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貴州省梵淨山7月2日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産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中國至今已擁有53處世界遺産。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銅仁市江口、印江、松桃3縣交界處,總面積爲41,900公頃,其中核心區25,800公頃,緩衝區2,800公頃,試驗區13,300公頃(其中旅遊小區1,2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以黔金絲猴、珙桐等爲代表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90%。

梵淨山為武陵山脈的主峰,鳳凰山主峰最高海拔2,572 米(紅雲金頂海拔2,494米),具明顯的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特徵。該區爲多種植物區地理成分匯集地,植物種類豐富,古老、孑遺種多,植被類型多樣,垂直帶譜明顯,爲中國西部中亞熱帶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區內有植物種數2,000多種,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並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脊椎動物有38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黔金絲猴等14種,並爲黔金絲猴的獨一分布區。

第42屆世界遺産大會6月24日至7月4日,將在波斯灣西南部的巴林王國召開。30項世界遺産提名地將在今次會議上接受審議,包括5項自然遺産提名地(其中一項爲《世界遺産名錄》中已有的一項世界遺産的拓展)、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産、22項自然遺産。

世界遺産委員會還將進一步審查世界遺産名錄上的157個遺産地的保護情況。其中也包括54項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的遺産地。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02-07-2018

1.香港天文台7月2日中午一度發出黃色暴雨警告,雷暴警告生效五個多小時,一名青年在新界東馬鞍山昂平行山時,懷疑被雷電擊中昏迷,送院後不治。香港天文台指,在中午十二時至一時,有逾一千次的雲對地閃電,其中568次發生在事發的新界東地區。有攀山專家提醒,如行山期間才知道有雷暴,應立即轉到地勢較低位置及遠離金屬物品,包括行山仗及手提電話。

2.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填海為其中一個有效增加土地供應方法。又指若落實填海,以未來土地需要計算,填海範圍會大過沙田。他強調填海非事在必行,政府並非有前設,亦非不尊重正進行土地諮詢、屬於香港發展局旗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3. 2016年的旺角騷亂,有片段顯示時任《明報》記者採訪期間疑被警員毆打,頭和手指受傷要縫針,香港警方的投訴警察課調查兩年後,把案件列作無法追查,及未能充分證明投訴屬實。《明報》發聲明指深感遺憾,又譴責涉事警員的行為,認為警方有責任保障記者採訪自由和人身安全,嚴正要求警方更徹底調查。

4.外交部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辦一帶一路法治合作國際論壇,4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印度、俄羅斯、伊朗等都有派代表出席。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發表主題演講,她指,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有條件成為國際爭端的仲裁中心。外交部部長王毅在論壇表示,將會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司法及法治交流,打擊跨境犯罪。

5. 美國有傳媒報道,繼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有人員懷疑遭受聲波攻擊,出現「腦震盪或輕度腦創傷」的症狀後,在北京的駐華大使館和駐上海總領事館亦有類似報告。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回應表示,中方重申一貫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規定,保護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駐華外交和領事機構人員安全。美方反映人員出現相關情況後,中方有關部門認真調查,目前沒有發現。

6.位於澳門、全國唯一的賽狗場「逸園」,6月30日晚跑完十時四十五分最後一場賽事後,正式結業,有本港及當地市民前往見證。隨著社會對保護動物意識日益提高,狗隻於狗場內的待遇備受關注,加上狗場狗吠聲被指擾民,「逸園」2016年底專營權合約屆滿後不獲政府續期,狗場需於2018年遷離,後來獲准延期至7月21日,擁有87年歷史的賽狗場及澳門斷續進行的62年賽狗活動,正式劃上句號。澳門民政署已再去信,要求逸園狗場於7月10日前以書面方式,交代場內如何處置未被領養的格力犬。


位於香港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鑼鼓喧天,近日正舉行「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家園主題展覽、龍獅匯演嘉年華」,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兩條大金龍和400隻舞龍來回巡遊,熱鬧非凡。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發展,在5.6萬平方公里的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7,000萬人口、經濟總量達10萬億元的龐大體量,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獨有的需要突破的體制機制障礙。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張學修喜歡用「一二三三三」來概括粵港澳大灣區的現狀:一個國家、兩個制度、三種貨幣、三個獨立關稅區、三個獨立的管理體制。這獨特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帶來機遇與多樣化,可以讓粵港澳三地發揮各自所長,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卻使得「要素自由流動」這一其他灣區的常態化特徵,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爲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依托國際一流灣區,粵港澳三地一道,能否以「二次創業「的智慧和勇氣,再創一次「奇迹」?

創新的前提
盛夏的陽光灑在灰白色的地面上,勾勒出各種光影。在聯結內地與澳門的珠海拱北口岸,潮水般的客流不斷湧入出入境大廳。

作爲全國最大的旅檢口岸,拱北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達35萬人次,高峰期達40萬人次,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人口在流動。

統計數據顯示,內地赴港、赴澳旅客人數從2003年的850萬人次、510萬人次,分別攀升至2017年的4,444萬人次、2,219萬人次,部分出入境口岸設計日通關能力已遠低於實際通關需求。

「按傳統的出入境管理程序,進出香港兩道關口、進出內地兩道關口,加起來就是四道關。」張學修說,香港2017年入境旅遊人數已超6,000萬人次,根據預測,未來幾年內將突破1億人次。「傳統通關模式和查驗技術如若再不改進,完全無法適應當前趨勢。」

張學修認爲,解決物流問題,提高貨物通關的便利性是關鍵。「一個是稅制問題,另一個是檢驗檢測標凖,如果這兩方面問題能解決,必然會爲大灣區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近年來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是個很好的開始。」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談到資金流的問題時說,希望跨境資金流通可以更加開放和便利。

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看來,無論是人流、物流還是資金流、信息流,其背後是産業鏈、物流鏈、價值鏈的全方位融合。「如果信息流不通,創新就無從談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又談何實現?」

建設需尋求新的發展路徑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蔡冠深聯合香港、廣東、澳門的近120名政協委員提交聯合提案,建言由中央政府牽頭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統籌委員會」。

由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擔任主席的「與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今年5月4日已易名爲「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負責督導及統籌香港參與推進大灣區建設相關事宜。張建宗透露,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將盡快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統籌落實相關工作。

廣東省今年初也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機制創新專項小組,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索建立合作機制,推動粵港澳在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産業發展、貿易通關、營商和生活環境等重點領域深化合作。

「現代服務業是香港的優勢,香港機場管理、酒店管理、精算師等中介服務水平居世界前列。」蔡冠深認爲,要做好與香港專業服務業的對接,迅速向全國輻射。2017年粵港服務進出口5,666.89億元,比增32.12%,佔全省比重達46.62%;粵澳服務進出口358.78億元,比增19.9%。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麗新集團主席林建嶽表示,珠三角已發展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大灣區要從更高起點、更高質量出發,發揮三地的互補優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創新科技産業鏈;同時,在現代服務業上展開深度合作,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現代服務業基地。

「你需要我我需要你」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一些變化已在悄然發生。廣深港高鐵香港段4月1日開始試運行。記者於試運行前夕進入香港西九龍站採訪,看到車站已基本竣工,正在進行最後的裝修。

香港立法會6月14日,三讀通過《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西九龍站將實施「一地兩檢」的通關程序,意味乘客可在西九龍站站內一次性地完成清關、出入境及檢驗檢疫的手續,從香港通過高鐵一站直達內地18個站點。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主席馬時亨早前表示,對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今年第三季度通車有信心。他強調,香港段的26公里將連接總長超過25,000公里的國家高鐵鐵路網,有助於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的赤鱲角,三分四面積由填海而成的香港國際機場,已連續九年登上「世界十佳機場」榜首。2017年香港機場旅客吞吐量是7,290萬人次,其中從珠三角經各口岸來往香港機場的年旅客量超過1,405萬人次,佔香港機場旅客吞吐量的19.3%。

「香港機場近幾年中轉旅客數不斷躍升,這與香港機場背靠珠三角巨大市場這得天獨厚的優勢密不可分。」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業界協作總經理馬耀文說。

港澳珠大橋開通在即。今年4月港珠澳大橋順利完成收費系統聯調檢測,這表明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將歷史性地實現粵、港、澳三地不停車收費系統的互聯互通。珠海和澳門也將在珠澳口岸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新模式。

「過去的粵港澳合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一階段要做的是『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大家實現錯位發展。」張學修說,而這需要的是更頂層的設計、更整體和全局的考慮,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文匯報》報道,香港回歸以來,兩地融合日益加深,大量港企北拓,港人北上日漸頻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港人期待在內地投資、就業和居住時,在各項保障、身份認同、便民出行、養老政策等方面獲得進一步改善,全面享受內地居民待遇,有利在大灣區就業、創業和生活。

據內地幾個主要城市的香港人商會透露,大概有30萬港人長期在內地工作。深圳作爲緊鄰香港的珠三角一線城市,吸引超過20萬港人前往投資、就業和居住。

報道指深圳銀行業、高科技界活躍著很多香港高管。自2017年以來,在深圳工作的港人只要就業單位爲其申辦「台港澳人員就業證」,他們就可參加深圳社保,並享相應的退休、養老和醫療等待遇,港籍人員達到退休年齡時,只要滿足繳費年限,並確定待遇領取地在深圳,可於深圳申請辦理退休手續。而深圳的港籍學童,只要符合條件,即可通過在園在校方式參加深圳少兒醫保。

在完善港人內地就業保障方面,深圳為首批開放港澳居民繳存住房公積金的內地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已有1,355位港澳台同胞開設住房公積金賬戶並繳存公積金。對於已繳存住房公積金的港澳同胞,與內地繳存職工同等享有提取個人住房公積金、申請個人住房貸款等權利。在內地跨城市就業的,可辦理異地轉接手續。

除就業、居住外,港人在內地出行也越來越便捷。近幾年來,港人在深圳只需刷回鄉證,便可快速購買到達全國各大城市的高鐵票。廣深沿線高鐵站的自動售票機已可使用新版回鄉證購票和取票。

港人陳小姐表示,內地移動支付發展迅速,基本上「掃一掃」已可坐地鐵、買戲票和看病。因應各種監管要求等,內地大部分電子錢包均要求實名認證及綁定內地銀行戶口。多家內地銀行要求港人開設賬戶,也需提供內地地址證明和內地手機號碼。


港鐵主席馬時亨6月28日受訪時稱,有信心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今年第三季度通車。至於全線貫通後在香港購買內地段車票的手續費,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國鐵路總公司方面仍在磋商,港鐵公司亦參與討論。

廣深港高鐵北起廣東省廣州市,經東莞、深圳到香港,全長約140公里,設廣州南、慶盛、虎門、光明、深圳北、福田、西九龍站等7個車站。其中,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全長26公里,沿途不設站,終點爲西九龍站。香港段目前仍處於試運行階段,而廣州南至深圳北段已於2011年12月通車,深圳北至福田段於2015年12月通車。全線貫通後,從香港到深圳福田只需14分鍾、到廣州南需48分鍾,從香港經鐵路前往內地多個主要城市的時間也將大幅縮減。

馬時亨28日於香港會展中心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受訪時稱,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計劃於今年第三季度通車,具體日期未定。「試運行階段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從時間上看很緊張,但我們有信心。」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由香港特區政府出資、委托港鐵公司規劃和興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經營權未來將交給港鐵公司,但業主是特區政府。因此,票價、(購買內地段票)手續費等問題由特區政府與中鐵總討論。」馬時亨透露,關於備受關注的票價、手續費會否調低等問題,仍在研究中。港鐵公司計劃在7月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更多信息。

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國鐵路總公司今年1月29日,在港簽署《關於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運營准備工作重點事項安排備忘錄》。票價方面,雙方商定過境列車按照「分段計費、各自定價、加總核收」的原則定價,即廣深港高鐵內地段及香港段將分別各自確定價格,跨境高鐵的總票價是兩段高鐵票價的總和。香港方面將參考人民幣票價以港幣標價,票價會根據市場實際情況調整。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下稱運房局)局長陳帆曾透露,從香港西九龍站到深圳福田票價爲80港元、到深圳北站爲90港元、到虎門爲210港元、到廣州南站爲260港元。

港鐵公司早前披露,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西九龍總站將預留5個櫃台辦理不以香港爲始發站或終點站的內地段車票。對此,運房局今年5月解釋稱,乘客不需專門前往內地車站另行購買高鐵內地段車票,但出售內地段車票的高鐵部門將收取手續費。
馬時亨表示,廣深港高鐵全線貫通後,香港段的26公里將連接總長超過25000公里國家高鐵鐵路網,有助於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目前,港鐵公司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發達國家較爲活躍,但在發展中國家,出於風險管理考慮暫無投資,仍以依托旗下港鐵學院幫助對方培養鐵路人才爲主。在成熟市場,港鐵與中鐵總子公司組建的聯合體已進入競標英國倫敦至伯明翰高鐵(High Speed 2)項目鐵路運營權的短名單。短名單中共有3個競標方,英方將於明年宣布中標結果。

港鐵公司的業務範疇除香港鐵路系統、機場快線、輕軌、物業租賃外,亦有參與北京地鐵4號線、杭州地鐵1號線、深圳地鐵4號線等內地城市地鐵運營,在海外擁有瑞典斯德哥爾摩地鐵運營權、英國SouthWestern鐵路運營權等,當前市值約2,600億港元。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黃芷淵

一年前的6月29日,習近平主席抵達香港進行爲期三天視察,我和數十名記者在香港國際機場進行直播採訪報道。習近平說:「香港的發展一直牽動著我的心。」一年後的這一天,韓正副總理在北京會見一百五十名「國家發展戰略與香港青年機遇參訪團」青年代表,我作爲其中一員參與交流會面。從北京回到香港正好是7月1日前夕,適逢香港回歸二十一年、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香港特區第五屆政府執政一年的歷史時刻。這一年,香港交出一份怎樣的成績單?在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指引下,去年新上任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又在哪些領域帶領香港取得新成就?

堅定落實「一國兩制」 改善行政立法關係
香港社會一直存在多元聲音,這一年,香港也發生了一些有爭議性的事件。林鄭月娥上任特首後,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香港應全面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自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對任何鼓吹「港獨」的言論,港府的立場都是堅決反對的。法庭依法對違法者作出具阻嚇性判決,青年分裂的現象慢慢改善,「青年工作一盤棋」的格局逐步形成。

習近平曾要求香港特區政府爲減少「人爲的對立、對抗」,多下功夫。林鄭月娥選擇了從改善行政立法關係著手,致力於增加彼此互信。

過去,香港立法會每年舉行四次行政長官答問大會。林鄭月娥打破傳統做法,在原有基礎上每月到立法會,逐一回應議員針對不同社會議題提出質詢。記得提議剛出時,不少泛民議員不看好,甚至視之爲是林鄭月娥新上任「做秀」的行爲之一。但一段時間後,不同黨派的議員都發現,林鄭月娥確實主動與不同黨派交流,立法會議員與特區政府互動增加,行政與立法關係也逐步改善。

儘管香港社會仍存在一定深層次矛盾,但在縮窄分歧、穩步求進上,這一年,香港特區政府向前邁進一大步。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拓展香港對外事務
在國家戰略層面上,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內地與港澳地區交流合作。」中央支持香港在「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戰略中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獨特優勢和作用,並爲香港提供很多機遇,包括便利香港人在內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措施等。

特區政府一方面全力配合國家發展政策,另一方面積極推動香港對外事務。

過去一年內,林鄭月娥頻頻出外訪問超過二十次,是歷來特首之冠。她說,希望加強與海外經濟聯繫,包括成立更多海外經貿辦事處,和爭取簽訂更多雙邊協議,致力令香港成爲更加方便營商、更具吸引力的商業城市。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去年12月,香港與國家發改委簽訂《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並在今年6月初啓動聯席會議機制。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爲這一屆特區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去年7月1日,在習近平的見證下,粵港澳三地政府與國家發改委簽訂《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香港特區政府現正努力編訂大灣區發展規劃,預料規劃細節將在短期內出台。

特區政府還推動不少關乎香港長遠發展的重大法案。爲改善香港與內地的交通聯繫,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布局,多項連通內地的跨境大型基建工程的建設將相繼落成。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在今年第三季通車,並將實施「一地兩檢」便利措施;港珠澳大橋基建設施正加緊建設;香港通往深圳的第七個跨境陸路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也預料在今年開通。

香港與內地加強合作發展的勢頭迅猛,對外拓展國際事務更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施政不避難 積極處理社會問題
林鄭月娥奉行政府新角色,鼓勵團隊在執政上更主動積極、大膽拆牆繫綁。

房屋和土地問題一直是特區政府的燙手山竽。過去連續八年,香港都被評爲「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樓價飆升,公屋輪候時間長,居屋供應有限。

我曾跟隨劏房住戶到他們的住處,除生活環境狹逼,衛生狀況更極其惡劣。然而,這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劏房戶,如果要輪候公共房屋,平均要等4.7年。曾有一名八十多歲的老婆婆告訴我,他和丈夫輪候公屋已經排期八年,直到丈夫離世仍然未能上樓。爲加快處理香港人住屋問題,林鄭月娥上任後隨即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邀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牽頭,透過募集社會上閑置的房屋資源,爲基層提供過渡性房屋,至少可以在短期內爲一部分家庭改善生活條件。

「當數以千計兒童居住環境惡劣,是否仍然不可以在維港以外填海、不可以探討使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不可以在新界鄉郊加強收地及清除一些寮屋,提供較好的居所?」這是林鄭月娥向社會提出的思辯性問題。

建屋需要有土地。林鄭月娥上任後兩月就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宣布要打破過去唯市場獨尊的迷思,並展開與社會辯論土地供應的來源。被稱爲「土地大辯論」的公衆諮詢現正進行中,希望凝聚社會共識,解決土地來源等問題。

政府又推出多項醫療、安老、退休保障及教育等政策措施,致力改善市民生活。教育和醫療撥款大大增加,民生福利提升,推出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等措施,上市規則改革完成,香港市場迎來新經濟。特區政府在勞工福利方面推出的另一重要舉措,就是應香港勞工界多年來的要求,提出取消強積金對沖的初步方案。

香港特區政府在2000年推出退休保障政策「強制性公積金」,但僱員退休或離職時應獲得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會被「僱主供款部分」對沖抵銷。這個問題困擾香港多年,甚至成爲勞資雙方關係僵持的問題來源。雖然政府提出的方案還沒正式落實,但目前已見曙光。如果能最後達成協議,不僅僅可以提升香港打工仔的福利,更有望改善勞資雙方的關係。

這一年,特區政府還在青年工作上下了不少功夫。

林鄭月娥上任後發表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從今年9月開始,中國歷史科將被列爲初中獨立必修科,期望培養青年人對社會的承擔和國家觀念。特區政府更鼓勵年輕人參政、論政、議政,成立由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領導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專門研究青年政策,並推出「委員自薦試行計劃」,讓沒有政黨背景及參政渠道的年輕人也能加入參與香港政策討論。

習近平去年寄語特區政府「要以人爲本,紓困解難,著力解決市民關注的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民衆獲得感和幸福感。」雖然很多社會問題非一年半載能解決,但這屆特區政府的管治新風格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積極解決困難重重、富爭議性問題。這一點,這屆特區政府做到。

提升固有産業優勢 大力推動創科發展
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一直被指落後於臨近城市,這屆特區政府就提出,香港要急起直追。

一年來,政府在鞏固提升香港固有産業,包括金融、航運、專業服務、旅遊的同時,大力推動創新及科技,爲香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取得豐碩成果。林鄭月娥提出,「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 採購、科普教育」是香港加強創科發展的八大方向。

科技人才方面,政府推出爲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先導計劃,加快輸入海外和內地的科研人才,希望與香港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在落馬洲河套區發展的「港深創新科技園」,規劃和前期工程的撥款工作進展都相當順利。

中央支持香港成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今年5月,在習近平主席親自批示下,科技部和財政部公布新政策,同意應在港二十四位兩院院士的建議,允許內地科研資金跨境在香港使用,並以進口免稅優惠等鼓勵香港科研機構落戶內地,參與國家重大研發任務,這爲香港創科進一步發展打下了一支強心針。

創新及科技發展是香港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大動力,這一年,香港的創科氛圍持續改善,科技初創企業發展蓬勃,特區政府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也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整整一年過去,各項經濟民生措施逐漸落實,區域協調合作變多,香港社會的爭拗撕裂緩和了,整體氣氛也變好了。2018年是歷史性的一年,這是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香港回歸後邁向第二個二十年的開局之年。香港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展望未來,香港的機遇與挑戰仍然並存,但正如香港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活動的主題:「騰飛四十載,同發展,共繁榮」,相信香港的發展將跟隨國家的步伐,邁入嶄新的輝煌時期!


香港飛躍成國際大都會,與昔日的輝煌工業發展密不可分,既是全球重要製造業中心,也一度帶動內地經濟騰飛及人才發展。在經濟轉型下,香港工業仍繼續以優良品質及創新發展路向,為粵港澳大灣區開拓新機遇。與香港工業總會合作的大型紀錄片《香港工業正能量》,攝製隊的足跡踏遍多個城市,訪問了六十多家港資企業,以探討香港百年工業蛻變,到底會為大灣區發展帶來甚麼新啟示?

監製:莊源豐

第十集:香港鞋業商會

香港鞋業商會自1948年成立以來,一直爲香港製鞋企業締造更佳市場環境。他們獲香港工業貿易署「BUD專項基金:機構支援計劃」資助,在廣州成立長期展廳,協助行內企業發展品牌、拓展內銷市場,從而提升在內地市場的整體競爭力,他們又期望電子化展廳平台,有助進一步開拓B2B、B2C業務。

鳴謝:香港鞋業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