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4日文章,《因為「不」 所以「有」(俠客島·解局)》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中國在合作中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堅持做到『五不』,即: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中國希望各國都能在處理非洲事務時做到這『五不』。」這是中國與西方在對非政策上最根本的區別所在。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壽慧生的研究表明,西方附加種種政治條件的「致命援助」,使非洲國家淪為援助物件而非發展主體,在發展方向和操作方式上聽命於西方捐贈者,喪失了發展的自主性和發言權,也扼殺了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連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伊斯特利也曾嚴厲抨擊西方國家戰後對於非洲的「國際援助」。比如,儘管人們公認非洲兒童無法享受十幾美分一支的抗瘧疾藥為一大悲劇,但更大的悲劇是在西方為非洲投入大量援助之後,非洲兒童仍舊無法獲得十幾美分一支的抗瘧疾藥。
正是因為中國有「五不」的堅持,所以,才有了中非命運與共與前景廣闊。
國內經常有人會問,中國為什麼要跟非洲合作?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資訊研究室主任王洪一對島叔說,這是因為中非的產能互補性非常強,非洲的發展潛能又會帶來巨大的市場。中國有資本、有產能、有技術。而非洲的需求則是工業化起步,需要資金,需要就業,需要擺脫國家經濟只能靠「往地下挖」的狀態。
非洲有著豐富的資源,如原油、錳、銅等;但這些資源長期以來得不到充分開發,且被西方國家以低價壓榨掠取。中國可以以更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王洪一介紹,中國從非洲進口的銅、棉花,數量比國產的還多;中企在非洲的油田項目則為中國能源安全提供了巨大幫助。
在西方媒體看來,當「西方政府幾乎放棄了這塊大陸」,將其視為「不穩定、移民和恐怖主義來源」時,中國看到了互惠共贏的機會——2000年,中非貿易額僅有100億美元;去年,中非的雙向貿易額已達1700億美元。同時,中非合作有效促進了非洲的發展與就業。麥肯錫在8個非洲國家的1000多家中國企業進行調查,發現這些企業89%的僱員是非洲本地人。
非洲人很明白,中國的外交實踐中從來沒有殖民的污點。中國跟西方最大的不同,就是與非洲平等相待。經濟上中非之間是公平的買賣,中國還説明非洲進行產品資源的深加工;中國也利用這些資源進行再加工,例如奈及利亞的石油經過中國的加工成為柴油、汽油,再次進口到尼,延長、完善產業鏈;不光把中國製造送到非洲,也幫當地搞非洲製造,幫他們把原料變產品,而且可以把產品銷往歐美市場。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來世界上不僅會看到中國製造,也會看到更多的「非洲製造」。
奈及利亞的《先鋒報》:「與西方不同,中國不霸道,它沒有宣稱它的敵人必須是我們的敵人,也沒有要求盟友加入地盤爭奪戰。相比之下,當美國人與其他國家作對時,例如與土耳其和伊朗的持續爭端,美國堅持,其他國家要麼加入經濟制裁,要麼受到懲罰。中國人告訴我們,蠟燭不會因點燃其他蠟燭而失去亮度,而是讓世界變得更加明亮。」
肯亞的《民族日報》更明確地指:「對非洲來說,中國是一個有價值的合作夥伴。它努力打破基於幾個世紀欠發達的古老的『貧困陷阱』。」
6500多公里鐵路、6000多公里高速公路、200多間學校、80多座體育場、數十座政府辦公樓、議會大廈和大量的機場、港口,非洲通訊的現代化,及常駐2000多名維和戰士對和平安全的努力、幾十年如一日對非洲公共衛生的改善……這就是中國在這片大陸上交出的「答卷」,務實的行動勝過一打又一打的綱領和口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外媒曾採訪過一位畿內亞女孩,她說:「聽說西方人拿出數十億美元建造公路,但它們從未建成;但如果你看到兩個中國人幹活,你就知道,那條公路將在兩個月後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