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污染海洋後會進入人類食物鏈,故問題近年越趨受關注。港大一項研究發現,最少逾六成本港海水樣本含有相信來自護理或美容產品的塑膠微珠,沿岸每平方公里海域可找到高達38萬粒微珠,顯示污染嚴重。研究人員呼籲市民,減少購買含聚乙烯(即塑膠微珠)的相關產品。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和太古海洋研究中心獲本地非牟利組織「無塑膠海洋」協助,於本港近岸水域共7個地點抽取逾百海水樣本,發現每平方公里海域平均含1.2萬粒塑膠微珠,含量最高樣本來自南丫島北面的北角。研究結果上月在科學期刊《海洋污染學誌》中發表。

海洋塑膠微珠來自護理美容產品  或會進入食物鏈

港大地球科學系和太古海洋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蘇頴筠表示,研究發現的塑膠微珠大多為透明顆粒狀,經儀器檢測後證實成分多為聚乙烯,估計很可能來自巿民使用的個人護理或美容產品,例如面部磨砂膏和牙膏等,由於塑膠微珠體積非常細小,即使經過污水處理,仍有大量微珠流入海洋,海洋生物吃了塑膠微珠會無法排出體外,除影響其生長,亦會被人類進食。

塑膠微珠實際含量更多 研究單位倡拒用塑膠微珠產品

港大地球科學系和太古海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Christelle Not表示,研究只篩選0.3至1毫米大小的塑膠微珠,但部分產品中使用的塑膠微珠可小於0.3毫米,她估計實際本港水域中塑膠微珠的實際含量會更多。

研究助理蘇頴筠建議消費者選擇個人護理產品時,留意成分是否含聚乙烯,並拒絕選購使用含塑膠微珠的產品。

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近年已逐漸禁止產品中使用塑膠微珠,部分國際公司亦已承諾會以全天然去角質劑如糖、鹽及燕麥片等,取代產品中的塑膠微珠。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