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邨的所在舊稱沙地園為九龍十三鄉之一,被建成公共屋邨前是一片農地。之所以用「彩虹」命名,據悉是以前下雨後,會看到維多利亞港折射陽光產生的彩虹,設計師受啟發下,把樓宇漆成不同顏色,命名為「彩虹邨」。

二戰後移民湧入,房屋需求殷切,加上1953 年發生石硤尾大火,加快港英政府發展現代化公營房屋的步伐。

彩虹邨曾為香港最大屋邨 設計獨特人性化 獲建築獎
始建於1958年的彩虹邨, 說得上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屋邨之一,1962至1964年分期入伙,落成時是香港最大的屋邨,可容納43,000人。它亦是早期以綜合模式發展的屋邨,齊集學校、街市、郵局、商舖等社區設施,是個配套齊備的小社區。

屹立半世紀,彩虹邨至今風采依然。事實上,彩虹邨早在落成初期就獲頒建築大獎。這個房委會項目,由設計過中環怡和大廈(舊稱康樂大廈)、交易廣場的老牌建築及工程公司巴馬丹拿設計,整條邨由11幢高低不一的大廈組成,色彩斑爛,由於設計獨特和人性化,獲頒196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最高榮譽的「銀牌獎」。

彩虹邨曾接待多位國家元首 包括美國前總統尼克遜
作為當代香港最完善的基層住宿典範,1960年代不少訪港的國家元首,都曾到訪彩虹邨參觀,包括美國前總統尼克遜、英國瑪嘉烈公主和雅麗珊郡主等,尼克遜更在彩虹邨與居民切磋羽毛球。

背靠獅子山、面向啟德機場和維多利亞港的彩虹邨,是九龍東的歷史見證人。6、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比鄰彩虹邨的新蒲崗工廠區一片繁鬧,附近有過媲美荔園的啟德遊樂場。1979年地鐵觀塘線通車,彩虹作為沿線一站,交通便利。

彩虹邨名人輩出 名廚楊貫一 高官陳家強都住過
彩虹邨更孕育出不少名人,例如去年7月逝世的「阿一鮑魚」創辦人名廚楊貫一、電台名嘴鄭經翰、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陳家強、藝人謝君豪等,都在這裏成長。謝君豪曾在一個電視節目介紹彩虹邨,他說昔日居民大都住在環境擠逼、沒獨立廚房和廁所的地方,故當年能入住彩虹邨的人都認為這裏是「天堂」。

不過自從19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工廠北移,新蒲崗一帶開始失去活力姿彩,彩虹邨周邊亦因城市發展,出現很大變化。

隨着80年代大老山隧道興建,90年代鑽石山區旗艦購物中心及現代化建築落成,元嶺、大磡村一帶寮屋搬遷清拆,獅子山下景觀變得不一樣,曾經「摩登」的彩虹邨亦展現老態。

因應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在房委會和房屋署正進行的10個公屋重建項目以外,多挑選一個屋邨研究其重建潛質,結果樓齡達61年的彩虹邨被選定清拆。

有議員表示當年興建彩虹邨,考慮到啟德機場的航道安全,邨內大廈設有高度限制;如今機場搬遷,預料現址重建後可建成40層高的新樓宇。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