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建設香港北都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首次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把北都重新規劃成4個部分。當局會在明年或之前為所有新土地發展項目建議土地用途和發展方向,2027年或之前為所有主要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2032年或之前完成平整新發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單位各四成。政府預計,北部都會區未來5至10年將漸見雛形,並在20年內大致完成發展。
北部都會區3萬公頃用地,由西至東將重新規劃成「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和「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四大區。北都西部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鄰近深圳灣口岸,涵蓋天水圍、元朗、洪水橋一帶。當中洪水橋/厦村用地會以高端專業服務為產業定位,加強與深圳前海及南山區合作。政府預計區內首批多層現代產業大樓會在短期內招標,最快2027至28年度起提供72萬平方米總樓面面積,大樓三成會交政府管理,讓受影響的棕地作業者使用。
同區的流浮山一帶則會以數碼科技樞紐為定位,並建立地標性創科設施,區內部分沿岸地帶亦正研究劃為海岸保護公園,有關土地用途建議預計明年完成。元朗南則會以房屋為主,共提供超過3萬個住宅單位,現正進行的元朗南第三期發展規模檢討預計2024年完成。
至於「創新科技地帶」鄰近落馬洲口岸,涵蓋新田科技城和牛潭尾一帶,為北都的產業發展重心。區內的新田科技城約一半是創科用地,分布在新田/落馬洲一帶和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可容納約700萬平方米樓面面積。此外,區內亦會成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支持大學和創科界進行生命健康科技研究和設立漁業研究中心,促進漁業現代化和升級轉型。
「口岸商貿及產業區」鄰近羅湖、文錦渡和香園圍管制站,會利用大量跨境人流建立商業服務、零售金融服務、醫療服務、休閒消費等產業,而香園圍的貨運角色更會加強,區內會建立現代物流業據點,並會開拓新興產業、提供再工業化空間,食品科技、綠色環境產業、先進建造業等新興產業,都可在區內發展。
北都規劃最東面的「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鄰近沙頭角口岸,包括紅花嶺、蓮麻坑、沙頭角、印洲塘及沿海村落和外島等,當中有自然保護區、海岸公園和地質公園等,有潛力作康樂及旅遊發展。
港府預計,隨著各項目推進,北都會在未來5至10年漸見雛形,並在20年內大致完成發展。首5年發展包括洪水橋/廈村用作安置的首批公營房屋明年入伙;流浮山發展方案出台;北環線主線工程會展開;古洞站啟用;新皇崗口岸聯檢大樓建成等。
而在2029至2033年,屯馬線洪水橋站就會啟用,古洞北政府聯用辦公大樓及聯用綜合大樓工程亦會完成,亦會大致完成北區醫院擴建工程。當局又預計,新田科技城首批公營房屋於2031年入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