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2022年底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首批簽證陸續到期。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今早(12日)在電台節目表示,「高才通」計劃至今有大約9萬宗申請獲批,估計約8萬人已經到港,不會預期所有申請者都繼續留港,強調當中亦不涉及領取任何政府福利,對香港無「蝕底」。

孫玉菡表示,大多數高才通的申請者都有意來港,而「高才通」只有一次機會,不可以重複申請。截至1月底,有300名高才的簽證到期,他對續簽結果感到相當滿意,預計到年中合共有1萬名高才簽證到期需要續簽。

如「拍拖」種種原因致「和平分手」
被問到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在社交平台指,有輸入人才計劃的來港人士,部份取得簽證後未有來港,或只有家人來港就學。孫玉菡回應指,「高才通」人士有一定收入或學歷,他們到港後會探索環境是否適合,期間要處理居住問題及消費,不會取得任何政府福利,相信不會所有人才最終都會留港。

他形容,就正如「拍拖」一樣,如果種種原因不合適就離開,亦是「和平分手」,即使純粹來港體驗亦可以,強調他們來港亦有不同花費,當中亦不涉及領取香港福利,一旦申請者未能續簽,並受養人簽證亦不能夠續期,對香港沒有「蝕底」。

孫玉菡又指,輸入一般勞工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9月優化後接受申請,推行一年半以來至上月底,已批出約5.1萬個名額,當中以飲食業職位最多,佔超過2萬人,其中廚師有約1萬人,侍應有8,500人和洗碗工約有2,500人。

至於發展局處理輸入建造業的特定行業計劃,主要由發展局處理,申請配額約有1.2萬個,已批核約9,000多個名額。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更新人才清單,涉及金融服務、創新科技、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以及航空及航運行業,涵蓋的本地人才短缺專業增至60項。

9項新增專業包括會計業專才、伊斯蘭金融專才、資深系統架構師、法律知識工程師,以及驗船師等。

勞福局發言人表示,更新人才清單時會確保新增專業,有助香港經濟高增值和多元化發展。清單上一次於2023年更新,其後接獲的人才來港申請,在不足兩年有超過1,100宗,但由於人才可以透過不同途徑來港,當局無就今次更新清單所吸引的申請數字訂立目標。

發言人又指,局方持續與不同業界溝通,但未有將飛機師、教育心理學家等納入清單,主要由於本地人才未見短缺,並可以透過本地培訓增加供應。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言人就指,當局著力構建發行伊斯蘭債券的平台,相關金融活動需要符合伊斯蘭律法,需要有相關專業認知的人才。


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放寬有關淨資產審查及計算的規定,而且申請人透過全資擁有的合資格私人公司的投資,亦可計入合資格投資金額內,有關優化措施今年3月1日起生效。

香港特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及投資推廣署公布的優化措施,申請人只須證明提出淨資產審查申請前6個月內擁有市值不少於3000萬港元淨值的淨資產或淨資本;於計算淨資產規定時,申請人與其家庭成員共同擁有的淨資產或淨資本當中,由申請人絕對實益擁有的份額會獲考慮。

另外,透過申請人全資擁有的合資格私人公司的投資,將可計入該計劃的合資格投資金額內,當局預料新措施將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與在港設立家族辦公室之間帶來協同效應。

當局數據顯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自去年3月1日起推行以來,首10個月已接獲申請逾800宗,當中已獲核實符合淨資產規定的申請733宗,已獲核實符合投資規定的申請240宗,料可為本港帶來的投資金額逾240億港元。

香港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表示,新計劃於首10個月錄得的申請宗數已超出2003年推行的前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同期數字,反映投資者對香港充滿信心。劉凱旋稱,深信優化措施會令新計劃更具吸引力,當局將繼續與專業人士和服務提供者緊密合作,進一步向全球高淨值家族推廣。


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就「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下,交由其成立及管理的「投資組合」,公布具體運作細則。「新計劃」合資格申請人須投資最少3000萬港元於獲許投資資產,當中300萬港元將投放在「投資組合」。

港投公司說稱「新計劃」自今年3月開始接受申請,預計截至今年12月底,到帳並配置於「投資組合」的資金最少3億港元。資金預計在2025年首季啟動投資。

港投公司將按機制選定2至4名基金經理,為「投資組合」作出投資。有意參與的基金經理,須提出最少兩個能為香港科技或商用轉化帶來嶄新發展的新應用或新賽道,聚焦以香港市場為基礎進行探索和孵化;結合香港的優勢、定位和需要,並以推動科技應用的跨地域發展為長遠方向。

每支基金規模和安排不少於5000萬港元,於基金成立兩年內,因應相關賽道作出投資,而鎖定期由2025年1月1日起計的7年。


曾奪7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冠軍、綽號「火箭」的英國球手奧蘇利雲(Ronnie O Sullivan),經「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成為香港居民。

奧蘇利雲在香港入境處訪問片段中提到,香港有良好稅制,加上香港的美食與文化,令香港成為理想的居住地點,期望為香港做些事,亦很開心在香港定居。

中國香港桌球總會主席羅永聰表示,歡迎奧蘇利雲成為香港居民,希望有機會邀請對方與本港精英運動員交流,甚至作出指導。


新《施政報告》繼續強調搶人才,新增渠道輸入技術工種專才,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接獲逾38萬份申請,其中約24萬份已獲批,約16萬人才連同家人到港,超額完成本屆政府最初定下,在2023至2025年合共引入超過10萬名人才的目標。

他又表示,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主要負責高層次的督導和統籌角色,並聚焦三大策略,包括優化人才計劃和人才服務,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和吸納重點創科人才,發揮協同效應,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高才通計劃」大學名單將再增加9間內地大學,與英國大學數目看齊。他又指「高才通計劃」下,年收入超過250萬的人士,相關簽證由2年延至3年,指他們是全球爭相爭取的人士,約四分一高收入人士均在港創業,能為香港創造經濟價值。

另外,對於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孫玉菡形容要有三顧草廬的精神、禮賢下士,主動邀請對香港未來發展重要的人士來港。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2022年推出新的輸入人才機制,至今共收到超過30萬宗申請,約16萬名人才與家人已抵港。他表示,將更新「人才清單」,加入推動「八大中心」所需人才;擴大「高才通」大學名單,加入13間大學至198間,並將高收入人才的首個簽證期限由2年延長至3年;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

李家超說,將成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統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制訂政策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

他表示,全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包括爭取舉辦國際教育會議及展覽,推動本港專上院校提升與各地院校的合作交流,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透過獎學金等吸引更多境外,尤其東盟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

為鼓勵更多本地學生深造,將設立「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2025/26學年起,每年為最多1200名修讀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獎學金。

李家超說,會推出先導計劃,在規劃、地政、建築圖則審批方面拆牆鬆綁,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增加學生宿舍供應,政府亦會因應市場需求提供合適地塊讓市場興建新宿舍。

另外,他表示,計劃會在2026年上半年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多項計劃吸引人才資金來港,投資推廣署今日(16日)公布,「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新計劃」)持續反應熱烈。為便利申請,當局新增可經網上提交淨資產審查及投資規定審查的申請表格。

截至本月13日,署方接獲逾500宗申請,448宗申請已獲核實符合淨資產規定,47宗申請已獲核實符合投資規定,預計可為香港帶來逾150億港元投資金額,另外亦錄得逾5000宗查詢

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表示,「新計劃」申請數字升幅反映高淨值人士對香港充滿信心,當中吸引了經驗豐富的商人和創新企業家,增強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的發展優勢。投資推廣署會繼續「新計劃」的宣傳推廣工作,呼籲申請人盡早使用網上申請平台,以減省填寫紙本申請表格的時間,享用更方便及快捷的申請服務。

投資推廣署會在十月十五日或之前繼續接收申請人以紙本形式提交淨資產審查或投資規定審查申請表格。投資推廣署提醒,申請人於提交淨資產審查或投資規定審查的網上申請表格前,須自費聘用《會計及財務匯報局條例》(香港法例第588章)所界定的執業會計師,以發出履行規定文件協助證明申請人符合「新計劃」下的相關規定。有關履行規定文件的擬備指引,申請人可參閱「新計劃」網站上載列的相關文件及香港會計師公會所發出的通函(www.newcies.gov.hk/zh-hk/resources/scheme-rules-and-documents)。

申請詳情請參閱「新計劃」網站(www.newcies.gov.hk/zh-hk/apply-now)。


香港各行業人才及勞動力流失,港府透過「高才通」等計劃輸入人才補充,迄今已有14萬人來港,調查發現約逾兩成來港人才暫未有打工,僅不足一成的家庭選擇在香港購房置業。有人力資源總監分析,市場上空缺主要來自低層職位及醫療等專業崗位,內地專才未必完全配對市場需要。對於不足一成來港人才置業,有學者稱部分人視香港為「踏腳石」,加上樓市持續向下,反映「撤辣」未能鼓勵外地人才置業。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上月訪問597名經各項人才計劃來港專才,絕大部分來自內地,當中七成循「高才通」來港。結果顯示最多來港人才從事金融業,其次是創科及金融科技;22%稱目前沒有工作。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選委界別議員尚海龍解釋,部分人剛取得簽證或來港不久,仍在求職。調查亦發現,32%受訪者每月家庭收入少於5萬元,支出少於5萬元的佔近67%。

人力資源總監梁美儀表示,儘管近年移民潮導致不少中高層人員流失,但因經濟不景,很多金融機構如投資銀行正裁員,流失職位早已削減或內部找人頂替;而一些崗位着重國際視野,公司未必視內地人才為適當人選。梁說,部分專才初期「眼角高」,料現在是適應階段,轉找薪酬較低工作。她說目前主要是專業職位如醫療界缺人,建議政府針對性吸納專才。

浸大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中心副主任葉偉光認為,很多企業受經濟下行影響需省成本,加上移民潮趨穩定,令來港人才求職有挑戰。他指出,調查中家庭月收不足5萬元專才佔一定比例,倘市場不能提供更高薪酬,留住他們在港發展有難度;目前難言來港專才是否供過於求,明年首季才較適宜評估人力需求。

調查發現已定居香港受訪者中只有9%置業,經高才通來港的肖娟表示,香港樓價相對高,加上現息口高,笑說光存款利息收入,已足以應付日常開支。尚海龍認為來港人才先租樓很合理,相信置業比例隨時間增加。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很多新來港人才認為事業未穩定,部分人更視港為「踏腳石」,加上樓市持續向下,故沒置業。

尚海龍稱教育制度是內地人才來港主因,調查顯示選擇香港本地資助中小學及直資或國際學校的比例各佔四成。教聯會副主席兼議員鄧飛冀制訂特定政策,為人才家庭學童提供支援。


正在杭州的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受訪時表示,港府非常重視發展經濟,認為一定需要人才,故放寬部分出入境政策,並再加入新「高才通」計劃。

他表示,截至今年7月底止,過去一年多來,當局收到逾34萬份申請,顯示不少人才均對香港投下信心一票,其中21萬份申請已獲批,並已有14萬申請人抵港。他們每月平均收入為5萬港元,其中四分之一人月薪超過10萬元,一成人月薪超過20萬元。「高才通」申請人來港後,大概每年可為香港帶來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佔香港GDP大概1.2%,形容是非常良好的指標。

他表示,當局正研究改良方案,包括部分大學的某個科目較出名,並不是列入首100間大學排名等情況,是否能夠酌情處理;他又指,經「高才通」來港人士平均年齡介乎約35歲,其中部分人士亦會攜帶子女來港,當中90%均是14歲以下,認為對香港面對嚴重人口老化情況來說,這對香港的生產力、勞動人口帶來好處。

他又指,港府不斷用最大努力做好經濟和民生等工作,冀望在任期之內,將香港經濟、民生、國家安全等各方面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