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基孔肯雅熱病例近日受關注,截至周一(21日),佛山五區基孔肯雅熱確診累計病例2,659宗,其中以順德區2,471宗佔最多,單日增313宗,全部均為輕症。世界衞生組織專家周二(22日)就蚊媒傳播疾病基孔肯雅熱發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疫情大規模爆發。
順德區衞健局公布,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主要集中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禪城區累計100宗,主要集中石灣鎮街道、張槎街道和祖廟街道;南海區累計84宗,在桂城街道;三水區累計三宗,集中於西南街道、大塘鎮;高明區累計一宗,主要在荷城街道。廣東疾控周一呼籲,該省已發生基孔肯雅熱疫情,登革熱疫情也進入快速上升期,籲民眾應積極翻盆倒罐、清理積水、整潔環境、防蚊滅蚊。
北京市疾控中心周二也發布預防基孔肯雅熱健康提示,稱目前市內偶有境外輸入病例,隨着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病例輸入風險持續存在。

其中廣東省佛山市啟動應急響應,安排53間醫院專門收留患者,並準備3,600多張防蚊隔離床位,在相關病房區加裝蚊帳,避免患者再被蚊叮咬而把疾病傳播。負責在病例最多的順德區收治基孔肯雅熱患者的樂從醫院,有400多名患者留醫。
增檢測機構及試劑 檢測陽性均一律留院治療
佛山市同時新增35間醫院開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到醫院就診的疑似基孔肯雅熱病例,一旦經核酸檢測證實呈陽性,會安排留院治療,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
順德區樂從醫院感染科主任林群表示,只有當基孔肯雅患者病徵好轉或消失,或住院病程歷時逾五天,經核酸檢測為陰性,才可獲批准出院。
患者典型癥狀:發熱 皮疹 關節疼痛
有醫生透露,基孔肯雅熱最典型三個徵狀為發熱、皮疹和關節疼痛,其中感染最大特點是伴隨著明顯關節疼痛,早前的研究顯示,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持續較長時間。目前沒有特效治療藥物或疫苗預防,只能採針對徵狀進行治療,如使用退燒、緩解疼痛的藥物。
順德區樂從醫院感染科主任林群解釋,患者出現關節疼痛多於小關節、手掌、手指、腕關節、踝關節出現,如髖關節、肩關節等較大關節較少受波及,疼痛主要以腫痛為主,病人回家可服用針對徵狀的藥物,如止痛藥,能夠緩解大部分人的不適。院方仍在進行相關研究,患者後續有沒有關節方面的長時間疼痛。
首宗病例地區嚴密防控
基孔肯雅熱病毒傳播主要透過蚊蟲叮咬,出現全國首宗病例的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騰沖社區有約3,600人居住,累計有230多宗病例,滅蚊隊伍每天在蚊蟲活動最活躍的早晚兩個時段,對環境及民居部分重點場所滅蚊,又清理積水和垃圾廢物,並向居民派發室內噴灑的噴壺以及蚊香等滅蚊產品。
評估疫點蚊媒風險程度 一村一策
佛山市所有發現病例的村鎮被定為疫點地區,疾控部門按照蚊媒密度指數評估,分為高、中、低風險地區,村鎮社區按一村一策原則,實施蚊快速滅殺、環境衛生整治、蚊子滋生地清理三個重點,採取不同措施。
加強防控意識及相關措施 確保不反彈
佛山市疾控部門監測顯示,九成疫點村已由高風險降到中風險以下,其中33%降至安全水平。為確保不會出現疫情反彈,降為中低風險的疫點地區,滅蚊燈相關措施並未減少。
疾控專家: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時期
國家疾控局和廣東省衛健委日前派出專家組到佛山市指導和參與疫情防控。疾控部門及專家評估認為,目前佛山市的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時期,下一步重點是切斷社區傳播和疫情散播。
疾控專家表示,傳染病防控的三個關鍵環節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在控制傳染源方面,主要是病例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目前,佛山市醫療機構在患者核酸檢測陽性當天,會於中國疾控中心的網絡直報系統填報,區、市、省三級於兩小時內可完成審核。
廣東省佛山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科科長關綺華表示,醫院一旦上報病例,中心就會追尋病例活動軌跡處理疫點。
正值蚊媒活躍期 需進一步清理滋生地
在切斷傳播途徑方面,目前廣東正值多雨高溫的蚊媒活躍期,由於伊蚊的特性是在各類小型積水容器中產卵繁殖,控制蚊媒密度需要持續殺滅成蚊和清理滋生地,專家建議進一步開展廣泛社區動員,通過環境整治、清理滋生地來阻止伊蚊幼蟲產生。
病毒於蚊蟲體內複製 令防控困難
國家疾控局赴佛山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郭玉紅表示,蚊子叮咬傳染病人後,病毒到達蚊蟲體內會有擴增繁殖時期,歷時一天到幾天不等,再去叮咬健康人,就會造成病毒的傳播。當病毒複製量夠大,有機會叮咬多人後令多人感染,成為防控的主要困難。
珠三角地區城市之間人口和貨物往來流動性大,容易造成跨區域甚至跨省傳播,專家建議應加強區域間數據和信息共享,以及跨區域預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