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來吹襲日本最強的颱風「飛燕」,已減弱為溫帶低氣壓,早前肆虐四國、近畿地方一帶,破壞嚴重,當地增至11人死亡,300多人受傷。香港機管局9月5日指,來往香港及大阪的航班全部取消。
停泊於大阪灣的運油船隨強風漂浮,撞向連接關西機場和市區的唯一大橋,船隻及大橋損毀嚴重,重開無期,日本當局周三(5日)拖走運油船。(日本放送協會)

以最高陣風風速216公里登陸日本西部的颱風「飛燕」,9月5日續往北移動,最高陣風仍達每小時162公里。北海道由5日凌晨開始橫風橫雨,有河流水位暴漲,超越警戒水位。

受強風吹襲下的日本大阪關西機場停電,大批旅客在漆黑及侷熱的機場客運大樓等候。(日本放送協會)

啟用24周年的關西國際機場9月4日嚴重水浸,水深一度達數十厘米,機場一度停電,至5日仍關閉,有報道指機場可能仍需數天才能重開。由於對外連接的大橋被漂浮的油船撞毀,關西機場頓成孤島,逾3000人一度滯留機場,當局5日早上起陸續安排高速船,接載他們至神戶機場,逾千人輪候。

一名滯留的香港人表示,機場沒有冷氣供應,悶熱難當,希望能盡快返港。

香港旅遊業議會5日表示,四個滯留當地的旅行團改由東京及名古屋返港,預計9月6日或以前啟程。至於新出發的旅行團方面,最少兩個原訂星期三出發前往大阪的旅行團需要取消,另外一團則改飛名古屋。

來往香港大阪航班全取消

香港機管局5日表示,由於關西國際機場仍然關閉,同日來往香港及大阪的27班航班已經取消,呼籲旅客向航空公司查詢最新資料。香港航空宣布,取消6日至9日所有來往香港與大阪關西機場的航班,國泰指會取消6日至10日所有來往香港與大阪的航班,香港快運則指取消9月4日至9日期間往來香港與大阪所有航班。

9月5日各大航空公司航班狀況:

國泰航空:

香港往大阪 : CX502, CX506, CX566, CX568     取消
大阪往香港 : CX503, CX507, CX567, CX569     取消
台北往大阪 : CX564  取消
大阪往台北 : CX565  取消

 

香港航空:

取消所有9月6日至9日 來往香港至大阪關西 航班

 

香港快運:

UO 851D 大阪 – 關西 香港   取消
UO 686D 香港 大阪 – 關西  取消
UO 687D 大阪 – 關西 香港  取消
UO 688D 香港 大阪 – 關西  取消
UO 689D 大阪 – 關西 香港  取消
UO 862D 香港 大阪 – 關西  取消
UO 863D 大阪 – 關西 香港  取消
UO 850 香港 大阪 – 關西   取消
UO 851 大阪 – 關西 香港   取消
UO 686 香港 大阪 – 關西   取消
UO 687 大阪 – 關西 香港   取消
UO 898 香港 大阪 – 關西   取消
UO 899 大阪 – 關西 香港   取消
UO 688 香港 大阪 – 關西   取消
UO 689 大阪 – 關西 香港  取消

 

9月 6日各大航空公司航班狀況:

國泰航空:
香港往大阪 : CX502, CX506, CX566, CX596  取消
大阪往香港 : CX503, CX507, CX567, CX595  取消
台北往大阪 : CX564  取消
大阪往台北 : CX565  取消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在公開場合表態,重申不歡迎大量中國人移民馬國,並在當地買地置業,因為中國人大量購買土地,會壓縮當地人的生存空間,他們不得不搬至森林邊境居住。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馬哈蒂爾:馬來西亞人不可能與中國競爭」。

新加坡《海峽時報》9月1日報道,馬哈蒂爾出席「2018土著與國家未來大會」時表示,馬來西亞不歡迎中國人大量移民並在當地買地置產,如果允許300萬中國人移民及購買及控制馬國土地,他們不得不搬離城市,居住在森林邊境。馬哈蒂爾又形容中國人勤奮、聰明、具商業知識,擔憂他們會變成功商人,當地人無法與之競爭。

馬哈蒂爾:馬國想要外國投資

不過,馬哈蒂爾同時強調,馬來西亞想要外國投資,但通過投資所建立的工廠內的勞工必須是馬來西亞人,而非外國人,馬國政府亦願意向中國開放直接投資。

碧桂園森林城市地產項目的構想效果圖。

馬哈蒂爾一度表明拒讓外國人購「森林城市」

馬哈蒂爾早前訪華期間曾表明,不歡迎馬國柔佛州首府新山的「碧桂園森林城市」下有大量移民,他於8月27日更明確表明,禁止外國人購置該房產項目,而且不會向這些人發出永久居留簽證。有關決定引起激烈反響,內閣討論後決定,森林城市的房地產可以續售予外國人,但不允許這些外國人長期居留。

有報道指,「碧桂園森林城市」為中國碧桂園集團與柔州王室的聯營計劃,總投資達1000億美元,佔地面積最少達20平方公里,規模相當於半個澳門,開發項目完成後能供70萬人居住。該房產項目的買家中,中國人佔三分二,另外兩成買家為馬來西亞人,其餘買家來自印尼、越南及南韓。

 

《當今大馬》/ 新加坡《海峽時報》/《觀察者網》


位於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29日發生黎克特制7.1級強烈地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發出海嘯警報,附近出現輕微海嘯。

地震震央位於海底十公里,暫時未有損毀報告。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曾警告,或會出現一米高的海嘯,但海嘯比預期小,新喀里多尼亞的主島岸邊錄得40厘米高的海嘯,距震央一百公里的洛亞蒂群島,亦感到強烈震動,錄得5厘米高的浪。


加拿大保守黨當地25日,在哈利法斯克代表大會期間投票,表決鼓勵政府立法,阻止非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人士,在加國產子後自動獲得公民身份。

赴加「旅遊生子」要涼了?

香港《南華早報》27日報道稱,有關決議與近年來中國孕婦「旅遊產子」熱有關。該決議是保守黨黨代會通過的一系列決議之一,將作為明年聯邦立法選舉期間該黨的競選政綱。如該黨在聯邦立法選舉中獲勝並組閣,有可能將該條款送交聯邦議會表決。

近年「中國孕婦赴國外生子」一度成熱話,加拿大一直是赴外產子媽媽們的一個重要選項。但現實並不美好,隨之而來的是簽證困難、生子費用高、身份尷尬等一系列麻煩。

加拿大旅遊生育公司Baoma Inn在社交網Instagram上載一張照片,可見嬰兒持有加拿大護照。

赴加旅遊產子或將不復存在

《南華早報》稱,保守黨的這一不具約束力的議案得到里士滿中心國會議員黃陳小萍(Alice Siu-Ping Chan Wong)等人支持。香港出生的黃陳小萍向出席哈利法斯出席保守黨全國大會的3000位代表說:「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孩子而戰。」

黃陳小萍2016年就曾提出類似請願書,但被執政的自由黨駁回。請願書稱,這些「雙非嬰兒」在剝奪加拿大國家資源,因為在她的選區有很多這種案例並深受「雙非嬰兒」的影響。

(觀察者網注:「雙非嬰兒」一詞,最早出自港媒,用於專指父母均非香港居民,本人卻在香港出生,並因此擁有香港合法身份的嬰兒。而在加拿大,「雙非嬰兒」則是指父母均無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卻在加拿大出生並擁有加拿大公民身份的嬰兒。)

《南華早報》6月14日報道稱,早前,曾有里士滿市民也發起過禁止「雙非嬰兒」的請願運動,由為該請願案背書的國會議員黃陳小萍向國會提交。

該請願書說:「生育旅遊的做法將從根本上,降低加拿大公民身份的價值。」

「生育旅遊」現象湧現,里士滿醫院正身處這一現象的中心。 「生育旅遊」指的是,懷孕的外國人到加拿大生產,以讓她們的孩子自動獲得加拿大公民身份。

溫哥華海岸衛生局負責公共事務的卡麗•斯特凡松說,在里士滿醫院生產的「絕大多數」非常住母親的居住地為中國。

早前還有疑似來自中國的一位母親嚴霞(加拿大非常住居民),在里士滿醫院裡生出嬰兒後下落不明,留下了120萬加元(約630萬元)的巨額醫療賬單。

報道稱,嚴霞在生產過程中遇見了嚴重情況,和她的孩子(新生的加拿大公民)在醫院中逗留了數月才獲准出院,因此造成巨額醫療賬單。目前,這位潛逃的母親已被加拿大醫院起訴,他們很可能在中國。

保守黨的提議或許使這種「赴加生子」的操作失去價值,不復存在。

身份尷尬! 「出國生子熱」並不美好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講述了文佳佳懷孕後到美國待產,遇到月子公司的司機兼護工Frank的愛情故事,中國孕婦赴國外生子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據《京華時報》早前報道,出國生子沒有想像中美好,過程中孕婦和新生兒會遇到各種麻煩。

有些準媽媽沒有選擇中介機構,而是全靠自己聯繫住處和醫院,除了要適應飲食、生活環境上的變化,往往還要忍受並不盡如人意的醫院環境。

簽證難是「生子方案」中一大難題。目前加拿大沒有條例禁止懷孕的外國人入境,但海關官員決定是否允許外國孕婦入關時,會考慮孕婦的生產日期和她準備停留的時間。

等待這些家庭的還有居高不下的生子費用,一般情況下,赴加拿大生子的費用約30萬至50萬元人民幣不等。但若產婦或嬰兒生產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需要住院治療,這些費用可能會壓垮一個普通的中等收入家庭。

即能獲得加拿大國籍,也不意味著嬰兒接下來的生活一片坦途。不少赴加產子者看中加拿大國籍背後的各項社會福利,但按加國規定,享受免費教育和醫療的同樣必須是當地常住、常年繳稅的公民。此外,這些嬰兒回到中國以後,仍有可能在身份上面臨一些尷尬境地。

由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相關規定,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且沒有「定居在外國」,孩子出生時自動具有中國國籍。所以,當這些「雙非嬰兒」成長至18歲時,要重新選擇一次究竟是要中國國籍,還是加拿大國籍。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訪華結束之日(21日)宣布,取消中國資助的東海岸鐵路及沙巴和馬六甲天然氣管道計劃。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對合作中出現問題,應從兩國友好和雙邊關係長遠發展出發,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

外交部回應馬國取消東海岸鐵路工程:

問:馬哈蒂爾總理在離開北京前舉行記者會時表示,因為國債問題,馬來西亞決定取消東海岸鐵路計劃和兩項油氣管道計劃。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答:中方一貫本著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同各國開展經貿和投資合作。中馬經貿領域合作一直保持積極發展勢頭。馬哈蒂爾總理本人訪華期間也一直強調中國的發展對馬來西亞是機遇,中國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中馬經貿合作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當然,任何兩個國家之間開展合作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在不同時期也可能出現一些不同的看法。對於合作中出現的問題,應從兩國友好和雙邊關係長遠發展出發,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我可以告訴你,這也是馬哈蒂爾總理今次訪華期間雙方達成的重要共識。

馬哈蒂爾曾批東岸鐵路無任何回報

「東岸鐵路線」總長688公里,成本約140億美元,由中國國營企業中國交通建設承包。中國國務委員王勇2017年出席動工儀式時形容,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的旗艦項目。馬哈蒂爾早前批評,馬來西亞無法負擔這條鐵路線,認為它達不到任何目的,也不會帶來任何回報。


美國駐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大使館遭槍擊,無人受傷,當局拘留兩名分別38及39歲涉案的土耳其男子,檢獲一支9毫米口徑的手槍及涉案汽車,正調查他們的犯案動機。

土耳其總統府發言人卡林在社交媒體上譴責槍擊事件,斥這樣的行為「顯然是企圖製造混亂」。土耳其外交部發表聲明,指已採取措施,加強對美國駐土使領館及人員的安全保障。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則感謝土耳其當局快速應變。

事發在當地20日清晨5時許,槍手從一架行駛中的白色汽車內,向使館外的警衛室開了6槍,之後駛離現場。使館今個星期因為土耳其慶祝伊斯蘭教節日而關閉,案發生時沒有人在內。

土耳其因拒絕釋放美國牧師布倫森,被美國倍增鋼鋁進口關稅,多名官員在美國境內的資產亦被凍結,雙方關係惡化。


聯合國前秘書長,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科菲·安南,當地18日在瑞士伯爾尼市一間醫院病逝,終年80歲。

安南基金會發佈消息,表示安南「安詳病逝」,但並未說明具體病因。安南出生地西非國家加納,宣佈全國哀悼一周。

聯合國秘書長古鐵雷斯,讚揚安南帶領組織跨越千禧年,是強大的進步力量,安南等同聯合國的全部。

安南1938年出生,1962年起加入聯合國,1997至2006年間出任聯合國秘書長,為聯合國成立以來,首位黑人秘書長,也是首位從聯合國內部擢升的秘書長,他提出「千禧發展目標」,包括促進性別平等、降低兒童死亡率和確保環境可持續發展,並推動成立「全球對抗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基金會」,及制訂聯合國首項反恐策略。

安南及聯合國2001年共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委員會讚揚安南任內振興聯合國、提倡人權、致力預防愛滋病和反對國際恐怖主義,令世界變得更和平和有秩序。

伊戰任內最黑暗時刻

安南任內遇上不少困難,包括敦促美國繳交聯合國會費。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安南批評美國沒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開戰,他多年後重提此事時仍感到遺憾,形容未能阻止伊拉克戰爭爆發,是他任內最黑暗時刻。

安南任內曾爆出伊拉克石油換糧食計劃醜聞,該項涉款幾十億美元的計劃,被揭發連串貪污腐敗和管理不善問題。相關的獨立調查認定,安南未適當行使職權,約束計劃運作,他曾被要求辭職。

 

 

 


意大利熱那亞市一座高架橋當地14日早上十一時許,在暴風雨中局部倒塌,車輛從近100公尺高度墜落橋底,當地警方表示,事件造成至少35人死亡、10人失蹤,當地傳媒引述消防消息指,初步懷疑大橋結構有問題。

事件造成的死傷人數眾說紛云,意大利副總理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早前在西西里向記者表示大約有30人喪生,有很多人重傷。路透社報道,民防機構表示已知有20死16傷。而意大利新聞社(ANSA)引述消防人員報道,死亡人數增至最少35人。

意大利交通部長托尼乃利(Danilo Toninelli)事發後表示,事件很可能成為重大慘劇;又說今次災難突顯意大利基礎設施破舊不堪,缺乏維修,要讓「該負責的人付出代價」。交通部亦指,死亡人數可能會上升。


美國總統特朗普13日簽署生效《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其中,法案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IFIUS)更嚴格審查外資收購美國公司。商務部回應,呼籲美方客觀、公正對待中國投資者。

美媒報道,《外國投資風險審查更新法案》被納入《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法案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IFIUS)更嚴格審查外資收購美國公司,並對外國投資美國企業提供國家安全評估報告。法案主要目的為保護美國科技研發領域的知識和關鍵技術,避免被其他國家藉由收購或投資美國公司而輕易獲取,「而焦點則鎖定中國」。

美國商務部長努欽在Twitter上稱,法案「將增強美國政府保護關鍵技術的能力」。

據第一財經消息,由於眾議院和參議院的法案版本稍有不同,最終由兩院各自推派代表組成的一個臨時協商委員會統一了原本內容不盡相同的文字後,成為最後的版本,然後再分別由參、眾兩院於8月1日表決通過。

法案引進的重大改革包括,擴大CFIUS關於對美國的「關鍵技術公司」或「關鍵基礎設施公司」進行任何非被動外國投資的管轄權(很多以前屬於CFIUS的管轄權範圍以外的對關鍵技術或基礎設施公司的投資將須經CFIUS審查);擴展「關鍵技術」的定義以包括新興技術。

《金融時報》8月12日的專欄文章點出,1980年代,美國收緊外國投資委員會,是警惕日本崛起;30年後再一次收緊,對像已然不同。

研究機構榮鼎集團的數據顯示,中國對美投資從高峰時2016年的460億美元,跌至2018年上半年的21億美元。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稱,中方將對美國「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內容進行全面評估,並將密切跟蹤法案實施過程中,對中國企業產生的影響。

商務部又指,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跨國投資方興未艾。中美企業在深化投資合作方面有強烈的意願,巨大的潛力。兩國政府應順應企業呼聲,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穩定的預期。美方應客觀、公正對待中國投資者,避免國家安全審查成為中美企業開展投資合作的障礙。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貿易摩擦下,美國除將中國和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視為對手,最近把目標擴至小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12日報道,美國政府4月起,開始以「審查普遍優惠制度(普惠制)適用資格」為由,計劃取消泰國、印尼與印度等國的「免稅權」,從而在雙邊貿易關係中謀取利益:例如擴大對泰「美產瘦肉精豬肉」的出口,及削減印尼對美國商品的關稅等。

消息稱,美國首批審查對象包括25個亞太區國家,今年秋季逐步對東歐、中東和非洲等國進行評估,由於它們發展程度相對不足、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性較大,在「普惠制」資格審查過程顯得很被動。

近期美國和土耳其貿易摩擦加劇,本月4日起,土耳其的「普惠制成員」合理性也受到美方的質疑。

過份依賴美國市場

美國「普惠制」自1976年實施,以免除發展中國家對美出口的數千種商品的關稅(包括汽車零件到珠寶等)。據美國貿易代表處網站顯示,全球有120個國家和地區受益於該政策,其中泰國、印度、印尼、土耳其對這項政策依賴程度超過10%:

美國商務部資料顯示,2017年享受「普惠制」保護的泰國對美出口商品總額為42億美元,約佔對美出口13%。印度對美出口總額490億美元中,約56億美元享受「特權」;印尼200億美元對美出口總額中的20億美元,及土耳其對美出口94.13億美元中的16.6億美元,都通過「普惠制」實現。

相反,美國從「普惠制」中的受益相對較小:2017年美國通過該政策進口的貨物價值約212億美元(這還是120個受惠國家、地區出口美國商品價格的總和),但在2.34萬億美元的進口總額中佔比不足1%,形成和受惠國間的依賴不平等性。

「普惠制」對於美國來說更像是一個制衡貿易對手的工具。美國貿易代表處擁有審查一國是否符合「普惠制」資格的權限。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受美國貿易協會、工會組織等第三方團體遊說影響,該機構在審查過程中經常向目標國家的「人權問題」展開追查。

不過從去年10月起,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透露,白宮在該項目資格審查方面啟動一個新「標準」,即圍繞「公平合理的市場准入機制」進行對申請國的甄選。 《華爾街日報》指出,「市場准入」從來都不是一國享有「普惠制」待遇資格的基礎。

據悉,第一階段的評估對象包括25個亞太區國家。對東歐、中東和非洲國家的評估將於今秋展開。在新的審查程序下,目前尚沒有任何國家被取消參與該項目的資格。

迫泰國進口「美產瘦肉精豬肉」

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的常務董事埃爾姆斯(Deborah Elms)對比表示,美國正在運用這項評估,引誘這些國家展開雙邊貿易協定談判,或迫使他們做出其他讓步。

10多年來泰國政府一直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豬肉,並對聲稱不含有這種激素藥物的貨物收取高額檢查費。而瘦肉精在美國合法,許多美國豬農都用這種激素飼養生豬。

今年5月,美國豬肉生產者協會(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上書白宮,抱怨道泰國很少向美國豬肉發放進口許可證,引來泰國6府地方豬農代表聯名致函特朗普,稱目前泰國35億美元的豬肉市場已經飽和,呼籲美國不要「強人所難」。

但最終(5月),美國政府在收到請願書後表示,將對泰國的「普惠制」資格進行審查。美國參議院中也有議員認為,應該全面叫停泰國的「美國豬肉禁令」。

與此同時,美國貿易代表處今年4月稱,印尼設立的一系列貿易和投資壁壘,已對美國企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同月,美國開啟對印尼「普惠制」資格的重審。 《雅加達郵報》稱,自2013年以來,印尼對美順差以8.47%的速度逐年增長,在2017年已達89.7億美元。

今年7月,香港《南華早報》以「印尼已經被特朗普盯上」為題,稱美國政府宣布將對印尼124項進口商品設立反制關稅。對此,印尼政府很是被動。總統佐科和貿易部長魯基托(Enggartiasto Lukita)在7月先後表示,準備派官員前往華盛頓和美方會談,稱印尼還是想保留「普惠制」資格。

同印尼一道被審查「會員資格」的還有印度和哈薩克斯坦。美國貿易代表處稱,美國乳業和醫療器械行業正面臨來自印度的關稅。從某種意義上,印度是「普惠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56億美元的出口額是120名成員中最高。

美國貿易代表處宣布檢討印尼、印度及哈薩克等國是否符合「普惠制」。(美國貿易代表署網站截圖)

近日特朗普在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較量中,也有用到「普惠制」的施壓手段。

今年3月起,美國政府對鋼鐵和鋁加徵關稅政策同樣波及土耳其。作為報復,土耳其在6月宣布對從美國進口的大米、煙草和汽車等產品加徵2.67億美元關稅。

對此,在8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處表示正考慮土耳其參與「普惠制」的合理性。一周之內,土耳其里拉暴跌;特朗普又「落井下石」,對土耳其鋼鋁產品加徵關稅翻一倍,並在推特上宣告「咱和土耳其當前的關係不太好」。

埃爾多安隨後在10日於美國《紐約時報》上發文,警告美國不要鋌而走險,切勿繼續做威脅兩國關係的舉動,否則土耳其將尋覓「新夥伴」。同一天,他和俄羅斯普京通電話,兩人暢談雙邊合作。

專家: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無視美國

上述一些國家介於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導致其在和美國的談判中欠優勢。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的常務董事埃爾姆斯認為,由於美國是很多商品的巨大出口市場,因此不得不認真對待美方的舉動,並評估可能帶來的風險。

反觀中國,面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時有更多的應對手段。香港 《南華早報》分析人士在8月12日的報道中指,中國總能找到美國出口商品的替代品,例如可以在日本和歐盟那兒買來波音飛機及其零件;或在巴西補充大豆的進口額度等。

經濟研究諮詢公司資本經濟(Capital Economics)首席全球經濟學家普理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認為,貿易戰是種「互相傷害」,「但如何令對方傷得更疼,自己又少受點傷,才是明智之舉。」他認為,今次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給全世界上了一課,可能會改變未來全球的貿易走向。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Adam Posen)認同有關觀點。他於今年3月在美國《外交》雜誌上寫道:新一輪貿易戰在長期內給美國造成的主要損失在於喪失國際影響力,「現在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無視美國並建立後美國時代的世界經濟」。

波森說:「特朗普(Donald Trump)對貿易和盟友的攻擊、對個別公司的獎懲意圖和總體的不可靠性——這一切塑造了一個強人統治、不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形象。唯一的特點是,美國的強勢領導人可能摧毀整個世界經濟。」

無獨有偶,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大學經濟研究中心(CENE)主任貝克爾(Víctor Beker)在8月6日表示,「歷史上最近一次出現的大規模貿易戰是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回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徵兆。而今次率先發起貿易戰的恰恰卻是曾經提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美國。」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