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明年加入歐元區:
歐元區擴容背後的機遇與隱憂
一方

7 月 10 日,歐盟各國財長正式批準保加利亞於 2026 年 1 月 1 日加入歐元區,成為這一單一貨幣聯盟的第 21個成員國。決定標誌著這個巴爾幹國家在 2007 年加入歐盟 19 年後,終於實現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關鍵一躍,也讓歐元區版圖首次延伸至黑海沿岸。
保加利亞加入歐元區的進程並非一蹴而就。早在 2011 年,該國就將貨幣列弗與歐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制,為加入單一貨幣區奠定基礎。今年 6 月,歐洲央行與歐盟委員會聯合確認,保加利亞已滿足所有準入條件 —— 包括預算赤字低於 GDP 的 3%、公共債務佔比控制在 60% 以下、通脹率與歐元區平均水平趨同。歐盟財長會議上,各國一致通過其申請,認為保加利亞 「在經濟穩定與政策協調方面達到了歐元區標準」。
對保加利亞而言,加入歐元區被視為經濟發展的 「加速器」。作為歐盟最貧困的成員國,保加利亞 2024 年人均 GDP 約 9,800 歐元,僅為歐元區平均水平的 35%,平均月薪 2,443 列弗(折合約 1.24 萬歐元 / 年),不足德國的三分之一。政府寄望於歐元能帶來更多外資與遊客:歐元區統一貨幣可消除匯率風險,降低跨境貿易成本,預計能使外國直接投資(FDI)年增長 5%至8%,而旅遊業(佔GDP14%)也可能因支付便利吸引更多歐元區遊客。總理傑利亞茲科夫在社交媒體上難掩興奮:「這是國家的里程碑,我們將確保平穩過渡,讓每個公民受益。」
然而,民眾的疑慮遠超期待。在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普羅夫迪夫的市場裏,商販瑪麗亞的擔憂頗具代表性:「克羅地亞 2023 年用歐元後,面包從 8 庫納升到 1 歐元(約升 20%),我們的物價會不會也這樣?」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2015 年立陶宛加入歐元區後,首年通脹率升至 1.2%,高於早前預期;克羅地亞去年啟用歐元後,部分商品價格升幅逾10%,引發民眾抗議。保加利亞央行雖承諾 「嚴格監控價格欺詐」,但多年來治理貪腐的乏力讓民眾信心不足:該國在 2024 年透明國際清廉指數中排名第 72 位,低於多數歐盟成員國,民眾擔心利益集團借貨幣轉換囤積居奇。
政治不穩定更讓過渡前景蒙上陰影。過去四年,保加利亞經歷四次議會選舉,聯合政府頻繁更叠,政策連貫性備受質疑。反對黨 「爭取權利與自由運動」 領導人佩特科夫直言:「政府連垃圾處理都搞不定,怎麽保證歐元轉換不出亂子?」 民間調查顯示,僅 41% 的民眾支持加入歐元區,38% 明確反對,其餘持觀望態度。
從歐元區視角看,保加利亞的加入是一把 「雙刃劍」。一方面,這有助於鞏固歐盟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遏制俄羅斯在黑海沿岸的經濟滲透;另一方面,保加利亞的經濟短板可能加劇歐元區內部失衡 —— 其人均 GDP 僅為德國的三分一,勞動生產率差距顯著,若未來經濟遇挫,可能需要歐元區救援基金支持,增加聯盟財政負擔。歐盟經濟專員真蒂洛尼強調:「加入歐元區不是終點,而是改革的新起點,保加利亞需持續推進司法與市場改革。」
歷史經驗顯示,歐元區擴容往往伴隨著漫長的適應期。愛沙尼亞 2011 年加入後,用五年時間將人均 GDP 提升至歐元區平均水平的 70%;而希臘 2001 年倉促加入,最終成為歐債危機的導火索。對保加利亞而言,未來 18 個月的過渡期至關重要:如何穩定物價、打擊貪腐、凝聚社會共識,將決定這場貨幣轉換是 「脫貧捷徑」 還是 「新的負擔」。
隨著 2026 年的臨近,這個黑海國家正站在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歐元區的大門已然敞開,但能否借此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僅考驗政府的治理能力,更取決於整個社會對一體化進程的信任與共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