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海濱夏日換新裝

香港發展局和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積極推動海濱發展,除了貫通維港兩岸的海濱長廊外,近年更積極營造一個開放式的海濱共享空間,我很高興措施一直廣受市民歡迎。為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我們早前舉行「仲夏.維港」啟動禮,夥拍多位本地藝術家為海濱兩岸6大主題區換上夏日新裝。今次,我特意邀請一眾年輕藝術家介紹他們設計的藝術裝置。

「仲夏.維港」日前舉行啟動禮。圖示(左起)水域與陸地連接及活化海濱專責小組主席梁剛銳;九龍、荃灣及葵青海濱發展專責小組主席盧佩瑩教授;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吳永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香港賽馬會主席陳南祿;港島區海濱發展專責小組主席何文堯主持啟動儀式。

期間限定 段段有特色

「海濱共享空間」不時加入「期間限定」元素,務求做到「段段有特色」,令市民每次到訪都有新體驗。今夏,我們於6個海濱推出全新的「期間限定」夏日小天地,包括以仲夏熱氣球為題的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充滿沙灘風情的「The Connector添馬海濱長廊」、變身為陽光下西部小鎮的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等。當中,更有「Chocolate Rain」與「Messy Desk」首次聯乘的作品。

「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的部分裝置利用回收物料如車胎、油罐和膠樽製成,希望市民遊玩之餘,認識循環再造的好處。

熱氣球大冒險

毗鄰灣仔渡輪碼頭的「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設有一個9米高的大型熱氣球裝置。裝置設計師陳德軒表示,這個休閒站以森林探險為主題,希望遊人從灣仔市中心來到這裡後,有遠離煩囂的感覺。助理創作總監吳梣玉表示,部分裝置利用回收物料如車胎、油罐和膠樽製成,希望市民遊玩之餘,也認識循環再造的好處。他們表示很高興獲邀參與設計這些裝置,為遊人帶來歡樂。

負責「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裝置的助理創作總監吳梣玉(左)和設計師陳德軒(右)表示,很高興獲邀參與今夏裝置的設計,為遊人帶來歡樂。

趣味西部小鎮

在寵物友善的「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現時已變身為充滿西部風情的小鎮。Messy Desk創作總監李美欣表示,很高興把畫布上的作品變成立體的裝置,並放在公共空間上,讓小朋友開心地遊玩,感到很滿足。

參與聯乘的Chocolate Rain創辦人麥雅端表示,有機會把原本放在商場或室內的藝術品放到戶外,甚至在整條海濱長廊上,讓更多人可以分享到她的快樂,令她感到很幸運。她說,香港有許多優秀的插畫師和創意人才,期待將來會有更多本地的藝術作品放在海濱長廊上。

Messy Desk創作總監李美欣表示,很高興把畫布上的作品變成立體的裝置,並放在公共空間上,讓小朋友開心地遊玩。

夏日小天地更有「Chocolate Rain」(右)與「Messy Desk」(左)首次聯乘的作品。

Chocolate Rain創辦人麥雅端表示,香港有許多優秀的插畫師和創意人才,希望將來會有更多本地的藝術作品放在海濱長廊上。

陽光與海灘

另外,連接金鐘添馬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海濱長廊(The Connector)化身成城中沙灘。該裝置的客戶總監梁穎昕表示,他們的設計概念來自夏日的陽光與海灘,故在The Connector入口處製作了一個大型的海灘地貼,旁邊設有小木屋和座椅,供遊人打卡和歇腳。她認為,每個裝置均很友善,希望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人休息,同時享受夏日風情。

負責「The Connector添馬海濱長廊」裝置的客戶總監梁穎昕表示,裝置的設計概念來自夏日的陽光與海灘,希望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人休息,同時享受夏日風情。

「The Connector添馬海濱長廊」內設有一個大型的海灘地貼和小木屋。

更多「期間限定」活動

「仲夏.維港」除了以上多個藝術裝置外,還有其他「期間限定」活動。今夏,「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旁的空置巴士總站設計成「賽車跑道」,舉辦「維港兒童自駕遊」,並於7月3日開放予市民預約,市民亦可預約早前推出的「維港踩鴨仔」水上單車。我知道巴士總站用地於交還後兩個月內,便開放給市民享用,反映我們在管理海濱方面注入新思維。

圖示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右四)在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右三)陪同下參觀「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的「期間限定」活動—「維港兒童自駕遊」。

締造引以自豪的海濱

這些年來,發展局與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堅守同一信念,把維港建成全民共享的珍貴公共資產,締造全港市民引以自豪的海濱。我深信發展局和海濱事務委員將一如以往,繼續加大民、商、官的力量,將此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推展至合適的海濱項目,為市民提供更富吸引力和連綿不絕的海濱。

各位,這是我以發展局局長身份撰寫的最後一篇《局長隨筆》,我感謝政策局、部門同事和各界朋友,多年來為香港規劃發展、開拓土地、改善民生盡心盡力。在未來,社會仍然要面對不少的挑戰,我相信只要社會各個持份者與政府一起攜手同心,一起努力,我們可以克服這些挑戰,而我們的國家亦都將會繼續是香港最堅強的後盾。在這個共同奮鬥的歷程當中,我很慶幸能夠成為政府管治團隊的其中一分子,我會盡我一切努力,與大家一起做好未來的工作。

發展局和海濱事務委員會於今夏在圖中6個海濱推出全新的「期間限定」夏日小天地。


二十五年的法律之旅

香港律政司司長 鄭若驊

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擁有獨特的地位,加上國家的全力支持及信任,讓香港在回歸後各方面的發展都穩步上揚。今年適逢回歸祖國25週年,律政司特別安排了一場法律之旅,大家明晚(26日)可以安坐家中,一同回顧我們在法律、促成交易和爭議解決服務方面達成的豐碩成果。我也同時藉著今日的網誌跟大家分享香港在推廣國際法和加強與國際組織合作的成績。

香港特區在國家的支持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中國兼備了世界上兩大主流法系,香港特區作為國家唯一的普通法地區,配合成文法體系,可為國家在參與國際法的發展時提供更完整的意見,助力國家爭取話語權,作為國家隊的一分子,為國家積極參與訂立國際規則時出謀獻策。

在回歸後,香港特區以「中國香港」的名義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經濟委員會下的「加強經濟法律基建主席之友工作組」。律政司普惠避免及解決爭議辦公室主任更於2019年9月接任亞太經合組織經濟委員會主席,推進改革以提升亞太經合組織分析長期宏觀經濟的趨勢以及研究微觀經濟問題的能力。

為香港法律人才提供持續培訓機會,一直都是律政司的政策措施,安排律師借調予國際組織工作學習國際法律知識,是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在國家的支持下,律政司取得不俗的成果,已經跟三大國際組織—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和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達成借調安排。其中前兩個組織更讓私人執業的律師參與借調計劃。借調計劃可培育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世界眼光、通曉國際規則的涉外法治人才,讓他們藉參與國際公約的工作,體驗國際法的全球發展。

此外,亞非法協香港區域仲裁中心已經正式成立,而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和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與律政司的合作項目辦公室亦已在香港法律樞紐設立辦事處,再加上國際統一私法協會亦準備在不久的將來落戶香港,這三個組織在國際私法方面一直擔當著領導的角色,它們在香港成立辦事處會促進交流,並提供更多機會予法律執業者發展國際私法的專業知識,有助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法律樞紐的地位。

香港《基本法》第十三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中央政府負責管理與香港特區有關的外交事務。外交權屬中央事權,在這前提下,由中央政府授權香港特區依照香港《基本法》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特區必須獲中央政府批准,方可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簽訂國際協議。 自回歸後,香港特區按照中央和《基本法》賦予的權力,與內地和其他司法管轄區簽訂了600多項雙邊協定及安排,涵蓋自由貿易、課稅、促進和保護投資、民用航空、司法互助等,鞏固了香港的國際地位,有助業界成功拓展業務。

在過去的四年多,我很榮幸擔任律政司司長一職,亦很高興與律政司團隊合作,以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之心服務社會。這四年間,我親身感受到國家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使香港成功與內地簽署多項突破性的安排,以及與各地的法律部門和國際組織達成協定;尤其當我在倫敦遇襲後,中央對我的關懷以及無微不至的悉心照料,讓我深深體會到有國家作為強大後盾,一定能戰勝任何困境,迎來更美好的明天。還有數天,新一任的司長和副司長將會正式履新,我在此祝願他們工作順利,與法律界攜手維護法治,繼續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為國家、為香港作出貢獻。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大公報》創刊120周年慶祝活動上,宣讀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賀信。據引述,習近平指進入新時代,《大公報》旗幟鮮明發出正面聲音、凝聚社會共識,為維護香港社會穩定、增進香港與內地交流、促進人心回歸作出了貢獻。習近平希望《大公報》不忘初心,弘揚愛國傳統,銳意創新發展,不斷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為「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更為精采的時代篇章。

駱惠寧表示,習近平一直牽掛香港發展,其賀信也是對所有愛國愛港傳媒的深情勉勵,在香港這個多元社會,尤其需要愛國愛港傳媒堅持真理、激濁揚清。

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亦指出,習近平賀信是向所有愛國愛港媒體發出的響亮號召,也是向整個香港社會和全體香港同胞發出的殷切召喚,為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長期穩定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東涌新市鎮擴展—紅樹種植計劃

香港發展局局長 黃偉綸

東涌新市鎮擴展區是大嶼山首個智慧型低碳社區的試點,推行智慧、環保、應對氣候變化等城市概念。擴展計劃由設計、施工開始,已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包括在東涌東擴展區設置生態海岸線。今次,我邀請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的同事介紹「紅樹種植計劃」,並帶大家視察東涌生態海岸線的試點,了解如何透過在生態海岸線種植紅樹林和設置生態磚來提高生物多樣性。

全港首條生態海岸線

土拓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把握東涌新市鎮擴展的契機,將於東涌東擴展區建造長約4.9公里的海堤,當中包括全港首條總長約3.8公里的生態海岸線,目的是透過模仿天然潮間帶的生態環境,以提升生物多樣性。

紅樹種植計劃

項目團隊早前開展了為期四個月的「紅樹種植計劃」,邀請東涌區內的小學生種植紅樹苗。在首堂工作坊中,參加的小學生學習到生態海岸線、紅樹林等保育知識,並設計自己的盆栽及把紅樹苗—秋茄樹(別名:水筆仔)種在盆栽內,同時學會了紅樹種植技巧。計劃完結後,參加者種植的紅樹苗會被移植到東涌生態海岸線。參加的小學生表示,很開心參與有關活動。除了認識到紅樹及工程的知識,對於能親自種植紅樹及參與東涌社區的建設,他們感到很興奮。

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早前開展了為期四個月的「紅樹種植計劃」,邀請東涌區內的小學生種植紅樹苗,以推廣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共建的理念。

 

推廣社區共建的理念

土拓署海洋保育事務主任(大嶼山)胡景泰表示,計劃的目的是推廣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共建的理念。項目團隊希望透過一系列工作坊和考察等活動,讓參加者認識紅樹林、生物多樣性和有關的工程項目,而最重要是讓他們一起建設和美化所住的社區,增加對東涌新市鎮擴展區的歸屬感。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會因應地理環境、潮汐等因素,在東涌東擴展區設置不同的生態海岸線,包括紅樹林生態海岸線、岩石生態海岸線和直立式生態海岸線。圖示東涌生態海岸線試點內的紅樹林。
圖示東涌生態海岸線試點內的岩石生態磚。

三種生態海岸線

東涌東擴展區是政府首次在工務工程中引入生態海岸線。項目團隊會因應地理環境、潮汐等因素設置不同的生態海岸線,包括紅樹林生態海岸線、岩石生態海岸線和直立式生態海岸線,以代替昔日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舉例說,紅樹林生態海岸線會設置在較少風浪的位置,而在一些易受海浪沖擊的位置,項目團隊則會放置岩石生態磚。

生態海岸線試點發現「新鄰居」

為了優化生態海岸線的設計,項目團隊設置了東涌生態海岸線試點。日前,在試點中發現了不少「新鄰居」,例如彈塗魚、銳齒招潮蟹、粒花冠小月螺等。胡景泰表示,試點已建立兩年多,所種的紅樹生長情況理想,形成良好的海洋生境。紅樹有很高的生態價值,既可綠化環境,也可阻擋海浪沖撃或侵蝕海岸線。不同的海洋生物可在紅樹林生態海岸線棲息,而紅樹的落葉碎屑亦成為許多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的食糧。

模仿潮間帶的生態磚

岩石生態海岸線則設有高高低低的生態磚,其凹凸不平的表面在退潮時可儲起海水,既可降溫,亦為海洋物種提供合適生境,促進潮間帶物種依附在生態磚生長及繁殖。胡景泰表示,岩石生態海岸線成功吸引到海洋生物在此棲息,而在此出現的海洋物種亦日漸豐富。

粒花冠小月螺
銳齒招潮蟹
彈塗魚

 

生態海岸線試點亦設置了直立式生態磚,其設有的孔洞可讓體型較小的生物依附及生長,從而增加生物多樣性。

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作為北大嶼山發展的重點,我欣悉目前填海工程進度理想,除房屋和商業發展外,可持續大嶼辦事處亦非常重視保育現有天然生態及可持續發展。在過程中,我們著重公眾參與的元素,邀請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及公眾共同參與。我希望計劃早日落成,市民可以感受到團隊背後努力的成果。


韓聯社報道,南韓聯合參謀本部周三(25日)表示,北韓於上午6時、6時37分及6時42分許,從首都平壤順安一帶向東部海域,先後發射三枚彈道導彈。

北韓近日在平壤順安機場一帶準備發射洲際彈道導彈(ICBM),南韓軍方因此推測,朝方今次可能試射了洲際彈道導彈,首枚飛行約360公里,高度約為540公里,亦可能與兩枚中短程彈道導彈一併進行組合式發射。其中第二枚飛到約20公里的上空後消失,可能是發射失敗;第三枚則在60公里上空,飛行760公里。南韓軍方隨即動員約30架F-15K戰鬥機進行訓練。

另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道,日本政府有關人士指,北韓可能發射疑似彈道導彈的不明飛行物,並相信其中兩枚是不同型號的彈道導彈,分別飛行約300公里以及750公里,落在日本專屬經濟水域(EEZ)外。日本防衛省正繼續蒐集和分析彈道導彈的詳細降落地點信息。他批評北韓的行為威脅區內和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已經向北韓提出抗議。

今次是北韓今年來第17次試射導彈。報道指, 北韓當天射彈的力度,將決定韓美是否時隔4年10個月採取聯合應對措施。聯參表示,目前軍方會加強監視及戒備形勢,與美方保持密切合作,做好準備。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五(20日)至前一天相繼訪問南韓和日本,朝鮮選擇在拜登離日翌日發射導彈,韓聯社分析認為,可能是針對韓美首腦會談和美日首腦會談的結果。有觀點認為,朝鮮自稱境內新冠疫情趨穩,朝軍元帥玄哲海的葬禮也結束,朝鮮因此開始全面發起挑釁。

北韓今年一月中亦曾試射導彈。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17日至19日,在雲南省曲靖、昆明考察。他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市場主體紓困,推進改革開放,穩就業穩物價保民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長坡彜族村,李克強察看粟米苗情、了解種糧成本收入。他說,糧食足天下安,種糧是硬道理。現在農資價格仍在高位,要再扶農民一把,盡快再發放一次農資補貼。村里小微企業主、個體戶反映還貸難。李克強說,要把貸款展期、延期還本等政策落實到位,抓緊出台階段性緩交利息政策。

李克強來到曲靖農產品商貿城,得知雲南蔬菜外調量居全國前列,他希望雲南繼續為「菜籃子」保供穩價作貢獻。貨運司機反映,購車時向汽車生產集團的財務公司貸了款,現在收入減少,還貸壓力大。李克強說,司機們靠一輛車撐起自家生計,也豐富了千家萬戶餐桌。要引導國有車企發揮作用,銀企聯動,幫扶司機緩解還貸困難。

李克強走進路邊小吃店,詢問經營成本、房租等。他說,國家和地方會繼續採取措施予以幫扶。

在雲南大學,李克強聽取畢業生就業和雙創匯報。他來到招聘現場對同學們說,學有所成、成有所用,畢業後工作是為國家、為家庭創造財富,也是對學業的檢驗。在考察學校古生物研究成果時,他說認識過去有利於把握現在、探索未來。溯源追本,科學研究才能站得高走得遠。

在聞泰公司,李克強得知他們是民企也引入了外資,在產業鏈多環節通過開放合作打造優勢時說,企業就是要有改革創新、開放發展勁頭,匯聚國內外先進要素,形成乘數效應。國家一視同仁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發展壯大。在與配套小微企業主交談時,他說要研究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幫扶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的措施。

李克強考察了西電東送調控中心,強調能源穩供是保障發展和穩物價重要支撐,今年要堅決杜絕拉閘限電。要科學調度,抓住來水偏多的有利條件多發電,完成西電東送任務,同時發揮好水利工程防洪作用。

李克強充分肯定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希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上下同心共克時艱,實幹奮進,在西部大開發中邁上新台階,增進各族人民福祉。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央視


加強性騷擾保障 締造安全友善環境

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何漢琛

前言

廿五年前即1997年,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首次為一宗性騷擾法庭個案提供協助。該案的原告人是一名前女大學生,她指稱被告人於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期間在她的宿舍房間內秘密藏起攝錄機偷拍她。原告人因這些性騷擾行為感到受冒犯和沮喪,遂按《性別歧視條例》向被告人提出法律程序。該案(阮莎莎 訴 謝智斌DCEO 1/1998)於1998年1月在區域法院展開聆訊,最後法院判決原告人勝訴,被告人須付原告人8萬元損害賠償、作出書面道歉和為原告人支付訴訟費。

以上案例是眾多平機會協助和處理的性騷擾個案之一。過去四分一世紀,平機會一直為性騷擾的受害人提供申訴途徑,為他們處理投訴、進行調停,甚至提起法律程序,從而討回公道。透過研究調查、培訓和教育等工作,平機會協助不同界別的機構制訂預防性騷擾的政策和措施,宣傳反性騷擾的信息。2020年平機會更成立了專責處理性騷擾的事務組。

近年社會大眾對性騷擾的認識無疑有所增加,但有關事件特別是職場性騷擾仍屢見不鮮。2017年席捲全球的「#MeToo」運動更揭示了不同界別的性騷擾問題。隨着社會數碼化和社交媒體大熱,性騷擾的形式亦有所轉變,說的正是越趨普遍的網絡性騷擾。

為了探究市民對性騷擾的認知和性騷擾於香港的普遍程度,平機會於2021年展開了首個全港性性騷擾調查,透過電話訪問了超過5千名市民,並於近日公布了結果。有別於過往針對不同界別的性騷擾調查,是次調查的對象是普羅市民。

市民對性騷擾認知程度高

首先,受訪市民需從16個情境中辨別出哪些屬於性騷擾,從而計算他們對性騷擾的認知,結果顯示市民的整體平均分數達80.26分(0-100分),即有很高程度的認知。至於性騷擾的普遍程度,有11.8%的受訪者在訪問前24個月內曾在工作時遭到性騷擾,即每8名受訪者中便有1人受性騷擾。

受到性騷擾的不止是女性僱員,雖然女性的比例(14.6%)較高,但受到性騷擾的男性亦有8.8%。另外,騷擾者亦不限於某一性別,在職場性騷擾事件中,騷擾者為男性的比例有66.7%,女性騷擾者亦佔16.8%,而16.6%同時涉及男性和女性騷擾者。另外,在男性受害者中,有超過四分一(25.9%)是受到女性騷擾。這些數據可說打破某些人的迷思,以為只有女性才會受性騷擾,又或只有男性才是騷擾者。

職場性騷擾常見形式

最常見的性騷擾形式是在受害人面前向其他人講有關性的話題或鹹濕笑話,其次是向受害人講有關性的話題或鹹濕笑話。有些人可能以為談論有關性的笑話不算性騷擾,況且只是說說笑,無傷大雅。但根據《性別歧視條例》下有關性騷擾的定義,性騷擾是向某人作出任何與性相關的行為,而此行為不受該人歡迎;一個合理的人在顧及所有情況後,應會預期該人會感到被冒犯、侮辱或威嚇。

性騷擾的形式除了向某人提出性方面的要求,或要求獲取性方面的好處,亦可包括其它形式,例如:不受歡迎的身體接觸或動作;作出猥瑣的姿勢;高談與性有關的淫褻笑話、評論別人的身材;不斷追問或影射別人的性生活;還有向有關人士傳送使人反感、涉及性的通訊資料如電郵、手機短訊等,這些統統可被視作性騷擾。

另外,任何人若作出任何與性相關的行為,此行為不一定針對某一人,可自行或聯同其他人作出;而有關行為對他人造成一個在性方面有敵意或威嚇性的環境,那麼也可構成性騷擾。一些明顯的例子便是在辦公室高談闊論色情笑話或與性有關的話題、使用不雅照片為電腦的桌面背景,或展示有性暗示或明顯性內容的相片、海報或月曆。

根據平機會的調查,大部分(44.6%)的騷擾者是與受害人職級相同的同事,其次為受害人的僱主、直屬上司或職級較受害人高的同事(25.9%),後者的比例於女性受害者中更高(30.5%)。這某程度反映了性騷擾當中潛藏的權力不對等關係,亦解釋了為甚麼一些受害人選擇啞忍而不作舉報。事實上,根據平機會的調查,只有14.7%的受害人向警方、平機會或其公司的相關部門主管或管理人員正式舉報或作出投訴。

網絡性騷擾越趨普遍

除了以上提到的性騷擾形式,近年網絡性騷擾亦越趨普遍。平機會的調查便發現有17.8%的受訪人士在調查前24個月內曾遭網絡性騷擾,其中較年輕女性(18-34歲)受到網絡性騷擾的比例更達25.7%。最常見的形式包括:受害人在網上收到不雅照片或影片(55.8%)、收到有性含義的訊息(47.1%),以及有人在網上向受害人發出涉及性的言語或有關性的笑話(16.7%)。

事實上,智能電話已成為現今通訊的主要工具,加上社交媒體盛行,導致性騷擾的形式亦轉向網上發生。過去兩年多在新冠疫情下不少人停工停課,又或僱員需在家工作,上網的時間更是大大增加。有些人可能以為在網上發放涉及性的訊息例如笑話或照片,又不是身體接觸或面對面交談,並不會構成性騷擾,但正如上文提到,只要這些涉及性的行為不受有關人士歡迎,而一個合理的人在顧及所有情況後,應會預期該人會感到被冒犯、侮辱或威嚇,那麼有關行為便有可能構成違法性騷擾。

調查提供性騷擾實證

總括是次全港性騷擾的調查結果,可說提供了實證,打破不少人對性騷擾的誤解或迷思。性騷擾並不是兩性鬥爭的產物或兩性追求的表達方法。性騷擾影響每一個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都有可能遭到性騷擾,包括我們身邊或認識的人。性騷擾違反個人自主、侵犯個人權利,令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沮喪和焦慮,受到創傷。職場性騷擾的問題尤其值得關注。工作間的性騷擾輕則影響同事間的相處,重則折損人才,甚至打擊企業的形象和聲譽。

平機會認為所有機構不論大小都應制定防治性騷擾的政策和措施,設立處理性騷擾投訴的機制和專責人員,並定時為員工提供培訓。平機會亦建議政府探討引入法律條文的可能性,規定僱主須在工作間採取合理和適當措施預防及應對性騷擾。

平機會提出法律改革建議

事實上,平機會於2020年便按政府要求,全面檢討了《性別歧視條例》下有關性騷擾的條文,以找出目前保障不足之處,並提出建議改革法例。平機會已於2021年10月向政府提交了報告,供政府考慮。

除了加強法例的保障,教育亦非常重要。鑑於是次調查發現,年輕人士(18-34歲)受到職場性騷擾的比例(18.4%)較高,而受到網絡性騷擾的比例更達23.3%,平機會認為教育機構包括中學及大專院校應加強培訓學生,提升他們對性騷擾的認知及應對有關行為的能力。平機會一直與本港多間大學合作,繼2019年合作進行《打破沉默:本港大學生性騷擾調查研究》後,又為他們製作網上培訓課程。今個月稍後我們更會舉辦「高等教育界消除性騷擾的經驗和挑戰圓桌會議」,邀請大學、大專院校及非政府機構的代表討論及分享如何消除高等教育界性騷擾的經驗。

另一方面,平機會再次呼籲政府全面檢視和改革性教育課程,只有培育下一代,讓他們從小建立正確的性知識和兩性平等概念,學會尊重別人的身體自主和福祉,我們才可解決性騷擾的根源問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周四(5日)召開會議,分析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研究部署抓緊抓實疫情防控重點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並發表講話。會議強調,一定會打贏大上海保衞戰,要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決同一切歪曲懷疑、否定我國防疫方針政策的言行作鬥爭

央視新聞報道,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指出,堅持就是勝利。當前,疫情防控工作正處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和吃勁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定信心,深刻認識抗疫鬥爭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發揚鬥爭精神,堅決築牢疫情防控屏障,堅決鞏固住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會議強調,要加快局部聚集性疫情處置,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協調聯動核酸檢測、流調、隔離轉運和社區管控等重點環節,確保感染者和風險人群及時排查出、管控住。


內地官媒《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指堅持「動態清零」是香港和內地通關的必要條件,香港抗疫非「一城一地」的事。

 

文章指,香港特區政府要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確保物資發放、設施利用、防疫措施執行到位,透過實際行動和成效,不負中央援港抗疫的關懷,以及香港市民的期盼。 文章又指,香港第5波疫情正逐步受控,新增確診數字連續回落,不是所謂「與病毒共存」的「躺平」造成的結果,而是中央全力支援、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結果,香港的抗疫情況亦反映,只有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及「動態清零」,才能盡快遏制疫情。

 


香港一齣本地電視劇的情節中,一名飾演菲傭的本地演員,將身體及臉部塗上棕色,並模仿一口自稱菲律賓口音的英文及菲語,引發歧視風波。香港平機會主席朱敏健日前應邀接受電台訪問,表達平機會的看法。其後有報章評論指,平機會就「族內歧視」的立法工作並不積極,卻對劇集「急不及待發聲」,質疑平機會持雙重標準。平機會發聲明,批評有關說法極度偏頗,強調去年已經就內地人及新移民在港遭受歧視、騷擾或中傷等情況,向政府提交法律研究報告,當局亦表示會爭取在現屆政府任期內完成研究。

平機會周三(21日)在聲明中指,當傳媒及網民集中討論演員塗啡皮膚扮演外傭是否恰當的時候,平機會主席在電台訪問中提出客觀分析,清楚指出不應單以塗啡皮膚來作出判斷,反之應以整體劇集來作評論,他更指出其中兩場戲中的對白,可能會令人感到不舒服或對某族群做成負面標籤,反駁有關報章評論平機會「人云亦云」的說法,更非「跟隨外媒和網民的意見而行事」,而是提出獨立的新觀點,讓公眾反思,更全面了解相關議題。

委員會指, 歧視及不實言論只會分化社會、 製造矛盾,社會在討論歧視議題時, 應該理性分析,而非標籤化和一刀切,以免製造矛盾和加劇衝突。

平機會又表示,就此議題接受訪問及發出聲明,是因為大眾傳播媒介對市民的看法會帶來影響,而電視劇集基於其強大傳播信息的能力可促進公眾了解事情,但亦可增加誤解及定型觀念,故此平機會希望媒體在製作劇集時,應避免有歧視性的定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