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地時間7月8日,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進行街頭演說期間遭槍擊,傷勢過重下不治身亡,終年67歲。
兇手的兩響槍聲,安保的粗疏,這不僅終結了一位日本前領導人的生命,讓日本乃至世界震驚,也給未來日本右翼政治勢力、政局以及社會留下了諸多待解的謎團。這宗刺殺事件,將對日本產生哪些影響?
對於這些疑問,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觀察者網專欄作家沙青青表示,這宗突發事件仍有許多資訊有待調查,但縱觀日本歷史,政治暗殺似乎一直都是日本的「傳統」,包括同樣擔任過日本首相的安倍外祖父岸信介在內,多名首相均曾遭到暗殺。
兩天後,日本參議院將舉行選舉,沙青青預測,安倍遇刺事件將推高民眾對於國政的關心程度和投票率,原本就可能獲勝的自民黨,勝果將得到鞏固,岸田政權很有可能會就此長期化。而隨著安倍這一「右翼共主」的離世,自民黨內部權力結構將重新洗牌,到底是岸田掌權或其他派系大佬共治,仍有待觀察。
沙青青認為,安倍註定會「留名」日本政治史。內政層面,除了已被人熟知的「安倍經濟學」,安倍更是通過成立內閣人事局,將官僚的任命權和提拔權牢牢控制首相手中。同時,安倍生前仍有多起「弊案」存疑,即便是反安倍人士,也不願意他這樣突然離世,這掩蓋了部分懸而未解的爭議點,對於檢討其任內一些不當施政其實是不利的。
安倍突遭槍擊,是什麼一回事?
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當地時間8日上午11點半左右,安倍晉三在奈良市大和西大寺站附近進行街頭演講時中槍倒地,當時已「心肺停止」,無生命體征,後被送往ICU接受治療。
日本共同社報道,警方稱嫌疑人名為山上徹也,今年41歲,居住在奈良縣,目前已因涉嫌謀殺未遂而被捕。
富士新聞網(FNN)報道,多名政府官員稱,山上徹也系前海上自衛隊隊員,於2002年加入,2005年期滿退役。NHK引述警方消息報道,山上徹也在調查中表示,自己對安倍晉三感到不滿,想把他殺死。
安倍晉三在戶外演說時遇襲,事後網絡流傳多個現場片段,其中最清晰角度的影片顯示,現場響起第一下槍聲後,安倍晉三曾錯愕回頭,他附近人員也紛紛回頭望向後方,至第二下槍聲後,安倍不支倒地,當時有一名隨扈衝出來舉起疑似防彈公事包,憾未能成功阻擋,子彈已擊中安倍。
日本網友質疑安倍身旁的保安工作漏洞百出,有人拍攝到槍手在背後近距離掏槍,居然沒有任何人發現,甚至開第二槍後才被制伏。
YouTube影片分析逐格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PnaAmA1E0
從上述曝光的影片10至12秒可以看到,拿著自製手槍的山上徹也從安倍晉三的後方慢慢靠近,甚至在拿出槍後有時間做出瞄準動作,但沒有任何人上前阻止。至17秒,畫面中可看到瞬間冒出大片白色煙霧,3秒後接著抓到機會開第二槍,才被現場人員制伏,此時在場眾人才意識到有人對安倍晉三開槍,紛紛湧上前想查看現場狀況。
安倍遇刺事件發生後,除保安人員反應是否及時的問題,當地輿論也關注安倍晉三的演說位置是否與人群太近、行程安排倉促導致保安事前籌備時間不足等問題。
事實上日本槍擊案罕見,政治人物出行的保安也很寬鬆,競選活動時,政治人物會站在街角發表演講,與途人握手,這幾乎就是為何施襲者能夠如此接近安倍開槍的原因,相信情況會在安倍事件之後有所改變。
曾負責保護奧巴馬和拜登的一家美國知名保鑣公司的負責人分析事件,他直接指出事件中犯了四大錯。
1. 安倍當日與民衆的距離太接近,站的位置只有很低的防撞欄作分隔,與觀衆的距離亦只有3米;任何人都能輕易接近他。
2. 現場警察們事發當時是聽到第一下槍聲才意識到有可疑人士。從犯人接近到擺好姿勢開槍應該有1至2秒時間,明明有足夠時間作出反應但卻沒有人有動作。他認為當時保鑣們絕對有時間能擋在犯人與安倍中間。
3.安倍倒下後,即使犯人已經被制服,但依然有大量警備跑向犯人。人力集中於一位犯人身上是很危險的,如果附近還有其他持槍人士,後果非常嚴重。
4. 政治人物在進行這種公開活動時,應該隨時有醫療團隊和救護車在旁邊待命,並事前確保有需要時可治療的醫院,出事後才叫救護車便已經太遲了。
而這宗突發事件究竟該如何定性?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觀察者網專欄作家,同時也是中日歷史研究者的沙青青表示,目前雖有諸如兇手具有海上自衛隊背景等消息流出,但仍有諸多資訊不夠明朗,有待調查,因此對事件定性為時尚早。
縱觀日本國內的反應來看,沙青青提到,目前這位名叫山上徹也的人,已披露的資訊並沒有體現出他有特別強烈的政治背景,無論「或左或右」。
安倍遇刺令人聯想起,日本涉及較著名政治人物的暗殺事件,2007年長崎市長遭「山口組」成員暗殺,兇手帶有明顯的黑幫背景。
「至於到底為何,有待進一步偵查。從我們目前看到的資訊來判斷,這更像是一次個人的反社會行為。」沙青青指出,雖然日本社會總體而言治安較好,但也會偶發此類反社會的暴力事件,比如2019年就曾發生過針對兒童的「隨機砍殺事件」,但這次的針對物件卻變成了前首相,一位如此重要的政治人物。
日本素有「政治暗殺」傳統
「遭遇暗殺」,似乎成為了安倍家族的一個「魔咒」。62年前(1960年),也是在7月(14日),安倍的外公岸信介,因「安保問題」,被比自己更為極端的右翼分子荒牧退助行刺,雖沒有生命危險,但也導致岸信介五天後下台,結束了三年半的首相任期。
沙青青表示,如果對於日本近現代史感興趣或有所瞭解就會發現,從明治維新前的倒幕運動開始,政治暗殺就是日本近代的「傳統藝能」。
「比如,揭開倒幕運動序幕的櫻田門外之變,就是當時的一群武士前去刺殺實際幕府控制人井伊直弼。所以說,揭開日本近代史序幕的,就是一場政治暗殺事件。」
沙青青介紹,進入20世紀以後,這種事件在日本依舊經常發生,比如1932年海軍少壯派試圖向上奪權的「五·一五事件」,1936年陸軍「皇道派」試圖政變的「二·二六事件」。
他特別介紹了「五·一五事件」,今年正好是該事件發生90周年,它象徵著揭開日本法西斯化的序幕,當時刺殺時任日本首相犬養毅的一幫主謀就是海軍青年將校,再看看如今山上徹擁有的海上自衛隊背景,可謂是歷史上一個「詭異的巧合」。
二戰之前,遇刺的日本首相還包括伊藤博文、原敬、濱口幸雄等人。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伊藤博文,是明治維新的代表人物,卸任首相後負責朝鮮殖民統治事務以及對俄談判。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中國哈爾濱火車站被韓國反日鬥士安重根槍殺身亡。
二戰以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國內針對政治人物的暗殺行動開始有所減少,但也並非沒有。據《朝日新聞》等日媒整理,日本二戰後有名的政客遇刺事件有多起:
岸信介遇刺的同年10月,左翼政治人物同樣深受「安保鬥爭」影響,當時有「親共」爭議的日本社會黨主席淺沼稻次郎在演講中被17歲右翼青少年刺殺身亡。
1990年1月,長崎市長本島等被右翼團體成員用手槍擊中,身受重傷。同年10月,日本前勞動大臣丹羽兵助被一男子刺殺身亡。
1992年3月,自民党副總裁金丸信在演講中遭槍擊受重傷。2002年10月,日本民主黨眾議員石井紘基在家門口被右翼團體成員刺死。2006年8月,自民党前幹事長加藤紘一的辦公室被縱火焚毀。
最近一起比較著名的刺殺事件,是在2007年4月,長崎市長伊藤一長遭黑道槍殺,最終死於槍口之下。
沙青青補充稱,正是因為日本近年來相對比較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以及此類事件的減少,政治人物的安保措施開始有所減弱。如果有人現在作為訪客或參觀者出入一些日本政府部門,當地的安保措施甚至不如國內的地鐵安檢,這或許也能說明安倍此次街頭演講的安保為何會如此鬆懈。
事實上,奈良警方事後也透露,嫌疑人從網上獲知了安倍將前往奈良進行助選演講的相關消息,並於當天上午乘坐電車前往安倍演講地點。
日本未來右翼政治勢力有何影響?
安倍晉三是日本自民黨籍政治家,生於1954年,今年67歲,曾任日本第90任,以及第96至98任首相,歷任內閣官房長官、自民党總裁(党首)、自民党幹事長等職務。在派閥林立的自民黨內,安倍是清和政策研究會,即安倍派的會長。
安倍出生于東京都,其父安倍晉太郎曾擔任日本外務大臣,外祖父岸信介、外叔公佐藤榮作曾擔任日本首相。安倍1982年初入政壇,1993年當選山口縣眾議員。2006年接替小泉純一郎任日本首相,但一年後便因病辭職。2012年,安倍再度當選自民党總裁,並在同年眾議院選舉中領導自民党重新掌權,二度拜相。2019年底,安倍成為日本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
2020年8月28日,安倍再次以痼疾復發為由,宣佈將辭任總裁;之後接任的菅義偉曾長期擔任安倍的內閣官房長官,被認為是安倍政權「左膀右臂」。經一段時間調養後,安倍也並未遠離政壇,在自民黨內成為其派閥領袖,對日本政壇仍有巨大影響力。
此次暗殺事件的發生,正值2天後日本參議院將選舉。沙青青表示,自民党原本就有很大可能在參議院選舉中獲得多數,如今這一突發事件很有可能會推高此次選舉的投票率,刺激部分日本民眾對於國政的關心程度。同時,現任首相岸田文雄的政權很有可能會長期化,要知道,未來三年內日本將沒有全國性的選舉。
沙青青提到,在自民黨內部,安倍屬於「謝幕但不下台」,他退任首相後在本黨內的定位是所謂的「右翼保守本流共主」。雖然不是首相,但他可以控制一些國會議程,掌握黨內主要派系的動向,某種程度上來說,安倍是躲在岸田背後的「幕後權力者」。
「安倍的突然離世,很有可能會導致自民黨內部的權力結構出現真空並重新洗牌,誰能夠接任『右翼共主』之位?」沙青青分析,岸田有可能希望成為黨內唯一的話事人,但其他幾個派系之間對於如何填補「權力真空」,也可能展開明裡暗裡的博弈。
「究竟是岸田本人能夠整合各派系,完成對自民黨的完整而實際的控制,還是之後幾個大佬共治,這都有可能,有待觀察。」但沙青青指出,安倍遇刺身亡並非是岸田的主觀意願,但還是在客觀上讓其有所獲益,使他對於黨內控制力會有所上升。
安倍留下了哪些政治遺產?
已有學者認為,安倍遇刺身亡是「戰後日本政治中的最大事件」。沙青青則認為,安倍註定會在日本政治史上「留名」,比如他的執政時間創下紀錄等,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外交層面,其關於亞太的一些具體構想,特別是在對華政策上,曾不斷出現反復,這對於中國而言具有危險性。
安倍在2006年接替小泉純一郎成為日本首相時,中日關係跌至冰點,他則試圖「解凍」這一關係。但此後,他又顯露出想要擔任「右翼盟主」的政治野心,在此過程中,其對華政策開始出現所謂的「實用主義」或「投機主義」色彩。
安倍在任內,與中國在經貿等領域確實展開了諸多合作,但在安保等層面,積極推進修憲、部分解禁集體自衛權,此後美國政府推行的所謂「印太戰略」也是安倍政府於2016年提出的,目的就在於拉幫結派圍堵中國。離任後的安保,更是反華言論不斷,在有關台灣問題等中國內政上多次指手畫腳。
「安倍的這種『實用主義』態度,導致日本如今在中美關係和對華政策上的一種‘投機性’顯露無疑。站在中國的角度,從長遠來看,日本的這種發展態勢也會帶來一定的危險性。」
而在內政層面,除了已被人熟知的「安倍經濟學」,沙青青還提到了安倍在任內對於日本內閣體系的一種改造,這是他所做過的一件「非常厲害」的事情。
簡而言之,安倍通過內閣人事局這樣一個機構,牢牢將日本官僚的控制權掌握著政客手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日本的傳統是「官僚治國」,這些技術官僚是國家的中流砥柱和精英人士,帶領國家不斷發展,他們對於政客非常不屑和看不起。然而,安倍則通過成立內閣人事局,將官僚的任命權和提拔權牢牢控制首相手中。
此後,現在的日本官僚開始缺乏曾經素有的專業性和獨立性,逐漸淪為政客們手中的「工具」,「揣測上意」的文化也開始不斷流行。
在安倍生前幾個著名的「弊案」中,包括森友學園醜聞、賞櫻會醜聞等,實際上都與下級官僚「揣測上意」有關,這些事件都給安倍在政治操行上蒙上了陰影,直到現在仍未了結。隨著安倍的歷史,這些案件似乎也都「一筆勾銷」了。
沙青青表示,從這個角度來說,外界如今對於安倍遇刺身亡一事,基本上都表示了哀悼和對暴力行為的批評。而即便是反安倍的人士,也不希望看到這樣一個突發的悲劇。因為他的離世,實際上讓他生前一些仍在調查的「陰暗點」,被遇刺事件所掩蓋並一起隨風帶走,人們只會記住他的遇刺,而這對於檢討安倍任內一些不當的施政反而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