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公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首次在南海千米級海底發現的大型古代沉船遺址,地點位於海南本島與西沙群島北礁之間約1500米深的南海海底。

 

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消息,國家文物局10月19日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考古中國 」重大專案重要進展,通報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漳州聖盃嶼元代沉船遺址,威海甲午沉艦遺址三項重要考古成果。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主持會議。

會議展示我國水下考古領域的重要發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我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通過海洋物理探測、載人潛水器水下調查以及三維影像和鐳射掃描記錄等,確認兩處沉船的保存狀況,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套),實證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漳州聖盃嶼元代沉船遺址通過科技創新、設備改良實現了低能見度下水下考古精細化發掘,極大提升了我國水下考古發掘技術水平,沉船、船貨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關文物的發現,重現了元代龍泉青瓷外銷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對於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史等具有重要價值。

甲午沉艦系列考古工作探索總結一套實踐可行的近現代沉艦考古與保護工作方法,在威海灣陸續發現定遠、靖遠和來遠三艦,出水刻有「來遠  」艦名的銀勺和寫有「來遠  」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以及大量武器彈藥、生活用品等,填補了我國大型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工作空白,對於推進甲午海戰歷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也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生動的實物教材。

 

 

今次通報的3項水下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集中體現我國近年來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現代沉艦考古的重要進展,對於推進水下考古技術研發與突破、甲午海戰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以及展現「一帶一路  」文明交流互鑒等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文物局將在「考古中國  」重大專案框架下,持續推進水下考古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創新理念技術方法,拓展研究領域,提升我國水下考古的國際影響力。

與會專家對3項重要成果進行點評。國家文物局有關司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