僅是一個商業案例,更是中國消費市場從 「規模擴張」 向 「價值創造」 轉型的縮影。它揭示在 Z 世代主導的消費時代,情感價值、社交屬性和文化認同已成為驅動市場的核心要素。然而,這種轉型也伴隨著風險 —— 如何在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中國潮玩產業能否真正走向全球,成為繼日本動漫、美國漫威(Marvel)後的又一文化標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新世界發展(0017)宣布,成功有關銀行債權人就新一輪銀團貸款達成協議。協議合共涵蓋集團約882億港元現有境外無抵押金融債務。

 

 

新融資包括多筆貸款,其中最早到期日為2028年6月30日,資金將主要用於現有債務再融資及資產重整安排。

新世界發言人表示,是次融資獲多家銀行積極參與,反映金融機構對公司資產質素與長遠策略具信心。公司強調,將持續優化資本結構,確保財務穩健,以配合旗下項目未來發展。

此外,新世界深夜發公告宣布,鄭志剛已辭任非執行董事及非執行副主席,7月1日起生效。新世界解釋,鄭志剛辭任主因方便處理公共服務及其他個人事務,與董事會並無分歧。

鄭志剛的發言人早前回應外電查詢時指,鄭志剛成為新世界的行政總裁時,已繼承顯著債項,他已努力助集團去槓桿。


Apple WWDC發布會:

Siri AI 延遲推出引發股價震盪

一方

香港時間 6 月 10 日凌晨,蘋果公司年度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 2025)在萬眾矚目中拉開帷幕。然而,這場帶來號稱 「自 iOS 7 以來最大規模設計變革」 的發布會,卻未如預期點燃資本市場的熱情,反而引發蘋果股價急挫,背後折射出的是經濟層面的諸多考量。

發布會上,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在回顧 Apple Intelligence 已推出的 Genmoji、智能回覆、照片清理工具等功能後,轉向 Siri 話題並承認,讓 Siri 更個人化的功能,仍需更多時間才能達到蘋果的高品質標準,意味蘋果長期承諾的 Siri AI 升級再次延遲。此言一出,市場反應迅速而激烈。在短短 6 分鐘內,蘋果股價從約 206 美元跌至 201 美元以下,跌幅超過 2.5%,市值瞬間蒸發約 750 億美元。

跌勢並非偶然,而是投資者對蘋果在 AI 競賽中落後的失望情緒的集中爆發。華爾街已期待蘋果在 AI 方面有所突破長達一年,盡管對本次 WWDC 的期望不算太高,但競爭對手如 Google、Microsoft 及 OpenAI 等正以驚人的速度推進 AI 技術,每周都有新的生成式 AI 模型、聊天機器人升級及功能推出。相比之下,蘋果在本次大會上僅重申主要 AI 功能仍在開發中,這種遲緩的步伐讓投資者感到焦慮。

從經濟角度來看,蘋果股價的波動不僅影響著公司自身的市值,還對整個科技行業的市場格局產生一定影響。作為科技巨頭,蘋果的股價走勢往往被視為行業的風向標之一。其股價的下跌可能會引發投資者對整個科技行業的信心動搖,進而影響到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例如,蘋果的供應商可能會面臨訂單減少的風險,而依賴蘋果生態系統的開發者也可能會對未來的投資和發展方向產生疑慮。

此外,蘋果在 AI 領域的滯後也可能使其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隨著消費者對 AI 技術的需求日益增長,具有先進 AI 功能的產品往往更受市場歡迎。蘋果若不能盡快推出具有競爭力的 AI 產品,可能會導致消費者流失,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蠶食。以中國市場為例,2025 年第一季度華為在中國高端手機市場的份額已逼近蘋果,一旦消費者對蘋果的 「信仰」 動搖,其市場地位將岌岌可危。

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在美國被迫撤回廣告,原因是行業監管機構指出該公司對 Apple Intelligence(包括新一代 Siri)「現已推出」 的聲稱,誇大了實際準備就緒的功能。這一事件不僅損害了蘋果的品牌形象,還進一步突顯了其在 AI 發展方面的深層次問題:蘋果在建立支撐現代 AI 的基礎設施及基礎模型方面進展緩慢。而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下,AI 技術已成為推動科技行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缺乏強大的 AI 基礎設施和基礎模型,將嚴重製約蘋果在 AI 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Forrester 分析師 Dipanjan Chatterjee 指出,圍繞 Siri 的沉默令人震驚,蘋果持續調整其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但這些小修小補無法填補直觀、互動 AI 體驗的巨大空白。蘋果過往以產品完美著稱的策略在 AI 時代可能需要調整,因為快速叠代及持續改進已成為行業標準。在 AI 軍備競賽中,蘋果不能再一味等待,否則可能會錯失發展的良機,導致其在經濟利益上遭受更大的損失。

市場分析普遍認為,蘋果需要加快 AI 開發步伐,可能通過策略性收購來補強技術實力。例如通過收購一些專注於 AI 技術的初創公司或與其他 AI 領域的領先企業建立合作關係,蘋果可快速獲取先進的 AI 技術和人才,縮短其在 AI 領域的研發周期。然而,這也需要蘋果在經濟上做出相應的投入和決策,同時還要考慮到收購或合作可能帶來的整合風險和成本。

總之,Apple WWDC 2025 發布會期間的股價急挫,是蘋果在 AI 領域發展滯後的一個警示信號。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蘋果需要正視自身在 AI 競賽中的困境,及時調整策略,加快 AI 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以重新贏得投資者的信心和市場的認可,否則其在經濟上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和損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中美倫敦貿易會談聚焦關鍵材料管制

稀土與晶片博弈背後的全球經濟脈動

一方

 

當地 6 月 10 日,中美貿易會談在倫敦進入第二天。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對外透露 「談判進展順利」,而未參與會談的白宮經濟顧問凱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則釋放出關鍵信號:若中國加快稀土等戰略材料出口,美國可能取消部分半導體產品的出口管制。這場談判不僅牽動著全球兩大經濟體的貿易神經,更折射出關鍵產業鏈博弈下的複雜格局。

稀土與晶片:談判桌上的核心籌碼
中國對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出口管制,與美國對晶片等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構成今次倫敦會談的核心議題。作為全球稀土磁體材料的主導供應方(當前幾乎壟斷相關市場),中國自 5 月起強化出口管制措施,直接衝擊電動汽車、半導體等依賴稀土材料的產業鏈。而美國則以「國家安全」為由,在5月宣布暫停半導體設計軟件、化學品及航空設備出口,並撤銷部分已頒發的出口許可證,其中英偉達(Nvidia) 最先進 AI晶片早在拜登政府時期,便被列入禁售清單。

哈塞特在會談期間公開表示,若中國 「加快交付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的稀土和磁鐵」,美國可能放寬對 「非高端半導體」 的出口管制,但明確排除「非常非常高端的英偉達產品」。有關表態既顯示出美國對稀土資源的迫切需求,也暴露其在高科技領域「精準遏製」的戰略邏輯 —— 既要緩解本土產業供應鏈壓力,又試圖在 AI 晶片等尖端領域維持技術封鎖。

從日內瓦到倫敦:貿易談判的起伏與壓力
今次倫敦會談是五月日內瓦會談的延續。在上一輪談判中,中美曾就 「暫時大幅下調關稅 90 天」 達成共識,短暫緩解全球市場對貿易戰的擔憂。然而,雙方對彼此出口管制措施的指責從未停止:中國商務部早前指,美國出口管制 「破壞全球供應鏈穩定」,而美國則多次聲稱中國稀土管制 「具有政治動機」。

談判背後,兩國經濟正承受不同層面的壓力:中國 6 月 9 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外貿進出口額同比下降 2.5%,內需消費指數也低於預期;美國則面臨企業投資信心不足、美元匯率因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承壓的局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測算,若中美全面升級貿易限制,2025 年全球 GDP 增速可能下降 0.8 個百分點,其中電子製造業和新能源產業受衝擊最為顯著。

產業鏈震盪:企業焦慮與市場反應
稀土管製與晶片限制的連鎖反應已在全球企業界引發恐慌。德國寶馬集團CEO奧利弗・齊普塞(Oliver Zipse)在財報發布會上坦言,若中國稀土磁體供應中斷,其位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電動車工廠可能面臨停產風險;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則因美國半導體設備出口限制,投產時間被迫推遲至 2026 年。

資本市場對談判進展高度敏感。6 月 10 日倫敦會談消息傳出後,香港恆生指數科技股板塊早段上升1.2%,其中中芯國際港股股價漲幅達 3.5%,反映市場對半導體管制放寬的憧憬;而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SOX)期貨則下跌 0.7%,部分投資者擔憂美國晶片企業對華出口受限,可能加劇庫存壓力。與此同時,稀土現貨價格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盤中升 2.3%,氧化釹等關鍵材料報價突破每公斤 750 美元,創 2023 年來新高。

戰略博弈:經濟利益與技術安全的角力
美國商務部今次由盧特尼克親自帶隊參與談判,突顯出口管制問題的優先級 —— 作為直接負責制定和執行出口政策的部門,商務部在半導體管製議題上態度強硬,而財政部則更傾向於通過關稅調整緩解貿易摩擦。這種部門間的立場差異,也讓倫敦會談的走向充滿變數。

中國代表團在會談中重申,稀土出口管制是 「基於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並要求美國取消 「單邊、歧視性」 的晶片出口限制。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強調:「關鍵材料和技術的管制應服務於全球產業鏈穩定,而非政治工具。」 有分析指出,中國或在會談中提出 「階梯式放寬稀土出口」 的方案,以換取美國對成熟製程半導體設備的出口鬆綁。

未來展望:短期緩和與長期挑戰
根據會談日程,中美雙方可能在 6 月 10 日晚間披露最新進展。市場普遍預期,雙方或達成 「有限度互換」 協議:中國允許部分稀土磁體材料對美出口,美國則放寬 28 納米以上成熟製程晶片及設備的管制。但高端 AI 晶片、量子計算設備等領域的限製恐難鬆動。

不過,即便達成階段性協議,長期來看,全球產業鏈 「去風險化」 趨勢已難以逆轉。歐盟正加速推進《關鍵原材料法案》,計劃 2030 年前實現稀土等材料三成的自給率;日本則宣布投入 5,000 億日元建設本土半導體材料產業集群。這場發生在倫敦的談判,不僅決定著中美貿易的短期走向,更可能成為全球經濟格局重構的關鍵節點。

當倫敦金融城的鐘聲響起,談判室內的每一次交鋒,都在書寫著後全球化時代的貿易規則 —— 而在稀土與晶片的博弈背後,是技術霸權、經濟利益與供應鏈安全交織的復雜棋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美國插手轟炸伊朗核設施後,伊方表示仍保留有濃縮鈾材料,即使核設施被摧毀,「遊戲未結束」。而伊朗國會已通過關閉霍爾木茲海峽,即封鎖這條掌握全球近四分一石油貨運的關鍵能源航道,被視為伊朗對西方最具威脅的回應。

美國不宣而戰,伊朗時間周日(22日)凌晨2時起,突出動最少6架隱型戰略 B-2轟炸機,從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㩗帶有「碉堡剋星」之稱的GBU-57A/B巨型鑽地彈(MOP),經歷18小時飛抵伊朗,空襲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伊斯法罕,聲稱已「徹底摧毀」關鍵核設施,是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國首次出動空軍轟炸該國境內設施,行動已經構成戰爭行為。

美軍形容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B2轟炸機打擊行動,計劃高度保密,而事前多間傳媒報道,指B2轟炸機飛往關島的部署實際只是煙幕。

伊朗首都德黑蘭有示威抗議美軍行動,總統佩澤希齊揚亦有現身。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社交平台首回應以色列空襲,稱敵人犯下大錯,正受到懲罰。其顧問沙姆哈尼則明言,就算核設施被摧毀,伊朗的濃縮鈾材料、本土知識和政治意志猶存,遊戲仍未結束,將明智回應、避免盲目打擊。

雖然美國防長海格塞斯聲稱,行動無意推動伊朗政權更迭;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透過社交網發文,稱「政權更迭」字眼政治不正確,但若當今伊朗政權無法令伊朗「再次強大起來」,何不來個政權更迭。

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後,布蘭特原油期貨曲線全面上揚,近月合約飆升13%,遠期合約亦走強。

彭博經濟學家預計,如果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原油價格可能升穿每桶130美元。


 

內地官媒籲加強盲卡盲盒監管,部分新消費概念股走弱。

《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盲卡盲盒哪能『無拘無束』」文章,內容提到盲卡利用「未知驚喜」吸引未成年人,成為社交「硬通貨」,但隱藏「商業陷阱」,誘導衝動消費。雖然相關法規已有指導,但缺乏嚴格身份驗證,落實難度大,未成年人保護面臨挑戰。

布魯可(0325)午後跌幅加劇,最多跌11.04%,低見137元,最新報137.8元,仍跌10.52%。泡泡瑪特(9992)低開低走,午後未見扭轉劣勢,最新報238.2元,跌4.18%。

 

 


美國地產大亨、前職業棒球隊「洛杉磯道奇」(Los Angeles Dodgers)班主麥考特(Frank McCourt) 近日公開表示,計劃斥資高達200億美元收購TikTok美國業務,並將其轉型為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

 

 

麥考特強調,他的目標不是獲利或權力,而是「重建網路」,讓下一代能在更健康的數位環境中成長。

他強調不會依靠TikTok演算法,批評現有社交平台過度依賴演算法,導致資訊壟斷與用戶操控。他希望透過DSNP打破這種模式,讓內容能公平地觸及不同受眾。

美國政府法案要求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在限期出售其美國資產,否則將面臨禁令。儘管前總統特朗普可能再次延長期限,交易仍有很大不確定性。麥考特五月時表示,Reddit(RDDT-US) 的共同創辦人兼風險投資家歐漢尼安 (Alexis Ohanian) 已加入他收購 TikTok 美國業務團隊,擔任策略顧問專注社群媒體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