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舉行的中美貿易談判周五結束,美國曾向中方提出一連串貿易要求,其中包括將美中貿易逆差削減2,000億美元,並要求中國政府停止針對高新技術領域的所有支援性措施。中方則稱這些要求「不公平」。
中美雙方於5月3日至4日進行貿易談判,美方是由財政部長姆欽率領的七人代表團,中方則由副總理劉鶴率領的八人代表團。
《新華社》報道,雙方在某些領域達成一些共識,而雙方認識到一些問題上有較大分歧,需繼續加緊工作。中方事後以積極的口吻評價會談:「雙方都認為發展健康穩定的中美經貿關係對兩國十分重要,致力於通過對話磋商解決有關經貿問題。」有報道指,美國談判團隊在會談後沒有發表聲明便前往機場離去。
美國向中國提出八點要求
《華爾街日報》及《紐約時報》報道,美方在談判中的文件,稱美中貿易關係「嚴重失衡」,又認為美國面向中國的投資及服務銷售仍「嚴重受限」,且中國產業政策給美國帶來嚴重的經濟和安全擔憂。美國提出中國必須於一至兩年內…
■ 從6月開始,在12個月內將貿易順差減少1,000億美元,在隨後12個月內再減少1,000億美元。
■ 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停止所有對先進製造業的補貼,計劃涵蓋十個領域,包括飛機製造、電動汽車、機械人、電腦微晶片和人工智慧。
■ 接受美國可能會限制涉及《中國製造2025》產業的進口。
■ 採取「直接,可驗證的措施」,阻止網路間諜活動進入美國商業網路。
■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 接受美國對中國的敏感技術投資的限制,不進行報復。
■ 將目前平均10%的關稅降至與美國相同的水平——在美國,所有「非關鍵部門」的平均關稅均為3.5%。
■ 開放中國的服務業和農業,充分迎接美國競爭。
此外美國又規定,雙方應每季度舉行會晤以審查進展情況。
過去幾個月,美國特朗普政府已加大對華貿易施壓的力度,向產自中國的太陽能板、鋼鐵和鋁採取關稅措施。特朗普還威脅向高達1,500億美元進口自中國的產品加徵關稅;另外,在兩國圍繞知識產權存在糾紛之際,美國威脅限制中國的對美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