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艘自製柴油發電潛艇「海鯤」號下水5個月後,周一(26日)下午出廠,從台船海昌廠內用多輪板車移置到中信8號浮動船塢。台船趁27日上午利用潮漲乘水流,將「海鯤」號移至台船89、90號乾船塢,以進行預備傾測試驗,驗證潛艇浮力。
儘管現場有透過層層鐵製施工梯阻隔,但媒體仍拍攝不少「海鯤」號細節:「海鯤」號採用瑞典西約特蘭級、哥特蘭級類似的X型艉舵,有明顯的鐮刀式七葉大側斜螺旋槳,螺旋槳大小比例比下水儀式時大。

而左舷艦體下方則可辨識出為安裝台軍魚雷誘餌所留孔洞。此外「海鯤」號艦體外觀較去年「下水」儀式更為平整,原來的「薄板船體焊接變形」現象已經大幅度縮小。

移置作業於26日下午開始,在此之前排水量超過35000噸的「中信八號」浮塢從25日起已經在海昌廠外待命。高雄港務局自26日16時起開始對海昌廠周邊港區水道及陸域實施管制,不過警方未有干涉在周邊陸域拍攝的媒體。

台媒拍攝的圖片顯示,「海鯤」號艦艉是朝外的方向緩慢從海昌廠拖出。報道稱這項移置作業為求精準將「海鯤」號移至到浮塢,必須緩慢進行,預估移置到浮船塢的作業將持續到27日清晨。一切穩定就緒後,浮塢再移動到幾十米外台船的幹船塢內,重複相關作業。最終「海鯤」號並在台船的幹船塢進行一系列測試,並且裝設尚未到位的裝備。
台灣本輪「潛艇自造」正式啟動於2015年,2016年度台海軍首次為「潛艇自造」編列了5億新台幣的相關預算。根據台軍公佈的預算細節,「自造潛艇」的子系統計劃採用從歐洲「海軍集團」和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採購的相關機械和作戰指揮系統。2020年11月24日,台自製柴電潛艇首艘原型艇於台船高雄廠開工。
去年9月28日,台灣首艘自造柴電潛艇在台船高雄廠區正式亮相,並舉行原型艇下水命名儀式。儘管進行了亮相,但該艇聲呐、魚雷發射管等重要部位均因保密原因被裝飾覆蓋。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早前曾對外界表示,此次「下水」命名儀式後,並不會直接放入水中,但為了沿襲造船傳統,將會使潛艇用某種簡單的方式去「接觸水」,以達成「下水」這一概念。
儘管舉行了下水儀式,但台「中時新聞網」去年爆出消息稱,即將下水的「海鯤」仍有兩項重要裝備未安裝。國民黨籍民意代表馬文君在政論節目中指,「海鯤」的蓄電池和圍殼桅杆部分現時仍未裝上,這些需向外訂購的設備,甚至還沒有運抵台灣島內,按計劃要2024年才能到貨。
早前「中時新聞網」爆料稱,台軍潛艇研製單位原計劃在2024年春節以後進行海上測試(SAT),在蔡英文卸任前(5月20日)交付給台灣海軍。但因潛望鏡延至3月才能交貨安裝,目前無法進入海上測試階段。對此,台灣海軍回應稱,目前潛望鏡安裝等依計劃工序執行,但海測與交艦沒有時間表,一切以安全考量為優先。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