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基建港珠澳大橋,星期二(23日)早上在珠海旅檢大樓舉行開通儀式,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大橋正式開通。

國家主席習近平、副總理韓正、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副總理劉鶴、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何厚鏵、梁振英、港澳辦主任張曉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等獲邀出席的官員和議員,都有出席開通儀式。

副總理韓正致辭指,港珠澳大橋作為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港珠澳大橋建成開通,有利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及提升珠三角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亦對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具有重大的意義。韓正認為港珠澳大橋已經令中國由「橋樑大國」,變成「橋樑強國」。

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致辭時表示,港珠澳大橋開通具有新時代里程碑意義,他形容大橋是「圓夢橋」,實現三地人民願望,極大便利粵港澳合作;大橋也是「同心橋」,象徵三地齊心協力推進,三地人民攜手發展;他又說大橋是「自信橋」, 經歷過超強颱風「山竹」吹襲的考驗。李希說,粵港澳大灣區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和部署推動,是極大的發展機遇,將以港珠澳大橋開通為時機,集全省之力,推動大灣區建設。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對香港能參與建設港珠澳大橋,感到無比自豪。她認為,今年香港會開通三大重大基建,包括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及蓮塘香園圍口岸,不但可縮短出行時間,拉近三地距離,形成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理想布局。

林鄭月娥又表示,大橋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新動力,包括大橋是首條連接兩個特別行政區的陸路幹道,可發揮港澳兩地的獨特優勢,亦令往來珠海和香港國際機場的行車時間,由4小時減至45分鐘;到香港的貨櫃碼頭,由3.5小時減至75分鐘,大大促進人流和貨流,有利香港角色由過往的聯繫人成為更積極的參與者。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致辭時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具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他指在政治方面,三地首次合作建成跨境交通工程,豐富了一國兩制的方針和實踐,為融入大灣區發展創造更堅實基礎。在經濟層面方面,港珠澳大橋可推動陸路交通發展,在推動經濟上,有重要戰略意義。

港珠澳大橋全長約55公里,包括22.9公里長的主橋、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及4個人工島,成為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預計大橋使用壽命為120年。其中海底沉管隧道和東、西人工島的建造方法,被指施工難度極高,6.7公里的海底隧道更成為世上最長的沉管隧道,落成後即打破南韓的巨加大橋中,長3.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路段的紀錄。

主橋建設費由內地、香港及澳門三地政府共同融資,其他款項將透過銀行貸款。大橋在2017年年底基本建成,今年2月完成交工驗收。

香港政府早前指大橋有助加強三地的經濟及物流合作,縮減往來香港與珠三角州西部的行車時間,往來珠海與香港國際機場的行車時間由4小時減至45分鐘,往來珠海與葵青貨櫃碼頭的時間就由3個半小時減至75分鐘。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