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齣本地電視劇的情節中,一名飾演菲傭的本地演員,將身體及臉部塗上棕色,並模仿一口自稱菲律賓口音的英文及菲語,引發歧視風波。香港平機會主席朱敏健日前應邀接受電台訪問,表達平機會的看法。其後有報章評論指,平機會就「族內歧視」的立法工作並不積極,卻對劇集「急不及待發聲」,質疑平機會持雙重標準。平機會發聲明,批評有關說法極度偏頗,強調去年已經就內地人及新移民在港遭受歧視、騷擾或中傷等情況,向政府提交法律研究報告,當局亦表示會爭取在現屆政府任期內完成研究。
平機會周三(21日)在聲明中指,當傳媒及網民集中討論演員塗啡皮膚扮演外傭是否恰當的時候,平機會主席在電台訪問中提出客觀分析,清楚指出不應單以塗啡皮膚來作出判斷,反之應以整體劇集來作評論,他更指出其中兩場戲中的對白,可能會令人感到不舒服或對某族群做成負面標籤,反駁有關報章評論平機會「人云亦云」的說法,更非「跟隨外媒和網民的意見而行事」,而是提出獨立的新觀點,讓公眾反思,更全面了解相關議題。
委員會指, 歧視及不實言論只會分化社會、 製造矛盾,社會在討論歧視議題時, 應該理性分析,而非標籤化和一刀切,以免製造矛盾和加劇衝突。
平機會又表示,就此議題接受訪問及發出聲明,是因為大眾傳播媒介對市民的看法會帶來影響,而電視劇集基於其強大傳播信息的能力可促進公眾了解事情,但亦可增加誤解及定型觀念,故此平機會希望媒體在製作劇集時,應避免有歧視性的定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