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今天(13日)公布輸入外勞方案,將優化現有補充勞工計劃,包括暫停執行現有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2年。相關職位包括侍應、接待員、收銀員、文員、接線生、送貨員等。建造業輸入勞工會以公營工程優先,引入上限人數為1.2萬人;航空業輸入勞工配額上限6300人,涉10個前線工種;還將輸入1700名司機,包括900名小巴司機。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表示,面對嚴重而迫切的勞動力短缺現實,政府會果斷處理,不會允許勞動力短缺成為香港瓶頸。政府會採取兩個方法應對,一方面政府參考了「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會為建築業、運輸業推行相若的輸入勞工計劃,同時也會透過優化輸入勞工計劃舒緩其他界別的人手短缺。他指,相關措施務實有針對性,能充分體現香港整體利益和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能夠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和經濟需求。

他表示,在推行新政策和新安排同時,也會堅持一直以來奉行的原則,首先本地勞工優先是政府人力政策的基礎,大原則非常清晰,政府首要考慮是讓本地工人獲得優先就業機會,但是若採取種種措施依然出現人力不足情況,適度輸入勞工是不能不考慮的政策,政府必須確保經濟有足夠動力向前發展。他指,近來和業界會面時候多次重申,不是要藉機引入廉價勞工,無論補充勞工計劃還是建築業、運輸業的輸入計劃,都要求輸入勞工工資不得低於相關行業中位數工資。

黃偉綸表示,輸入勞工是解決勞工短缺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每一個輸入外勞的僱主需要就每一位輸入的勞工繳付僱員再培訓的徵款,每人每個月400元,一筆過繳付,款項會用於加強培訓和再培訓本地勞工工作;政府也會推動創新科技、提升生產力等等,多管齊下應對人力短缺。

港現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本港有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撇除外傭人口,2018年勞動人口峰值是368萬,去年則是346萬,很多行業都面臨挑戰,低技術人士則減少約16萬人。他指,加強本地勞工培訓一向是政府很重視的工作,僱員再培訓局內就業掛課程資助額將由5800增加至8000元。有關勞工政策也會雙軌並行,針對行業性計劃,處方將每半年向勞僱會匯報,審批權由指定公職人員去審批,並每位輸入外勞的僱主要為每位外勞徵款400元。而且最多兩名本地人士配有一名非本地勞工。他還指,在住宿方面,僱主可安排外勞留宿於內地。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建造業輸入勞工會以公營工程優先,引入上限人數為1.2萬人。她強調,當局會多管齊下應對短缺,包括做好培訓及引入科技,對於合資格工程項目,政府會優先考慮公營工程項目以照顧公眾利益。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建議為航空業、公共小巴等行業輸入勞工。航空業預計明年年底需求會從目前的5.3萬升到6.9萬,缺口會達到1.6萬人,情況不樂觀。他指,香港將針對10個情況嚴峻的前線工種輸入勞工,配額上限6300人,相當於前線職位空缺的一半。此外,還將輸入1700名司機,包括900名小巴司機。

孫玉菡還宣布,將會優化現有補充勞工計劃,包括暫停執行現有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2年。相關職位包括侍應、接待員、收銀員、文員、接線生、送貨員等。

他指,香港目前多個行業都有人手不足,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已平衡本地勞工權益及行業人手短缺問題,強調在新安排下會保留相關空缺需有4星期本地招聘的要求,勞工處會就每宗申請作甄別及分析,並諮詢勞顧會意見。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