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速運宣布推出「流動自助櫃」,以應對618購物節期間,自助櫃及自取點存放空間不足的問題。

 

 

該服務將在主要商業區及住宅區設置臨時存放點,方便消費者取貨。順豐表示,此舉旨在提升物流效率,減少配送延誤,並確保消費者能夠順利領取網購商品。

 

此外,順豐亦計劃擴展智能物流技術,以提升貨物追蹤及配送準確度。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後,任何生產轉移計劃均需獲得總統批准。

 

 

盧特尼克稱,削減或延期對美鋼的巨額投資、把總部遷出東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以及變更公司名也無法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實現。

 

該交易包含「黃金股份」機制,賦予美國政府對公司決策的否決權,盧特尼克指,黃金股將為美國和美鋼的勞動者帶來利益。

 

美國政難府強調,此舉旨在確保美國鋼鐵業的國家安全利益不受影響。此外,該交易還包括額外11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以提升美國鋼鐵生產能力。


台海局勢牽動全球資本神經:

特朗普治下地緣風險與市場震盪

一方

 

2025 年,隨著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其以 「交易思維」 主導的國際政策引發連鎖反應,而台海局勢的潛在風險正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 「灰犀牛」。高盛 「台海風險指數」 自特朗普勝選以來持續攀升,博彩平台 Polymarket 數據顯示,中國 「攻台」 賠率已從年初的近乎零躍升至 12%,一場關於地緣政治與資本安全的焦慮正在全球蔓延。

風險指數飆升:從情報預警到市場應激
2023 年,美國中情局局長伯恩斯曾披露所謂 「情報」,稱中國領導人命令軍隊為 2027 年前所謂 「攻台」 做準備,盡管這說法未獲官方證實,卻為國際資本埋下擔憂的種子。而特朗普政府對俄烏衝突的曖昧態度,更讓市場質疑美國是否會在台海危機中堅守 「戰略承諾」。

2025 年 4 月初,解放軍在台灣周邊舉行為期兩天的大規模軍演,北京明確表態稱軍演是對「台獨分裂勢力」 的警告,「台獨意味著戰爭」。緊接著 5 月 20 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就職周年記者會上雖釋放 「和平共處」 信號,卻被國台辦斥為 「兩面派」,兩岸關係的微妙博弈,再次推高風險預期。

高盛通過統計台海緊張局勢相關新聞量構建的 「風險指數」 顯示,自 2024 年 11 月特朗普勝選以來,該指數升幅已達 47%。與此同時,台灣加權指數 2025 年迄今下跌超 5%,外國投資者撤資近 110 億美元。新加坡對沖基金阿拉瓦利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經理戴夫直言:「若台海開戰,台幣可能『消失』,這種風險幾乎無法通過交易對沖。」

資本困境:從 「尾部風險」 到無處可逃的對沖難題
彭博經濟研究所早在 2024 年就發出預警:若台海爆發戰爭,全球 GDP 或蒸發 10%,影響將遠超新冠疫情。這一 「尾部風險」 之所以令投資者恐慌,在於其 「不可交易性」—— 不同於匯率或大宗商品波動,戰爭風險一旦兌現,不僅中國台灣股市會瞬間崩盤,依賴台積電供應鏈的全球半導體產業也將癱瘓。

「台積電是中國台灣的『護國神山』,也是全球晶片產業鏈的樞紐。」 戴夫指出,市場曾默認 「美國會因台積電而保衛台灣」,但特朗普將半導體納入關稅政策討論範疇的舉動,徹底打破了預期。2025 年,特朗普政府對歐盟商品加徵 50%關稅的政策餘波未平,其 「美國優先」 的貿易邏輯讓投資者擔心:若台海局勢升級,美國是否會為保護本土企業而犧牲中國台灣?

貝爾福資本集團首席投資官勞倫斯形容投資者面臨 「二元選擇」:要麽承受極端波動,要麽立即撤資止損。而台灣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則認為,外資過度解讀地緣風險,稱 「核心問題其實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 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廠,其客戶包括英偉達、蘋果等巨頭,若美國對中國台灣施加關稅,產業鏈衝擊將直接反映在股價上。

連鎖反應:從產業震盪到全球金融海嘯的推演
台灣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高達 60%,其中半導體佔出口總額的 40% 以上。若戰爭爆發,不僅台積電的晶圓廠可能成為打擊目標,全球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的供應鏈也將斷裂。德國經濟研究所模擬顯示,僅半導體斷供就可能導致全球製造業產出下降 3.2%,美國科技公司市值或縮水 2.5 萬億美元。

更嚴峻的是金融市場的 「多米諾效應」。中國台灣外匯儲備雖達 5800 億美元,但一旦資本外逃加劇,新台幣匯率可能瞬間崩盤。而與中國台灣股市聯動密切的日本、韓國市場將首當其沖,日元、韓元避險屬性或失效,轉而成為拋售對象。彭博模型顯示,若台海戰爭持續三個月,全球主要股指可能暴跌 30%,原油價格突破 200 美元 / 桶,黃金價格飆升至 3500 美元 / 盎司以上。

「投資者正在用腳投票。」 路透社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養老金和主權基金對台灣資產的配置比例降至 5 年來最低,部分機構已啟動 「壓力測試」,將台海衝突列為 「極端風險場景」。而博彩平台 Polymarket 的 12% 賠率背後,是資本對 「不可預測性」 的定價 —— 特朗普政府既未明確 「協防台灣」,也未放棄對台軍售,這種模糊態度反放大了市場的恐慌情緒。

現實博弈: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的角力
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正試圖以 「交易思維」 重構全球秩序,而台海問題在其議程中既是牽制中國的籌碼,也是換取經濟利益的工具。此前美國對中國台灣 「戰略模糊」 政策的鬆動,以及將台積電納入關稅談判的舉動,本質上是將台灣的經濟價值與 「安全承諾」 捆綁交易。

對台灣而言,夾在中美博弈間的困境日益突顯:一方面,賴清德當局試圖以 「溫和表態」 緩解緊張,另一方面卻難阻美國將其推向 「前沿陣地」。而對全球資本來說,無論台海戰爭爆發概率多低,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預測性已讓 「風險溢價」 成為投資決策的必選項。

「這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市場如何定價『不可能』的問題。」 一位華爾街資深交易員對路透社表示,當前投資者對台海的態度如同 「看著定時炸彈倒計時」—— 即便引爆概率極低,但其破壞力已足以讓資本重新洗牌。當特朗普以 「談生意」 的邏輯處理國際事務,台海局勢的走向,或許比任何經濟模型都更難預測。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美歐貿易摩擦升級

全球經濟承壓

一方

 

在全球經濟緊密相連的當下,美歐間的貿易摩擦正不斷升溫,給世界經濟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

美國近期在貿易領域的一系列舉動,引發歐盟的強烈反應。當地 5 月 30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從 6 月 4 日起,將把鋼鐵和鋁的進口關稅從 25% 提高至 50%,聲稱是為保護美國國內鋼鐵產業。這一決定無疑是對全球貿易秩序的又一次衝擊。此前,特朗普在2月10日簽署行政命令,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徵收25%關稅,於 3 月 12 日正式生效。而美國的這種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並非首次,今年 4 月初,特朗普政府還推出所謂的 「對等關稅」,試圖以此來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

面對美國的關稅上調,歐盟態度堅決,準備採取反制措施。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多次錶示,對美國宣佈提高鋼鐵進口關稅感到強烈遺憾,認為這決定增加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提高消費者和企業的成本,同時也破壞正進行的談判解決方案的努力。目前,歐盟委員會正在就擴大反制措施進行最後磋商,如果雙方無法達成一致解決方案,現有的和額外的歐盟措施將於7月14日自動生效,或根據情況更早生效。

歐盟的反制決心並非空穴來風。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歐盟在國際貿易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美國是歐盟重要的貿易夥伴,2024 年歐盟對美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20%以上,美國提高關稅將直接衝擊歐盟的相關產業,如汽車、機械、航空和藥品等。例如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數據顯示,美國是歐洲汽車的第二大出口市場,2024 年歐盟嚮美國出口近 75 萬輛新車,價值約 385 億歐元。美國若對歐洲汽車進口加徵高額關稅,將嚴重擠壓企業利潤空間,迫使製造商調整全球戰略,重新評估在美投資佈局。

除歐盟,澳洲也對美國的關稅政策表示不滿。當地 5 月 31 日,澳洲貿易部長法瑞爾回應稱,美國的關稅政策是不合理的,是種經濟上的自我傷害行為,隻會傷害依賴自由和公平貿易的消費者和企業。澳洲將繼續推動並強烈倡導取消關稅。

在貿易談判方面,歐盟官員認為,由於美國法院對 「對等關稅」的合法性提出質疑,歐盟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獲得新的籌碼。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曾裁定特朗普在實施 「對等關稅」政策時超出法定權限,雖然後來聯邦上訴法院臨時恢復這些關稅的效力,但這種司法不確定性給予歐盟談判的優勢。歐盟官員表示將繼續談判,目標是實現互免關稅。不過,歐盟也明確表示,願意與美國討論一些非關稅壁壘問題,但在增值稅、數字稅或食品安全標準等方面不會讓步。

美歐之間的貿易摩擦,已對全球金融市場産生了影響。截至 5 月 31 日晚間,受關稅不確定性的影響,加密貨幣市場集體下挫,比特幣一度跌超 2.5%,以太坊跌近 5%,XRP 跌 5.5%,Solana 跌超 7%,狗狗幣跌近 10%,24 小時內加密貨幣市場全網合約爆倉超 28 萬人,爆倉金額超過 7 億美元。這隻是一個縮影,事實上,全球股市、匯市等金融市場都因美歐貿易摩擦而波動頻繁,投資者信心受到嚴重影響。

從全球經濟格局來看,美歐貿易摩擦的升級將導緻全球貿易萎縮,世界貿易組織預計 2025 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速為 -0.2%,比早前預期減少 3 個百分點。同時,全球産業鏈價值鏈也面臨碎片化的風險,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手段強迫製造業回流,違背了經濟規律,破壞了全球商品、資本和價值循環,全球供應鏈成本預計將上升 40%。此外,美歐貿易摩擦還可能引發其他國家和地區間的貿易爭端,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

在全球經濟復甦態勢總體偏弱的情況下,美歐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本應攜手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然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卻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敦促美國摒棄貿易保護主義,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貿易爭端,維護全球貿易秩序和經濟穩定。否則,全球經濟可能陷入更深的睏境,各國都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中東局勢急劇升溫,以色列與伊朗互相發動攻擊,導致全球市場震盪,油價曾升14%。

 

 

以色列於6月13日對伊朗核設施及軍事施施發動襲擊,並表示行動會持續數。伊朗隨即發射數十枚導彈回擊,並警告可能進一步升級衝突。

 

事會令國際油會上升,紐約期油曾升14%,投資者紛紛轉向避險資產,金價上揚。

 

高盛分析師警告,若衝突擴大至霍爾木茲海峽,油價可能突破100美元大關。


澳洲航空(Qantas)旗下廉航「捷星亞洲」(Jetstar Asia),將於7月底停運,裁員約500人。停運前會逐步減少航班,受影響乘客可獲全額退款;另外兩間以捷星為名的廉航「捷星航空」及「捷星日本」則不受影響。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捷星亞洲」發聲明指,近年供應商成本、機場費用等不斷上漲,加上競爭日益激烈,公司面臨越來越大挑戰,對提供廉價機票造成難以承受壓力,行政總裁塔利指,公司營運20年來只有6年實現盈利,預計今個財政年度虧蝕3,500萬澳元。

澳洲航空行政總裁哈德森形容決定艱難,又指「捷星亞洲」部份供應商成本上漲兩倍,改變公司的成本基礎,結束「捷星亞洲」會帶來1億7,500萬澳元一次性支出。

「捷星亞洲」2004年成立,主要營運來往新加坡和周邊地區的航班,目前有16條航線,是以璋宜機場為基地的第三大航空公司。樟宜機場發聲明指,對「捷星亞洲」停運感到失望,當務之急是支援受影響乘客。


英國零售商馬莎百貨(Marks & Spencer)網店,受網絡攻擊暫停營運一個半月後,今日恢復部分服裝銷售。

馬莎百貨在英格蘭、 蘇格蘭和威爾士,重啟大部分服裝系列的標準送貨上門服務後,股價升超過百分之3。

馬莎百貨發言人表示,目前尚未全面恢復所有商品,會優先推出暢銷品和新品;未來會每天新增商品,顧客將在未來幾天看到商品種類不斷增加。

馬莎百貨表示,北愛爾蘭地區的配送服務,將在未來幾星期恢復,同時恢復的還有到店自取、翌日配送、 指定日期配送和國際訂單服務。

這家擁有141年歷史的企業,於復活節周末期間受到網絡攻擊,於4月25日停止通過官網和應用程式,接收所有服裝及家居用品訂單。

馬莎上月預計,服務中斷將持續至7月,並且預計今次攻擊會導致其2025/26財年營業利潤,損失約3億英鎊,不過公司希望通過保險和成本控制將影響減半。

集團透露,黑客通過欺騙第三方承包商的員工潛入其系統,繞過數碼防禦發動網絡攻擊。


美歐貿易風雲:特朗普關稅威脅引發市場震盪

一方

當地2025 年 5 月 23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 「真相社交」 上宣布,由於與歐盟的貿易談判 「毫無進展」,他建議從 6 月 1 日起對歐盟商品徵收 50% 關稅。突如其來的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全球經濟和貿易領域掀起了軒然大波。

特朗普在帖文中措辭嚴厲地抨擊歐盟,稱其 「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貿易上占美國便宜」。他列舉了歐盟一系列所謂 「不公平貿易行為」,包括設置 「強勢貿易壁壘、增值稅、荒謬的企業處罰、非貨幣貿易障礙、貨幣操控、針對美企的不公訴訟」 等,以此作為他提出加徵關稅的理由。同時,特朗普強調美國製造的商品不受此關稅影響,試圖一定程度上安撫國內產業。

此前,美歐間的貿易爭端早已暗流湧動。2025 年 3 月 12 日,美國正式對歐盟進口的鋼鐵和鋁加徵 25% 關稅,歐盟也迅速做出回應,宣布對價值 260 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分階段實施反制關稅。盡管雙方此後一直在進行談判,試圖尋求解決方案,但從特朗普此次的言論來看,談判顯然陷入僵局。歐盟方面曾提出將所有關稅降至零的提議,然而美國卻要求歐盟作出單邊讓步以向美企開放市場,分歧使得雙方難以達成共識。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歐盟方面反應謹慎而又堅定。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表示,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協議必須基於相互尊重,而非威脅。他強調歐盟委員會正在全面投入並致力於達成一項對雙方都有利的協議,同時也做好捍衛自身利益的準備。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也明確表示,歐盟不會在關鍵問題上讓步,歐盟始終願意與美國合作談判,但絕不可能對美方要求照單全收。多位歐盟領導人和成員國部長也紛紛發聲支持歐盟委員會的應對策略。德國經濟與能源部長卡特琳娜・賴歇指,關稅衝突沒有贏家,關稅對美國和歐盟造成的傷害是同等。愛爾蘭總理米歇爾・馬丁稱特朗普的言論 「令人極為失望」,徵收 50% 關稅將「嚴重破壞」雙邊貿易關係。

市場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迅速作出劇烈反應。消息傳出後,歐洲股市應聲下跌,德國 DAX 指數下跌 1.9%,法國 CAC 40 指數下挫 2.4%,英國富時 100 指數也下跌了 1.1%。投資者對新一輪關稅可能給全球經濟與貿易帶來的衝擊感到擔憂,這種恐慌情緒不僅在歐洲蔓延,美國市場也未能倖免。標普500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期貨均下跌 1.5%,納斯達克期貨更是重挫 1.7%。與此同時,油價和美國國債收益率也同步下滑,進一步突顯市場的不安。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3 年歐盟對美國的商品貿易順差為 1,558 億歐元,2024 年,歐盟向美國出口了 5,316 億歐元的商品,進口了 3,334 億歐元,貿易順差為 1,982 億歐元。機械和車輛是歐盟對美國出口中佔比最大的部分,其次是化學品、其他製成品以及醫藥和製藥產品。若美國真的實施徵收50%關稅的政策,將對歐盟的經濟產生巨大衝擊。凱投宏觀的數據稱,愛爾蘭的經濟總產出將下降 4%,德國、意大利、法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分別下降 1.5%、1.2% 和 0.75%。德國經濟研究所最新研究顯示,此舉可能導致德國經濟在2025 年至2028年間累計蒙受 2,000 億歐元損失;若歐盟實施對等反制措施,至 2028 年經濟損失規模可能擴大至 2,500 億歐元。

此外,美國政府的舉措也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有分析認為,美國此次威脅加徵關稅,不僅僅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還試圖通過貿易手段在政治、安全等領域掌握主導權,迫使歐洲盟友更多地配合美國的戰略目標。然而,歐盟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之一,顯然不會輕易在貿易問題上屈服於美國的壓力。未來,美歐間的貿易爭端將如何發展,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貿易戰,以及全球經濟將受到何種程度的影響,都成為國際社會密切關註的焦點。而在這場貿易風雲中,各國企業和消費者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國際經濟秩序也面臨著新挑戰和不確定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哈佛 「禁招令」 風波:

國際學生受困

中美教育合作遇挑戰

一方

 

當地 5 月 22 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一項震驚國際教育界的決定:撤銷哈佛大學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EVP)認證,禁止哈佛招收國際學生,且要求現有外國學生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禁令自2025至2026學年開始生效,意味哈佛大學四分一國際學生面臨轉學困境,其中包括約 1,300 名中國學生。

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的矛盾由來已久。今年 1 月,美國以 「打擊反猶主義」 為由,凍結了哈佛 22.6 億美元聯邦經費,並威脅取消其免稅資格。4 月 14 日,哈佛大學拒絕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改革其管理結構、招聘及招生政策的要求。隨後,特朗普政府宣布凍結對該校總額 22 億美元的多年期撥款,以及 6,000 萬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項。4月16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威脅取消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質。5月2日,特朗普再提及要剝奪哈佛大學免稅地位。而 5月22日的 「禁招令」,將雙方矛盾推向頂點。

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聲稱,今次撤銷是因為哈佛大學 「助長暴力、反猶太主義」,且拒絕提供國土安全部要求的外國學生信息。她還表示,恢復 SEVP 認證的前提,在哈佛需72小時內交出關於外國學生紀錄,包括過去五年他們參與抗議活動的任何影音紀錄資料。

哈佛大學對這一舉措強烈譴責,認為政府行為 「非法且帶有報復性質」。當天,哈佛大學就向波士頓聯邦法院起訴,並提交臨時限製令動議。僅數小時後,負責審理此案的美國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法官艾莉森・伯勒斯作出裁決,暫時叫停特朗普政府對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禁令。她認可哈佛大學提出的觀點,即實施該命令將給學校帶來 「即時且無法彌補的損害」。

然而,事件在國際學生群體中引發極大的恐慌。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哈佛學生和校友都對該禁令感到震驚。一些中國學生感到自己因國籍受到 「針對」,擔心多年的投入打了水漂。準備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也憂心忡忡,擔心特朗普的政策會影響美國所有大學的招生,從而影響自己被錄取的機會。為海外學生申請美國頂尖大學提供咨詢服務的顧問表示,接到了大量驚慌失措的客戶電話,家長、學校升學顧問甚至高中校長都對消息感到震驚。

中國外交部也迅速批評,稱該禁令 「只會損害美國的形象和國際地位」,中方將堅定維護海外中國學生和學者的正當合法權益。同時,香港科技大學在23日發聲明,歡迎哈佛國際生加入,並表示願無條件錄取轉學生,優先處理他們的入學申請、學分轉移及定製支援,包括簽證協助與住宿安排,確保他們順利轉學。

事件不僅對哈佛大學和國際學生產生直接影響,也引發國際社會對美國高等教育聲譽和未來發展的擔憂。有聲音認為,將學術機構拖入政治審查的手段,是對美國憲法和聯邦法律的「公然侵犯」,是「暴政」行為。對一個依靠海外人才發展、在科研領域根基仰賴國際人才的國家來說,做法無疑是短視,可能會進一步降低美國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加劇人才「出走潮」,對美國的教育和科研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目前,該案件的聽證會定於當地時間 5月29日10時30分在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舉行。屆時,關於哈佛大學是否能夠繼續招收國際學生,以及現有國際學生的去留問題,或許會有更明確答案。但無論結果如何,事件都給國際教育合作,尤其是中美教育合作,帶來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中國國家電影局印發通知稱,鼓勵香港、澳門的服務提供者在內地投資設立電影製作公司,開展電影製作業務。

通知指,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批准,既有港澳投資企業可在其經營範圍中辦理相應增項,開展電影製作業務。規定自公布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