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兩周前程老漢講過香港少藥的問題,當麻疹襲來,香港的麻疹疫苗卻不夠。今天來講香港的缺醫。實際上,缺醫生缺護士,一直是香港的大問題。

智庫「團結香港基金」發表最新《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的政策倡議報告,指出本港人口對醫生人口的比例為每1000人只有1.9名醫生,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3.4。報告認為香港至少需要增加3000名醫生,若要追上其他地區的水平就要增加約1萬名醫生。

香港醫委會早前否決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要求方案,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星期三(10日)發表政策倡議報告,建議參考外國做法,吸引海外醫生來港執業。

護士人手也嚴重短缺。護士與病人比例的國際標準為1:6,據香港護士協會的資料,香港比例高達1:11及1:24,有時甚至出現1:27。一個護士照顧27個病人,堪比千手觀音。

去年,港府建議今年9月起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醫科專業各增加30個學額,使每年醫科生學額由目前的470人增至530人,最快2025年起會有更多醫生服務市民;長遠則希望將醫科生學額增至每年600個。

就按600人計算,要16年才能為香港積累新增1萬名醫生。每年還要填補醫生退休造成的新缺額,20年都完成不了增加1萬名醫生的目標。而且,就算20年真的增加了1萬名醫生,那時候的缺額又不是這個數了。

那邊廂,醫學院傳出的消息是,憑空增加學額,教授、教室、實驗室、實驗病房等等都不增加,教學資源追不上學生增幅,聽課猶如擠車常有「站票」,讓學生練習問診的病人都「不夠用」。如此這般之下,培養出來的醫生啥質量呢?

香港公營醫護人手不足,市民難看病。
香港護士協會今年一月舉行集會和遊行,要求當局增撥資源。

遠水解不了近渴,這些年來人們一直呼籲開放海外醫生護士來港執業,以解燃眉之急。殊不料,一方面前線醫護為超負荷工作而叫苦連天,另一方面卻有醫護組織使出種種手段阻撓海外醫護來港執業。

目前海外醫生若打算到香港行醫,其所擁有的海外行醫執照都不算數,要參加香港的執業試並且還要在香港公立醫院完成實習。而香港醫管局資料顯示,過去7年僅8名海外醫生成功考獲本地執業試。很明顯香港現行政策不僅缺乏誘因吸引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相反還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意思。

香港醫務委員會主席劉允怡提出五月開會,再討論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實習期要求。

4月3日,香港醫務委員會討論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須實習12個月的要求,沒想到提出的4個方案經投票均遭否決全軍覆沒。就是說,醫委會對實習要求寸步不讓,繼續高築壁壘限制海外醫生來港工作。

香港醫管局數字顯示,本港公立醫院急症室3月10日有6225人次求診,急症室等候時間最長的超過8小時。求診病人中1066人轉到內科病牀住院,15間提供內科病牀的公立醫院中13間爆滿,佔用率最高的達120%。

如何是好?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