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本周,香港政府公佈了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去年全港貧窮人口有137.7萬,貧窮率為20.1%。
報告剛一公佈,香港媒體一擁而上。「貧窮人口創9年以來新高」、「五個港人一個窮」、「兒童貧窮率有增無減,政府愈扶愈貧」……
「愈扶愈貧」4個字頻繁出現在媒體的標題上,沒在標題裡出現的,內文也會提到。
香港政府每年都會公佈上年的貧窮情況,而主流媒體每年報導的調調就是「愈扶愈貧」。
2017年,媒體報道說:「去年(2016)貧窮人口升達135.2萬」、「香港貧窮情況惡化」。
2016年,媒體報道說:「扶貧效果不顯著,貧窮人口不跌反升」、「(2015年)本港最新貧窮人口增1萬」。後來政府公佈了正式數字,2015年比2014年新增貧窮人口2萬。
香港的經濟越來越好,爲什麽貧窮人口反而越來越多呢?
原因就在於,香港的貧窮線採用收入的中位數而非平均數。兩者的不同在於:中位數的釐定是將所有住戶按其收入由低至高順序排列,選出排在中間的那個住戶,而平均數是將所有住戶的收入相加再除以戶數。舉個例,假設香港有5戶人口,其收入從少到多依次是10、20、30、40、5000,平均數是1020;而中位數是以上5組數據「排在中間的」30。
中位數能夠排除極端數據對統計的影響。香港有「打工皇帝」一年總收入高達2.1億元,平均日薪57.6萬元,如果將其加入來計算平均數,就會造成香港人收入都極高的假象。中國內地是以平均數來計算國民收入,故而常常有人慨歎自己拖了國家後腿。
香港的「貧窮線」是按「入息」(工資收入)計算而不管你有多少資產。「入息」在居民收入中位數一半以下的就是貧窮人口。香港退休人員沒有退休金,一旦退休就沒有「入息」,而香港是長壽城市,退休人員越來越多,全都被歸為「貧窮人口」,就算他們擁有房租收入、股息收入,也是貧窮人口。
所有的大學生都是貧窮人口,因為他們完全沒有工資收入。
另外,經濟越好,中位數就會越高,所謂的貧窮人口自然就越多。如此一來,香港的貧窮人口逐年遞增就不奇怪了。
香港政府一再表明,「貧窮線」不等於「扶貧線」,並不是你一到了貧窮線以下就會得到扶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