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市民盡快接種疫苗,港府周日(20日)宣佈調整「疫苗通行證」接種要求。具體調整包括將「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的實施日期由六月底提前至五月底;縮短「疫苗通行證」下接種第二和第三劑疫苗之間的寬限期;以及更新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的接種疫苗要求。

政府表示,「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會由原來的6月30日起提前至5月31日起施行,屆時所有「疫苗通行證」適用的一般人士均須已接種第三劑疫苗(除個別特殊群組外)。有關安排考慮到自年初以來市民積極接種疫苗,及政府有足夠疫苗和接種能力為全港合資格市民於限期前接種全數三劑疫苗。

關於縮短接種第二和第三劑疫苗之間的寬限期,政府表示,在「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期間(即5月31日起),12歲或以上人士(非康復者)接種第二和第三劑疫苗之間的寬限期會由原來的九個月縮短至六個月。接種第二劑疫苗後未滿六個月的人士,他們的「疫苗通行證」仍然有效,但他們須於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六個月內(而非原來的九個月內),接種第三劑疫苗方能繼續使用「疫苗通行證」。

對於康復者接種疫苗的更新要求,政府指出,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聯合科學委員會)聯同行政長官專家顧問團(專家顧問團)於3月13日就康復者接種疫苗的安排發表更新的暫擬共識建議。因應專家的建議,政府就「疫苗通行證」對康復者的接種要求作出更新:

(1)12歲或以上的康復者,如在感染前已接種第二或第三劑疫苗,或仍在康復後六個月內,「疫苗通行證」下並無額外接種要求。

(2)12歲或以上已康復滿六個月,而感染前未曾接種疫苗的康復者,在第一階段期間(即4月29日或以前)接種要求不變,即須接種第一劑疫苗才能使用「疫苗通行證」。

在第二和第三階段期間(即4月30日起),康復後在接種第一劑疫苗之後的六個月內,仍能使用「疫苗通行證」;如超出六個月,則需要接種第二劑疫苗才能繼續使用「疫苗通行證」。接種第二劑的要求並不適用於接種了一劑復必泰疫苗的12至17歲康復者。

市民於屯門碼頭一商內的快速理髮店理髮。

(3)12歲或以上已康復滿六個月,而感染前亦已接種一劑疫苗的康復者,在第一階段期間(即四月二十九日或以前),「疫苗通行證」下並無額外接種要求。

在第二和第三階段期間(即4月30日起),康復滿六個月後,需要接種第二劑疫苗方能繼續使用「疫苗通行證」。接種第二劑的要求並不適用於接種了一劑復必泰疫苗的12至17歲康復者。

現行「疫苗通行證」涵蓋的指明處所將維持不變。政府現正進行相關系統提升,供陽性測試結果載錄於政府電腦系統的康復者於稍後時間經網上領取康復紀錄二維碼,及將康復紀錄加入疫苗接種紀錄二維碼內,預計五月推出,政府會適時公布詳情。屆時康復者可以出示符合接種要求的疫苗接種紀錄或有效的康復紀錄二維碼,以進入主動查核「疫苗通行證」需要掃描二維碼的處所。

在取得相關二維碼前,康復者可向處所掌管人出示相關康復或感染證明,例如出院文件、由政府或獲衞生署認可計劃承認的認可私營醫務化驗所陽性核酸檢測短訊/電子/紙本紀錄等。單憑快速抗原測試陽性結果的相片並不能作為有效的康復紀錄,相關人士應經快速抗原測試陽性結果人士申報系統向衞生署申報。

個別康復者如獲醫生簽發醫學豁免證明書,可於有效期內豁免於「疫苗通行證」的接種要求。衞生署會發出指引,訂明醫生向康復者簽發醫學豁免證明書前需參考相關證明文件。


締造沒有種族歧視的香港

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朱敏健

 

三月廿一日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今年聯合國的主題是「呼籲採取行動,反對種族主義」,強調加強公眾的參與和代表性,在所有決策領域上防止和打擊種族歧視。

本港人口九成以上是華人,在日常生活上,他們絕少機會因為種族背景而受到質疑、偏見、差別待遇、甚至歧視。對大部份人來說,種族歧視只會是一小撮非華人,尤其是來自亞洲和非洲以及其他發展中地區的移民和來港工作人士所面對的問題,與自己無關;若論到種族主義,更只會聯想到一些有暴力殖民或奴隸歷史的國家,是地球另一角落的問題。大部份香港華裔居民極少或甚至沒有和非華人往來,於是也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不會種族歧視他人,更遑論種族主義。

可是,當生活、工作、或時事話題涉及非華裔種族群體時,參與談論者卻很多時候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其既有立場。平等觀念較強者會指出這些種族群體所遭遇的困難和障礙,會評論社會對他們的支援不足;但也常見到有評論認為這些問題的成因與他們的文化、習俗和行為與主流社會大相逕庭有關,有些心存偏見的更會把種族背景與一些負面社會現象掛鉤,加以貶損、戲謔、質疑甚或批評。

作為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我常聆聽不同族群的朋友向我分享,對他們的處境亦有一番體會。他們未必與華裔社群有很廣泛的聯繫和深入的交流,但日常接觸總不可免。在很多公眾場合中,旁人對他們言行的反應,往往令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種族背景,更由此而體驗到不友善、被輕視甚至受到歧視,升學就業等機會亦因語文能力、資歷和文化習俗受窒礙,「種族」是他們在生活的不同環節中都要先通過的關卡。當大家自以為沒有種族偏見或標讖時,偏見和標讖卻已瀰漫在每個空間;和系統性的障礙或種族歧視一樣,縱不外顯,亦不粗暴,但同具傷害力。

不少非華裔朋友因此而認為社會必須要正視問題,作出糾正。他們有時會深感無奈,但絕不希望只被視為受壓迫、無力和無助的一群,彷彿沒有外在輔助便無法適應。事實上,近年不少年輕一輩的非華裔朋友不願意以「少數族裔」自稱,他們更希望的是不被標籤成「少數」的他人,而是被視為與一般人無異的「大家」,膚色種族就如身高體重,人人皆可不同,但同樣得到重視。

說回「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我衷心希望市民大眾響應平機會的呼籲,由自己和身邊的人開始,共同反對種族歧視。第一步是正視個人的種族觀點,審視自己的盲點,這可能是以偏概全甚至缺乏理據的排拒和偏見,也可能是出於同情和憐憫的低估和過度保護,一個我常建議的自省問題是「假如他不屬於這種族,我會同樣看待他嗎?」

個人自省固然重要,但若無政策配合,亦難成風氣。自《種族歧視條例》於2008通過後,政府在教育、就業和公共服務上投放了不少資源,亦引入不同服務、支援和指引。但除了既有服務外,政府也可多方位帶頭推廣種族多元共融,在最近平機會向當局提交的建議書中,我們認為政府可從一些措施著手向社會傳達種族多元共融的訊息,例如仿傚一些具多元種族的地區,因應人口較多的非華裔族群節慶作公告,甚至鼓勵其他市民一同慶賀;亦可要求公共部門的宣傳影像須顧及種族多元性,以及向公眾介紹獲聘於不同部門的非華裔員工等。有些建議的措施其實經已在個別部門持續執行,當局只須把良好措施常規化和政策化,便能把效果推到更高層次,讓大眾識別到非華人也是我們的一份子。

另一重要環節是加強非華裔社群在社會的認受度。非華裔人士在議會和官方諮詢組織等公共領域的政策參與度並不算高,一般市民未必會留意到他們,甚至忽略了他們也是持份者。政府可從甄別、培訓和招募三方面入手,推動更多不同族裔的有心有力人士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一方面可更適切地聽取各個族群的聲音,同時亦可讓大眾意識到不同種族群體均努力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並非活在另一平行空間。

面對目前的疫境,我們更需要同心合力,迎難而上。種族主義只會製造矛盾,尊重共融才是最強防禦。


1.第五波疫情再次打擊香港經濟,為合資格失業人士提供1萬元資助的「臨時失業支援」計劃,下星期三(23日)起接受申請, 為期3個星期。

計劃的受惠對象, 擴大至現僱於被勒令關閉處所或餐飲處所, 而短暫停工的僱員, 申請人可以是全職、兼職或自僱人士。申請人須要在去年第四季內最少一個月在港工作, 月入介乎2700元至30000元。提交申請前要最少連續30天內無工作, 但如果期間有做一兩日「散工」, 賺取些微收入, 亦可以嘗試遞交申請, 當局會從寬處理。

政府指, 會以強積金戶口紀錄核實申請人資格。如果無強積金戶口, 就要提交額外證明, 期望大部分個案, 可以在收到申請後3至4個星期內獲發放資助。

另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佈推出新一輪「保就業」計劃,會聚焦受第五波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將向僱主補貼僱員5月至7月的工資,每名月薪低於3萬元的僱員,可獲劃一補貼8,000元。至於未有受疫情影響行業,如大型連鎖超市,大型藥房、物業管理公司、速遞行業,銀行及金融業等,會被剔出計劃範圍,無法受惠。

林鄭月娥預料,新一輪保就業計劃,可惠及110萬至130萬名僱員,預計動用260億至310億元,會盡快提交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批,冀最快4月可供僱主申請。

 

2.港新增20,082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 3宗屬輸入個案, 其餘都是本地感染, 當中7,966宗經核酸檢測確診, 其餘12,116宗是快速檢測陽性個案, 本港第五波疫情累計超過100萬人受感染。

再多259名患者不治, 當中206人於3月17日離世, 年齡介乎25至106歲, 61%是長者, 83%未完成兩劑疫苗接種。

衛生防護中心表示, 今波疫情累計5188名患者不治, 死亡率為百分之0.5, 七成死者年過80歲, 完成疫苗接種的死亡率為百分之0.09, 未完成接種為百分之1.32, 兩者相差超過14倍。

疫苗接種點方面,食物及衞生局宣佈,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下周三(26日)起為市民接種復必泰疫苗,暫定為期四周,12歲或以上合資格人士明日上午9時起可在網上預約。

合資格人士可經網上系統預約到該中心接種第一、第二或第三劑復必泰疫苗。中心不設即日籌安排。

深水埗康健中心位於石硤尾邨美禧樓2樓201A室,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6時開放。

 

3.疫情持續兩年,第五波疫情已在3月4日達到高峰,正漸趨平穩。港三位專家包括龍振邦、薛達及袁國勇在《明報》表示,即使疫情走勢向下,預計港仍能錄逾數千宗確診的情況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政府須盡快實施緩解措施,向市民公布本港復常之計劃及路線圖,從而讓市民對香港重拾信心。專家表示,若現時每個符合條件的市民打齊針,建立抗疫韌性,港有可能在7月前後復常,並逐步解除防疫措施。

專家表示,現時大量輕症者留家隔離,只要政府提供物資包及醫療諮詢服務,便能讓患者安心休養,毋須堅持將輕症確診患者送入社區隔離設施。

 

4.內地援港醫療隊展開在亞洲國際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的抗疫工作。對於網上流傳內地與香港護士的工作分工內容,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雙方同意在協作過程中分工,內地團隊亦了解到在哪些方面可幫助本港,認為外界不應單憑一張紙評價。

醫管局說,內地及醫管局團隊早前已擬定分工計劃,雙方達成共識,會按既定臨床運作安排編配人手當值。

 

5.內地周四新增4130宗新冠病毒本土確診及本土無症狀感染個案,比起之前一天多近1700宗,吉林省疫情仍然最嚴重。本土確診病例中,吉林省佔1834宗。新增的1742宗本土無症狀感染個案,吉林省亦佔最多,達792宗。全省超過九成八的感染者來自長春市和吉林市。當局已禁止省內人員跨省、跨市流動。中小學、幼兒園全部停課,並部署新一輪全民核酸檢測。廣東省則新增74宗本土確診和61宗本土無症狀感染個案,主要在深圳和東莞。

深圳市8名幹部因為抗疫不力被免職。

國家衞健委指,內地仍會持續面臨同時段多地發生疫情的局面,防控形勢日趨嚴峻複雜。副主任王賀勝說,近期內地本土的聚集性疫情都是境外輸入引起,除因近期全球流行的Omicron亞型病毒株BA.2傳播力更強,還有就是部分地方抱鬆懈心態。

他又表示,在目前的新冠疫情形勢下要做好個人防護,首要積極推動接種新冠疫苗,尤其是長者,認為香港的疫情下,老年人接種率低,重症病亡率很高,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至於台灣新增1宗本土確診個案。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晚宣佈,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應約於北京時間周五(18日)晚同美國總統拜登就中美關係和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另一方面,白宮發言人普薩基發佈聲明指,雙方將討論的議題包括管控兩國之間的競爭、俄烏戰爭,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


1.港新增21,650宗新冠病毒確診, 9宗屬輸入個案, 其餘都是本地感染, 當中8628宗經核酸檢測確診, 其餘13,022宗是快速檢測陽性個案。再多289名患者不治, 當中202人於3月16日離世, 年齡介乎20至104歲, 九成一人是長者, 八成七人未完成兩劑疫苗接種。

衛生防護中心表示,第五波疫情累計確診超過984,000宗,4,923名患者不治,整體死亡率為0.5%,八成七人有慢性疾病,七成死者超過80歲。

醫管局指, 曾經在醫管局登記或使用醫療服務的新冠患者, 周五(18日)早7時起, 可以透過醫管局手機應用程式, 預約到23間新冠指定診所求診。

 

2.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 全民強制檢測規模龐大, 需要籌備, 明白社會希望盡早知悉全民強檢是否推行, 以及何時或如何推行, 她計劃在未來數日, 向全社會交代各項早前公佈措施的最新情況。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表示, 期望在內地醫療隊的支援下, 可提升亞博館治療設施診治病人的數目及質量, 他指, 內地援港醫護都是來自高水平醫療機構的精英人員, 內地與本港治療新冠患者的方案非常接近, 雙方在協作及溝通上非常順利。

高拔陞又指, 截至昨日已經向超過6000名新冠病人處方默沙東口服藥, 並已經開始處方另一款輝瑞口服藥, 相信隨著口服藥更廣泛應用, 對疫情控制有幫助。

 

3.港最新失業率升至4.5%。

政府統計處公布, 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失業率是百分之4.5, 較對上一次上升0.6個百分點, 就業不足率亦上升0.5個百分點, 至百分之2.3. 期內總就業人數減少3萬3700人, 減至364萬2800人, 失業人數就增加2萬2700人, 增至15萬7900人, 幾乎所有主要經濟行業的失業率, 及就業不足率都上升, 其中建造業、 零售、 住宿及膳食服務業, 以及藝術、 娛樂及康樂活動業的失業率, 有相對明顯的升幅。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 受第五波疫情影響, 勞工市場急劇惡化, 由於嚴峻的本地疫情嚴重打擊與消費相關的活動, 並干擾廣泛的經濟活動, 預料勞工市場在短期內將繼續受壓, 至於往後發展將取決於本地疫情如何演變, 呼籲社會各界齊心合力, 支持政府抗疫, 令本地疫情盡快受控。

 

4.日本福島縣近海發生黎克特制7.4級地震, 最少1死逾100人受傷, 多人重傷, 日本氣象廳一度向福島和宮城縣發出海嘯警告, 宮城縣石卷市和仙台港沿岸有30厘米高的海浪。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說, 未來兩至三天可能會再有強烈地震, 政府會保持高度警覺。

地震發生在昨晚, 震源深度56公里, 福島市有百貨公司外牆損毀塌下, 玻璃窗碎裂, 多條道路出現裂縫, 地下水管破裂, 大量水湧出, 包括首都東京在內有14個縣, 有超過220萬戶一度無電力供應。

東京和日本東部廣泛地區也感到震動, 建築物搖晃。

東日本鐵路公司說, 東北新幹線有一列列車出軌。報道指列車當時以時速275公里行駛,約有100名乘客,期間出軌,有乘客表示,感到自己飄在空中,有「有死亡準備」。大部份列車服務要暫停, 作安全檢查, 東京的列車服務正常。

 

5.烏克蘭首都基輔持續遭俄羅斯轟炸,南部馬里烏波爾一間劇院遭炮彈擊中,躲在裡面的逾千平民生死未卜。總統澤連斯基促請德國總理放棄與俄羅斯的商業利益,協助結束在烏克蘭的戰事。

烏克蘭首都基輔繼續有學校和住宅等平民設施被轟炸。俄軍持續圍攻東南部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有逾百年歷史的劇院被擊中,頂部及牆身倒塌。遇襲前拍攝的片段可見,大批居民在劇院內躲避戰火,估計有超過一千人。市長助手指,由於炮火不斷,無法派人前往救助及評估傷亡情況。衛星圖片顯示,劇院外前後兩處空地,以俄文寫着「兒童」兩個大字。

烏克蘭防長譴責俄軍在馬里烏波爾實行種族滅絕,俄羅斯總統普京應被視為戰犯。

而在北部城市切爾尼戈夫,烏克蘭檢察總長指,多人排隊買麵包時被俄軍空襲炸死,地方政府聲稱單於周三,已經超過50個平民死亡。俄羅斯否認指控,亦否認有攻擊馬里烏波爾劇院。

 

6.港股連升兩個交易日,恒生指數升逾1400點,並且以全日高位收市,報21501點,升1413點,升幅7%,全日主板成交額近3010億元,連續兩日超過3000億元。


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會主席、國家主席、中國中央軍委會主席習近平表示, 要堅持科學精準及動態清零, 盡快遏制新冠疫情擴散蔓延勢頭, 並要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 減少疫情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

習近平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 《央視》報道, 習近平指要加強疫苗、快速檢測和藥物研發等科技攻關, 令防疫工作更具針對性,又指要加強對疫情重點地區防控指導, 快速控制疫情。

會議強調要做好生活必需品生產供應, 保障群眾就醫需求, 完善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 提升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又要強化督查問責, 對失職失責導致疫情失控的要立即依紀依規查處, 嚴肅問責。


日本東北地區對出海域3月16日晚上發生7.3級地震,宮城、福島縣發出海嘯警報。強震導致關東全區域約有210萬戶停電。事發時,東北新幹線一列車233號列車當時正以時速275公里疾駛,駛至福島站和白石藏王站間時疑受強震影響而出軌。死裡逃生的乘客事後驚魂未定憶述「當下那個瞬間感覺自己好像漂在空中,做好死亡準備」。

 

有乘客用手機在車廂內拍下驚險一刻,只見列車行駛時,多人的手機出現強震警示的響聲。大約相隔近30秒左右,列車突傳來撞擊巨響,車子隨即嚴重傾斜及抖動,有乘客從座位飛出去。列車搖晃歷時20秒,車上的職員上前安撫乘客,此時拍攝短片的乘客才爬回座位上。片段伴隨傳來拍攝者驚魂未定的深呼吸聲,手機強震響聲未止。

有乘客事後憶述,指地震警報響起後,他從座位被拋到走廊上:「我感覺身體飄浮在空中,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他透露,地震過後,自己在停電、沒有暖氣的車廂內待了大約4小時,「天氣又黑又冷」。亦有人表示「新幹線因劇烈搖晃而不得不停下來,緊接著車廂就停電,而車上的座椅也開始強烈晃動,讓他的身體不受控制,跟著上下跳動」。

有網民稱,由於地震威力不小,車內不少地方受損,第四與第五節車廂的連接位變形,新幹線廣播通知「受地震影響列車出軌,主要在第六節車廂那邊,正安排巴士疏散車上乘客,未知車輛抵達時間。」

 

 

日媒《河北新報》報道,周三晚的強震導致「福島-白石藏王」地223號列車出軌。由於列車受損無法運行,各人逐一下車沿路軌步行逃生,無人受傷。


日本東北發生7.4級地震,氣象部門向福島和宮城縣發出海嘯警報。地震已經導致至少4人死亡,198人受傷。東北新幹線有列車出軌,有列車乘客表示,事發時感到飄在空中,當時已「有死亡準備」。

 

當地時間周三晚上11點36分左右,日本宮城縣北部和南部、福島縣中通和濱通地區發生黎克特制7.3級地震,隨後將震級上調至7.4級。震央位於福島縣外海,震源深57公里。

據日本氣象廳消息,地震震源位於福島縣近海,震源深度約60公里。

東日本鐵路公司(JR東日本)稱,受地震影響,東北新幹線下行方向的「山彥223號」列車在福島至白石藏王之間發生出軌,車上約有100名乘客,無人受傷。

至於地震有否對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造成影響,日本經濟產業相萩生田光一表示, 「基本上沒問題。」據東北電力和日本原子能發電公司稱,宮城縣的女川核電站未確認到火災或核輻射帶來的影響,茨城縣的東海第二核電站未發現異常。

 


1.港增29,272確診,11宗屬輸入個案, 其餘都是本地感染,當中14,454宗經核酸檢測確診,其餘14,818宗是快速檢測陽性個案。多278人離世,當中217人3月15日離世,年齡介乎35歲至105歲,有198位是65歲或以上。數據滯後關係,3月8日至14日,再多61名病人離世,年齡介乎42至105歲。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2月26日至3月5日期間,約有184,390人透過政府快速抗原測試平台呈報陽性個案,當局發現檢測陽性高峰期似乎是3月3日,自3月11日起處於高位平台期,未見明顯下降。

對於有殯儀業界稱,棺木因深圳封城,供應未來數天會用盡。食環署表示,已向內地當局反映,本周一及周二(14日及15日)兩天已有180副棺木分別經水陸緊急運抵香港應急。

另外,醫管局指, 內地援港醫療隊16日在亞博社區治療設施繼續熟習運作, 會在短期內開始工作, 臨床工作性質與本地醫護相同, 會負責接收病人、巡房、處方藥物, 並在有需要時為病人急救。新一批約300名內地援港醫療隊,下午經蓮塘口岸到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及中聯辦代表等到場迎接。

 

2.疫情下有市民趁天氣好轉到沙灘,引起內地網民不滿,指香港市民播毒。康文署周三(3月16日)宣佈,周四(3月17日)起關閉轄下所有刊憲泳灘,直至另行通告。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康文署在疫情下一早已無提供泳灘服務,無救生員當值,但指近日天氣轉暖,見到很多人湧到沙灘,未有戴口罩情況下聚集,因此康文署只是加強管理,可能圍封泳灘,過去某一波疫情也曾採取,並非新措施。

林鄭月娥又表示,政府在第五波疫情已採取最嚴格社交距離措施,暫無計劃加辣,但留意到市民近日有少許鬆懈,八達通出行次數向上微升,呼籲市民不要鬆懈,無必要不要外出。

 

3.內地疫情持續,過去一天新增逾3000宗本土感染個案,包括1860宗本土確診和1194宗無症狀感染,省份以吉林佔最多,有1853宗,集中在長春市。

深圳封城踏入第三天,過去一天新增92宗病例.當中37宗屬於無症狀感染,福田佔58宗,寶安有12宗。福田、龍崗實行交通管制;南山社區24小時封閉管理,羅湖居民除每戶每兩天一人可外出買日用品外,不能外出。

上海新增202宗本土感染,市政府宣佈新增兩區為中風險地區,已落實管控措施。

南京16日起進一步收緊防疫措施,全市實施小區封閉管理,進入小區一律戴口罩、量體溫及檢查健康碼,所有外賣、快遞等一律要在出入口指定區域交收,地鐵其中3條路線停運。中小學暫停面授教學,全市演藝場所、公墓、骨灰堂及部分密閉場所,包括網吧、健身中心、美容店等關閉。

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連續兩日指導當地防疫工作,強調現時正處於關鍵階段,各級機關應視防疫為頭等大事。

 

4.南韓軍方表示, 北韓早上約9點半, 由首都平壤的順安附近發射相信是導彈的飛行物, 但發射失敗, 懷疑導彈在飛行期間爆炸。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表示, 正全力收集和分析信息, 及嚴密監視北韓的行動。
自今年1月5日以來, 北韓已進行7次導彈試射和兩次偵察衛星發射試驗。

 

5.中央出手穩定股市下,港股收市最多急升1705點,高見20120點,收復萬九及兩萬點。收市報20087點,升1672點,升幅約9.1%,主板成交額急升至近3098億元。

國務院副總理兼金融委主任劉鶴主持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對於近期市場關注的中概股退市風險,新華社引述會議指出,目前中美雙方監管機構保持了良好溝通,已取得積極進展,正在致力形成具體合作方案,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各類企業到境外上市,相關言論刺激內地股市及港股急升。


內地援港醫療隊300人周三(16日)下午經蓮塘口岸啟程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及多名官員到蓮塘口岸迎接。林鄭月娥在口岸見記者時指,新一批內地醫護通曉廣東話及英文,部分更有前往外省協助抗疫經驗。

林鄭月娥表示,新一批內地醫護經內地當局精挑細選,他們來自廣東省22間醫院,通曉廣東話和英文,部分人更有前往外省協助抗疫的經驗,包括湖北武漢。她指,粵港兩地文化交流緊密,不認為內地人員所使用術語,會影響病人治療。

林鄭月娥說,內地醫護主要會在亞博館社區治療設施,以及北大嶼山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工作,預料兩個設施需要完全運作,大約需要數千人手。她又透露,未來國家衛健委將會再調配多數批醫護來港支援。

林鄭月娥強調,內地醫護將會閉環管理,每日將由入住的酒店乘專車到治療設施工作,完全不會前往香港其他地方。當局會與酒店保持溝通,以保障內地醫護例如食物等各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