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名33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痊癒後4個月,一度前往西班牙旅遊,事後再被驗出對病毒呈陽性,成為全球首宗有紀錄再度染疫個案。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抗體也不一定終身有效,加上新型冠狀病毒基因日後仍有機會變異,市民將來可能要每年接受疫苗注射。
4月中出院 本月歐遊返港再確診
33歲從事IT業的男子3月曾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第564宗),當時出現咳嗽、發燒等病徵,經治療後於4月中出院;他8月經英國到西班牙旅遊,8月15日抵港後再次確診,但今次沒有病徵,之後在亞博館接受治療,上周五(21日)出院。
無病徵 病毒基因排序異於首次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的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排序,發現該名病人兩次感染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共有24個核苷酸不同;通過對比病毒基因庫,發現第一次感染的病毒,與3、4月時美國和英國的病毒株相似,第二次病毒與7、8月英國和瑞士的病毒株相似。
研究團隊再根據其他資料,包括病人第二次確診後病毒量較高,距離首次感染已隔4個半月,以及病人曾外遊等,判斷該病人屬二次感染,並非首次感染後體內的病毒繼續釋放所致,屬全球首宗康復後受二次感染個案。
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星期二(25日)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今次患者的病毒基因排序,比較似歐洲在七、八月出現的病毒特徵,而患者上次感染的病毒基因,則與香港在三、四月出現的病毒相似。杜啟泓又說,患者二次感染後病毒數量不低,可具傳染性。
他稱,新型冠狀病毒基因日後仍有機會變異,形容它是一種類似流感的冠狀病毒,日後市民注射疫苗後,抗體效力可能會下降,將來市民可能要每年注射一次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