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勢牽動全球資本神經:

特朗普治下地緣風險與市場震盪

一方

 

2025 年,隨著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其以 「交易思維」 主導的國際政策引發連鎖反應,而台海局勢的潛在風險正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 「灰犀牛」。高盛 「台海風險指數」 自特朗普勝選以來持續攀升,博彩平台 Polymarket 數據顯示,中國 「攻台」 賠率已從年初的近乎零躍升至 12%,一場關於地緣政治與資本安全的焦慮正在全球蔓延。

風險指數飆升:從情報預警到市場應激
2023 年,美國中情局局長伯恩斯曾披露所謂 「情報」,稱中國領導人命令軍隊為 2027 年前所謂 「攻台」 做準備,盡管這說法未獲官方證實,卻為國際資本埋下擔憂的種子。而特朗普政府對俄烏衝突的曖昧態度,更讓市場質疑美國是否會在台海危機中堅守 「戰略承諾」。

2025 年 4 月初,解放軍在台灣周邊舉行為期兩天的大規模軍演,北京明確表態稱軍演是對「台獨分裂勢力」 的警告,「台獨意味著戰爭」。緊接著 5 月 20 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就職周年記者會上雖釋放 「和平共處」 信號,卻被國台辦斥為 「兩面派」,兩岸關係的微妙博弈,再次推高風險預期。

高盛通過統計台海緊張局勢相關新聞量構建的 「風險指數」 顯示,自 2024 年 11 月特朗普勝選以來,該指數升幅已達 47%。與此同時,台灣加權指數 2025 年迄今下跌超 5%,外國投資者撤資近 110 億美元。新加坡對沖基金阿拉瓦利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經理戴夫直言:「若台海開戰,台幣可能『消失』,這種風險幾乎無法通過交易對沖。」

資本困境:從 「尾部風險」 到無處可逃的對沖難題
彭博經濟研究所早在 2024 年就發出預警:若台海爆發戰爭,全球 GDP 或蒸發 10%,影響將遠超新冠疫情。這一 「尾部風險」 之所以令投資者恐慌,在於其 「不可交易性」—— 不同於匯率或大宗商品波動,戰爭風險一旦兌現,不僅中國台灣股市會瞬間崩盤,依賴台積電供應鏈的全球半導體產業也將癱瘓。

「台積電是中國台灣的『護國神山』,也是全球晶片產業鏈的樞紐。」 戴夫指出,市場曾默認 「美國會因台積電而保衛台灣」,但特朗普將半導體納入關稅政策討論範疇的舉動,徹底打破了預期。2025 年,特朗普政府對歐盟商品加徵 50%關稅的政策餘波未平,其 「美國優先」 的貿易邏輯讓投資者擔心:若台海局勢升級,美國是否會為保護本土企業而犧牲中國台灣?

貝爾福資本集團首席投資官勞倫斯形容投資者面臨 「二元選擇」:要麽承受極端波動,要麽立即撤資止損。而台灣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則認為,外資過度解讀地緣風險,稱 「核心問題其實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 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廠,其客戶包括英偉達、蘋果等巨頭,若美國對中國台灣施加關稅,產業鏈衝擊將直接反映在股價上。

連鎖反應:從產業震盪到全球金融海嘯的推演
台灣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高達 60%,其中半導體佔出口總額的 40% 以上。若戰爭爆發,不僅台積電的晶圓廠可能成為打擊目標,全球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的供應鏈也將斷裂。德國經濟研究所模擬顯示,僅半導體斷供就可能導致全球製造業產出下降 3.2%,美國科技公司市值或縮水 2.5 萬億美元。

更嚴峻的是金融市場的 「多米諾效應」。中國台灣外匯儲備雖達 5800 億美元,但一旦資本外逃加劇,新台幣匯率可能瞬間崩盤。而與中國台灣股市聯動密切的日本、韓國市場將首當其沖,日元、韓元避險屬性或失效,轉而成為拋售對象。彭博模型顯示,若台海戰爭持續三個月,全球主要股指可能暴跌 30%,原油價格突破 200 美元 / 桶,黃金價格飆升至 3500 美元 / 盎司以上。

「投資者正在用腳投票。」 路透社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養老金和主權基金對台灣資產的配置比例降至 5 年來最低,部分機構已啟動 「壓力測試」,將台海衝突列為 「極端風險場景」。而博彩平台 Polymarket 的 12% 賠率背後,是資本對 「不可預測性」 的定價 —— 特朗普政府既未明確 「協防台灣」,也未放棄對台軍售,這種模糊態度反放大了市場的恐慌情緒。

現實博弈: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的角力
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正試圖以 「交易思維」 重構全球秩序,而台海問題在其議程中既是牽制中國的籌碼,也是換取經濟利益的工具。此前美國對中國台灣 「戰略模糊」 政策的鬆動,以及將台積電納入關稅談判的舉動,本質上是將台灣的經濟價值與 「安全承諾」 捆綁交易。

對台灣而言,夾在中美博弈間的困境日益突顯:一方面,賴清德當局試圖以 「溫和表態」 緩解緊張,另一方面卻難阻美國將其推向 「前沿陣地」。而對全球資本來說,無論台海戰爭爆發概率多低,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預測性已讓 「風險溢價」 成為投資決策的必選項。

「這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市場如何定價『不可能』的問題。」 一位華爾街資深交易員對路透社表示,當前投資者對台海的態度如同 「看著定時炸彈倒計時」—— 即便引爆概率極低,但其破壞力已足以讓資本重新洗牌。當特朗普以 「談生意」 的邏輯處理國際事務,台海局勢的走向,或許比任何經濟模型都更難預測。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美歐貿易摩擦升級

全球經濟承壓

一方

 

在全球經濟緊密相連的當下,美歐間的貿易摩擦正不斷升溫,給世界經濟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

美國近期在貿易領域的一系列舉動,引發歐盟的強烈反應。當地 5 月 30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從 6 月 4 日起,將把鋼鐵和鋁的進口關稅從 25% 提高至 50%,聲稱是為保護美國國內鋼鐵產業。這一決定無疑是對全球貿易秩序的又一次衝擊。此前,特朗普在2月10日簽署行政命令,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徵收25%關稅,於 3 月 12 日正式生效。而美國的這種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並非首次,今年 4 月初,特朗普政府還推出所謂的 「對等關稅」,試圖以此來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

面對美國的關稅上調,歐盟態度堅決,準備採取反制措施。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多次錶示,對美國宣佈提高鋼鐵進口關稅感到強烈遺憾,認為這決定增加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提高消費者和企業的成本,同時也破壞正進行的談判解決方案的努力。目前,歐盟委員會正在就擴大反制措施進行最後磋商,如果雙方無法達成一致解決方案,現有的和額外的歐盟措施將於7月14日自動生效,或根據情況更早生效。

歐盟的反制決心並非空穴來風。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歐盟在國際貿易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美國是歐盟重要的貿易夥伴,2024 年歐盟對美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20%以上,美國提高關稅將直接衝擊歐盟的相關產業,如汽車、機械、航空和藥品等。例如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數據顯示,美國是歐洲汽車的第二大出口市場,2024 年歐盟嚮美國出口近 75 萬輛新車,價值約 385 億歐元。美國若對歐洲汽車進口加徵高額關稅,將嚴重擠壓企業利潤空間,迫使製造商調整全球戰略,重新評估在美投資佈局。

除歐盟,澳洲也對美國的關稅政策表示不滿。當地 5 月 31 日,澳洲貿易部長法瑞爾回應稱,美國的關稅政策是不合理的,是種經濟上的自我傷害行為,隻會傷害依賴自由和公平貿易的消費者和企業。澳洲將繼續推動並強烈倡導取消關稅。

在貿易談判方面,歐盟官員認為,由於美國法院對 「對等關稅」的合法性提出質疑,歐盟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獲得新的籌碼。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曾裁定特朗普在實施 「對等關稅」政策時超出法定權限,雖然後來聯邦上訴法院臨時恢復這些關稅的效力,但這種司法不確定性給予歐盟談判的優勢。歐盟官員表示將繼續談判,目標是實現互免關稅。不過,歐盟也明確表示,願意與美國討論一些非關稅壁壘問題,但在增值稅、數字稅或食品安全標準等方面不會讓步。

美歐之間的貿易摩擦,已對全球金融市場産生了影響。截至 5 月 31 日晚間,受關稅不確定性的影響,加密貨幣市場集體下挫,比特幣一度跌超 2.5%,以太坊跌近 5%,XRP 跌 5.5%,Solana 跌超 7%,狗狗幣跌近 10%,24 小時內加密貨幣市場全網合約爆倉超 28 萬人,爆倉金額超過 7 億美元。這隻是一個縮影,事實上,全球股市、匯市等金融市場都因美歐貿易摩擦而波動頻繁,投資者信心受到嚴重影響。

從全球經濟格局來看,美歐貿易摩擦的升級將導緻全球貿易萎縮,世界貿易組織預計 2025 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速為 -0.2%,比早前預期減少 3 個百分點。同時,全球産業鏈價值鏈也面臨碎片化的風險,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手段強迫製造業回流,違背了經濟規律,破壞了全球商品、資本和價值循環,全球供應鏈成本預計將上升 40%。此外,美歐貿易摩擦還可能引發其他國家和地區間的貿易爭端,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

在全球經濟復甦態勢總體偏弱的情況下,美歐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本應攜手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然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卻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敦促美國摒棄貿易保護主義,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貿易爭端,維護全球貿易秩序和經濟穩定。否則,全球經濟可能陷入更深的睏境,各國都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政府正研究建立高層公務員責任制 ,加強部門首長及高級公務員的領導角色,提升管治效能。

 

 

李家超指出,現行公務員任命制度與政治委任官員不同,但仍需設立責任機制,以應對重複性及嚴重問題 ,確保日常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執行。

 

他強調,政府現有機制評核公務員表現,懲罰方法包括凍結薪酬等。李家超希望新制度能與現行機制融合,具體細節將由政務司司長負責制定。他回顧過去三年政府的運作,認為在應對重大事件時,政府文化已經有所改變。


中東局勢急劇升溫,以色列與伊朗互相發動攻擊,導致全球市場震盪,油價曾升14%。

 

 

以色列於6月13日對伊朗核設施及軍事施施發動襲擊,並表示行動會持續數。伊朗隨即發射數十枚導彈回擊,並警告可能進一步升級衝突。

 

事會令國際油會上升,紐約期油曾升14%,投資者紛紛轉向避險資產,金價上揚。

 

高盛分析師警告,若衝突擴大至霍爾木茲海峽,油價可能突破100美元大關。


根據2025年全球穆斯林旅遊指數,香港首次躋身全球最具穆斯林旅遊潛力的前三名。

 

 

報告指,香港在穆斯林友善基礎設施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包括61家獲認證酒店及153家清真餐廳。此外,香港亦獲頒「年度最具潛力穆斯林友善旅遊目的地」獎項。

 

旅遊業界認為,香港的排名提升將有助吸引更多穆斯林遊客,促進本地旅遊經濟。政府表示,將進一步改善穆斯林旅客的旅遊體驗,包括增加清真食品供應及設置更多祈禱室。


前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商人何柱國日前病逝,終年75歲。

曾經營煙草生意的何柱國為長期煙民,有「煙仔何」的外號,今年2月於電台節目透露患肺癌,當時經治療後痊癒。

曾批評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剝削他人吸煙自由的他,曾表示經歷化療後反要感謝盧寵茂,提及自己大病後已戒煙。他還表示,自己也勸朋友「食少啲煙」,解釋化療程序很辛苦,「死唔去更辛苦」。他還在節目上表示,香港無論公院私院醫療水平都很好,希望特首、財政司要將醫療當產業來發展。

何柱國曾為星島新聞集團主席,2021年完成出售股份。何亦曾獲委任為全國政協常委。


在北京,國務院總理李強今日(12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到訪的歐洲央行長拉加德,雙方就深化中歐經濟合作、維護全球金融穩定等議題深入交換意見。李強強調中歐經濟互補性強,拉加德則讚賞中國近年的創新發展。

 

李強表示,中歐經濟互補性強,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並持續釋放市場潛力,雙方在多領域具備廣闊合作空間。中方願與歐方加強市場聯通和產業協同,為各自發展注入更多動力,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合作方能實現共贏。

李強強調,中國今年實施更為積極的宏觀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通過多措並舉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有效應對外部不利影響。中國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與包括歐盟在內的各國分享發展機遇,為全球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拉加德表示,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歐中保持高層交往和對話合作尤為重要。歐中利益相互交融,在維護全球金融穩定、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等方面肩負共同責任。她認為,關稅戰或貿易戰只會導致雙輸,堅持多邊主義和開放合作才是正確選擇。

拉加德讚賞中國近年在創新發展和企業競爭力方面的進展,並表示歐洲中央銀行已與中方建立央行行長會晤機制,願進一步加強與中方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拓展合作領域,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印度發生十年來最嚴重空難,印度航空公司一架飛往倫敦的波音787-8夢幻客機客機(航班編號AI171),從印度艾哈邁達巴德起飛後不久墜毀,機上242名乘客及機組人員中,僅一名坐於緊急出口旁的英國籍男乘客倖存,而其弟弟亦不幸於意外中罹難。

 

 

事發在當地中午,據印度民航總局資料,客機剛起飛便發出求救信號,之後在機場附近的住宅區墜毀,客機的的殘骸擊中醫院的醫生和醫學生宿舍。

 

 

機上載有169名印度乘客、53名英國乘客、7名葡萄牙乘客及1名加拿大乘客,另有2名飛行員及10名機組人員。

 

英國首相施紀賢發聲明致哀,形容墜機事件令人心碎;印度總理莫迪發聲明指,對空難感震驚又悲痛,悲傷心碎難以言表。

 

近年印度航空市場蓬勃發展,去年單日國內客運量突破50萬人次,亦發生多宗空難,包括1996年新德里上空兩架飛機相撞導致近350人喪生,以及2010年曼加羅爾機場墜機事故造成158人死亡。


澳洲航空(Qantas)旗下廉航「捷星亞洲」(Jetstar Asia),將於7月底停運,裁員約500人。停運前會逐步減少航班,受影響乘客可獲全額退款;另外兩間以捷星為名的廉航「捷星航空」及「捷星日本」則不受影響。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捷星亞洲」發聲明指,近年供應商成本、機場費用等不斷上漲,加上競爭日益激烈,公司面臨越來越大挑戰,對提供廉價機票造成難以承受壓力,行政總裁塔利指,公司營運20年來只有6年實現盈利,預計今個財政年度虧蝕3,500萬澳元。

澳洲航空行政總裁哈德森形容決定艱難,又指「捷星亞洲」部份供應商成本上漲兩倍,改變公司的成本基礎,結束「捷星亞洲」會帶來1億7,500萬澳元一次性支出。

「捷星亞洲」2004年成立,主要營運來往新加坡和周邊地區的航班,目前有16條航線,是以璋宜機場為基地的第三大航空公司。樟宜機場發聲明指,對「捷星亞洲」停運感到失望,當務之急是支援受影響乘客。


中美兩國在英國倫敦展開的第二天貿易會談,就貿易框架達成共識。

雙方第二天會談持續到深夜,商務部國際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當地11時許步出會場向傳媒表示,中美團隊在過去兩天進行很深入的交流,形容溝通非常專業、理性、深入和坦誠,雙方原則上就落實兩國元首上周四通話共識,以及日內瓦會談共識達成框架,雙方將把會談情況,向各自領導人匯報。李成鋼表示,希望今次倫敦會談取得的進展,有利於中美間進一步增進信任,進一步推動中美經貿關係穩定健康發展,亦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積極正能量。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 (Howard Lutnick)亦表示,已同中方達成一個框架,將日內瓦共識和兩國元首通話成果結合起來,若獲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批准就會實施。盧特尼克又說,特朗普與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通話,改變了結果,而今次達成的框架是第一步,必須消除消極因素,預計稀土和磁鐵問題將可獲解決。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就說,美方會繼續與中方保持溝通。

中美今輪談判始於周一,中方參與者除李成鋼,還包括副總理何立峰和商務部長王文濤;美國代表有盧特尼克、格里爾,還有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