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傳媒報道,首相文翠姍準備於夏季下台。
英國《太陽報》周一(11日)引述文翠姍內閣官員表示,相信首相正計劃夏季請辭,有利在繼任人選發揮影響力。據報,文翠珊希望在相對強勢下自行辭職,令她在執政保守黨黨魁的繼任人選有一定發言權;反之若她被迫下台,就會失去影響力。分析指,文翠珊的做法,是要阻止前外相約翰遜問鼎首相一職。
消息又稱,文翠珊自去年12月避過黨內逼宮後,便沒有多大興趣制定英國脫歐後兩年的國內政策議程。
(太陽報)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英國有傳媒報道,首相文翠姍準備於夏季下台。
英國《太陽報》周一(11日)引述文翠姍內閣官員表示,相信首相正計劃夏季請辭,有利在繼任人選發揮影響力。據報,文翠珊希望在相對強勢下自行辭職,令她在執政保守黨黨魁的繼任人選有一定發言權;反之若她被迫下台,就會失去影響力。分析指,文翠珊的做法,是要阻止前外相約翰遜問鼎首相一職。
消息又稱,文翠珊自去年12月避過黨內逼宮後,便沒有多大興趣制定英國脫歐後兩年的國內政策議程。
(太陽報)
中美代表團展開新一輪貿易談判以解貿易戰僵局,傳媒指會面氣氛繃緊,反映談判過程困難重重。中方邀特朗普見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後到中南海,與習近平會面。特朗普對此持開放態度。
中美在華盛頓展開高級別經貿磋商,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率領的中方代表團,和美國財長姆欽及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為首的美方團隊,在白宮會面,緩解中美雙方在中國知識產權及技術轉讓做法的嚴重分歧,並拆解持續數月的貿易戰僵局。
外間對此閉門會議的內容所知甚少,料雙方在周四會談結束前,都不會發表官方聲明。
會談開始前,當局讓傳媒入場拍攝,期間美國財長姆欽、商務部羅斯、萊蒂澤等, 與中國副總理劉鶴等中方代表相視而坐,未有回應記者提問。直至萊蒂澤說笑,方緩和當時繃緊的氣氛。對華鷹派的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在合照時一直木無表情,有分析認為會談困難重重。
消息指美方在會談前已擬定談判清單,內容包括中國仍未實行的事項,包括要求中國取消補貼國營企業、開放市場予外資企業及改革產業政策,料中國在適度調整對美國的要求下,增購美國能源及農產品。
據悉中方代表團建議,特朗普在二月與金正恩會面後訪華,在中南海與習近平會面。
特朗普在周四(31日)發twitter回應,指他對與習近平會面持開放態度,更指在兩人會面,並化解部分分歧前,中美不會達成最終的協議。
中國代表團前往及離開白宮時,兩度遇上報稱來自上海,不滿住所被強拆逼遷的示威者。期間示威者與負責保安的特勤局人員推撞,最少一名特勤局人員受傷。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拉米周三(30日)接受英國媒訪問時表示,中國現已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料未來將極倚賴出口,故應減少補貼國企,負起全球大國的責任,維議全球貿易開放及公平。
另外,美國參眾兩院有議員周三(30日)提出法案,限制特朗普以保護國安為由,加徵關稅的權利,有共和黨議員表示,憂慮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會削弱美國經濟,威脅美國的就業,並損害美國在全球的信譽。
(路透社/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
美國正式刑事起訴中國通訊設備商華為、華為兩間子公司及副董事長孟晚舟23項罪名,已要求加拿大引渡孟晚舟到美國受審。 華為發聲明否認指控,又指不知孟晚舟有何不當行為, 相信美國法院最終會得出相同的結論。中國外交部亦敦促美方立即撤銷對孟晚舟的逮捕令,避免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
距中美重啟貿易談判尚餘數天,美國司法部星期一公布,指華為及副董事長孟晚舟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從美國商業夥伴盜取商業機密。
其中13項罪名包括指控華為及孟晚舟,涉及欺詐、違反美國制裁伊朗的法案、誤導銀行以及美國當局等,另外亦起訴華為在美國的子公司,涉嫌從美國電訊商T-Mobile竊取商業機密等共十項罪名。
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表示,多年調查後,發現華為及有關高級行政人員,持續地不尊重美國法律,違反自由市場原則,由美國盜取寶貴的商業機密。商務部長羅斯就強調,有關訴訟與中美貿易談判完全沒有關係。
美國官員曾警告,中國竊取美國企業機密對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據美國政府的統計,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達數千億美元。
美國《華爾街日報》新聞從業員Shelby Holliday分析,指美國在全球不斷升級的反華為行動中雖成功拉攏盟友,也同時激怒了中國。中國最近數周以涉嫌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為由,拘留了數名外國公民,分析認為是報復舉措,但中國官員否認行動與華為事件有任何關係。
澳洲、英國、加拿大、德國和日本等國政府近期都表示,隨着華為事態的發展,正密切關注自身的電訊設備供應鏈。澳洲和新西蘭已限制華為參與兩國電訊營運商的5G新項目。上周五,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Vodafone表示,公司將暫停購買華為生產的部分零部件,理由是歐洲各國政府可能出於國家安全憂慮,避免使用華為。
加拿大政府去年十二月應美國要求逮捕華為董事長孟晚舟。孟晚舟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之女,她被指華為在伊朗業務的性質方面誤導銀行,導致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孟晚舟已否認指控。華為表示,該公司遵守業務所在國的所有適用法律法規。
此外,美中貿易談判人員正準備本周在華盛頓舉行會晤,為兩國間的貿易爭端尋求解決方案,而爭端早前已導致兩國採取互徵關稅的行動。
(華爾街日報)
加拿大《環球郵報》報道,美國將正式提出要求引渡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
加拿大去年十二月應美國要求,拘捕在境內轉機的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據規定,美方須於孟晚舟被捕後六十天內,即本月底向加拿大提出正式引渡要求。加拿大《環球郵報》報道,美國當局將正式尋求引渡孟晚舟到美國接受聆訊。
另一邊廂,加拿大商人邁克爾及前外交官康明凱去年在孟晚舟被捕後約一周,被指涉嫌危害中國國家安全被中國扣押,至今約個半月未獲釋。
美國和英國等多個國家逾一百四十名學者和外交人員,周一(21日)在《環球郵報》刊登公開信,聯署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對邁克爾和康明凱被拘押深切關注,並指康明凱在過往的外交經驗及研究工作,令他有機會和中國的官員和學者等接觸,從而認識和了解中國。
聯署信又指,邁克爾和康明凱都熱心建立國際關係,兩人是中國和全球多國之間的橋樑,認為他們被拘押,會導致日後國家之間減少對話,而且增加不信任,亦對在中國進行政策研究的人帶來憂慮,促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立即釋放兩人。
(環球郵報)
英國議會星期二(15日)下議院以230票之差,否決政府早前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定。有英國傳媒形容,230票的差距是「歷史上在任政府的最大失敗。」工黨認為首相文翠珊已失去國會信任,隨即提出不信任動議。不過有分析認為,動議獲通過的機會不大。
「脫歐」協議被否決後,工黨領袖傑瑞米·科爾賓(Jeremy Corbyn)對政府提出的不信任投票,預計將於當地星期三(16日)晚約7點辯論表決。
根據英國政治慣例,一旦議會通過不信任動議,新政府須在14天內組成並獲得半數以上議會下院議員支持,否則英國將提前舉行大選。
今次「脫歐」失敗,對文翠姍而言無疑是重大打擊,她花了兩年多時間與歐盟敲定協議。協定旨在於3月29日實現英國有序脫離歐盟,並為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設定21個月的過渡期。
投票原本定於去年12月進行,但文翠姍為爭取更多議員的支持,推遲投票。
英國廣播公司分析指,正常情況下,政府的關鍵立法遭遇慘敗後,首相理應會辭職,但文翠姍在投票結束後隨即發表聲明,表明她打算繼續執政。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由於「脫歐」協議遭否決,英國無序脫歐的風險增加。他表示,協議是「確保有序脫歐的唯一途徑」,希望英國本周儘快澄清其意圖,他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已對此「表達出善意」,讓議員們放心。
新華社引述分析人士報道,指部分保守黨下院議員擔心協議中有關愛爾蘭邊界問題的內容會造成英國分裂,因此投反對票。
文翠姍曾警告,說如果「脫歐」協議被否決,英國「不脫歐」的可能性比「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要大,將為人民對國家的信任造成「災難性的傷害」。
英國2016年舉行過全民公投,52%選票支持「脫歐」。根據早前的協定,英國將於3月29日正式退出歐盟。
不過隨著國會下議院大比數否決「脫歐」的決定,英國首相文翠姍將在21日前提出新「脫歐」方案,並再次提交議會表決。
(英國廣播公司/衛報/新華社)
加拿大人謝倫伯格販毒,星期一(14日)被遼寧大連法院改判死刑後,決定再提出上訴。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批評裁決武斷,又指中方「任意」施行死刑。加拿大政府同時更新對中國的旅遊警示,警告國民在中國或面臨「任意執法」威脅。內地官媒《環球時報》社評稱,內地法院沒有將加拿大公民謝倫伯格販毒被判死刑案政治化。
謝倫伯格被控2014年底,在大連串謀其他人,將220公斤冰毒收藏在輪胎內,計劃走私到澳洲時被捕。他去年十一月被判囚15年,謝倫伯格不服上訴,上月於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時,法官認為原審處罰過輕,發還重審。
大連中院重審後,認為謝倫伯格參與有組織的國際販毒活動,根據其犯罪性質、情節,及對社會嚴重危害程度,所以決定加重刑罰,除判處死刑,更要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謝倫伯格代表律師表示會再上訴。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批評,中國「任意」施行死刑。加拿大外交部並更新對中國的旅遊警示,警告國民在中國或面臨「任意執法」威脅。
今次重審加刑,正值中國與加拿大因為華為高層孟晚舟案關係緊張之際,有人權組織對謝倫伯格案的判罰表示抗議,質疑此案判決的時間點和涉及國籍問題。
幾乎所有外媒都把判決聯想到孟晚舟案。外媒認為,當華為高層孟晚舟因美國引渡申請而被溫哥華警方扣押後,中加兩國關係降至冰點。中方一直向加方施壓,而在孟晚舟案件發生不久後,中方最少拘捕兩名加拿大人,包括加拿大前駐華使館外交官康明凱及商人斯帕弗,兩人均被指涉嫌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儘管中加雙方都表示,與孟晚舟案件沒有直接關係,但不少在華的西方外交官都認為今次是「有針對性的報復」。
《環球時報》14日發表社評反駁,指武斷的是加拿大,而非大連法院;中國刑法對毒品罪的規定一向嚴厲明確,過去外籍人士早有先例,對謝倫伯格的判決是中國司法主權的一次常態表現。而西方輿論對孟晚舟案件進行無理推測,是對中國法律的粗暴輕視。
(加拿大《環球郵報》/路透社)
最少14國的駐澳洲領事館星期三(9日)接獲可疑包裹,當中包括香港駐墨爾本的經貿辦公室,部分需緊急疏散,無人受傷。
郵包內的包裝袋寫上「石棉」、「戴口罩」的字眼,受影響的領事館屬於美國、新西蘭、德國、意大利、印度、西班牙、瑞士及南韓等,全部位於澳洲首都坎培拉及墨爾本,維多利亞省警方相信事件具「針對性」,但對公眾未構成威脅。
(澳洲廣播公司/ News.com.au/ 英國《快報》/英國《太陽報》)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星期一(7日)起一連四天訪華,是一年內的第四次,期間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北韓朝中社及中國官媒新華社星期二(8日)報道,金正恩是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訪問中國,報道非常簡短,沒有提及其他細節,為中朝首次在北韓領導人訪華期間公布相關消息。
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指,金正恩訪華正值中美關係緊張及雙方經貿代表磋商,與此同時,美國星期一(7日)派遣一艘導彈驅逐艦在南海爭議島嶼附近航行,引起北京指責。
分析又認為,金正恩去年的訪華時機,正值金正恩與美國和南韓外交斡旋的關鍵時刻,其中一次的訪問時間,發生在金正恩與特朗普的新加坡峰會前夕,外界紛紛猜測特朗普和金正恩可能會舉行第二次峰會。而金正恩發表新年賀詞後,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Twitter貼文稱,熱切期盼與金正恩進行第二次會晤。
金正恩在1月1日的新年賀詞中展示新的和平姿態,表示北韓將不再製造、試驗或擴散核武器,令重啟美朝無核化談判帶來新契機。不過,金正恩同時要求美國解除經濟制裁,呼籲引入更多外國投資和貿易。金正恩還表示,如果美國不取消經濟制裁,北韓不得不為守護國家自主權而探索一條「新路」。有分析人士則認為,有關賀詞是北韓向美國伸出的橄欖枝。
北韓早前表示對美國處理陷入僵局的無核化談判的方式不滿。北韓一直依賴中國經濟和外交支持,但不滿中國試圖藉助援助控制平壤。
北韓早前又揚言,若美方不放寬制裁,將恢復發展核武力量,但華府以北韓未有採取切實步驟放棄核武的情況下拒絕放寬。北韓則堅稱已做出重大讓步,表示美國需要採取措施回應。
金正恩和特朗普去年六月在新加坡的一次會議上同意解決朝鮮核武器問題,但自此再未有取得明顯進展。
(美國《華爾街日報》)
美軍一艘導彈驅逐艦星期一(7日)駛近南海西沙群島,中方提出嚴正交涉。
美國印度太平洋艦隊發言人表示,執行任務的是美國海軍隸屬於第七艦隊的阿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坎貝爾號」(USS McCampbell DDG 85)。美方又形容行動是執行「航行自由」,目的是為不滿中國「過度的海洋主張」。
外交部同日回應,稱美國海軍軍艦未經中方允許,擅自進入中國西沙群島領海,中方隨即派出軍艦軍機依法對美艦實施查證識別,予以警告驅離並就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外交部並指責美艦有關行為違反中國法律和相關國際法,侵犯中國主權,破壞有關海域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中方堅決反對美方有關行徑,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此類挑釁行動。中方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
美國國務院周四(1月3日)更新對中國的旅遊警示,稱由於中國「任意」執行當地法律,及對持美中雙重國籍人士作特殊限制,建議美國公民前往中國時要提高警惕。
美國國務院周四(1月3日)發出新的旅遊警示稱,中國當局一直運用「出境禁令」,把美國公民留在中國,有關禁令也用於迫使美國公民協助政府調查,或幫助當局在解決民事糾紛時偏向當地的當事人等。
美國國務院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公民只有在試圖離開中國時才會意識到出境禁令,而且無從得知禁令可能持續多久。國務院補充說,美國公民在這些禁令下已受到騷擾和威脅。
美國國務院還警告,由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擁有美中雙重國籍的人士和華裔美國公民可能面臨更多審查或騷擾。
有報道指,暫時未知道這項最新旅遊警示,是否與華為孟晚舟案、加拿大前外交人員康明凱、及商人邁克爾在中國被拘留的事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