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數碼港主席林家禮認為,盡管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是個「後起之秀」,但是發展卻非常迅速,尤其是數碼港多方面資源對接,能為一些在外部發展受限的創新企業提供「創新沙盒」。
周智宇
「香港有穩定金融體系,令它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市場需求並不強烈,但金融科技浪潮已衝擊全球,我們再不投資未來,就得被淘汰了。」香港數碼港主席林家禮在4月11日於香港舉行的亞太商業論壇(Aisa Pacific Business Forum)上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林家禮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中心,容易吸引來自全球的最好的創新人才,但香港在全球也有很多競爭對手,粵港澳大灣區會是進一步提升香港吸引力的解決方案。
「大灣區如要成為我們想像中的全球領先的灣區,人口的流動性應該大大提升,下一步則是將大灣區真正變成一個『雙創』(創新創業)的命運共同體,灣區內的城市可緊密聯繫、分工、分享成果等。」林家禮看來,發展創新科技的同時,香港還應把握機遇,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數據中心。
新經濟正成為香港發展新動力
林家禮認為,香港社會對待創新經濟的氛圍正在改變,『氣氛好了」。
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過去五年可看到,香港正由傳統經濟轉向新經濟,從傳統思想轉到開放思想。」
林家禮舉例稱,從他接觸的香港投資者來看,過去他們只會投資房地產等傳統經濟領域,現在投資到新經濟的數量和金額明顯多了,包括大型銀行等金融機搆的投資資金,會有一半甚至更多的錢投往新經濟、數字經濟,「這在以前是絕對不會發生」。
此外,如果五年前在香港市民當中提創新,沒什麼人會感興趣,林家禮表示,過去香港人會更鼓勵子女從事會計師、律師、醫生等安穩工作,但現在大家態度更開放。在專訪翌日,便是由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數碼港主辦的「互聯網經濟峰會」,峰會的主題便是「新經濟新動力」。
在林家禮看來,新經濟應該是「互聯網+」,像金融科技就應當發揮香港金融服務業的優勢,從而成為香港發展的新動力。林家禮指出,金融服務業在香港GDP的佔比很高,是香港的主業。「如果連香港都不去做、不去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的話,我們的主業就會受到衝擊,也就會失去新經濟的紅利。」
從統計數據上看,在目前香港的GDP搆成中,金融服務、旅游、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等四大支柱產業佔比接近六成。具體而言,香港2015年時金融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17.6%,在2012年時這個數據是15.9%,此外,從事金融服務的就業人數佔比也從2012年的6.3%上升至2015年的6.5%。
「香港的主業之一就是金融,如果不做好金融科技,那就保不住主業,更何談新經濟的紅利?」林家禮表示,希望能夠聚焦社會方方面面的資源來推動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這是香港當前的『危、困、機」,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對香港而言刻不容緩。」
而香港數碼港作為香港特區政府全資持有的公司,目前正在做的就是全力配合政府創新經濟的策略,並希望能夠大力推動香港邁向新經濟、數字經濟。
林家禮透露稱,目前在香港數碼港有1,000多家創業公司,集中發展四個數碼科技領域,包括金融科技、電子商貿、物聯網/可穿戴科技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目前佔比大概在三分之一左右,未來這個比例將會上升至50%,甚至更多。」
除金融科技外,林家禮認為,香港在數據方面或數碼資產方面也應該大力運營。因香港有完善法規保護數據,在保護用戶數據,尤其是隱私方面,香港政府也有專門團隊把關。
此外,在包括光纖、鐵塔、互聯網數字中心等數字基建上,香港較為完善,能與世界各地連接,林家禮表示,除可作為一個「一帶一路」倡議的投融資中心,香港還能在「數字絲綢之路」上有所作為,下一步香港還應在數字基建上加大投資力度。
沙盒機制鼓勵創新
在林家禮看來,數碼港創業生態環境能為創新企業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系統。
為扶持創新企業,香港數碼港對創新企業扶持分四步走。在第一階段,在創新企業的概念經審核通過后,企業可獲得10萬港元「創業微型基金」,而企業必須在6個月內提交產品原型,才能進入下一階段。
而進入第二階段的企業,則進入「數碼港培育計劃」,創新企業可獲得33萬港元補助,但企業的產品需要在12到18個月內進行營銷,並且獲得至少1年的運營資金以維持業務。進入第三階段——「數碼港加速支援計劃」的企業則能再獲最高30萬港元的補助,但企業必須開拓海外市場。
前三個階段,數碼港均只出錢而不參股、分紅,但在第三階段數碼港會接洽天使創投對創新企業進行投資。
經過前三個階段的培養,創新企業獲得外部投資,並被投資市場認可後,數碼港才會對已獲得首輪天使資金的創新企業提供100萬港元的投資,並開始成為創新企業的股東。
資金方面,2016年香港數碼港獲得2億港元撥款成立「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而在香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預算案中,數碼港再獲2億港元撥款支持創新企業。
林家禮認為,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下,數碼港有健全的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在資金、人才培訓、企業合作及市場對接上,能提供大量資源來支持,企業所要做的就是做好他們的創新。
目前港交所已經對生物科技的公司在資金募集上提供了便利,而在其他的新經濟公司中,林家禮說,「我想下一步也會擴大到數字經濟方面。」
林家禮認為,盡管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是個「後起之秀」,但是發展卻非常迅速,尤其是數碼港的多方面資源對接能夠為一些在外部發展受限的創新企業提供《創新沙盒》。
林家禮坦言,如沒監管部門的配合、支持、鼓勵和信任,很多創新企業的創新是難以實現的。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對技術上的弱者以及市場都需要進行保護,這就會有一些條例限制到相關的創新。
「香港金管局已成立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團隊也從幾人變成幾十人,是一個非常好勢頭。」林家禮表示,香港數碼港能夠連繫香港金管局、香港證監會、大學、科研機搆等方方面面的資源,促使監管的力量和創業的力量協調一致,解決創新上的規則限制問題。林家禮表示,金融科技的推動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如沒政府配合,金融法規不與時俱進,技術將難跳開法律框架取得進步。而沙盒技術則能在既有科技,也有法律框架的情況下,發展創新科技,尤其是金融科技。」他說,像區塊鏈技術等更是如此。
大灣區可提高香港對人才吸引力
作為具有成熟的金融服務業體系的國際化都市,香港在吸引國際化人才和資金方面的優勢明顯,但在包括新加坡、北京等都開啟人才爭奪戰的環境下,香港如何進一步提升自身吸引力?在林家禮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將解決問題的方案。
林家禮指,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總數近7,000萬(6,800萬),2017年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元,與世界三大灣區之一的紐約大灣區相近,同時區內各城市具有相似語言文化、飲食文化、情感文化等,但「如果要做到我們想象中的全球領先的灣區,人口流動性還應大大提升。」
大灣區擁有共同的文化和語言,各城市之間的聯繫也可更緊密,林家禮認為,這好比一支足球隊,團隊協力才能拿冠軍。林家禮舉例稱,做無人機的大疆創新科技公司創始人汪滔,便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在廣東創新創業,「這是大灣區內各地優勢互補帶來的成效」。
林家禮認為,目前民間層面在打通市場、跨境投資、人才自由流通和合作上已經先行一步,尤其是跨境金融上有很多創新想法和機會,給大灣區帶來很多機遇,但仍有規章制度上的差異等問題要解決。為此,林家禮表示,希望看到更多綠色通道,打破更多障礙,促使大灣區內各城市更緊密合作。
此外,林家禮認為,香港數碼港培育的創新企業應兼顧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過程中,數碼港可作為國外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跳板,也能助力大灣區內更多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林家禮指,在香港數碼港的創業團隊都會有全球化視野,團隊也不會是由單一某個地區的人員組成,「現在在數碼港的一千多家科技和初創公司,成功的都是混合團隊。」
混合人員的團隊優勢明顯。林家禮舉例稱,來自國外的人才有國際市場的資源和想法,香港地區的人則懂得香港營商文化,在貿易上靈活,而內地的人才則知道內地市場需要什麼,如何適應內地法規等,這樣綜合起來的團隊競爭力便非常強。
(編輯:辛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