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金庸不僅是武俠小說泰斗,同時也是傳媒前輩。他一手創辦了《明報》系列報刊,親手為《明報》寫了20餘年社評,端的是「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
《明報》創辦於1959年,1962年就一飛衝天。那年發生了廣東飢民逃港潮,香港媒體裏面,《明報》第一個挺身而出,做了系列追蹤報道,查老闆寫了系列社評。
1962年的逃港潮在5月份形成高峰,平均每天有5千「大軍」南下,短短一個月15萬人逃到香港。傳媒人鄒思聰寫道:「從5月8日開始,明報開始零星的試探著報道難民潮。而5月11日起,下定決心的金庸幾乎派出所有記者——到沙頭角、粉嶺、元朗、羅湖等移民聚集的地方一線採訪。」「(香港其它)報紙也是在5月15日之後才以顯著篇幅,報道難民消息,明報比它們早了五天以上。」
金庸說,「我們不能視若無睹,只好刊登一些。但再過幾天,明報的採訪課整個沸騰了。記者們從邊境帶回來的眼淚,灑在編輯部的桌子上和地板上,他們激動地表情和心酸的言語,使每個人的良心不能平靜。」
5月15日,《明報》發表有關逃港潮的第一篇社評:「最寶貴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的生命!」
當時港英當局只管抓捕和遣返非法入境的內地人,絕不肯對他們施以援手。《明報》坐言起行,發起為內地逃港同胞募捐活動。他們開闢專欄,公佈捐款人的姓名,連捐一塊錢的都公佈。
近些年,美國興起「解困新聞學」,該學說主張媒體積極介入社會問題,並探索各種解決途徑。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大衛·伯恩斯坦認為,好的解困新聞包括對觀點、事件和社會機構的深度挖掘、批評性的評估。「解困新聞學」的理念可以歸結為兩個「H」:「Help」與 「Hope」(幫助與希望)。
程老漢認為,美國學者之所以現在提出「解困新聞學」,是因為現在許多媒體只停留在發現問題之上,這裡不對,那裡有錯,報道完畢。該怎麼解決問題呢?許多媒體都不認為他們該管到這一步。
而查良鏞先生,在半個多世紀前,就已經是不僅報道問題,還提出解決之道,甚至自己行動起來,直接參與解決問題。
鳳凰衛視老闆劉長樂先生對鳳凰評論提出的要求是:積極、善意、建設性。用這七個字來評價查良鏞時代的《明報》,挺合適的。
拳拳之心,蒼天可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