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12月20日發佈《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綱領),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包括,打造香港成為綠色港口,增加港口競爭力;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加強宣傳香港海運品牌及對海運港口局的支援,和十大策略,目標是全方位提升香港港口的競爭力,加快香港高增值航運服務業群的發展,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據香港特區政府公佈資料顯示,香港曾為世界第一港口,目前位列全球第9位,今年截至10月的碼頭貨櫃輸送量亦較去年約1700萬TEUs(標準貨櫃),下跌13%至14%。

綱領指出,香港是大灣區內發展最早且高度成熟的港口,要進一步發展面對限製。隨著鄰近珠三角地區的港口迅速崛起及積極發展,港口之間競爭非常激烈。內地近年逐步放寬國內航權政策,以及實施啟運港退稅和大灣區組合港等政策措施,簡化清關流程,內地港口的貨運效率大大提升,越來越多貨物直接由內地港口輸往外地。

對於香港的新機遇,綱領提到,香港港口業必須積極發掘新機遇,保住輸送量及鞏固區域中轉樞紐角色和地位,建議發展成為綠色智慧港口。政府將研究為本地船舶和遠洋船提供綠色甲醇和其他潔淨能源加注的可行性,預計明年公佈有關行動綱領。

政府建議推動業界數位化和智慧化,改善貨物處理流程和提升效率。明年會啟動及完成檢討遠洋船和內河船須向政府繳付港口設施或許可證費用,並借著用好港珠澳大橋,加強與粵西地區的物流聯繫,擴大貨源,開拓新機遇。

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運輸及物流局長林世雄在當日記者會上表示,港口活動受到週邊環境和全球經濟狀況影響,很多因素未必可以完全控製,無法估算落實多項措施後,港口輸送量的提升幅度,他強調最重要是「固本培元」。

他指出,香港港口是中國唯一的自由港,具有清關快、效率高的特點,更有「保時港」、「追更港」的美譽,他形容這次綱領,好像做一次「體檢」,需要在「綠色港口」和「智慧港口」方面加把勁,提升競爭力。

海運及港口發展專員陳婉雯表示,香港面臨土地不足、營運成本高昂、人才短缺、遠離貨物生產地,以及設備自動化程度相對低的挑戰。雖然香港港口輸送量近年下跌,但仍是全球十大最繁忙貨櫃港之一,支撐近8萬就業人口,因此必須提升香港港口的競爭力和地位,加快香港高增值航運服務的發展,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在日前舉行的「香港海運周2023」暨第三屆「世界航商大會」開幕典禮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每週有超過240趟國際貨櫃船航行,提供通往全球460多個目的地的廣泛航線。香港作為自由港,具有強大的國際聯繫、快速的通關和高效的工作流程,其中港口更以穩健和高效而聞名,相信香港的專業人士將為香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以至世界各地的蓬勃發展,貢獻重要增值作用。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