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於立法會發表2025年度《施政報告》,是本屆政府第四份施政報告。關鍵政策包括擬重推公屋租置計劃、資助院校非本地生上限增至50%、新生子女免稅額、放寬寵物狗入餐廳、北都發展、設高級公務員責任制等。

  • 強化治理體系
    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
  • 把制訂和執行政策兩者的責任更好銜接起來
  • 推動建立有效的管理團隊與運作系統
  • 出現問題時查找不足、釐清責任,並按情況進行行政或紀律處理
  • 擴大「公務員敍用委員會」職能,就嚴重或涉及廣泛或重複性的系統問題,或涉及部門首長的角色,進行獨立調查

 

  • 加快發展北都
    成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北都發展委員會」,提升決策層次
  • 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包括以新思維採納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材料和裝備
  • 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授權政府為提速北都發展制訂簡化法定程序

 

  •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深化國際教育樞紐建設,增加非本地生以自費方式留學香港的學額以及學生宿舍等配套,招攬更多國際教研人才和學生
  • 加大打擊違規提供文憑試課程或「借殼辦學」的情況
  • 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2026年發表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
  • 提速建設第三個「InnoHK 研發平台」,聚焦可持續發展、能源、先進製造及材料
  • 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建設
  • 制訂「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
  • 完善民航法例及規管框架
  • 推展核心基建設施
  • 推出進階版「監管沙盒𝓧」
  • 推動知識產權融資、估值和保障,進一步推廣知識產權交易

 

  • 鞏固自身優勢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國際金融中心
  • 持續強化股票市場,包括探索縮短股票結算周期至 T+1,及協助中概股以香港為首選回歸地
  • 建立香港黃金中央清算系統,並推動更多機構在港拓展黃金倉儲
  • 公布「固定收益及貨幣」路線圖
  • 設立新的「人民幣業務資金安排」,支持實體經濟使用人民幣
  • 制訂數字資產交易及託管服務發牌制度的立法建議
  • 加強與大灣區碳市場合作,試驗跨境交易結算
  • 放寬「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住宅物業投資的成交價門檻,由5,000萬元下調至3,000萬元

 

  • 國際貿易中心
  • 與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國、埃及和秘魯探討簽訂新投資協定
  • 成立「大宗商品策略委員會」
  • 成立吉隆坡經貿辦,並擴展經貿辦覆蓋範圍至拉丁美洲及中亞地區

國際航運中心

  • 建立「鐵海陸江」貨運網路,推動內地省市貨物經香港運往國際市場
  • 推動高增值海運服務發展

國際航空樞紐

  • 擴大「機場城市」發展,推進亞洲國際博覽館二期工程和遊艇港灣及配套設施發展
  • 今年起分階段完成「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永久設施,並展開第二期前期研究
  • 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主動招攬內地企業利用香港「出海」,為其制訂多元方案
  • 全力支持國際調解院工作,推廣香港法律服務

 

  • 產業發展和革新
    制訂促進產業和投資的優惠政策包,吸引企業落戶香港
  • 引進和發展飛機回收、新能源產業等新型工業化產業
  • 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發展,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助力藥企將創新藥推向市場
  • 推動 AI 和數據科學產業發展,拓展 AI 在公務和商務上的應用

 

  • 文體旅協同發展
    打造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與巴塞爾藝術展深化合作,鞏固香港為區內唯一主辦城市的地位
  • 今年內啟用西九碼頭;成立「西九文化區學院」,提供專業培訓
  • 在康文署指定設施引入市場營運模式,包括在博物館閉館日出租場地作商業用途
  • 推廣高端遊艇旅遊,增加遊艇泊位和優化訪港遊艇入境流程等配套
  • 獲得清真認證的餐廳可獲資助50%認證費,上限5,000元,促進穆斯林旅遊
  • 與高爾夫巡迴賽LIV Golf達成長遠合作安排,吸引頂級球員來港比賽

 

  • 支持本地經濟保障勞工
    額外預留300億元在未來兩至三年加大工程項目開支,支持本地建造業
  • 支援中小企
  • 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八成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兩年和「還息不還本」安排一年
  • 減非住宅用戶50%水費及排污費,每戶每月上限分別10,000元及5,000元;工商業污水附加費50%;以及豁免小販、食物業、漁農業、酒牌等的牌照費,為期一年
  • 簡化食肆發牌制度及加快審批食肆露天座位申請
  • 向「BUD 專項基金」注資 14.3 億元,擴大資助地域範圍
  • 設立「經貿一站通」平台,協助本地中小企到海外尋找商機
  • 推廣寵物友善,推出容許狗隻進入的食肆牌照
  • 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優化「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的資格要求
  • 加大力度打擊非法勞工,提高情報收集及組織更多跨部門聯合打擊行動
  • 立法完善平台工作者工傷補償機制,保障外賣及送貨等數碼平台工作者

 

  • 造地建屋 便捷出行
    未來五年總公營房屋建屋量達189 000個單位,較本屆政府上任時增加約80%
  • 2027年上半年或之前落成三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公屋綜合輪候時間邁向2026-27年度4.5年的目標

豐富置業階梯

  • 調升綠、白表配額比例至50:50
  • 「白居二計劃」增加1 000個配額至總數7 000個,並將一半新增配額撥予40歲以下青年家庭及一人申請者
  • 放寬新出售單位的轉讓限制年期至十年
  • 推出先導計劃,容許合資格資助出售單位業主在繳付出租准許費後出租單位予白表人士
  • 提升造地效率和降低建造成本
  • 以新思維推動市區重建,包括針對重建需要較迫切的地區,適度增加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率,並允許轉移至其他地區
  • 盡快通過規管網約車服務法例,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促進社會發展關愛共融
繼續精準扶貧

  • 強化「共創明『Teen』計劃」
  • 向兒童發展基金注資1.8億元,減少跨代貧窮
  • 增設六個社區客廳
  • 試行為離開綜援計劃並符合資格領取職津的住戶提供有時限的現金獎勵,鼓勵他們自力更生
  • 照顧長者
  • 新增700個新建資助安老宿位、4 000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及1 000張「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
  • 增加三間長者鄰舍中心
  • 擴展參加「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內地安老院至24家,覆蓋城市增至八個
  • 預留每年5億元的經常開支推出一系列措施加強支援照顧者
  • 設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制訂涵蓋安老、醫療、房屋、文化康樂、樂齡科技及進一步推動銀髮經濟發展等的對策

鼓勵生育

  • 由2026/27課稅年度起,延長初生子女可享額外免稅額至出生後首兩年
  • 未來三年新增15所資助幼兒中心,提供共約1 500個0至3歲兒童日間照顧名額
  • 醫管局輔助生育服務名額增至1 500個
  • 增設兩支少數族裔關愛隊及一間少數族裔傳譯及翻譯服務中心,加強支援少數族裔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倘購入非住宅物業,可算入額由1,000萬港元提升至1,500萬港元,物業成交價則仍不受限制;如購買住宅物業,可算入額維持1,000萬港元,但可算入的住宅物業投資會放寬,成交價門檻由5,000萬港元下調至3,000萬港元。

現時計劃要求申請人在港投資不少於3,000萬港元,其中房地產投資額(無論是住宅或非住宅)現最多只算入1,000萬港元。

戴德梁行執行董事及香港資本市場部主管高偉雄回應施政報告,支持放寬「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中有關買賣住宅及非住宅物業計入投資額的限制,相信相關調整不僅能夠吸引更多投資者來港,亦有助帶動高端住宅及非住宅物業市場流轉,為資本市場注入新動力。


繼早前發文稱讚新政策「高才子女申大專資助學額須居港兩年」是德政後,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昨(5日)再就人才入境計劃發文,指過去五年全港私人樓宇入住量沒有多大變化,維持每年兩萬個以下,說明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分證後全家返回內地。

梁:政府應避免重蹈「雙非嬰」的不確定性
梁振英認為,對香港人和內地人才負責,香港要客觀、認真和科學地面對這些問題,避免重蹈「雙非嬰」時期的不確定性。他強調「社會要穩定,不能有太多太大的不確定性」,政府的責任就是要服務市民,做好包括教育、醫療、住屋等配套的規劃,而這些規劃都以人口為依據,因此每個政府都有長期的人口規模和結構變化的預測。

全國政協副主席、大聯盟總召集人梁振英指出過去一年是香港社會和經濟全面複常、走向「由治及興」的一年。

煞停雙非產子因無人口預測力 亦缺承擔力
他舉例指,過去「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不僅令本地孕婦難以預約分娩病床,更導致北區母嬰健康院人滿為患,令本地媽媽避之唯恐不及,連帶影響幼稚園學位供應。「雙非嬰」出生後大比例返回內地,但隨時可能再次移居香港,造成社會政策規劃上的高度不確定。梁振英回顧自己2012年當選特首後,尚未就任已下令叫停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正是因為當時的香港既無人口預測能力,亦欠缺承擔能力。

五年私樓每年新增住戶不足兩萬 說明僅為取身分證
他提到,近期政府公布,截至今年6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接獲50萬份申請,當中33萬宗已獲批,已有22萬名人才及其家人來港,遠超原定目標。然而,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2024年底統計,本港仍有約5.7萬個空置私人住宅單位,而過去五年私人樓宇每年新增住戶不足兩萬,顯示大部分人才家庭未真正落戶香港,而是取得身分證後返回內地。

高才人數甚至比雙非嬰更多
梁振英質疑:「這些人什麼時候會來港?他們的家庭結構如何?對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資源的實際需求有多大?」他指,目前政府對此缺乏精確掌握,情況類似當年的「雙非嬰」問題,甚至規模更大。他認為若預測有一半人才將來港定居,政府必須重新審視土地供應與房屋建設規模,加強造地建屋的力度。

 

 


香港特區政府計劃修訂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準則。透過「高才通」等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來港人士的未成年子女,如要以受養人身分享有「本地生」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必須在申請前已居港兩年。新修訂實施前設有過渡安排,申請2027/28學年入讀相關學位的居港規定設為一年,2028/29學年起才實行兩年的居港規定。

當局稱,相信受影響人士有合理時間自行作出規劃,並讓大學聯招處和各院校有足夠時間作相應安排。政府表明,相關修訂可以釐清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確保公帑用得其所,並已考慮海外做法和香港實際情況。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更新官方網站後提供新界面,以便可以更便捷、更精確搜尋有關人才入境計劃、落戶香港和發展事業等資訊,同時有助推廣香港獨特優勢及機遇,招攬更多國際人才來港發展。

更新網站後引入全新介面,以「拓展事業」、「樂享生活」及「成就卓越」為主題,包括:擴大來港人才生活指南至十八項分類,涵蓋教育、醫療、稅務等方面;新增人才辦活動專頁,提供一站式報名服務;擴展招聘平台網絡;以及引入聊天機械人功能,即時回應人才的查詢。

更新的網站介紹香港特區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以及「八大中心」的發展定位,吸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把握發展機遇。

人才辦亦同步更新標誌,象徵人才在港安居樂業,擁抱機遇。


內地社交媒體充斥不少聲稱可代辦香港工作簽證或「高才通」的中介宣傳,香港入境處首次發現有犯罪集團,安排內地居民以虛假學歷申請「高才通」,以涉嫌虛假文書騙取入境許可罪拘捕18人,包括5名香港的集團成員及13名內地居民。

入境處表示,犯罪集團運作約一年半,最少安排22宗申請,初步推算每宗申請連同後續服務,收取高達250萬港元,涉及金額共5500萬港元。被捕的5名香港犯罪集團成員,包括一名主腦,年齡介乎42至56歲。被捕13名內地居民年齡介乎27至47歲。

入境處調查科助理首席入境事務主任許志堅稱,犯罪集團透過關注及追蹤內地社交平台上介紹香港資訊的帖文,主動私信有意來港居住人士,向他們推銷來港的「一條龍」服務套餐。其中包括偽造海外大學學歷、學生簽證及海外國家出入境印章並提供虛假工作證明協助提交申請。當申請人獲批「高才通」入境許可後,集團會再收取後續費用,並陪同申請人及其受養人入境香港、辦理香港居民身份證、安排在港租住房屋、製造香港虛假僱傭及薪酬紀錄等,直至申請人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資格。

許志堅強調入境處會嚴格審批每宗簽證及入境許可的申請,並會加強抽查。入境處提醒所有「高才通」申請人毋須透過中介辦理申請,有意來港居住人士不要盲目相信中介聲稱保證成功申請,申請人如向入境處提供虛假資料屬嚴重罪行,隨時要負上刑責。


香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表示,成功實現「 粵車南下」 是局方下半年的一大工作目標,會密切監察落實情況,按各界體驗及反饋,再考慮進一步有序開放,期待社會各界善用政策,各行各業把握新商機。

陳美寶透過網誌表示,運輸署停車場營運商亦已在全港大部分轄下的停車場,安裝自動識別車牌裝置,及接受以不同類型電子支付工具繳費等,正積極籌備提升支援國標和歐標的充電設施。

航運交通界立法會議員易志明在電台節目指,「粵車南下」絕對會對香港的經濟有幫助,包括零售業、飲食業、酒店業等,政府以「 小步快走」 推進計劃,毋須擔心會有太多南下車輛,影響香港交通。


「港車北上」政策推出兩周年,當局計劃今年11月起接受「粵車南下」申請,獲批車輛准許駛入市內,保險業將配合政策,推出短期第三者風險保險,保費會根據日數調整,內地顧客可按需要購買,中國太平保險總經理陳沛良指,第三者風險保險的法律效力同樣適用於粵車,內地司機只要購買便會受到保障。

陳沛良在電台節目指,大部分保險公司一直與保險業監管局緊密溝通,已經準備好粵車南下的保險安排,相信調整保費並不困難。 他指,業界要與內地部門商討,加強針對粵車的保險宣傳,建議透過內地社交媒體宣傳,並開放官方網頁讓內地司機購買。


香港運輸及物流局公布「粵車南下」政策框架,計劃於今年底啟動試行,容許廣東省私家車每日最多100輛進入香港市區,初步計劃每次可逗留三天,確實日數仍待定。

 

 

局長表示,粵港雙方已就管理辦法、系統對接、驗車程序、保險安排及宣傳工作展開協調,並將進行全流程演練。初期車輛須完成驗車及預約程序,並遵守香港交通法例。政府強調將以「小步快走」方式推進,視乎道路承載力與社會反應逐步調整配額。

機場管理局亦將於港珠澳大橋口岸自動化停車場提供1,800個泊車位,供粵車預約使用,便利旅客使用香港機場。

政府期望政策能吸引內地旅客留港消費,促進本地零售、餐飲及旅遊業發展。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是共同家園,政府積極推動不同措施,協助新來港人士早日適應香港的生活,包括舉辦多元化的社區融入活動,例如適應課程、 社區參觀、 大使計劃和鄰里互助項目。

李家超以視像方式在一項活動致辭時指,政府全力推動青年發展,支持青年發揮所長、 規劃個人發展,通過今屆政府起動的「連青人網絡」,促進青年互相交流、 擴闊社交圈子,並且推動內地和海外交流實習活動,幫助青年累積經驗、 拓闊視野。

他期望,新來港人士團體團結社會力量,支援新來港的青年和家庭,與當局攜手構建關愛共融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