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恢復通關後,令當地旅遊業再展生氣,這應是日本政府及相關業界自疫情後一直渴望的,但不少遊客卻無視當地文化,影響居民生活;業界人手短缺,地方承載力不足等,迫使地方政府限制遊客數量,對遊客徵費等舒緩問題;遊客量大增成為令當局頭痛的雙刃劍。
 
擁有豐富歷史文化並聞名世界美食的日本,一直都是全球其中一個熱門的旅遊勝地,加上日元近年持續疲弱,令到這個東南亞國家,在其解除所有因疫情而設的旅遊限制後,再次迎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不少熱點均再現人頭湧湧的情況。根據日本觀光廳的資料顯示,去年有逾2千5百萬遊客到訪日本,數目為2022年的6倍,他們在日本的消費額達5萬3千億日元。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早前宣布,將打造日本成為一個新的旅遊國度;當局將爭取在未來6年,將每年到訪日本的遊客人數增至6千萬人,另將他們在日本的消費額增至15萬億日元。岸田文雄指持續旅遊業的成功,取決於歡迎外國遊客的同時,不會令到當地民眾的生活質素受到影響。當局的遠景大計中,包括大幅增加巴士及的士數目,增加繁忙時間公共交通的收費及開設更多巴士路線等。
 
鑒於現時選擇在日本過夜的遊客,逾六成集中於東京、大阪及京都;因此當局將包括北海道東部郊區,沖繩等11個地點列為模範目的地,希望吸引更多遊客到訪,減輕東京等熱點區接待旅客的壓力,另外亦會推出更多包括體驗山區禁食主義,禪道冥想,製造陶器及清酒等活動,讓遊客在當地消費之餘,亦有更多機會沉浸於當地的文化。
 
雖然這應是與旅遊業界相關的人士樂見的遠景,但社會上亦有不少聲音,批評現時國內各業均面對嚴重的人手短缺,質疑國內住宿,公共交通系統及服務業,並無足夠能力,承載更多旅客量。
 
除承載力問題,「旅遊污染」問題亦令不少地方政府頭痛不已,當中京都最能反映此問題所帶來的影響。2022年到訪京都的遊客逾4千3百日萬,數目為當地人口的30倍。任誰都希望「魚與熊掌」兩者兼得,在賺取更多旅遊收益的同時,當地居民平靜的生活不被打擾,但事實卻是大量遊客湧入,令當地居民日常生活被打擾的情況卻越見嚴重,尤其現時當地出現越來越多人數逾四十人的旅行團,加上現今的年青一代旅遊是為了打卡,放上社交媒體吸引眼球,使一些本來名不經傳的地方,如位於東京西南部鎌倉高校前站附近的一個平交道,便因為是漫畫《男兒當入樽》的取景地而成為打卡熱點,不少遊客更為拍照而妄顧安全。
 
遊客湧至,不單令多個遊客熱點出現垃圾隨處亂丟的問題,而且不少遊客只顧自己打卡,根本無視當地的文化,甚至肆意在繁忙的地區打卡,當成自己的私人影院。在著名的築地市場,隨處可見以中英雙語寫著「不要在店外地方飲食」,「不要隨處亂丟垃圾」的提示。雖然遊客區的餐飲業員工指大部分的遊客都是行為良好,並未對當地居民帶來嚴重的滋擾,但這些隨處可見的標語,足以反映問題在當地的普遍性及嚴重性。
築地市場經常可見這類寫有中英雙語的提示
 
另外,部分地方政府則採取不同方法,避免過量的遊客令當地的歷史遺跡及生態區受到破壞。其中嚴島神社向遊客收取100日元入場費,當局亦計劃向到訪竹富島的遊客收取費用,資助政府保護當地的沙灘。此外,當局為進一步限制富士山的登山者數目,自今夏起,將向富士山的登山者收取2000日元。
 
(來源:英國衛報)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