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一周,內地資本市場同香港市場的連通達到新高度:H股全流通以及新三板+H股相繼浮出水面。

4月21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下稱「全國股轉系統」)和港交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現場,全國股轉系統總經理李明表示:「此舉邁出了新三板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有助於掛牌公司統籌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的資源與優勢,拓寬國際視野,實現自身高品質發展。」

結合兩個政策來看,H股全流通試點也為新三板+H股後續發展留有一定想像空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除首家試點企業聯想控股外,H股全流通目前也有兩家試點企業正準備方案。而首批新三板+H股的企業或將從神州優車等11家企業中產生,其中已有4家企業在早前啟動赴港的相關準備工作。
但落實到今次兩地市場互通的企業標的上,目前潛在規模並不樂觀,市場人士認為,近期兩地資本市場的數項合作,更多是在為未來進一步互聯互通打基礎。

互通的開端

作為H股全流通首家試點企業,聯想控股目前總市值586.7億港元,其中可流通外資股97.57億港元(佔比 16.6%),非流通內資股佔比83.4%。

梳理來看,H股全流通惠及的更多將是國企。4月23日,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便指出:「H股企業以國企為主,在『全流通』條件下,內資股獲得了資本處置和流轉的空間,流通性和市場參與度有望增強。內資股流動性的增加,有助於加速企業混改、完善公司治理、增強管理層激勵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目前還有兩家試點企業正在準備方案,按證監會早前的表態,仍將成熟一家推出一家。

值得注意的是,H股全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新三板+H股」此後的政策擴展預留了空間。

「目前『新三板+H股』參照的應該還是A+H的模式,即企業獨立分開在在兩個市場完成掛牌和上市,兩個市場間相互並不連通,但H股全流通的工作意味著未來如果全面推開,新三板掛牌企業或也存有全流通的可能性。」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人士分析。

除了未來可能的全流通,對於上週末正式確認的新三板+H股模式,市場認為這一探索還具有配套其他政策的空間。

「『新三板+H 股』的改革有積極象徵意義,後續如監管層續推出如『滬港通』等類似配套制度,將引入新資金與更多機構投資者,流動性問題將得到改善。另外,港交所提出的同股不同權等模式,也具借鑒的參考意義。」一位北京地區新三板市場的資深投資者認為。

4月23日,光大證券新三板研究團隊分析師葉倩瑜則表示:「新三板+H股兩地掛牌可以留住部分準備從新三板摘牌而去港股上市的優質企業,防止新三板優質公司流失,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新三板市場與港股市場接軌,為未來發行制度等的進一步改革埋下伏筆,市場的獨立性或將得到逐步提升。」

已有企業啟動準備工作

證監會在公佈H股全流通試點時便設置篩選條件,這也意味企業範圍早已劃定,即優先選擇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用理念,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契合服務實體經濟、「一帶一路」戰略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優質企業。另外,證監會在H股全流通試點期,也不會推出太多試點企業。

因此,市場對於新三板+H股參與企業的期待更多。值得注意的是,就在4月21日簽署儀式上,有包括神州優車、天士力行銷、中投保、君實生物在內的1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受邀參與觀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從相關機構處了解到,首批新三板+H股的企業或將從這11家企業中產生,其中已有4家企業在早前啟動赴港相關準備工作。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同數位業內人士溝通後了解到,市場認為新三板+H股目前針對的僅僅是新三板很小的一部份企業,其政策效果類似於可轉債等政策。

4月23日,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彭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由於預計存在較高的兩地上市門檻,我們認為『新三板+H』模式並不會是掛牌企業的普遍性選擇,預計只有少部分優質掛牌企業能滿足『新三板+H』模式的條件,真正能夠申請『新三板+H』兩地上市的掛牌企業數量有限。由於香港和內地執行不同的會計準則,考慮到兩地掛牌的財務成本,只有一些綜合實力強的優質企業願意承受這個成本。」

力鼎資本CEO高鳳勇則提出,以下四類新三板公司應該重視今次新三板+H股的機會。

他表示:「一是淨利潤水準在5億人民幣左右,並且由於種種原因難以在A股上市的傳統行業公司(含A股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二是部分特定行業中,淨利潤水準較大,但是短期內較難在A股上市的公司,比如影視、手遊、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公司;三是收入規模和使用者規模大,但是尚未形成盈利的互聯網公司;四是受制於外匯管制,但是確實有境外募資和投資需求的公司。」

(編輯:巫燕玲)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