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氣候暖化令2050年時,人均收入將比現時下降差不多兩成,環境破壞帶來的損失,比控制全球温度上升最多攝氏2度所需的成本高出六倍,且有關影響是全球性,就算富裕的歐美國家亦不能倖免。專家籲加快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以助遏止氣候暖化之餘,亦要求世銀等全球性財金機構,設法最迫切受到氣候暖化威脅的國家增撥資源,協助它們應對危機。
一份刊載於《自然期刊》的研究預料在2050年前,氣候暖化、特大暴雨、越加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等,每年將令全球的平均收入下降19%,即38兆美元損失,無一國家可以倖免,當中歐美的平均收入將下降11%,而非洲及南亞的温室氣體生產小國則大幅下跌22%,勢進一步加強這些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該研究亦進一步模擬若現時採取的遏止氣候暖化的行動,能成功在2050年前令全球温度的上升温度達零度,那2100年的全球年收入將可控制在約20%,但若未能遏止氣候暖化,將令全球收入在2100年時的下降率高逾六成。
研究結果亦指出對那些受氣候暖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必須採取更有力的應對策略。事實上,投入遏止氣候暖化措施的代價,包括以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等的成本,每年只約6兆美元,只是氣候暖化帶來的38兆美元的六分之一。
專家呼籲各國政府及領袖透過向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等國際財金機構投入更多援助金額,以助貧困國家應對氣候暖化帶來的影響。現時世界銀行轄下負責對貧困國家撥出貸款及支援的國際發展協會基金有逾93兆美元,但專家指該金額必需在2030年前增加至現時的三倍,以協助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轉型為低碳經濟體。
世界銀銀行行長彭安傑早前指出,應對氣候暖化威脅乃是全球領袖的優先任務。前世銀官員指世銀必需加快相關的援助步伐,但現時發展中國家本身的巨額負債,令信貨方難以對這些國家增加貸額。為此他建議世銀可透過提供借貸保證等法,減低信貸投資風險,讓更多發展中國家受惠。

(來源:英國衛報/自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