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建設創新科技基礎設施
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也是香港回歸祖國24周年之時
,1997年香港成功回歸祖國正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偉業的重要功績
。百年來,香港與中國共產黨、與國家、與全民族的命運始終緊
密相連,不可分離。
發展是硬道理,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
穩定的根本之道。當前,香港正按照中央部署,全力建設國際創
科中心,本屆特區政府已經投入超過1300億港元推動創新科技發
展。一河之隔的深圳,也正在全力建設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
園、光明科學城,以主陣地作為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大力
謀劃佈局一批大科學裝置。
2014年違法佔中事件和2019年修例風波,反映出儘管已經回歸二
十年有餘,香港知識份子、青年群體、新社會階層人士的「人心
回歸」問題至今仍然徹底解決且亟待找到解決途徑。香港作為「一
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標杆,香港的問題不僅只關係香港本身,更
是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先導,解決好「人心回歸」問題不僅是支撐
香港長久繁榮發展的關鍵保障、也是新時期統一戰線工作和「一
國兩制」的重要實踐。如何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深圳乃
至整個大灣區創科發展相輔相成,讓創科成為香港的新經濟動力
,正是香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關鍵。
50多年前中央啟動的「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將水送過去解
決了香港飲水的生存問題;新時期中央部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宜啟動創新科技領
域「供設施工程」,建好創新科技基礎設施供港人之需,解決香港
創新科技的發展問題。
一、香港發展創新科技中面臨的難題與挑戰
無論是在香港特首的施政報告、新近提出全面擁抱深圳的「
兩城三圈」北上策略,還是在特區政要的採訪、專家的呼聲中,
全速發展創科已成香港乃至大灣區的基本共識,本屆特區政府更
是在4年內斥資1,300億推進創科發展。然而據最新發佈的《中國
城市競爭力第19次報告》顯示,香港的創科競爭力首次落後深圳
,且與杭州、武漢的差距進一步被縮小。究其原因,必然有黑暴
動亂帶來的惡劣影響,但其背後暴露的則是香港社會經濟發展更
深層次的問題。
(一)發展空間不足
香港地域狹小,市區開發強度極高,香港長期以往將自身定
位元為世界高密度城市發展典範,一方面體現了特區政府的超大城
市治理能力,一方面也展現了香港未來發展的最大困境。
據特區政府統計,現有和預留的創科用地僅為2.2平方公里
,北部都會和其他今年施政報告新增的創科用地為2.5平方公里
,與北京懷柔、上海張江、深圳光明科學城等100平方公里級別
的科學城差距甚大。
此外這些創科用地極為分散,其中面積最大的新田/落馬洲
發展樞紐加上毗鄰的濕地魚塘才剛滿1平方公里,在當今大科學
時代,僅創科中心標誌性的大科學裝置單體動輒需要數平方公里
土地,更不用提相關附屬配套科研平台、中試基地、產業孵化等
用地需求,香港不可能承載。
(二)香港青年發展
創新科技的發展核心在人,特別是最富有創造力的青年一代
。實現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離不開香港青年才俊的努力,「一國兩
制」偉大事業的根本大計也在於引導、培養、發展一批對祖國具
有強烈認同、愛党愛國、積極投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優秀香港
青年。
香港擁有5所世界百強高校,勞動人口受教育程度高舉世矚
目。然而由於香港產業結構失衡、就業市場狹小,每年有數以千
計研究型人才走入社會難以在香港本地實現充分就業,大量的精
英人才湧入「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和旅遊」四大支柱產業
,形成局部嚴重的人才內卷,也造成極大的人力資源錯位浪費。
據香港統計處發佈資料,2019年香港研發人員總數35 416,人口
佔比僅為0.47%,遠低於美日歐等發達國家0.8至1.0%的水平。而
據《2019 年全球創新指數》的資料顯示,香港每百萬人口中約
有 3400 名研究人員,比例不及新加坡等小型經濟體。橫向對比
,香港金融保險從業人員規模達27.6萬。長期過度的內卷、狹窄
的上升空間,成為孕育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溫床。修例風波期間,
港大、港科大、港理工等理工科較強的香港高校,始終處於風口浪
尖,港理工更是淪為黑暴據點。
發展是解決香港青年問題的關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
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已經初見成效。廣東
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粵生活工作的香港青年,其對內地的
認同感顯著增加。
回歸以來,中央已累計推出100多項鼓勵香港青年到內地發
展的政策,香港青年來粵發展的意願也越發強烈,然而目前相關
的發展途徑、容納機遇仍顯不足。據羊城晚報一項調查,通過參
加各類青年交流專案最終實現在粵就業的香港青年比例不足
5%。如何把香港青年引進來、能安居、發展好,是促進香港青
年融入灣區發展的重要關鍵。
(三)產業空心化
20世紀50年代起,香港因實現工業化而蓬勃發展,工業也成
為了香港經濟的支柱。但因香港經濟過早地脫離實體經濟和呈現
產業空心化,來自創科研發成果和理論突破,無法在本地轉化為
高品質生產力。而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轉化科研成果和
先進製造的能力,為香港創科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脫胎自港科大,但最終在深圳紮根騰飛的大疆創新便一個典
型例子。大疆創新的無人機佔據全球市場份額超80%,其近80%
的供應商集中在以深圳為中心的大灣區地區,而電子類元器件、
結構件、塑膠件等25%的核心部件則來自深圳本地。
特區政府提出「再工業化」策略,在將軍澳和元朗分別建設先
進製造業中心和微電子中心兩處工業囤。然而,位於將軍澳的先
進製造業中心僅有10萬平方米廠房,僅為深圳光明華顯光電G11
廠房的1/6。香港「再工業化」發展需要突破自我約束,跳出本土局限,積極融入大灣區廣闊天地,將自身高端科研創新優勢與大灣區全產業鏈協同優勢結合共同發展。
二、在深圳建設世界級創新科技基礎設施對於香港的必要性
與意義
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我國經濟社會已轉向高品質發展
階段,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創新科技基礎設施的引領和
支撐。
同步輻射光源作為人類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程中最為典
型的創新科技基礎設施,是迄今人類探測和認知微觀世界和物質
微觀結構最為有力的工具,也是實現技術突破和推動產業發展的
重要利器。縱觀國際上科學中心的建設發展經驗,以同步輻射光
源為典型代表的創新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及其毗鄰的產業化園區
,已成為推進基礎研究、產業進步、人才培育的核心引擎,更是
實現區域合作、促進人員交流的重要平台。如美國、日本等國家
憑藉ALS、APS、Spring-8、New-Subaru、SAGA-LS等一批以同步
輻射光源為代表的創新科技基礎設施的支持,不斷探索未知領域
,持續產出新思想、新原理、新技術,支撐產業技術升級和企業
創新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在土地面積、經濟體量、人力資源、高等教育
等指標上與國際知名科學中心相仿,但在創新科技基礎設施領域
短板突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迫切需要加快構建創新科技基
礎設施。
(一)高等教育與青年發展需要
同步輻射光源等創新科技基礎設施作為人類最尖端的大科學
裝置,對於吸引、培養高水準一流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撐,國際上
各大裝置均與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部分裝置由高校參與建設和
運營,如美國ALS之斯坦福大學,德國DESY之漢堡大學,日本
New-SUBARU之兵庫大學等。
在深圳建設同步輻射光源,可規劃建設規模適度、性能最為
先進的第四代光源,預計香港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可主導建設或參
與共建至少10條實驗線站,成為香港高等教育和科研界延伸在深
的重要空間基地,彌補了香港本土空間的不足,為香港高等教育
、人才培養、創新科研、成果落地提供了重要平台和物質基礎。
此舉得到了香港各高校的積極回應,紛紛表示出對共建合作實驗
線站的強烈意願。
以光源為代表的創新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週期長,涉及學科
廣,可提供大量覆蓋上自學科領軍人才、下至最基礎的應用型人
才各梯次的就業崗位。在共建的實驗線站,每個實驗線站都意味
著一個多達數十人的香港科研團隊將長期紮根深圳,其提供用於
實驗的機時將達5000小時,也將有大量的科研人員會因此而頻繁
穿梭於深港兩地。建設港人所需的同步輻射光源等創新科技基礎
設施,通過科研的融合進而帶動生活、就業的融合,密切的交流
、實地的見聞是消除誤解最有效的途徑,有利於更好地增強香港
青年、特別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精英青年群體對祖國的認同,培
養「一國兩制」偉大事業的接班人。
(二)香港創新能力提升需要
創新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與公眾一般印象
不同,香港基礎研究實力雄厚,但創新能力不足。據《2019年全
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的整體表現在 141 個經濟體中名列第
三,但創新能力在12個指標中排名最低,僅列第26位。
創新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核心引擎,創新科技
基礎設施既可以實現引領產業革命的技術突破,也可以為科研人
才提供可觀的職業發展前景,吸引並留住人才。縱觀世界著名創
新園區,如美國的矽谷、如英國哈威爾園區、法國的格勒諾布爾
、日本播磨科學公園,依託園內同步輻射光源等創新創新科技基
礎設施的建設運營,彙聚世界頂尖創科企業,在應用研發和基礎
研發交匯的「巴斯德象限」實現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引領科技與
產業發展。例如在半導體產業,美國ALS光源兩條EUV光刻專用
線站,直接催生了當前13.5nm極紫外光刻工藝,孕育了萬億級別
產業;在生物醫藥,瑞士光源X06DA/X10SA兩條線站助力瑞士
藥企(羅氏、諾華)在抗腫瘤藥物研發上走在世界前沿;在先進
材料、先進製造領域,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光源在豐田公司投資
下建設了BL33XU Toyota專用線站,大力推進動力電池、驅動
電機、智慧電控、綠色輪胎、輕量化車身等高性能設計和關鍵技
術攻關等。
創新科技基礎設施特區政府在香港科學院建設有兩個世界級
的研發平臺:「醫療科技」和「人工智慧及機械人科技」,並以此為
平臺吸引世界頂尖科研單位參與合作,但創新科技基礎設施中最
具代表性的同步輻射光源裝置,放眼整個大灣區乃至廣大華南地
區卻還是空白,迫切需要加快佈局建設創新科技基礎設施。
(三)新時期「一國兩制」新實踐的需要
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十九大以來「一國兩制」實踐
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向。香港國際創科中心與大灣區建設綜
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遙相呼應,大灣區的創科合作將成為香港融入
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突破口和工作抓手。
新時期開展港深融合「一國兩制」新實踐的兩大陣地主要在於
落馬洲河套地區和光明科學城,其中地處深港「咬合處」的河套地
區面積較小,疊加港深雙重制度優勢,制度規則的全面銜接正在
有序推進,形成「特區中的科創特區」,是「軟實踐」的重要熱土。而
深圳北部光明科學城百平方公里的規劃藍圖,則最適合成為港深
融合創科「硬實踐」的全新試驗田,兩地在此合力建設「世界一流、
灣區特色」的創新科技基礎設施,必將成為為彰顯「一國兩制」巨
大優勢的精彩演繹,以及面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
度優勢的視窗,成為展現改革開放成果的經典範例。
此外,共建創新科技基礎設施將加速香港與內地的融合,大
灣區產業光源也將成為香港與內地的情感連結紐帶,帶動教育界
、科研界、產業界同頻共振,實現「民心融合」「民心回歸」。一批
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將以此為舞台,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
戰略貢獻香港力量。
三、港深融合建設產業光源的重大優勢
光明科學城是深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
主陣地。2019年深方邀請港方高校共同謀劃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
置建設規劃,並率隊來港進行了調研,根據港方高校和科研機構
的迫切需求,提出在光明科學城重點建設同步輻射光源為代表的
創新科技基礎設施,並列入了深圳市的「十四五」規劃和光明科學
城總體規劃。創新科技基礎設施
(一)港深同根源遠流長
香港和深圳這兩座城市的關係是獨一無二的,且歷久常新。
深港兩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期居住在深圳的港籍
居民大約在20萬,祖籍在深圳片區的香港人更是不計其數。
香港在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既是參與者、貢
獻者,也是受惠者。深圳作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直接門戶
,具有大灣區其餘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香港和深圳的合
作基礎扎實牢靠,兩市交往密切,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高層互動
共商機制;另一方面在國家戰略佈局下,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
示範區,承載為「一國兩制」探索區域合作新實踐的重大任務,與
香港在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和制度、文化軟聯通方面打下了良好
的基礎。
(二)港深雙城聯動打造半小時創新圈
港深兩地僅一河之隔,全境7個陸路口岸,兩地居民雙城生
活早已成為常態。隨著軌道交通的發展、通關措施越發便利,開
放通關後,從香港西九龍站出發約30分鐘內可達深圳光明科學城
站。來自全球頂尖的創新人才,可輕鬆選擇香港生活、光明工作
的模式,半小時工作創新圈也為大灣區帶來國際一流的創新人才
。
(三)港深攜手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港深地處兩個大循環的交匯點,雙方因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
的不同,可以充分發揮兩種制度的優勢,充分利用以及國際國內
兩大市場的創新要素資源,實現合作共贏。
以深圳作為核心的大灣區,擁有全球頂尖的產業鏈優勢,科
技轉化能力突出,這也是眾多中小企業和創新團隊選擇紮根深圳
的原因。深圳的創新90%來自於企業,香港基礎研究實力雄厚,
擁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分中心
、28所與世界級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的創新研發實驗室,兩者結
合,以大灣區建設創新科技基礎設施為契機,不僅將進一步提升
兩地創新能力,促進香港發揮優勢擁抱大灣區,而且將推動港深
兩地世界一流的科研集群與產業集群在大灣區深度融合,共同構
築大灣區創新發展高地,助力實現更高品質發展。
綜合來說,港深兩地的合作建設同步輻射光源,將更好地促
進香港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以此為突破點推動實現「人心回歸
」,必將使香港重新點亮東方明珠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