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香港打工仔今年平均人工加幅最少達3.2%,是近三年以來最高。

招聘平台JobsDB在三至四月, 以網上問卷方式, 訪問了3632名本港打工仔, 結果顯示有七成二的受訪僱員表示, 獲發雙糧或及花紅, 比例較去年上升6個百分點, 平均獲1.4個月花紅, 比去年增加0.2個月。受訪者對就業前景亦明顯變得樂觀, 六成對就業前景持中性至樂觀態度, 比例較去年增加12個百分點。

調查指有五成三全職僱員今年獲加薪,比例較去年增加19個百分點,只有6%打工仔要減薪。

當中,以「數據分析及研究」加薪幅度最高,達7.3%, 「數碼市場推廣 / 電子商務 / 社交媒體行銷」及「公關 /企業事務 」加薪幅度都超過6%,相反「零售銷售」及「餐飲業」就分別減薪4.8%及1.1%。

隨著疫情漸成常態,有三成一的受訪僱員表示,在過去12個月內曾轉工。離職僱員當中, 有七成二為主動辭職,同時有五成八打工仔表示,在轉工後得到更好的工作體驗。

另外, 調查又顯示, 約有七成僱主已因疫情或其他原因, 改以混合辦公或遙距工作模式運作, 有一成僱主選擇永久改以遙距工作模式運作, 同時有六成八打工仔表示, 希望能以混合或遙距辦公模式工作, 越年輕的打工仔,越期望公司採用混合或遙距辦公模式。

JobsDB表示, 新世代僱員對工作模式有不同看法, 除薪金及福利外, 更重視公司文化及管理模式, 若僱主希望留住或吸引新世代人才, 可考慮採納更具彈性的工作模式。


港元匯價偏弱,再度觸發7.85元兌1美元弱方兌換保證。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美國紐約時段承接92.55億港元沽盤,連同於亞洲時段買入的43.96億港元,共買入136.51億港元。令銀行體系結餘周四(6月16日)將減至3,063.4億港元,是自五月初以來第7次入市接錢。


國家統計局公布,內地首季經濟按年增長4.8%,增速比去年第4季的4%加快,是兩個季度高位。首季經濟按季亦增長1.3%,優於市場預期。

不過,首季固定資產投資及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都減慢,3月消費數據更由升轉跌,3月工業增加值增速亦放緩。

統計局表示,首季面對國際環境更趨覆雜嚴峻及國內疫情頻發帶來的多重考驗,但國內經濟延續恢覆發展勢頭,經濟運行整體平穩,並處於合理區間。

統計局強調,國內外環境覆雜性及不確定性加大,經濟發展面臨較多困難及挑戰,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將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局,持續穩就業穩物價,切實保障民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稱,要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支持力度,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降低綜合融資成本;鼓勵撥備水平較高的大型銀行有序降低撥備率。

央視晚間新聞聯播引述會議指出,要進一步加大出口退稅等政策支持力度,促進外貿平穩發展。

會議並部署促進消費的政策舉措,要應對疫情影響,促進消費恢復發展;做好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保障物流暢通;加快線上線下消費融合,擴大重點領域消費,鼓勵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各地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


港股連日大瀉逾千點。港股全日先升後跌,午後跌幅擴大最多1,296點,至18,235點的近十年低位。恒生指數收市報18,415點,跌1,116點或5.71%。港股由2月中至今,一個月內累瀉6,303點,跌幅達25%。


白宮公佈,總統拜登將於香港時間8日晚上11時45分公佈針對俄羅斯的行動,要為其在烏克蘭發動戰爭負責。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指,美國政府最早會在當地時間日內,禁止俄羅斯石油產品進口。

據悉,美國進口禁令將包括俄羅斯石油、液化天然氣和煤炭。有知情人士說,歐洲盟國將不會參與禁令,因為他們更依賴俄羅斯能源,美國是與歐洲盟友協商後作出禁止進口決定。

彭博引述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表示拒絕立即置評。受消息刺激,布蘭特期油加速升勢,晚上9:50分每桶報129.77美元,上升5.38%,紐約期油升4.76%至每桶125.08美元,續創2008年以來高位。納指期貨轉跌,暫報13290點,跌0.23%,標指期貨升幅由0.82%收窄至0.11%,報4203點。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俄羅斯石油約佔去年進口美國原油的3%,加上其他油製品,俄羅斯約佔美國進口總量的 8%。因為運輸困難和油公司自我限制,數據公司Kpler顯示,今年美國對俄羅斯原油的進口量,已降至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目前歐洲沒有國家對俄羅斯的油氣實施制裁,歐洲對俄羅斯油氣,尤其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更高,目前歐盟平均有四成天然氣進口自俄羅斯,歐洲國家擔心能源制裁將影響經濟。加拿大政府則在上個月宣布禁止從俄羅斯進口所有原油,不過加拿大自2019年以來沒有進口任何原油。

國會本週準備立案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對行政當局施加了加快行動的壓力。截至週一,白宮表示尚未做出任何決定。白宮新聞秘書 Jen Psaki指仍在內部進行討論,也與在歐洲和世界各地的同行和合作夥伴進行。歐洲比美國進口更多俄羅斯石油,美國亦清楚他們的能力有不同。


德國《時代》周報消息,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首公開表示,可能停止北溪天然氣管道一線的天然氣供應。金融市場8日上午面對歐洲能源緊缺引發石油危機憂慮下,亞洲股市全面下跌,內地股市和港股都出現大量資金外充流,指數進一步創新低。

港股反覆向下,恒生指數早段曾升近250點,其後失守21000點,最多曾跌逾160點,中午收市報20961點,跌95點,半日主板成交額近849億港元。

國企指數一度跌至近13年低位,半日跌逾1%。

滬深股市半日跌近2%或以上,創業板失守2600點。

上證綜合指數上午收市報3305點,跌67點,跌幅1.99%。

深證成份指數報12244點,跌329點,跌幅2.62%。

避險情緒高漲下,國際金價每安士一度升破2,000美元,創2020年9月以來新高,現處1984美元水平。金價造好之時,全球最大黃金ETF–SPDR Gold Trust持倉較上日增加8.42噸,當前持倉量為1062.7噸。

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Alexander Novak)在國家電視台播出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俄方可能會切斷通過北溪一號管道向德國輸送的天然氣。

諾瓦克稱,「鑑於有關歐洲能源危機對俄羅斯毫無根據的指控,以及對北溪二號實施的禁令,我們有權採取相應決定,對北溪一號天然氣管道實施天然氣禁運。」但他表示,至目前為止,俄羅斯仍未作出相關決定。

俄羅斯希望開通的北溪天然管道二線項目被暫停審批。


烏克蘭緊張局勢持續升溫,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 會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進行特別軍事行動後, 多個外國傳媒報道, 烏克蘭首都基輔傳出多下爆炸聲, 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

布蘭特期油升穿100美元水平,是2014年以來首次,紐約期油都升超過3%,現貨金亦升超過1%。

港股中午前跌幅擴大至800點,恒生指數跌穿兩萬三水平,最新報22857點, 跌802點。

亞太區股市亦急跌, 日本及南韓股市跌超過2%, 台灣股市跌超過1%, 澳紐股市跌3%及2%。


香港空運牌照局公佈,大灣區航空公司營運牌照獲批,周一(2月21日)起生效,為期五年。

根據發出的牌照,大灣區航空可營辦編定航程的104條航線,在香港運載乘客、貨物或郵件,無限次往返香港國際機場。

港府表示,歡迎牌照局的決定,指大灣區航空取得營運牌照,反映市場對香港航空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政府相信大灣區航空將為市場提供更多元化的航空服務,有助進一步強化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各地之間的航空交通連繫,對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起積極作用。


抗疫政策礙經濟?

澳新銀行:中國僅GDP2.6%受「動態清零」影響

 

一直以來堅定疫情嚴防嚴控道路的中國,被一眾「躺平」的國家視為「異類」。Omicron變異病毒株肆虐以來,以《紐約時報》為首的媒體,批評中國「清零」政策的言論,其中一個重要論調是中國的做法,「拖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

然而,彭博通訊社引述澳新銀行(ANZ)2月15日發佈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清零」政策對經濟影響有限,這歸功於高度本地化、十分精準的防控措施。

由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Raymond Yeung牽頭撰寫的報告稱,目前中國只有佔GDP2.6%的經濟受到「動態清零」的影響。即使影響持續一個季度,仍只佔年度GDP的0.6%。

報告稱,中國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是房屋租賃、商業服務,以及酒店和餐飲,但仍只佔中國總體經濟增長4.7%。由此看來,中國目前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新冠疫情,而是結構性改革,例如加緊多個行業的管制、削減債務、減少碳排放等。

澳新銀行經濟學家們認為,零售行業在「清零政策」中受打擊,還未回到疫情暴發前的水平,但這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局限在地方,並未擴展至全國層面。

報告稱,嚴格的邊檢並未導致供應鏈瓶頸,中國的貨櫃周轉速度反而比許多國家快。此外,嚴格出境要求打消許多人出國旅遊的想法,鼓勵人們在國內消費,中國的外部收支平衡也因此受益。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西方媒體不顧自己國家在疫情中「越陷越深」,反而質疑中國的「清零」方針。他們的重要論點,就是嚴格的防疫政策嚴重影響中國和世界經濟。

例如彭博通訊社引述1月13日發文稱,「中國因為清零政策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經濟損失」。文章稱,大城市封鎖擾亂供應鏈,打擊了消費。

彭博引述高盛的報告稱,如在全國封鎖的極端情況下,中國的年經濟增長率可能會跌至1.5%,創1976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但實際上,由於精準、有效的防疫措施,中國能把各地零星爆發的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內。中國國家統計局年初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4.0%,全年GDP增長8.1%。

上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高級官員也宣稱中國「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對供應鏈和世界經濟增長會帶來風險。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月26日回應稱,中國一貫採取科學、全面、有力的防控舉措,無論是在保護人民生命健康、恢復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在推動國際抗疫合作、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世人有目共睹。

趙立堅指出,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更是取得了8.1%的經濟高增速,中國GDP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繼續引領全球復蘇的發展進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地位沒有變,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沒有變,我們願同各方加強溝通與合作,為全球經濟持續復蘇注入動力。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