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香港媒體報道,國際傳染病學權威、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最近指出,新冠肺炎很大機會演變成季節性疾病如流感一樣,冬天時或會重臨,所以他建議市民最好一年365天天天都要戴口罩、做好手部衛生、保持社交距離。他又說自己搭電梯遇有人咳嗽,會全程閉氣減少感染風險。(講座教授,英文是Chair Professor,香港高校裡教授的最高級職稱,通常一個系就一兩個。)

電梯裡全程閉氣這可是硬功夫,不是你想閉氣就會閉氣的,要學,要練習。程老漢敢打賭,沒幾個人學得會。

就連戴口罩,許多人都戴不利索。

最近程老漢的文章大多跟新冠疫情有關,發佈文章時會上網找那種街頭人群戴口罩的萬金油配圖。知道嗎,愣是找不到人人都戴口罩的照片,一張都找不到哦,每張街頭照片裡總會出現一個兩個不戴口罩的主。

戴了口罩的,也千奇百怪,有「露鼻裝」,有「露下巴裝」。還有一個常見的現象是,許多人把口罩推到下巴下面掛著,口罩變成「下巴罩」,讓鼻孔和嘴巴對著口罩最危險的那個部位。

疫情之初,有人不知出於何種居心,在網上發佈照片,說戴口罩將綠色一面朝外的表示自己是病人,而沒病的人應該把另一面朝外,綠色那一面對著口鼻。

鬼啊,醫生護士都是將綠色一面朝外,難道他們全是病人?

口罩上有一道道風琴式皺褶,綠色那個面,皺褶的開口朝下,迎面而來的落塵啥的會順著表面滑落,不會停留在口罩表面上。而另一面的皺褶開口就朝上,如果把那一面朝外,皺褶的開口就會積澱落塵。你走在街上,街邊樹上的鳥兒拉一泡屎剛巧落在你的口罩上,那鳥屎就會在皺褶的開口裡住下來不走了。

再說了,有的口罩兩面都是白的,有的口罩兩面都是黑的,怎麼辦?

如此一目了然的事,愣有人看不懂,愣是對謠言堅信不疑,愣是把綠色那一面對著口鼻來表示自己沒病。

哈哈哈……

 

真是蠢驢有多笨,芸芸眾生就有多笨。

程老漢也是其中一頭蠢驢。

程老漢按網上視頻的示範,口罩的金屬軟條朝上、綠色面朝外、風琴式皺褶朝下,將口罩嚴嚴實實蒙住口鼻。可是這樣一來,程老漢感到很憋氣,不由自主就張開了嘴,用嘴幫助呼吸,像是患了鼻塞一樣。家人看到程老漢口罩之下嘴巴那個部位總是呈凹陷狀都感到不可思議,程老漢自己也不明白爲什麽。

直到4月2日,戴了幾個月口罩、靠嘴巴呼吸幾個月之後,程老漢那天不知怎麼突然就閉上了嘴,恢復了鼻子主管呼吸的天然機能。嘔買尬,這才發現,原來靠鼻子呼吸會這麼輕鬆自然,原來這幾個月我都錯了。

真是蠢驢有多笨,程老漢就有多笨。

多位名人、甚至連立法會議員柯創盛,都曾公開錯戴口罩被網民嘲笑。

 

你以為本文是程老漢的檢討書嗎?不是滴,程老漢的食指,現在要調轉方向指著別人了。

香港有人自稱Dirty Team醫生,在FB專頁匿名發文,披露「dirty ward裡面令人怒不可言的事實。」他說,依他的觀察,最近從外國返港的香港居民,差不多十有七八都感染了新冠病毒。他說,這些人是因為外國防疫措施較差而回來香港,可是回到香港他們又信不過香港醫生,不吃香港醫生開的藥。那麼怎麼辦呢?——他們自己在隔離病房裡服用必理痛。必理痛是一種非處方退燒止痛藥,內地名撲熱息痛。

自稱Dirty Team醫生在FB專頁匿名發文(↑)

如果必理痛可以治療新冠肺炎,全世界的醫療專家們還瞎忙什麽呢?

如果必理痛可以治療新冠肺炎,這些常年住在外國的香港市民又何必回到香港呢?待在外國多好啊,外國又不是沒有必理痛。大老遠地坐在密閉的飛機機艙裡十幾二十個小時,不講舟車勞頓花錢費神,最糟糕的是身上本來沒病毒的弄不好就在飛機上沾到了。

沒有最蠢,衹有更蠢。

3月下旬,港府刊憲,公佈《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群組聚集)規例》(俗稱「限聚令」),禁止於公眾地方進行多於4人的群組聚集,3月29日凌晨零時生效,為期14天。

可是4月2日晚上,立法會議員陳淑莊、中小企食店聯盟召集人林瑞華等40多人,卻在深水埗一間酒吧聚集,持續到下半夜兩點。香港專欄作家屈穎妍說,那間酒吧面積「不到1000平方尺」(1000平方尺約合93平方米)。

另一位立法會議員何啟明質問陳淑莊,「禁酒令」只運作兩個星期,爲什麽一天都忍不住?飲酒是否這麼重要?你們怎麼對得起醫護?

這件事程老漢真的看不懂。

禁止群組聚集僅僅是爲了防止傳染新冠病毒,不是爲了限制誰的政治權利。新冠病毒比17年前的薩斯病毒狡猾,潛伏期內感染者沒有任何癥狀、感染者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新冠病毒的情況下就開始傳播病毒了。而限聚令就是為縮小潛伏期患者傳播病毒的範圍,一次頂多傳給另外3人。

可是陳淑莊他們,一猛子就將聚集人數擴大10倍,難道是嫌新冠病毒傳播得不夠快?

頂風作案搞群組聚集對不對得起醫護另說,對不對得起自己總要想想吧?

就算陳淑莊認為自己是百病不侵的神魔何仙姑,就算林瑞華認為自己有金剛不壞之身,他們能不能確保其他參與聚集的40多人,人人都是何仙姑、個個都是鐵金剛呢?那40多人的安危不用考慮嗎?跟港府作對值得豁出自己以及他人的小命嗎?

據說,他們那天晚上違法聚集是為了籌備第二天的餐飲業記者會。那個記者會打出了很多標語,其中兩個很好笑。

一曰「全面停業,全面賠償」。意思是政府讓他們全面停業,所以政府就應該全面賠償他們。這裡不討論這個要求合理不合理,程老漢衹想問,就算是向保險公司索賠,保險公司也會要求你按足合約行事對吧?若你沒有按合約行事,保險公司一定拒賠。那麼,不遵守《禁止群組聚集規例》而進行群組聚集是不是沒按合約行事呢?
二曰「滯後式抗疫,各行業俱寂」。程老漢不大懂粵語,不明白它這「各行業俱寂」是個啥意思,但我猜這標語的意思應該是:港府的抗疫措施滯後了,害了各行業。滯後的措施你都不遵守,要是提前禁止群組聚集,你會遵守嗎?

這兩個標語還自相矛盾——按「全面停業,全面賠償」的訴求,港府不應該叫他們停業;按「滯後式抗疫,各行業俱寂」的說法,是港府太遲叫他們停業了。

到底要哪個?

衹好給上一個字:蠢。

立法會議員,是香港社會精英,人中龍鳳,他們尚且這樣蠢,芸芸眾生有多蠢你知道了吧。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烏鴉嗅覺靈敏,它能在飛掠人類房屋的那麼一瞬間,就捕捉到屋裡的臨死病人所散發出的特殊異味,因而它會停留不去,棲在房屋附近的樹枝或就在屋簷上發出淒厲的叫聲。這就是「烏鴉嘴」,口無遮攔,報告不詳信息。

3月24日,網上有一張以圖片傳播的文字說,「我表弟是同濟醫院的一線醫生」,表弟警告他說,即使武漢解禁了,一年內出門也要戴口罩,儘量不聚會,少出門。因為現在最好的藥也只是壓制住了病毒,並未完全消滅病毒,與患過病的人接觸,隨時會被傳染。

「我表弟是同濟醫院的一線醫生」,這種表述通常是謠言,程老漢歷來嗤之以鼻。但這段話卻引起我的關注,趕緊把它傳給親友,並加上一句話:「這次疫情的最大教訓就是,一開始都輕描淡寫,所以,像這種把情況說得很壞的烏鴉嘴,值得參考。」

中國專家1月份的時候說起新冠肺炎,說它衹是「有限度人傳人」,「不會比非典嚴重」。人傳人就是人傳人,爲什麽要加上「有限度」?這個「限度」是什麽?是傳老不傳少,還是傳男不傳女?程老漢不認為專家存心欺騙我們,因為連王廣發那麼大的專家自己都因為防護不足中招了,他總不會騙自己吧。這說明專家們對新冠肺炎的認識是逐步逐步清晰起來的,起初沒看真切。

1月23日,前所未有的事情發生了:武漢封城。這是一個重要信號,說明新冠疫情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可是,如此嚴重的信號,並沒有令世界各國的人們緊張起來,包括世界各國的專家們。

武漢封城35天之後的2月27日,西班牙衛生部緊急協調官員西蒙還這樣說:新冠病毒對普通人群的「危險極低」,因此無需採取諸如戴口罩之類的「無用措施」。西班牙的衛生部長直到3月初還敢認定大型群眾集會沒有危險。就這樣,3月8日,12萬人走上街頭,舉行婦女節盛大狂歡集會。3月9日,西班牙單日確診人數暴增一倍,由此前的600多例飆到1231例。出席婦女節大遊行的3位內閣部長都感染了病毒,西班牙首相的夫人碧歌娜(Begona Gomez)也檢測呈陽性。

武漢封城48天之後的3月12日,英國專家、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倫斯勳爵(Sir Patrick Vallance)說,新冠肺炎在英國的感染病例應該介於5千到1萬人之間。到香港時間4月3日上午,英國本土(不包括直布羅陀等屬地)的確診病例已經高達3萬3718例。瓦倫斯勳爵嚴重低估了疫情。

武漢封城36天之後的2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風險級別由「高」上調至「非常高」。可是同一天,歐洲疾病控制中心卻衹將新冠疫情在歐盟傳播的風險級別從「中等」上升到「中等至偏高」。

世衛的專家這次也很奇怪。

武漢封城47天之後的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已經可以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

在此之前,世衛一直竭力避免使用「大流行(pandemic)」的說法。世衛總幹事譚德塞2月24日還這樣說:「現在用『大流行病』一詞不符合事實而且肯定會引起恐慌。」

世衛的責任不就是把最壞的情況告訴給全世界嗎?就好比外科醫生,把病人送去手術臺之前,總是要叫病人及其家屬簽字,讓他們做最壞的準備。手術有風險,入室先免責。怎麼著,現在專家們反過來告訴大家「沒事沒事不要慌」?大家慌不慌關你什麽事?你是醫師呢還是牧師呢?你明明是醫師啊,大家慌不慌關你什麽事啊?大家病不病死不死才關你的事吧?難道你害怕你有一個烏鴉嘴,說的壞事全應驗?難道你害怕你的預測過於嚴重實現不了?你要那麼準確幹什麼?你在跟誰比賽預言靈不靈呢?特朗普淡化疫情可以理解,世衛組織和衛生專家淡化疫情所為何來?

北京的傳染病專家王廣發對內地媒體說自己中招是很正常的事:「傳染病防控像當兵打仗,戰場上飛的都是子彈,你說誰能保證自己不中彈?」

但香港「戰場」上,前線醫護人員這次是零感染呢。

香港衛生署有一位醫生確診,但那位醫生並不是一線醫生,其身份是「衞生署港口衛生科」的工作人員。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說,那位醫生在機場協助防疫工作,而其工作內容是「簽發檢疫令」。也就是說,那位醫生中招性質就跟任何一位普通人中招一樣,不能計算在「醫護人員確診」之內。

爲什麽香港醫護人員會零感染?

因為香港有一群專家不憚被人罵烏鴉嘴,他們從來不安慰公眾,他們一直都在警告公眾。

去年12月30日,武漢市衛健委發出文件稱,「我市華南海鮮市場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第二天即12月31日,港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局長陳肇始召集專家會議之後公開表示,香港的醫療專家認為武漢的情況不尋常,而香港與武漢交通頻繁,需要提高警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警告香港市民,武漢正爆發病毒感染,呼籲香港市民提高警覺。

1月4日,港府宣布「對公共衞生有重要性的新型傳染病準備及應變計劃」;1月8日,港府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刊登公告,將該疾病稱為「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並規定本港醫生接診了疑似這種新增傳染病的個案,須立即通知衞生署署長。

同一天,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說,武漢不明肺炎是重大的傳染病事件,香港應要認清事件的嚴重性,全民都要提高警覺,防禦措施一定要從嚴,形容要「(能夠)做得幾盡就幾盡」,要用最嚴謹的方法,否則傳入香港的情況會相當嚴重。

1月13日,港府派出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率香港政府代表團到武漢了解疫情及處理情況。

這個時候,就連武漢本地人在內的內地人都還在懵懂之中,朋友圈裡的深圳朋友紛紛笑話香港人大驚小怪神經過敏。

1月21日、22日兩天在武漢考察疫情之後,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管軼對媒體自稱「做逃兵」逃離武漢,他說武漢疫情非常嚴重,相當於已經進入「戰爭狀態」,但是當地衛生防護根本沒有升級,街上戴口罩的人不到一成,疫情肯定會大爆發。內地許多網民因此痛駡管軼是烏鴉嘴。

 

幾個月來,香港的專家們不停發出一次比一次嚴厲的各種警告,提出各種防控疫情的建議,都得到港府採納。

香港何幸!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3月23日,香港的網上瘋傳一段視頻,沙田石門吉豚屋餐廳有食客赫然發現,餐廳裡一位用餐女孩手上戴著居家隔離電子手環。這位食客一邊拍視頻一邊質問女孩,你戴著手環怎麼還來餐廳吃飯啊?你居家隔離怎麼可以到處走啊?女孩在一位沒戴手環男子(看年齡應該是她父親)的帶領下匆忙結帳離開餐廳,又企圖乘坐的士逃走。拍視頻的食客跟蹤追擊,對的士司機講出真相,嚇得司機當場拒載……

第二天早晨,警方在沙田一間酒店找到涉嫌違反隔離令的13歲姓梁少女,將她送往火炭駿洋邨進行隔離。而涉事餐廳吉豚屋事後在facebook發表聲明稱,餐廳暫停營業,直至另行通知。

這女孩的父親(假如他是父親)是怎麼想的呢?女兒住酒店隔離,他捨出老命去酒店陪女兒?才不是呢!他不是捨得死,而是僥倖心理作祟,認為他女兒根本就是百病不侵的神魔何仙姑,新冠病毒不會上她的身。

網上近日流傳大量拍攝到有市民疑違反檢疫令、戴著監察手帶通街走的相片。

 

2月中旬,程老漢就說過,人類的通病就是常常心存僥倖,不見棺材不掉淚。這事無關民族特性、無關國家體制,這是人類的弱點。
程老漢自己就是這樣。

1月23日,武漢封城,程老漢當天乘坐動車從深圳前往福州過年,一行3人衹帶了8隻口罩。我在香港買口罩時,商店裡口罩是正常價格,而且想買多少買多少,但我衹買了8隻。本來衹想買6隻的,3人嘛,去福州3隻,年後回來再3隻。因那口罩是4隻一包,買兩包吧,富餘兩隻就富餘兩隻吧。

武漢封城,前所未有,這麼大的事,這麼嚴重的事,對我沒有任何觸動。

對美國也沒有任何觸動。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都企圖淡化疫情的嚴重性,他多次把新冠疫情跟普通流感相提並論,直到3月9日,他還在將新冠肺炎疫情比作普通流行性感冒。那天他發推文稱:「去年3.7萬美國人死於流感。美國平均每年有2.7至7萬人死於流感。美國沒有什麼停運,人們生活和經濟活動如常。這一刻美國有546個確診感染冠狀病毒,22人死亡。大家想想吧。」言下之意很清楚了,新冠肺炎還不如流感的殺傷力大。

特總統很不樂意讓他的國家「停運」。各位知道嗎?2月3日,美國關閉駐華大使館,美國駐華各總領事館均不再對外辦公,這個決定不是美國主動做出的,而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議做出的。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3月23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這樣說:「(武漢封城)是在1月23日。到現在已過去了55天。……也許大家應該問一問,這55天內(美國方面)有什麼是該做而沒有做的。因為根據醫學專業人士的說法,病毒所謂潛伏期一般是14天左右。那麼在過去55天內,都做了什麼、有什麼是該做而沒有做的,也許這才是應該問的問題。」

兩個月時間,至少可以多買些口罩備用,但是全美國,從官到民,都沒做這件事,跟1月23日的程老漢一樣。

媒體報道說,3月22日,美國聖約瑟夫健康中心感染防治科主任貝卡·巴特雷斯說:「我們的防護面罩很快就要見底了,口罩也用不了幾天了。」

買不到醫用護目鏡和口罩,有的醫院不得不購買工業用的護目鏡、口罩,甚至是泳鏡。嘔買尬,工業用口罩是防塵口罩,擋不住新冠病毒啦!

美國許多醫護不得不省著點將口罩反覆使用,在僅有的N95口罩下再戴上一個同樣緊缺的外科口罩。

哎喲,反覆使用口罩,這一點深得特總統之心。在一個記者會上,特總統痛批一些人口罩衹用一次就丟掉,他建議醫護人員應該清潔和反覆使用口罩:「我們有很好的液體來對口罩消毒,這就是越來越多人正在做的事情。他們在重複使用口罩。」

醫護人員怒了:總統先生,你以為口罩是手絹嗎?

截至3月27日上午,美國85789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人數已經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

截至3月27日上午,意大利新冠死亡8215人,西班牙新冠死亡4365人,都已經超越中國的3285人。

歐美爲什麽會這樣?因為大家都僥倖行事。

2月3日,《華爾街日報》專欄文章刊發了一篇文章,就新冠病毒爆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做了一番分析。文章本身普普通通,但報紙的編輯給加上了這樣一個並不吻合內文的標題: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程老漢不討論這個標題的是非,衹想說,報紙的這位編輯,根本上就認為新冠肺炎跟他們美國人無關,是中國人、東亞人的事。

無獨有偶,歐洲人也這麼看待新冠肺炎。

3月24日,日本眾議院財政金融委員會會議上,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爆料說,自己2月底在沙特利雅得召開的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上曾經提到新冠疫情問題,然而與會成員「一點反應都沒有」,意大利的代表認為,「那是黃種人的病,不是我們的病」。
那時候,美國人、歐洲人都在作壁上觀。

最好笑的是這個:七國集團(G7)外長3月25日舉行視像會議,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會後稱,他其它6國的外交首長對於新冠肺炎疫症全球大流行有共同的看法,就是中國方面發佈了「失實資訊」。
鬼啊,1月23日武漢封城傳達了什麼資訊你們看不懂嗎?這都看不懂你還當什麼部長國務卿?你們跟俺程老漢一樣是蠢蛋?就算你們都是蠢蛋統統都看不懂,你們七國的情報部門也都是蠢蛋嗎?

看看歐美現在這個慘狀,程老漢就想,如果中國跟歐美一樣,大家可以在社交媒體隨便發佈消息,情況會不會好一點,疫情會不會小一點呢?

程老漢得出了非常痛心的結論:根本不會,完全不會。

證據呢?證據就是歐美現在的慘狀啊。


抗疫兩月 絕不鬆懈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 林鄭月娥

 

自一月二十五日(香港)特區政府把應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級別提升到最高的「緊急」(Emergency)後,至今已過了兩個月。我一個月前以「抗疫一月 決不言敗」為題撰文,交代首月的抗疫工作;今日我再和大家回顧過去一個月的疫情發展和政府的應變,並作出一些緊急呼籲。

疫情發展

由二月中至三月中這段期間,香港疫情整體穩定,從內地輸入的個案幾近絕跡,每日的新增確診個案只有單位數字;若撇除香港居民外地輸入/曾外遊的個案及他們的緊密接觸者,只有零星本地個案,更有 12 日是零本地個案。這反映整體市民有很高的防疫意識,一直注意個人衞生和保持社交距離;而政府的防疫措施亦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疫情在海外極速擴散,確診個案之多、增長速度之快,
令人觸目驚心。全球確診個案在 3 月 6 日達到 10 萬宗,到 3 月 18日突破 20 萬宗,而其後只在分別三天內增至 30 萬宗和今天的 40萬宗。繼初期在韓國,旋即在歐美等地出現爆發,其中意大利和西班牙更成為重災區︰

 

由於每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差異很大,確診個案數字或未能反 映不同地方疫情的嚴重程度;每一百萬人口的染病發生率就成為 了一個常用的指標︰

 

從上述圖表可見,事實上,香港的情況比不少歐美和亞太地區為好。我在今次防疫的討論和文獻中,時常聽到專家說政府要盡力「撫平曲線」(flatten the curve),從以下的圖表可見香港的曲線 在近十天因外地輸入個案大增而出現直線上升前,仍是頗為平坦 的,但這相對平穩的局面自本月中便起了令人十分擔憂的變化。

 

隨著歐美國家疫情日趨嚴峻和當地大學及寄宿學校相繼停課, 大批香港居民和留學生返回香港。這股「返港潮」令輸入個案大 增,過去 14 天,接近百分之九十(共 233 宗)的確診個案病者都 有在外地的記錄或屬他們的緊密接觸者,單是留學英國的香港居 民便達 28 人。 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暨指揮中心的專家顧問團指出,急速上升 的個案數字固然令人憂慮,但香港早前採取的圍堵策略,只要加 大力度,並得到市民廣泛支持,香港仍然可以遏制疫情。 抗疫工作 由我親自領導的跨部門抗疫督導委員會暨指揮中心,在過去一 個月從未鬆懈。即使在疫情較平穩的時候,我們仍然是密切留意 5 本地及在其他地方的疫情發展,並把握機會為未來抗疫所需作好 準備,包括加強透過免費病毒檢測的社區監察、加緊設立更多隔 離及檢疫中心設施、增加生產及採購口罩和其他個人防護用品, 以至盡快落實「防疫抗疫基金」的 20 多個項目,支援在疫情中受 創的界別及市民。自三月上旬疫情更趨嚴峻時,我們更是爭分奪秒,在短時間內推出多項應對措施。 過去一個月政府因應疫情發展落實的主要措施載於下表︰

 

 

我們在抗疫過程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施政宗旨,積極支援受
疫情影響的港人,包括克服多重挑戰,分批從湖北省接回港人、
派遣由入境處和醫護人員組成的特別隊伍照顧仍身處日本接受治
療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乘客、支援滯留摩洛哥及秘魯的香港遊
客、酌情讓雙程證照顧者延長在香港的逗留、優先處理內載口罩
的特快專遞郵件、與工聯會合作為在內地的港人送藥及安排延長
僱主與其即將離任的海外傭工的合約有效期限等等。

我們在抗疫工作中亦繼續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透過衞生防護
中心和醫管局每天舉行記者招待會、行政長官和司局長會見傳媒、
特設網頁 coronavirus.gov.hk、衞生防護中心和「添馬台」的
Facebook 專頁、「本地情況互動地圖儀表板」、社交媒體等,為市民提供最新疫情資訊和澄清謠言。其中「本地情況互動地圖儀表
板」自推出以來備受歡迎,瀏覽次數已超過 1 600 萬。

同心抗疫

面對嚴峻疫情,我再次衷心感謝一眾醫護及政府(包括輔助部
隊、退休公務員和義工)抗疫人員在前線奮戰;感謝專家顧問團
的四位教授和各大學及創科公司的科研團隊為防控疫情出謀獻策;
感謝每位為守護香港而承受生活上種種不便的市民;他們每位都
是我們的抗疫英雄。我和政府團隊定當緊守崗位,嚴陣以待,沉
着應戰。

要戰勝疫情,每位市民的持續支持和配合至為重要。隨着未來
數周相信仍有大批香港居民因海外疫情惡化而回港,確診個案將
無可避免會繼續上升,令疫情比過去兩個多月的任何一段時候都
更加嚴峻、更難處理,亦更有可能導致大型而持續的社區爆發。
這是抗疫的關鍵時刻,也是考驗香港人「疫」境自強的時刻。
抗疫是持久戰,過程無疑十分艱辛,長期留在家中、無法正常
活動、保持社交距離都並非易事,但現在絕不是鬆懈的時候,否
則香港市民過去兩個月的堅持會前功盡廢,後果亦不堪設想。我
呼籲市民繼續同心抗疫,我深信只要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互相扶持,香港一定會迎來抗疫戰的最終勝利。

 


支援零售業 同心抗「疫」市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為提升香港特區政府及相關各方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能力,以及向受疫情重創或受防疫抗疫措施影響的企業及市民提供協助或援助,政府於2月21日成立300億元的「防疫抗疫基金」﹙基金﹚,並推出24項措施1。各項措施預計可惠及逾11萬個商戶、20萬個家庭及147萬人次。至今,超過20項措施已經上馬,動用了的金額接近50億元。

上星期一公布詳情的「零售業資助計劃」﹙資助計劃﹚是基金下其中一項重要措施。疫情令本地消費氣氛疲弱,加上香港因應內地及外國疫情的發展,陸續對來自不同地方的訪港人士實施強制檢疫,令訪港旅客人數大幅下降2。旅客人數急瀉為零售業帶來巨大衝擊3,令營商環境變得甚為艱難。資助計劃旨在為業界提供即時援助,支援企業渡過困境。

「零售業資助計劃」撥款高達56億元,預期可惠及約7萬間零售商店。每家合資格零售商戶可獲一次過八萬元的資助,而隸屬同一商業機構並以同一商業登記經營的零售集團或連鎖零售商店則最多可獲得三百萬元的資助(即最高可獲得不多於38間分店的資助額)。經過一個月緊密的籌備工作,計劃將於明天(三月二十三日)起接受申請,為期三星期至四月十二日。政府已委託香港貿易發展局協助推行計劃。

由於零售業本身並非受規管行業,亦無發牌制度,加上零售業的營運模式多元,不同商戶的規模差異亦極大,在短時間內設計及順利推行資助計劃並不容易。過去數星期,我和同事集中研究及審視政府相關的經濟及商戶數據及資料,並主動聯絡及約見了業界持份者,了解零售業的實際運作模式,從而敲定計劃的設計及涵蓋範圍。

在聽取業界的意見及考慮零售業的運作模式後,我們決定採用行之有效、被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及香港官方各類經濟及就業調查時對零售業的定義,作為計劃涵蓋的基礎。計劃下,合資格的零售商戶須為向一般大眾銷售實體貨物,供個人或家庭消費或使用的商戶,而在轉售過程中,貨物並無涉及加工改造。此外,商戶必須是在香港擁有固定地址及獨立營運的實體商店,主要及實質業務為零售的商戶。這些商戶須於2020年1月1日前已經開業並於申請時仍在營業。

鑑於零售業營運模式多元,售賣貨物種類繁多,計劃不會就售賣貨物的種類作出規限。我們會因應申請零售商戶所提交的文件及資料作全盤考慮及審批,盡量顧及不同類型的零售商戶。

為盡快讓零售商戶取得資助,計劃將採用全自助網上系統接受申請,方便申領和提升審批效率。此外,合資格零售商戶只需要上載其有效的商業登記證、店面近照、2020年內與申請人/公司名稱相符的銀行月結單副本,以及另外兩類近期的商店帳單/結單,例如強積金供款結算書、租單或水電費帳單等,便可完成申請。在三星期的申請期內,商戶可透過個人電腦或智能手機隨時隨地遞交申請及相關證明文件,免卻排隊的需要,避免群眾聚集,協助抗疫。就此,我感謝香港貿易發展局的大力配合,在短時間內協助建立網上系统、安排客戶查詢及支援,以及文件審查工作等,讓計劃可以在一個月內推出。

申請的審核工作會於三星期的申請期內同步展開,我們爭取在下(四)月上旬開始分批發放資助。視乎最終申請的數目,預計可五月內完成所有申請審批工作。

此外,計劃亦就社會企業﹙社企﹚營運的零售店的申請作特別安排。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會協助核實社企的背景及簽發證明書,協助這些零售商店遞交申請。社企一般有其特定的社會目的,為弱勢社群提供支援,包括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

計劃的網上申請系統將於明天(23日)上午九時開始運作。我們並非以先到先得的形式處理,因此無需急於在申請期首天遞交網上申請。計劃專設熱線(1836 111)及電郵(enquiry@retailsubsidy.hk),方便商戶查詢詳情。

我期望計劃可為深受疫情影響的零售商戶提供「及時雨」,以助對抗「疫」市。


資深電視人  程鶴麟

 

若從字面直譯,Dirty Team就是「骯髒的隊伍」。

而實際上恰恰相反,這是香港醫護界一個最乾淨的隊伍,一個高尚的隊伍,一個純潔的隊伍。

從他們的工作內容上看,Dirty Team可譯為「醫護敢死隊」,因為他們是專門去隔離病房照顧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的抗疫隊伍。

Dirty Team的醫護人員如何產生呢?首先是由醫院在本院招募自願者,若自願者人數不足,醫院就會以指派、抽籤等方式安排醫護人員加入。

1月29日,港媒報道,曾經歷SARS的兒科護士某甲對港府控疫不力失望,表示若被編入照顧懷疑或確診患者的隊伍(Dirty Team)會辭職。她說,「以前SARS是服務香港人,為何現在要用條命服務內地人?」且不說醫護人員不應當區別對待病人,衹想問一句,香港的醫院裡,有幾個新冠肺炎患者是內地人呢?再說了,1月27日凌晨起,所有來自或14日內去過湖北的非香港居民一律禁止入境,各口岸自助通道亦對非香港居民關閉。

這位兒科護士某甲說她「對港府控疫不力失望」。明白了吧?由於「港府控疫不力」,所以參加Dirty Team死亡幾率比較高。

同一篇港媒報道還說,「有年輕內科護士亦有意請辭,拒為港府『賣命』。」

救死扶傷怎麼是為港府賣命呢?就算生病的人個個都是港府官員吧,難道不應該救他們的命?

1948年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醫學學會(WMA)通過了著名的《日內瓦宣言(Declaration of Geneva)》,該宣言被採用作為醫學生畢業時的宣誓誓詞。該宣言共13條誓詞,其中第5條誓詞是:「作為醫學界的一員」,「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年齡、疾病、殘疾、信仰、國族、性別、國籍、政見、種族、地位或性向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就是說,醫學界只管治病救人,不管別的,「有醫無類」。

上述兩位護士,都沒讀過WMA的《日內瓦宣言》嗎?貪生怕死,卻拿政治來做遮羞布。

所幸,香港絕大多數醫護人員在這個時期堅守了崗位,義無反顧履行自己的職責。

 

香港TVB電視曾報道,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內科醫生劉蘊珩臨危不懼,自願參加Dirty Team。新冠肺炎具有高度傳染性,所以醫護人員都是冒著被傳染的巨大風險、押上自己的性命去照顧病患。

劉蘊珩說,即使配戴 N95口罩,每次呼吸也會擔心自己會否中招。她解釋自己自願加入Dirty Team,是因為自己還沒成家,沒有家庭負擔。她說,有些同事家中有BB,萬一他們被抽中進Dirty Team,不幸受到感染,其家人及小朋友很悽慘。

明白沒?劉蘊珩已經做好赴死的準備。

說實話,看TVB這段報道的時候,程老漢淚奔了。

港府兩週前派包機到湖北接載因疫情滯留當地的首批港人返港,安排他們到駿洋邨隔離。醫管局派出了由不同醫院抽調的32名醫護人員組成「 駿洋小隊」,進駐該邨執行檢疫重任。這32人在隔離邨連續14天工作,應對469受檢疫者,終於完成任務。

有隊員表示,每天長時間穿保護衣和戴上N95口罩,恍如被保鮮紙包住全身,「一脫衣服全身都濕透」。

儘管辛苦,小隊成員與受檢疫者逐漸建立起信任,眼見大部分人都能平安回家,十分欣慰。

「 駿洋小隊」成員、威爾斯親王醫院外科護士蔡詩棋說,隔離邨內最大敵人是「潮濕翳焗」,因他們一整天要穿保護衣,「我從未試過戴N95這麼久」,

脫保護衣時全身濕透。她認為一切都值得,更形容自己被選中是「幸運兒」,若有機會願再成為檢疫小隊成員。

香港資深傳媒人郭一鳴說,「白衣天使是七百萬香港市民防疫的守護神,他們的犧牲精神最值得廣大市民感恩。……有人說,香港的專業精神已死,如果真是這樣,香港防疫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是難以想像的。」

旅美作家溫化平說,紐約市長星期二(3月17日)號召退休的醫護人員、有醫護知識的人員、懂得公共衛生事務的人員到各個醫院診所支援,以緩解目前醫院人手不足的嚴峻局面。到星期四,已經有超過一千七百名醫護人員和在職的醫護人員一起站到了第一線。

溫化平評論說:「醫者仁心,在哪兒都一樣!」


湖北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英國政府近期提出「群體免疫」概念,引起廣泛關注。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在廣州出席記者會時表示,不能靠群體免疫解決問題,冠狀病毒並非一次感染終生免疫,現在還沒有這種證據。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星期三(18日)在廣州市第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新冠病毒的平均傳播系數非常高,病毒大爆發帶來很多問題,包括病房、醫護人員的缺口等,各界學到聯防聯控的預防,指從源頭預防,是最古老但有效的方法,但往後很重要,是不能靠集體免疫解決問題,冠狀病毒並非一次感染終生免疫,現在還沒有這種證據,下一步是要生產出有效的疫苗,需要很好的國際合作。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在疫症下擁抱種族多元

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朱敏健

 

 

聯合國於1966年將3月21日定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藉此推動國際社會攜手消除基於種族的歧視,並鼓勵大眾關注種族共融議題。

今年這個日子特別有意義,事關在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全球下,各地出現了排外情緒和種族主義以至歧視。在不少歐美國家,一些居民將對冠狀病毒的恐慌投射到華裔人士以至亞洲人身上,將華裔人士標籤為病毒源頭和帶菌者,對他們辱罵、威嚇甚至暴力對待。而由於社交媒體普及化,這些種族偏見的信息散布得更快更劇烈。

各地出現排外及種族主義

正當我們以為地球已變得一體化,國與國的邊界越趨模糊,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融合在一起之時,一場疫症卻將這些聯繫斬斷,各地進行大規模的封鎖措施,包括發出旅遊警示、停止外來旅客的入境簽證,以及停止公共交通運作。但更大更深的隔閡莫過於排外和種族主義,它們如巨浪般翻起了不同族裔和群體的矛盾。縱然科學家和醫學專家們都指出,把病毒與某一個民族或群體掛鈎並無科學根據,但不少人仍是要將對病毒的恐懼宣洩到某些民族上。我們不禁反思,究竟這些現象是反映了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還是人們對病毒的恐慌,驅使他們失去了理智?

在香港,2019冠狀病毒病亦衍生了不同層面的歧視現象,包括酒店拒絕醫護人員入住、餐廳拒絕招待內地或說普通話的客人等等。這些措施或做法以對抗及控制疫症散播為擋箭牌,但難以掩飾它們的歧視性質,個別更摻雜政治在其中,製造社會矛盾、分化社會。過去數月,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便收到接近600宗與疫症有關的歧視查詢及投訴,包括針對這些措施的查詢和投訴。

舉例說,有餐廳拒絕招待內地或說普通話的客人,餐廳表示這是為了保障其他食客的安全,是自保措施。但有關措施真的有必要和有效用嗎?首先,餐廳這樣做是假設了所有內地客人都染上或有可能染上2019冠狀病毒病,有可能構成「殘疾歧視」。其次,餐廳的告示指不招待說普通話的客人,但卻沒有表示不招待其他語言的客人,例如說英語、法語的非華裔人士。而由於大部分說普通話的都是華裔人士,有關告示可能歧視華裔人士,違反《種族歧視條例》。

種族歧視定義

根據法例,「種族」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的種族、膚色、世系、民族或人種。雖然「語言」並非條例下所界定的「種族」定義,但若某些語言的要求或條件並無理據,但卻令某種族群體人士因無法符合有關要求而蒙受不利,那麼有關要求或條件可能導致間接歧視該種族群體。

有人說,香港人與内地人同是華人,何來種族歧視之有。假若平機會控告光榮冰室,那麼便可印證香港人與內地人屬不同族群。這個觀念是完全錯誤的。違法的種族歧視絕對可以發生於同一種族內。以服務提供為例,會否構成歧視,主要視乎服務提供者在提供服務時,會否因為顧客的族裔,而對其施予不利對待,至於服務提供者本身的種族並不在考慮之列。例如,一名華裔人士開設餐廳,他/她只准許美國白人光顧,拒絕招待華裔顧客,那麼該名華裔經營者便是直接種族歧視華裔客人。

又有人說,客人有權選擇光顧那間店鋪,為何店鋪沒有自由選擇顧客?要解說這疑問,我們先要明白,反歧視法例的目的是確保公眾在不同公共活動領域不會受到不利和歧視對待。現時反歧視條例規管的公眾活動範疇包括教育、僱傭、貨品、服務及設施的提供,還有進入、處置和管理處所等等。開設及營運餐廳和酒店既是打開門做生意,向公眾提供餐飲和住宿服務,因此要受現行的四條反歧視條例所規管。

從以上可見,所謂抗疫的措施是否屬違法歧視、為何違法,均有法律依據。事實上,平機會在執行反歧視法例時,必須有法律依據,有些言論和行為縱使極為不恰當,是徹頭徹尾的歧視,但若不在法例涵蓋的範疇,平機會亦沒有法律基礎去採取跟進行動,只可透過倡議或發放信息,呼籲公眾避免作出有關言論或行為。

是其是,非其非

有人認為平機會這樣是站在道德高地作出批判,有評論員甚至指平機會是「昧於現實,近乎虛偽」。對此我絕對不同意。首先,作為維護本港平等機會的法定機構,平機會有責任就歧視行為發聲。其次,平機會絕非昧於現實,我們明白市民對2019冠狀病毒病極度憂慮,但正如不少醫學和傳染病專家指出,最有效對抗疫症的是科學和理性的分析。以不招待內地人為例,政府已採取檢疫措施,要求從內地來港的所有人士進行14天隔離,截至3月中為止,感染冠狀病毒的絕大多數為本港居民。由此可見,不招待內地人的措施並非合理地需要的。

平機會並無意做「道德判官」,我們亦非「政府喉舌」,我們只是依據法例賦予的權力,忠誠地執行職務、履行職責,本著「是其是,非其非」的態度,為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人士和弱勢群體發聲。

結語

有人說危難揭開人性醜惡的一面,但我卻相信危難也展示人性光輝的一面。在疫症肆虐下,本港不少市民自發募捐抗疫物資,免費派發予弱勢社群包括本港少數族裔。由於與主流社會的隔閡,以及防疫資訊未能翻譯及時,很多少數族裔對於疫情的發展情況和防禦措施所知不多。因此,不少志願團體和個別人士紛紛自發製作短片、派發物資,助他們對抗疫症。這些舉措都叫人深深感動,體會到疫症無情,但人間有情。

的而且確,活在當下的世代,無論是面對地球污染也好、疫症也好,我們已不可獨善其身,與其他地域的民族又或社會上的不同群體完全分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日本早前捐贈物資予中國時所引用的佛偈。穹蒼之下,我們無分種族,同享一樣的清風與明月。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只有拿出勇氣,團結一致地共同努力,秉承包容尊重的精神,人類才可征服當下疫症的挑戰。在「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將臨之際,就讓我們擁抱種族多元,推動種族平等。


疫情下上市公司業績公布及刊發年報的安排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劉怡翔

 

2019冠狀病毒病的疫情不斷演化,對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就上市公司而言,每年三月均是業績發布的高峯期,政府與監管機構一直關注上市公司及會計界在預備業績的情況及審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目標是以情理兼備的原則,在平衡擬備業績所遇到的實際困難及向投資者披露重要財務訊息下,作適度的彈性處理。

我們非常了解上市公司及會計從業員所面對的困難,亦十分關心包括會計界及審核界在內的金融從業員的健康,並認為我們在這非常時期有必要採取彈性的安排以確保安全的工作環境,和大家攜手度過難關。因此,財庫局一直和證監會和聯交所保持緊密聯繫,並多次與業界見面,商討面對疫情的對策。

因應疫情在二月初時的情況,證監會和聯交所在二月四日就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表示在十二月年結的上市公司如果無法在三月三十一日的限期前取得核數師同意,但是在其他方面能夠遵從《上市規則》內的其他匯報規定,它們可在三月三十一日之前刊發未經審核的業績。在這情況下,聯交所一般會容許其證券繼續買賣。至於未能根據《上市規則》的相關規定刊發初步業績的上市公司就應該盡快聯絡聯交所以便商討有關情況。

證監會和聯交所在擬備聯合聲明前及在發出聯合聲明後,一直與上市公司及業界組織緊密溝通。由於有上市公司及業界從業員希望獲更清晰明確的指引,證監會和聯交所在二月二十八日發表了有關聯合聲明的「常問問題」,以釐清聯合聲明的內容,包括刊發業績、《上市規則》要求及召開年度股東大會等範疇。

然而,因為疫情短期內未必能紓緩,我們意識到社會及商界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運作,而上市公司披露業績及刊發年報亦不例外。我在上星期就連同證監會和聯交所的代表先後與會計界愛心同盟召集人林智遠、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主席張華峰議員、立法會會計界議員梁繼昌和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江智蛟會面,聽取業界的意見,希望解決當前的問題。

我很高興見到證監會和聯交所在因應疫情的最新發展及在聽取業界的寶貴意見後,今日發表進一步指引。該指引再一次強調理解業界所面對的挑戰,亦再一次重申在十二月三十一日年結的上市公司若能在三月三十一日前刊發(一)未經核數師同意的初步業績公告,或(二)管理帳目,或(三)「重要財務資料」,該些上市公司的證券將得以繼續交易。指引亦清楚界定「重要財務資料」所涵蓋的內容。此外,上述三類上市公司以及能公布經核數師審核業績的上市公司亦可延遲刊發其年度報告,初次延期最多為由今天起計60天。在有需要的情況下聯交所亦會考慮進一步的延期申請。

我們非常重視業界的意見,並認同在前所未見的疫情下,需作出靈活、務實及彈性的處理。我們相信證監會及聯交所的進一步指引能釋除業界的擔憂。我們會繼續密切留意事態的發展,以協助上市公司及會計界應對眼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