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中國對美大豆對華出口實施反制措施,4月20日發佈的2018年中國農村綠皮書建議,應密切關注進口國農業補貼等支持政策措施,及時採取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維護農產品更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秩序,維護中國農民利益。綠皮書副主編李國祥指,中美貿易摩擦會促進一些農產品生產,扭轉一些農產品進口大的壓力。

中國不必太擔心中美貿易摩擦影響

「即使全面實行反制,整個中國農產品現在的供給充裕,採取這反制措施,有助改善農產品的供求關係,當然也有助我們鞏固生產能力。」4月20日,在由中國社科院農村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行的《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7~2018)》發佈會上,上述綠皮書副主編李國祥分析。

他指, 2018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多數還在增產,糧食總產量預計可能會超過6.2億噸,增長1%左右,棉花估計還會再增。油料大概增長1%,糖料大概增長2%。

貿易摩擦會促進過國內生產加快。事實是,2017年中國進口的大豆是9,500萬噸,增長13.8%,中國通過結搆調整,大豆國內的增長12.4%,速度已經非常快。

上述綠皮書報告建議,中國應該採用多途徑提高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比如提高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既要通過加大農業科技創新等途徑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又要採取更有針對性的切實有效措施,提高中國農產品品質和衛生安全保障水平。

就糧食來說,稻谷和小麥供給重在提高品質,通過擴大綠色優質專用供給,保持較高價格,確保生產經營者獲得合理收益。玉米重在提高單產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大豆重在促進食用豆類擴大生產,油用大豆主要依賴進口滿足需要。
同時,要建立健全中國農業貿易政策體系,加強國際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密切關注進口國農業補貼等支持政策措施,及時採取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力度,維護農產品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秩序,維護中國農民利益。

早前,美國時間2018年4月3日,美國政府依據301調查單方認定結果,宣佈將對原產於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涉及約50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
美方這措施明顯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則,嚴重侵犯中方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享有的合法權益,威脅中方經濟利益和安全。

中方4月4日宣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將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等農產品、汽車、化工品、飛機等進口商品對等採取加徵關稅措施,稅率為25%,涉及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金額約500億美元。

李國祥指,中國在農產品領域實施反制措施,就能扭轉進口的壓力。因為美國一些農產品淨利潤大多虧損,但仍在照樣向中國出口。大豆每年美國對華出口是3千多萬噸,高的是4千多萬噸。

2018年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變化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但進口持續擴大的態勢很難改變。中國農產品供給是階段性過剩,結搆不合理,進口可能還會持續擴大。估計2018年進口農產品大約1300億美元,2018年穀物的進口量會減少,主要是2016、2017年中國進口美國的高梁近500至600萬噸。

2017年不同的農產品和食品在不同時段價格走勢呈現分化,2017年總體下跌3.5%,2017年豬肉價格下跌14%,糧食價格上漲0.1%,其中小麥和稻穀分別比去年上漲4.4%和0.7%,新季玉米收購價格2017年秋季之後,價格持續上漲。

2018年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運行,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總體可能輕微上漲,生產者價格上漲預計2%。農產品和食品價格展望與預測。即使全球糧食供求關係寬鬆,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可能低位運行。
(編輯:耿雁冰)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