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NEJM)日前發表一篇由內地與新加坡科學家合撰的文章,稱在中國山東和河南兩地發現一種可感染人類的全新動物源性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作者將其命名為瑯琊病毒(Langya henipavirus,LayV)。目前內地已有35人染疫,基因檢測顯示,鼩鼱可能是病毒的天然宿主。
研究指出,一種新發現的、可能來自動物的亨尼帕病毒與一些發熱性病例有關,感染者症狀包括發燒、乏力、咳嗽、厭食、肌痛、噁心等。專家表示,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病例並不致命或非常嚴重,應對這種新病毒應當保持警惕,但毋須感到恐慌。
亨尼帕病毒是亞太地區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新興病因之一。該病毒屬目前已知有兩種病毒可感染人類:分別是亨德拉病毒 (Hendra virus, HeV,最早在澳洲的亨德拉報告) 和尼帕病毒 (Nipah virus, NiV,最早在馬來西亞尼帕報告)。這兩種病毒的天然宿主都是果蝠。兩種病毒均會引起動物和人類的嚴重疾病,被列為生物安全四級病毒,病死率在40%至75%之間。
不過,科學家們在蝙蝠、囓齒動物和鼩鼱(一種尖鼠科哺乳動物)中也發現了其他相關的亨尼帕病毒。在上述研究中,科學家們在對中國東部近期有動物接觸史的發熱患者的哨點監測期間,通過高通量測序和病毒分離,在一名患者的咽拭子樣本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亨尼帕病毒,並命名為瑯琊病毒(LayV)。
進一步調查在中國山東和河南兩地發現35宗急性LayV感染患者,其中26宗僅感染LayV(未檢測到其他病原體),他們的臨床症狀有發燒(100%)、乏力(54%)、咳嗽(50%)、厭食(50%)、肌痛(46%)、噁心(38%)、頭痛(35%)、嘔吐(35%),並伴有血小板減少(35%)、白細胞減少(54%)以及肝功能受損(35%)和腎功能受損(8%)等。
而研究人員在研究的25種野生小哺乳動物中,主要在鼩鼱體內檢測到LayV的RNA(71/262 [27%]),意味鼩鼱可能是LayV的天然宿主。
未確定LayV可否人傳人
對於9名患者與15名密切接觸家庭成員的追蹤均未發現LayV的密切接觸傳播,但研究者也承認,由於樣本量太小,無法確定LayV的人際傳播狀況。對於亨尼帕病毒,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一旦出現疑似病例,應盡快實施隔離,並採取感染控制措施,立即通知公共衛生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