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冠疫情數字回落後,社會陸續復常,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在報章撰文,回顧過去應對新發傳染病的經驗過程中,曾三次面對生命受威脅。他認為,疫情經驗反映大流行肆虐日子必定重臨,必須做好準備,否則恐要付出巨大代價。同為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不會形容疫情完結,社區仍然有輕症個案,只是緩和及變成風土病,每日重症及死亡人數維持單位數字相對平穩。

袁國勇憶述,97年港大團隊成功推出快速核酸測試,應對全球首次H5N1禽流感病毒傳染人類,並在《刺針》上發表論文,提出濕市場不應容許販售活家禽,惟由於建議影響到商販生計,他當時首次感到生命受威脅。

2003年沙士爆發,港大團隊再設計出快速核酸測試和抗體檢測,並用於診斷患者,並在深圳追蹤到病毒中間宿主為果子狸。他當時提出,應及早關閉野生動物貿易控制疫情,建議影響許多養果子狸農民和市場攤主的生計,令他第二次感到生命受威脅。

直至近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袁國勇引述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與團隊2005年發現的類沙士蝙蝠冠狀病毒基因排序相似,故他們再提出野生動物市場是疫情早期爆發源頭的結論,倡必須禁絕濕市場販賣活動物,他第三次收到安全受威脅的訊息。

袁國勇在文中指出,從過往經驗顯示,新發傳染病的病毒,大多來自野生動物,病毒可能會跳到果子狸、家禽等中間宿主,再跳到人類身上,經歷人傳人後,就會出現疫情大爆發。他認為,香港和內地過去的疫情告訴大家,大流行肆虐的日子必定重臨,必須做好準備,相信科學,同時兼顧公眾的心理健康和經濟困難。如果不做好準備,將要付出巨大代價。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上周末接受電視台訪問時亦持類似觀點,他稱每個世紀都可能發生數次病毒大流行,推斷將來亦有機會再發生大流行。許樹昌表示,無徵狀或者輕症入院,令資源被浪費,急症室「塞車」,負壓病房數目亦不足,認為可由政務司司長帶領作內部檢討:是否應更早放棄追蹤及隔離個案。許樹昌亦表示,要研究日後如何解決疫苗猶豫等問題。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