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
一年前的6月29日,習近平主席抵達香港進行爲期三天視察,我和數十名記者在香港國際機場進行直播採訪報道。習近平說:「香港的發展一直牽動著我的心。」一年後的這一天,韓正副總理在北京會見一百五十名「國家發展戰略與香港青年機遇參訪團」青年代表,我作爲其中一員參與交流會面。從北京回到香港正好是7月1日前夕,適逢香港回歸二十一年、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香港特區第五屆政府執政一年的歷史時刻。這一年,香港交出一份怎樣的成績單?在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指引下,去年新上任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又在哪些領域帶領香港取得新成就?
堅定落實「一國兩制」 改善行政立法關係
香港社會一直存在多元聲音,這一年,香港也發生了一些有爭議性的事件。林鄭月娥上任特首後,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香港應全面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自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對任何鼓吹「港獨」的言論,港府的立場都是堅決反對的。法庭依法對違法者作出具阻嚇性判決,青年分裂的現象慢慢改善,「青年工作一盤棋」的格局逐步形成。
習近平曾要求香港特區政府爲減少「人爲的對立、對抗」,多下功夫。林鄭月娥選擇了從改善行政立法關係著手,致力於增加彼此互信。
過去,香港立法會每年舉行四次行政長官答問大會。林鄭月娥打破傳統做法,在原有基礎上每月到立法會,逐一回應議員針對不同社會議題提出質詢。記得提議剛出時,不少泛民議員不看好,甚至視之爲是林鄭月娥新上任「做秀」的行爲之一。但一段時間後,不同黨派的議員都發現,林鄭月娥確實主動與不同黨派交流,立法會議員與特區政府互動增加,行政與立法關係也逐步改善。
儘管香港社會仍存在一定深層次矛盾,但在縮窄分歧、穩步求進上,這一年,香港特區政府向前邁進一大步。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拓展香港對外事務
在國家戰略層面上,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內地與港澳地區交流合作。」中央支持香港在「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戰略中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獨特優勢和作用,並爲香港提供很多機遇,包括便利香港人在內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措施等。
特區政府一方面全力配合國家發展政策,另一方面積極推動香港對外事務。
過去一年內,林鄭月娥頻頻出外訪問超過二十次,是歷來特首之冠。她說,希望加強與海外經濟聯繫,包括成立更多海外經貿辦事處,和爭取簽訂更多雙邊協議,致力令香港成爲更加方便營商、更具吸引力的商業城市。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去年12月,香港與國家發改委簽訂《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並在今年6月初啓動聯席會議機制。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爲這一屆特區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去年7月1日,在習近平的見證下,粵港澳三地政府與國家發改委簽訂《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香港特區政府現正努力編訂大灣區發展規劃,預料規劃細節將在短期內出台。
特區政府還推動不少關乎香港長遠發展的重大法案。爲改善香港與內地的交通聯繫,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布局,多項連通內地的跨境大型基建工程的建設將相繼落成。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在今年第三季通車,並將實施「一地兩檢」便利措施;港珠澳大橋基建設施正加緊建設;香港通往深圳的第七個跨境陸路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也預料在今年開通。
香港與內地加強合作發展的勢頭迅猛,對外拓展國際事務更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施政不避難 積極處理社會問題
林鄭月娥奉行政府新角色,鼓勵團隊在執政上更主動積極、大膽拆牆繫綁。
房屋和土地問題一直是特區政府的燙手山竽。過去連續八年,香港都被評爲「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樓價飆升,公屋輪候時間長,居屋供應有限。
我曾跟隨劏房住戶到他們的住處,除生活環境狹逼,衛生狀況更極其惡劣。然而,這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劏房戶,如果要輪候公共房屋,平均要等4.7年。曾有一名八十多歲的老婆婆告訴我,他和丈夫輪候公屋已經排期八年,直到丈夫離世仍然未能上樓。爲加快處理香港人住屋問題,林鄭月娥上任後隨即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邀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牽頭,透過募集社會上閑置的房屋資源,爲基層提供過渡性房屋,至少可以在短期內爲一部分家庭改善生活條件。
「當數以千計兒童居住環境惡劣,是否仍然不可以在維港以外填海、不可以探討使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不可以在新界鄉郊加強收地及清除一些寮屋,提供較好的居所?」這是林鄭月娥向社會提出的思辯性問題。
建屋需要有土地。林鄭月娥上任後兩月就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宣布要打破過去唯市場獨尊的迷思,並展開與社會辯論土地供應的來源。被稱爲「土地大辯論」的公衆諮詢現正進行中,希望凝聚社會共識,解決土地來源等問題。
政府又推出多項醫療、安老、退休保障及教育等政策措施,致力改善市民生活。教育和醫療撥款大大增加,民生福利提升,推出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等措施,上市規則改革完成,香港市場迎來新經濟。特區政府在勞工福利方面推出的另一重要舉措,就是應香港勞工界多年來的要求,提出取消強積金對沖的初步方案。
香港特區政府在2000年推出退休保障政策「強制性公積金」,但僱員退休或離職時應獲得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會被「僱主供款部分」對沖抵銷。這個問題困擾香港多年,甚至成爲勞資雙方關係僵持的問題來源。雖然政府提出的方案還沒正式落實,但目前已見曙光。如果能最後達成協議,不僅僅可以提升香港打工仔的福利,更有望改善勞資雙方的關係。
這一年,特區政府還在青年工作上下了不少功夫。
林鄭月娥上任後發表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從今年9月開始,中國歷史科將被列爲初中獨立必修科,期望培養青年人對社會的承擔和國家觀念。特區政府更鼓勵年輕人參政、論政、議政,成立由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領導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專門研究青年政策,並推出「委員自薦試行計劃」,讓沒有政黨背景及參政渠道的年輕人也能加入參與香港政策討論。
習近平去年寄語特區政府「要以人爲本,紓困解難,著力解決市民關注的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民衆獲得感和幸福感。」雖然很多社會問題非一年半載能解決,但這屆特區政府的管治新風格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積極解決困難重重、富爭議性問題。這一點,這屆特區政府做到。
提升固有産業優勢 大力推動創科發展
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一直被指落後於臨近城市,這屆特區政府就提出,香港要急起直追。
一年來,政府在鞏固提升香港固有産業,包括金融、航運、專業服務、旅遊的同時,大力推動創新及科技,爲香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取得豐碩成果。林鄭月娥提出,「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 採購、科普教育」是香港加強創科發展的八大方向。
科技人才方面,政府推出爲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先導計劃,加快輸入海外和內地的科研人才,希望與香港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在落馬洲河套區發展的「港深創新科技園」,規劃和前期工程的撥款工作進展都相當順利。
中央支持香港成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今年5月,在習近平主席親自批示下,科技部和財政部公布新政策,同意應在港二十四位兩院院士的建議,允許內地科研資金跨境在香港使用,並以進口免稅優惠等鼓勵香港科研機構落戶內地,參與國家重大研發任務,這爲香港創科進一步發展打下了一支強心針。
創新及科技發展是香港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大動力,這一年,香港的創科氛圍持續改善,科技初創企業發展蓬勃,特區政府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也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整整一年過去,各項經濟民生措施逐漸落實,區域協調合作變多,香港社會的爭拗撕裂緩和了,整體氣氛也變好了。2018年是歷史性的一年,這是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香港回歸後邁向第二個二十年的開局之年。香港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展望未來,香港的機遇與挑戰仍然並存,但正如香港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活動的主題:「騰飛四十載,同發展,共繁榮」,相信香港的發展將跟隨國家的步伐,邁入嶄新的輝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