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為法定古蹟的尖沙咀鐘樓,是香港歷史悠久地標之一,適逢踏入鐘樓首次鳴鐘一百周年紀念,康文署周四(9日)舉辦「百載鐘鳴」活動,安排鐘樓下午6時起恢復鳴鐘,市民相隔70年後可首次再聽到「消失的鐘聲」,讓原只屬於祖父輩的珍貴回憶,成為可傳承的美好記憶。嘹亮的鐘聲為社會注入活力之餘,亦為鐘樓和維港海濱增添色彩。銅鐘的鐘聲會透過與香港天文台網絡時間同步的數碼鐘聲系統,每天早上8時至午夜期間,每小時準時迴盪。
資料指,1915年建成的尖沙咀鐘樓,原本附屬前九廣鐵路九龍總站,以紅磚及花崗岩建造,具愛德華時代古典復興建築風格,樓高44米,樓頂裝有7米高避雷針。鐘樓上部為八角形,有圓頂鐘塔,白色的古典裝飾如卷形扶壁、柱子及簷飾等,與紅磚形成強烈對比。旁邊的九廣鐵路總站,隨著發展遷至現時的紅磡站後拆卸,遺址現為香港文化中心。
鐘樓內的銅鐘1921年起,為附近居民提供報時,迄立已有一百年歷史,至1950年停止運作。鐘樓於199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見證尖沙咀鐘樓銅鐘復鳴啓動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