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發表報告,列出無協議下脫歐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 ,包括燃料和藥品可能出現短缺、港口交通嚴重受阻及食品價格上漲。

反對派議員在議會投票要求公布報告後,英國政府周三順應要求發表。報告描述一連串後果,包括倫敦可能出現燃料短缺、40多年來首次要在邊境設立海關和其他檢查,藥物要滯留法國港口等。報告稱,抗議和反抗議將出現在英國各地,或許會耗費大量警力。

英國政府負責準備無協議脫歐的內閣大臣戈夫在一封致函反對派議員的信中稱,報告並非對即將發生情況的預期,而是提供一份「特意制定的詳細背景供政府進行規劃,確保準備」。

英國首相約翰遜已揚言要兌現2016年脫歐公投的結果,即便沒有一份確保逐步過渡的協議,他仍將帶領英國離開歐盟。英國原定於10月31日正式退出歐盟,但議會早前以大多數通過一項迫使政府在無協議情況下要求延遲脫歐的法案,意味脫歐最後期限仍有變數。

預期中的混亂主要來自英倫海峽兩邊港口的嚴重交通擁擠,從無協議脫歐的首天起,預計就會出現這種交通混亂局面,屆時卡車車流料將下降高達60%。

報告稱,英國多佛爾和法國加來的嚴重混亂狀態最長可能會持續六個月。在登船穿過英倫海峽前,由於需要排隊等待通關,卡車可能因此延誤最多兩天半。有資料顯示,英國四分之三的藥品通過英倫海峽進口,故延誤通關可能會影響藥品入口英國,並引發對恐慌性購買燃料。報告稱,某些食品價格可能會因此被推高。。報告亦稱,電價將會上升。

政府預期最壞情況下,英國將於一夜間切斷與歐盟的聯繫,而英國與歐盟的邊境將會一改40多年的做法,首次實施關稅、動物安全檢查和其他控制措施。

英國政府其中最大擔憂,莫過於企業和個人未採取好措施,為無協議退歐做好準備。報告估計,使用英倫海峽的出口商中,有50%至85%的出口商會在脫歐後首天,仍未準備好接受海關檢查。

(華爾街日報)


【每日焦點新聞】11-09-2019

1.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三(11日)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致辭時表示,希望社會可以回到理性討論,回復長期穩定,有信心香港可以找到出路。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批評, 有外國勢力顛倒黑白,包庇和縱容違法暴力行為,不斷干預香港。

2.因應香港反修例引發的複雜局勢,香港警方自8月6日起逢周一至周五都舉行記者會,交代行動及回應傳媒提問,但警方在星期三(11日)取消在灣仔警察總部舉行例行記者會,未有解釋原因。

3.在澳門行政長官選舉中當選的賀一誠,星期二(10日)在北京接受中央任命,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手中,接過任命狀,成為澳門第五任行政長官。國家主席習近平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澳門候任行政長官賀一誠時表示,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

4.社民連主席吳文遠、香港眾志主席林朗彥等9人,三年前參與反釋法遊行時偏離原定路線,遊行至香港中聯辦,其中8人被裁定一至兩項罪名成立或認罪,裁判官分別判緩刑及社會服務令,吳文遠表示會就定罪提出上訴。

5. 有化學工程師研究團隊,在警方曾施放催淚彈的地方收集樣本,發現催淚煙內部分化學物質,可殘留在物件表面2至3星期。


1.一批防暴警察8.31當晚進入港鐵太子站內執法,期間所有傳媒被趕走,加上消防數次公布的受傷人數有出入等因素,網上流傳不少揣測。事隔十天,警方、消防處、醫管局連同港鐵代表聯合召開記者會,並公開部分閉路電視截圖,消防處表示,傷者當時分散月台的位置不斷改變,而且他們服飾相似,點算傷者人數時有困難,可能會出現重複計算,強調並無傷者被警方或任何人帶走。

港鐵亦表示,根據車站記錄,當天站內沒有涉及死亡的報告。對於太子站內的錄影片段不齊全,港鐵解釋是由於有三部閉路電視鏡頭被損毀或塗污。港鐵並指只公開太子站的錄影截圖,而非閉路電視片段,是考慮到私隱問題。

2.美國國會復會後將審議由跨黨派議員提出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10日)表示,絕不認同外國國會干預及介入香港內部事務的做法,稱特區政府不會容許外國議會成為香港事務的持分者。

對於長和資深顧問李嘉誠上周,勸籲執政者要對未來主人翁網開一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回應,指一定要追究違法行為。

3.香港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淑芬早前引述網上訊息,聲稱「確認」有14歲女學生為示威者提供免費性服務,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10日)指,有關言論純屬羅范椒芬個人意見,指任何人都應小心確認傳聞。

4.香港因應反修例的示威集會持續,警方指過去三個月,暴力示威有升級情況,為令休班警員緊急情況下行使職務,承認會發放伸縮警棍予休班警員,以添置裝備,澄清有關做法並非新安排。警方又宣布增設十條「反暴力報料熱線」,公眾可以應用通訊程式whatsapp向警方提供相關消息。


拿著美國國旗燃起暴亂之火

誰可坐享漁人之利?

竇文殊

 

 

香港有人上周日(9日)發起在中環遮打花園遊行集會,以對美國國會有意通過所謂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表示支持。只見一批手持美國國旗的蒙臉漢奸暴徒,洋洋灑灑沿花園道步行至下亞厘畢道巴士站公眾活動區,惹來沿途路人側目,結果一如預期,集會再演變成違法堵路、到處縱火、破壞港鐵站,中環站多個出入口玻璃被砸碎,多處公物被毀,變相要把香港推向無政府狀態。這批人痴心妄想的以為搞亂香港,就可以換來美帝的「祝福」,公然不惜一切手段勾結外國勢力,其心可誅,結果美國政府也沒有就示威表態回應,可謂熱臉貼上了冷屁股。

暴徒一直深信外國勢力就是自己違法破壞的「護身符」,不惜出賣國家、不惜押上全港700萬人的命運前途「攬炒」,試圖開啟大門,讓外部黑手插手干預香港事務。

首先說明一下,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特殊地位,使它一直成為各國的利益盤地,外部勢力固然在所難免。

然而在台灣,一味鼓吹台獨的蔡英文政績不彰,在大選前夕樂見香港變亂,趁機大肆炒作,有利她轉移目標、拉抬選情,可是早前一批漢奸在香港破壞夠了,被警察嚇至屁滾尿流的跑到台灣尋求難民庇護,這時蔡英文就露出「真面目」,正式拒絕修訂《難民法》接收違法示威者,當天甚麼「非常支持香港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言論統統拋諸腦後,一於「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

同樣,在中美貿易戰雲密佈下,香港局勢無疑對美國是張有利用價值的「好牌」,難怪美國官員要與毒媒創始人黎智英密談,企圖進一步操控香港民情。至於表明無意連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大概也想在從政生涯的最後階段向中國擺出強硬姿態,好讓自己有多一點政績在史書上留名吧?

 

 

當種種外國勢力網絡圖謀被撕破,不難預見香港越亂,其實對它們就越有利。事實上,香港過去三個月,暴亂持續不休,不少港人從未好好睡一覺,時刻要為自身安全擔驚受怕。此時此刻,作為年輕人更必須保持理智解決問題,並相信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政府能妥善解決問題,但大前提是先要與暴力割蓆。

那些拒絕相信「沒有中國,香港就完蛋」的人,難道還天真的相信「沒有外國勢力,香港就會完蛋」嗎?


美國國會復會後將審議由跨黨派議員提出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10日)表示,絕不認同外國國會干預及介入香港內部事務的做法,稱特區政府不會容許外國議會成為香港事務的持分者。

對於長和資深顧問李嘉誠上周,勸籲執政者要對未來主人翁網開一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回應,指一定要追究違法行為。


香港長和系資深顧問李嘉誠星期日(8日)參加法會時,為香港祈福。李嘉誠表示:「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後果很嚴重,我很擔心,希望香港可以渡過這個難關。」李嘉誠又建議執政者:「希望執政者能夠對未來主人翁網開一面,雖然法律和人情有衝突,但凡事都要兩方面看。」

來源:今日正言fb專頁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會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訂後,運動未有因此平息,星期日(8日)一批示威者在中環參與遊行集會後,在多區港鐵站外違法聚集,並用雜物堵路,中環站有設施被破壞,有人在F出口焚燒雜物,經通宵修復後,港鐵所有車站星期一(9日)清晨如常開放。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星期一(9日)早上在港鐵高層陪同下,到中環站視察。


1.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會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訂後,抗爭運動未有因此平息,星期日(8日)一批示威者在中環參與遊行集會後,在多區港鐵站外違法聚集,並用雜物堵路,中環站有設施被破壞,有人在F出口焚燒雜物,經通宵修復後,港鐵所有車站星期一(9日)清晨如常開放。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星期一(9日)早上在港鐵高層陪同下,到中環站視察。

至於星期日(8日)多區的示威衝突中,警方透露有17人受傷送院,其中4人仍留醫,包括一名男子情況嚴重。

2.香港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星期一(9日)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表示,「確認」有年輕女子被誤導向前線示威者提供「免費性服務」,她又質疑港鐵太子站外的示威人士跪地及哭泣的人士「做戲」,企圖激發更多人上街,而一個名為「求驗傳媒」的社交網Facebook專頁指出,網上流傳「免費性服務」的相片,屬於色情短片網站的截圖。

3.在德國西部弗羅伊登貝格,一個有約百多人參與的烹飪藝術節活動攤位發生爆炸,造成14人受傷,其中5人情況危殆。

4.風暴「法茜」星期一(9日)清晨約5時在日本千葉市登陸,吹襲日本東京等地期間,造成最少1死、30人受傷。

5.英國航空機師不滿加薪幅度, 星期一(9日)凌晨發起罷工48小時,英航宣布取消全部航班。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需探索創新驅動的新模式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蔣餘浩

 

中央發佈《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要求深圳發揮改革開放先行者的優勢和示範引領作用,「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是繼1980年建立經濟特區以來,中央賦予深圳的另一項重大歷史使命。

從世界經濟史來看,人類社會嘗試過的許多體制,都曾創造過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跡,但極少能夠解決不平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因此,深圳要「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展現社會主義體制優越性,一方面當然需要極大解放生產力、推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必須保障廣大勞動群眾的公平共用,實現包容性發展。這個理念需要在深圳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全過程中得到嚴格貫徹。

矽谷的創新驅動模式有加劇貧富分化的負面效應

我們知道,當前世界流行的創新驅動戰略,是以美國——尤其是三藩市灣區南面的高科技事業雲集高地矽谷——為主要範本。我國近些年許多地方建立高新科技園區,都是打出學習矽谷的口號。但是,在學習美國尤其是矽谷的科技創新經驗的同時,還必須高度注意:這種流行的創新驅動模式具有阻礙可持續性創新、增大收入差距、加劇貧富懸殊等負面效應。

第一,從整體來看,美國著名經濟評論家Michael Mandel在2009年6月的《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不再能實現創新」的文章,分析指出,美國大型科技企業早已不再依靠其科技創新能力生存,而是直接從股票市場中贏利。另一位著名社會學家、管理學家William Lazonick近年發表多篇資料更扎實的學術研究,指出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科技公司通過「回購」公司股票而大幅獲利。2000年至2008年全美回購股票金額最多的十大公司中,高新科技公司占了四席,包括微軟、IBM、英特爾、惠普,這幾家公司用於股票回購的資金遠遠超過其研發投入。此外,收取巨額專利費用,而不是將這些發明專利投入應用,也是這些大型科技公司近年的主要利潤來源。

第二,在美國模式之下,職業經理人的薪酬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美元,與普通雇員數萬的收入形成巨大差異。這種收入差距還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加大。按照美國經濟研究所2016年公佈的資料,1965年,美國大公司主管的平均薪酬為83萬美元,而企業雇員平均為3.9萬美元,前者是後者的20倍;及至2000年,前者為2040萬美元,後者為4.7萬美元,二者差距達到376倍之多。

第三,以矽谷為典型代表的通信技術革命,創造出了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但由於存在大量的技術門檻和制度壁壘,使這種先進生產模式目前僅局限於一些前沿生產領域,能直接從中受益的人口非常有限。同時,由於全球勞動分工的影響,研發和生產製造通常能夠分離,生產製造更趨向於在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資料價格成本低廉的國家或地區聚集。由此造成的就是一國以內收入差距的急劇拉大,無力進入高新技術研發領域的家庭,在本地連從事中低端生產製造的機會都很少,從而不可能分享到高新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紅利。

以美國矽谷模式為範本的創新驅動戰略,的確擁有催生通信技術革命的巨大生產力,但同時也造成了美國國內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這是深圳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推進創新驅動戰略,所要堅決克服的弊端。

深入認識和創造性轉化矽谷創新原動力

當然,以上分析並不意味著矽谷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經驗就不值得學習。但目前許多介紹矽谷科創事業發展經驗的文獻,僅提出一些表面化的見解,如加大政府扶持、建立科技園區、出臺產學研一體化規範方案,等等。實際上,從創新主體的微觀制度基礎來分析,矽谷制度環境最突出的特點有三個,分別有利於社會創新文化的營造、創新導向型制度的建立,以及自負責任投資系統的創設。

其一,以「同好」(peer)為基礎的企業組織結構。矽谷中小企業的創立通常都是建立在少數技術人員的共同理念上,這種高新技術人員以「同好」為基礎的共同創業理念,促使矽谷的高技術小公司既能保持企業內部的小規模,又有條件追求全球競爭力。而當公司規模變大時,意見不合或利益糾葛不可避免地導致無法合作,矽谷又能以極強的「寬容」文化容納各個企業創始人或管理者選擇裂變的形式,帶著新的技術或理念創立新的競爭性公司。

其二,對許多約束性法律的變通適用。在矽谷,奇特地存在著許多對於法律的變通適用的慣例,為企業和技術人員的自主發展創造巨大空間。例如,在矽谷,人們對新技術的利用似乎完全忘了還有「職務專利」這個法律規定。思科公司甚至允許員工在本公司內部開設屬於其個人的小公司從事研發。在研發取得成果之後,思科還得通過收購該小公司的方式取得成果的所有權。另外,矽谷各個企業從不將與員工簽訂的「同業競止協議」當真,很少提起這方面的訴訟。

其三,以風險投資作為科創的融資工具。伴隨高技術產業的興起,也產生了一種新型的資本形式,這種資本不依賴傳統金融行業,而是從風險資本家(venture capitalists)手中獲得資金。據統計,現代風險資本的80%是用於高新技術產業。矽谷是全美風險性創業投資的主要活動中心,美國幾乎50%的風險投資基金都設在矽谷。

可見,矽谷最核心的創新原動力在於:(1)基於「同好」的社會創新氛圍,(2)非壟斷式的創新導向制度,(3)自負責任的風投資金。以這三個特點為基礎,再加上美國政府持續為矽谷設置的扶持政策、專案訂單和專門性法律制度,以及斯坦福大學教育資源、科研資源、人力資源與矽谷的融入,共同創造了這個世界科創聖地。

但是,矽谷的創新文化和制度依然局限於局部地區和少數人群,未能幫助更廣泛的勞動群眾從中受益。美國經濟學家近年來一直在批判「1%人口掌握了99%的社會財富」,矽谷科技巨頭和新貴屬於這1%之列。

我們借鑒矽谷的模式,要學習它有利於創新的制度,但也要避免它造成貧富分化的問題。深圳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必須在社會主義原則指導下對矽谷創新原動力進行創造性轉化,以降低制度門檻和技術門檻的方式,説明更多、更廣泛的人群參與高新技術研發及應用,拓寬全民公平共用高新技術發展紅利的路徑。

深圳在科創領域進行制度創新的政策選項

深圳實施的科創領域制度創新,必須著眼於降低制度門檻、資金門檻和技術門檻,幫助更廣泛的人群進入高新技術領域從事研發和應用。我們提出幾點對策性建議,以供參考。

第一,降低科創領域創業門檻,大力培養創新主體。科創企業是創新驅動戰略的主體,需要政府有意識地分類加以培養。例如,對於中小型科創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應當設置啟動資金、補貼、技術指導、政策指導等機制,充分培養,大力扶助,使其成為應用性創新的主力軍。對於大型國有企業,它們長期存在創新意願不強、創新激勵不足的問題,應當借助國企改革的機會,解決其創新動力不足的難題,例如以政府合作專案的形式推動其參與投入基礎性科研。

第二,鼓勵建立科創行業仲介機構,擴大社會服務。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成果往往難以與市場對接,有必要鼓勵在科創行業中建立仲介機構,幫助科研人員找市場,幫助市場找科研成果。與此相配套,必須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落地,制定突破性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政策措施,如放鬆職務作品的認定標準,或建立研發者享有自主處理權、科研單位收回必要成本的科研成果轉化制度。

第三,以鼓勵為原則,規範私人資金從事風險投資。風險投資企業可以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支持,可以營造活躍的科技創新社會氛圍。對以私人資金為主的風投市場,即使在各類風投活動中出現「泡沫」,只要是基於市場的行為,都無需過激干預,以免扭曲市場自身的調控能力。

第四,探索智慧財產權保護新路徑,防止權利保護成為技術壟斷的工具。當前國際適用的智慧財產權制度系統,有其不合理的內容,成為了發達國家或者跨國大公司實行貿易保護的工具。許多國際一流的經濟學家、科學家、法學家都在不斷呼籲改革這些不合理的內容。我國必須在不斷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水準的基礎上,漸進地推動國際合作,共同探尋國際智慧財產權制度的變革途徑,結合國際科學界、經濟學界、法學界對於發達國家智慧財產權保護過於僵化從而阻礙創新的批評意見,促成國際智慧財產權規範體系變革。

第五,培育開放共用的創新文化,推動大眾從科創事業中獲益。例如,支持開源技術的研發,推動開源文化的建立和發展。「開源」就是基於共同愛好之合作的一種理念和行動。任何人投入開源產品的創新,既能夠無成本地利用此前創新的成果,又必須無條件地向後繼者開放其新成果。只有開放共用的理念深入人心,深圳乃至中國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成為創新性城市、創新型國家。總之,政府應當考慮長遠的創新文化建設,推動形成開放共用的嶄新文化理念。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