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漸長出現肌肉嚴重流失的「肌少症」,容易因肌肉量減少增加跌倒風險,全港每7名65歲以上長者就有一人患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透過整合基因數據,繪製出首個人類肌肉細胞衰老圖譜,發現一種治療HIV病毒的藥物有助延緩肌肉衰老,有望日後在臨床上幫助肌少症患者。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王添欣表示,肌少症在長者中普遍出現,80 歲以上長者更是每兩人便有一人患病。由於肌力退化等因素,可能增加如長者的跌倒風險,也有文獻指出,肌少症可增加死亡風險一倍。王添欣認為,不少長者意識自己的情況,加上外觀上不易看出,故認為目前香港實際確診數字或被低估。

中大醫學院近日發表研究,藉分析獨立單個細胞,嘗試找出骨骼細胞衰老機制,發現當中名為「SASP 因子」的活性分子分泌會導致正常細胞衰老。團隊以此作為延伸,發現一款現存用作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小分子藥物,在「小鼠實驗」中,有效改善老年小鼠的肌肉狀態。

患者以為年紀大無力 至膝痛檢查才確診

77歲鄧女士三年前因膝痛入院求醫,檢查後確診患肌少症,她形容這個病雖然肉眼不見,但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小。她解釋最初以為自己年紀大,導致上落樓梯較困難、缺乏力氣,連扭毛巾、開飲品(瓶蓋)幾乎也做不到,要在便利店要求別人代辦。

除鄧女士,香港65歲或以上的人士有七分一機會患上肌少症,患者由於肌肉量減少,較常人更容易跌倒及骨折,坊間無藥物可供治療,患者一般只能靠物理治療及補充營養。

衰老其實是細胞慢性發炎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教授王華婷解釋,衰老其實是種慢性炎症,長者的細胞其實也出現慢性發炎,這亦是導致衰老、肌肉流失的原因之一。

中大今次研究透過收集十名男性肌肉樣本,透過整合衰老基因數據,繪製出首個人類老化肌肉的細胞衰老圖譜,發現一旦衰老細胞中的「SASP 因子」上升,其他肌肉幹細胞也會受衰老訊號影響,促進慢性發炎,導致肌少症加快發展。

團隊針對CCR5等肌肉幹細胞研究中,發現一種治療HIV病毒的小分子藥物 Maravoric,能阻隔「SASP 因子」誘發的細胞互動,抑制肌肉衰老。通過動物實驗,證實服用該高劑量藥物三個月後,肌肉功能顯著提升,未有明顯副作用,團隊相信可以為肌少症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教授王華婷解釋 Maravoric藥物原理時指,HIV患者細胞上有CCR5的受體,讓病毒入侵身體,這藥會就過程進行封鎖。由於是已研發的藥物,其副作用早已被測試過,安全性較高。

研究團隊指,藥物經相關部門審批後,最快明年首階段會邀請70至80名肌少症病人進行臨床測試,隨後再增加研究人數。團隊亦同意由於目前只在動物實驗中試用過藥物,考慮到安全性等因素,臨床研究仍需時準備,目前沒有確切時間表。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