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於明年退休的阿里巴巴始創人兼董事局主席馬雲稱,由於中美間的貿易戰,將無法兌現協助美國新增100萬個就業崗位的承諾。

馬雲周三接受內地「新華社」訪問時稱,為美國新增100萬個就業崗位的承諾,是基於中美友好合作,雙邊貿易理性客觀的前提提出,但當前局面已破壞原來的前提,承諾沒有辦法完成。馬雲又對當前形勢的發展表示遺憾,他稱「貿易不是武器,不能用來打仗,它應該是和平的推進器。」

正式就職總統前,美國總統特朗普曾於去年一月初在特朗普大廈與馬雲會晤,並大讚馬雲的就業創造承諾。阿里巴巴當時暗示,將增加對美國公司的投資,助美國品牌通過其電商平台,向中國消費者出售更多商品,進而實現擴張,通過這種方式間接增加就業。

最近宣佈將於明年退休的馬雲周二向阿里巴巴股東發出警告,稱即使特朗普卸任,中美貿易摩擦仍會持續,可能長達20年。

 


中美貿易戰升級,中國宣布對600億美元美國貨加徵關稅,報復美國的徵稅措施。美國總統特朗普警告,會再對更多中國貨徵稅,但強調談判大門常開。

美國18日宣布,將於下周一(24日)向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明年初會將稅率提升至25%。中國隨即公布反制措施,宣布將於同日向美國6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其中3,571項商品加徵10%關稅、1,636項商品加徵5%。

財政部:不得不加徵關稅

財政部在公告上稱,美方一意孤行,導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為捍衛自由貿易和多邊體制、自身合法權益,中方不得不對已公布的約600億美元清單商品實施加徵關稅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或5%的關稅,自2018年9月24日12時01分起實施。

中方再重申,實施上述加徵關稅措施的目的是遏制貿易摩擦升級,是對美方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被迫回應」,中方希望美方停止貿易摩擦,中美雙方通過平等、誠信、務實的對話,相互尊重,共同維護互利共贏的雙邊經貿關係大局、維護自由貿易原則和多邊貿易體制,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早前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的目的是改變中國行為,並指中國向美出口,較美國向華出口多近4倍,認為中國已沒有子彈反擊。


美國當地下星期一(24日)開始,向約200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一(17 日)表示,如果中國採取報復行動,則會對額外約2,67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預計下周生效的新稅率,會由最初10%增至年底的25%。最終關稅清單包括互聯網伺服器、行李箱到海鮮水產等數千種商品,但剔除約300項貨品,主要屬消費品,包括智能手錶、藍牙設備、嬰兒汽車坐椅、單車頭盔等。有美國政府官員表示,特朗普關稅政策,將首次影響到涉及範圍更廣的美國消費者。

特朗普在聲明中稱,中國貿易行為顯然嚴重威脅到美國經濟的長期健康和繁榮。中國已表示,將尋求加大對美國出口商施壓,對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就像特朗普政府今年夏初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所作一樣。

特朗普則表示,將以更大力度予以回擊,稱「如果中國對我們的農戶或其他行業採取報復行動,我們將立即尋求對另外大約2,67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意味屆時的關稅行動,將覆蓋所有進口自中國的商品。


繼美國向首輪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生效後,第二輪160億美元產品加徵25%關稅,本港時間8月23日中午起正式生效。

對於特朗普政府兩輪向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方已明確表示,會採取對等反擊措施,意味中美雙邊都有500億美元商品,已經或即將受到影響。

至於對華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聽證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緊鑼密鼓地進行,美國業界代表的抗議聲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早前,逾九成參加該輪聽證會的代表,均反對加徵關稅。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聽證會後,僅象徵性地微調最終清單。

8月2日,美方宣布,把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的徵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 8月3日,中方回應,將依法對自美進口的約600億美元產品,按四檔不同稅率加徵關稅。目前,USTR正就20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為期6天的聽證會。

與早前的清單不同,2000億美元清單涉及眾多與民眾日常生活相關的消費品,包括從中國進口的海鮮、家具、照明、輪胎、化工、塑料、單車等等,甚至有美國媒體發現,嬰兒座椅、婚紗、棺材這些美國人從出生到死亡必不可少的東西,都被列入加徵關稅的清單。

受訪專家指,從過去幾輪聽證會中參會代表的發言可見,美國國內對於加徵關稅一事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大。隨著美國中期選舉臨近,特朗普政府面臨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多數參與企業持反對態度

當地時間8月20日至8月27日期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擬對華20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舉行為期6天的聽證會。儘管早前聽證會中的反對聲音對最終決定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美國業界參與的熱情依然高漲,接近360名來自美國企業、行業協會及遊說組織的代表紛紛前來發聲。

在早前兩輪關稅清單中,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瞄準的是來自中國的工業機械、電子零件及其它中間產品,盡量避免對美國消費者產生直接影響。然而,當關稅範圍擴大至2000億美元後,按外媒的說法是,從搖籃到墳墓,各環節無一倖免。

美國商會提交的書面證詞表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的對額外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顯著地擴大對美國普通消費者、美國工人、企業和美國經濟的危害。

美國一個頂級的商業遊說團體則表示,特朗普政府缺乏一個「連貫的策略」解決中國在知識產權和其它貿易行為的問題,並呼籲華盛頓是時候與北京進行「認真的討論」。

路透社指出,提交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1400多份書面評論中,大多數企業都認為,關稅將推升從萬聖節服裝、聖誕燈到核燃料在內的各領域產品的成本上升,只有少數的人贊成將關稅擴展到其他產品。有上百年歷史的棺材公司不幸中招,該公司的總裁道格拉斯陳表示,公司完全依賴中國製造的棺材,關稅將導致「巨大的損失」,悲傷的家庭要為購買棺材付出額外成本。

「絕大部分參與聽證會的企業持反對態度。」盤古智庫學術委員、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師張軍表示,從做棒球手套等體育用品、到新娘的服裝、再到各個傳統製造業的產品,反對的理由五花八門。

雖然他們理解美國想保護本土企業,但認為關稅有反效果。即使中國不向美國出口,從環保和時間成本來看,美國要在本土恢復這些行業都很難,「很多人認為可能要十年以上,更何況還要擔心來自中國的反擊。」張軍說。

經過幾個月來的持續發酵,美國企業界對關稅問題的態度正發生變化。 「這次聽證會本來是說開三天,但由於有太多企業想到華盛頓來表達意願,所以被迫延長到六天。」張軍指出,從整體美國民眾來說,感受到加徵關稅及關稅報復所帶來的壓力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美國企業、尤其是進口企業是首當其衝,他們最先感受到來自中國報復性關稅的壓力。

不少經濟學家也認為,提高關稅不僅會傷害美國針對的目標國家,還會損害美國經濟本身。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經濟學家哈希姆·佩薩蘭(Hashem Pesaran)接受CNBC採訪表示,任何貿易限制都將減少貿易,對中國不利,但從長遠來看,對美國顯然也不利。

美國政府可能不顧抗議推進關稅計劃

在美國國內就關稅問題分歧巨大的背景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舉行的聽證會給予了各界發聲的機會,讓這些企業有機會向政府介紹自己的處境,但這些意見的表達對於美國政府的決策有多大影響,似乎就難有定論了。

美國華爾街日報早前的報道,美國化學委員會早前表示,定於23日生效的第二輪關稅清單中加入了更多的化學品,儘管該委員會在早前的聽證會上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報道引述該委員會的國際貿易主管稱,這說明美國政府事實上並未聽取民眾意見。

「這類聽證會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並無法律約束力。」張軍指出,這樣做無非是要打開一個窗口,讓美國業界和政府了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這個問題上是透明的。但目前看來,美方對中國進行高關稅懲罰,行政當局方面的決心已下,沒有什麼法律方面的東西可以約束。 「儘管也有不少人呼籲,美國國會通過相關法律進行約束,但目前來看無論是從操作層面還是意願層面,通過這類法律的可能性都不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商務部經貿政策諮詢委員會對外貿易專家屠新泉指,美國國內反對加徵關稅的聲音越來越大,自301調查到340億美元再到160億美元,聽證會各方意見出現很大差別,到在160億美元產品聽證會上時,已有九成以上利害關係方表達反對意見。

在貿易戰展開之際,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率領代表團,一連兩天在華盛頓, 和美國商務部副部長馬爾帕斯會面,磋商中美經貿問題.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香港《信報》報道,小米集團旗下洞見金融科技,有意申請香港虛擬銀行牌照,希望在本月底首批申請截止前遞交文件,並已邀得已退休的首位滙豐華人大班鄭海泉,及現任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出任董事。小米未回覆有關事件。

小米近期積極籌劃進軍虛擬銀行市場。

小米集團與尚乘(AMTD)成立的合資公司「引力金融科技」,公司註冊處紀錄顯示,洞見金融科技為小米旗下引力金融科技的全資企業,洞見金融科技已於上月底增發股本,由原有的3億股,大增12億股,至共15億股。引力金融科技為小米金融(香港)的旗下企業,亦是小米金融在境外少有的子公司。

除小米金融(香港)外,引力金融科技另一股東為香港本地投行尚乘(AMTD)。其中九成股權由小米金融(香港)持有,餘下的一成由尚乘持股。香港的虛擬銀行牌照吸引不少內地互聯網企業躍躍欲試,除聯合本地企業共同申請牌照外,亦同時招攬香港的資深銀行家,以便日後負責與金管局接觸,同時可協助規劃更適合香港市場的虛擬銀行業務。

香港金管局透露,截至5月30日,有意在香港經營虛擬銀行的公司超過50間,8月31日前提交申請的公司,有可能獲安排成為首批處理的申請。

小米6月13日成立「小米銀行」,正式名稱為四川希望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由新希望集團、四川銀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雷軍小米科技全資子公司)、成都紅旗合辦,銀行類別為民營銀行,擬定註冊資本為人民幣30 億元。

趕月底申請首批牌照

除小米,騰訊、阿里等公司也積極謀劃香港虛擬銀行牌照。有消息稱,中銀香港、京東金融可能與騰訊聯手申請香港虛擬銀行牌照。而螞蟻金服獲將獨自申請牌照。


港元匯價再度觸發弱方兌換保證,香港金融管理局8月16日在紐約匯市,繼續承接港元沽盤,買入50.24億港元及沽美元,並於在8月15日一天內連續兩次出手捍衛聯繫匯率制度,合計買入45.14億港元,近日的多次承接,令8月17日本港銀行體系總結餘減至大約926億港元。

香港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表示,近日港元資金需求下降,港美息差再度擴大,加上大型招股活動完結後,有部分招股所得資金流出香港等因素,導致15日港元匯率轉弱並再觸發「弱方兌換保證」。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認為,不必擔心港元匯率會否出問題,指香港金管局的外匯儲備佔GDP比重非常高,金管局完全有能力買入市場上流通的所有的港幣,「甚至可以買好幾趟」。他又表示,一直相信香港金管局有能力維持港幣兌美元的匯率保持在區間內。

有市場人士認為,美元近期持續強勢,使美國以外地區資金承壓,加上預計2018年美聯儲還將有一至兩次加息,港元仍會持續受壓,料香港金管局會繼續出手,情況或會持續至2019年上半年。

中銀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有鑫稱,2018年以來港元持續承壓,主要受港美拆息息差長期存在影響,儘管香港因聯繫匯率制度,會跟隨美聯儲的節奏加息,但是港元的市場利率長期保持在低位,導致與美元利率的套利交易不斷。

港元匯價繼續在7.85港元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附近。

連同金管局周三多次承接的港元沽盤,金管局合共買入近168億港元。


中美貿易戰升溫,加上美國制裁俄羅斯及土耳其,拖累土耳其里拉貶值,並拖累印尼與南非等其他依賴外資的新興市場,歐元、英鎊亦急跌。亞洲交易時段前市,里拉兌美元跌幅一度達到10%,至1美元兌7.131里拉。

土耳其央行周一發表聲明,承諾向銀行業提供一切必要的流動性後,土耳其里拉一度收復部分失地,但全天交易仍大幅走低。土耳其央行還表示,銀行可從該央行借入一個月期和一周期外匯存款。

美國利率持續上升,不僅會抬高新興市場以美元融資的成本,且通常會導致美元同步反彈。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研究亞洲新興市場高級經濟學家Trinh Nguyen稱,美國多年來都實施寬鬆貨幣政策,意味着多年來廉價流動性持續流入新興市場,資金是漸進流入,但可能會急劇撤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10年以來針對新興市場的約2,600億美元證券投資,歸因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在其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IMF預計持續收緊的美國貨幣政策將使流入新興市場的資金每年減少約350億美元。

北歐銀行(Nordea)外匯分析師Morten Lund稱,土耳其央行在捍衛里拉匯率上有兩個選項,包括實施資本管控,以防恐慌的投資者撤出資金;或大幅提高利率。

土耳其也面臨着其他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作為一個石油進口國,與印度和泰國一樣,土耳其也容易受到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美國原油價格今年截至上周五已累計飆升11.9%,今年夏初觸及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本幣貶值則放大原油價格上漲對新興市場的影響。

土耳其與美國的爭端也刺激里拉的下跌。雙方談判後,仍未能釋放一名被指涉恐怖主義的美國牧師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土耳其實施制裁,而威脅將土耳其進口鋼鋁關稅提高一倍,與中美間不斷惡化的貿易關係相似。今年以來中美貿易關係惡化,已拖累人民幣匯率。

 


截至8月10日,恆生指數全年累積跌5.19%,騰訊控股年內累計下跌幅度達8.67%。作為港股市場的「股王」,騰訊控股在一段時間裡跑輸大盤的情況極為罕見。

自港股通開通以來,內地資金持續青睞騰訊控股。但在過去四個月,內地資金出現較大金額撤出騰訊控股的情況,資金量達到253億港元。

在注重基本面情況的港股市場,特別是對騰訊這樣的藍籌股,公司業績直接影響了其股價走向。而8月15日,騰訊預計將公佈中期業績,將成為該公司今年的「關鍵時刻」。

最多下跌135港元

騰訊控股從此毫無疑問是牛股的代名詞。市值巨大的騰訊控股,以每年高速的增長率一次次讓市場震驚,股價屢破新高。然而就在今年初,事情急轉直下。

1月29日,騰訊控股盤中創下475.72港元的歷史新高後,股價開始向下,直到8月2日盤中最低的340.4港元,騰訊控股股價下跌高達135港元,最大下跌幅度也達到25 %左右。

香港南華金融高級分析師岑智勇早前表示,「對於騰訊控股早前的下跌,看低至350港元左右。」騰訊控股近期股價在下探至340港元後,又反彈至370港元。

今年3月,騰訊控股大股東(Naspers Limited)破天荒地減持約769億港元的股份。就在大股東減持後,內地資金通過港股通也在減持騰訊。今年4月13日至今,內地資金通過港股通持股騰訊控股的股份,從2.08億股減少至1.43億股,減持市值達到253億港元(根據統計區間均價進行估算)。

內地QDII基金投資騰訊控股的數量也在減少。基金報告統計,2017年的年報披露,有46間基金公司的59隻基金持有騰訊控股;而在2018年中報時,只有43間基金公司的52隻基金持有騰訊控股。

分析機構仍看好騰訊

雖然面臨股價縮水與投資者減持,但眾多海外大行仍看好騰訊控股。高盛、瑞銀、花旗、美銀美林等投行均給騰訊控股「買入」評級,目標價均在500港元上。其中,麥格理更給出560港元的最高目標價。

據阿斯達克財經網數據,在綜合19間投行券商的數據後,估計騰訊控股上半年非通用會計準則淨利潤在351.18億至388.13億人民幣,較去年上半年數據同比增長14.8%至26.8 %。而8月15日,騰訊控股將公佈上半年業績。

香港資深分析人士羅國森指出,騰訊控股早前並非沒有經歷過今年這樣的回撤。 2014年,當騰訊控股宣布「一拆五」的時候,其股價也曾經陷入低潮,由宣布分拆時的650港元左右,急速回落至最低的460港元左右。而此後,騰訊控股的股價通過一年反覆爬升,才升至早前的價位。

另外他還表示,從業績的角度,騰訊控股有幾年的業績也不算好,例如2015年的盈利只增長兩成。當時已有分析員認為,騰訊的高增長期已經結束,但結果是——2016年、2017年又再次大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分析員,低估騰訊手機遊戲業務的增長潛力。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海航集團旗下飛機租賃業務Avolon Holdings三成股權,將出售予日本金融服務集團歐力士,作價22億美元(約171.6億港元)。

Avolon Holdings為全球第三大飛機租賃公司,交易料將於11月完成,但未獲監管機構批准。


香港國際建投(00687)發出公告,表示董事局獲海航集團告知,香港海航實業與北京海航金融已就第一次股權轉讓訂立終止協議。而北京海航金融與海航基礎設施亦已就第二次轉讓訂立終止協議,意味海航集團提出的重組計劃失敗告終。

香港國際建投今年6月公布,海航旗下附屬公司香港海航實業,向系內的北京海航金融,出售香港國際建投的直接控股公司全數權益。

交易完成後,北京海航金融再將香港國際建投的直接控股公司全數權益,出售予同系的海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