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政策礙經濟?
澳新銀行:中國僅GDP2.6%受「動態清零」影響
一直以來堅定疫情嚴防嚴控道路的中國,被一眾「躺平」的國家視為「異類」。Omicron變異病毒株肆虐以來,以《紐約時報》為首的媒體,批評中國「清零」政策的言論,其中一個重要論調是中國的做法,「拖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
然而,彭博通訊社引述澳新銀行(ANZ)2月15日發佈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清零」政策對經濟影響有限,這歸功於高度本地化、十分精準的防控措施。
由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Raymond Yeung牽頭撰寫的報告稱,目前中國只有佔GDP2.6%的經濟受到「動態清零」的影響。即使影響持續一個季度,仍只佔年度GDP的0.6%。
報告稱,中國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是房屋租賃、商業服務,以及酒店和餐飲,但仍只佔中國總體經濟增長4.7%。由此看來,中國目前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新冠疫情,而是結構性改革,例如加緊多個行業的管制、削減債務、減少碳排放等。
澳新銀行經濟學家們認為,零售行業在「清零政策」中受打擊,還未回到疫情暴發前的水平,但這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局限在地方,並未擴展至全國層面。
報告稱,嚴格的邊檢並未導致供應鏈瓶頸,中國的貨櫃周轉速度反而比許多國家快。此外,嚴格出境要求打消許多人出國旅遊的想法,鼓勵人們在國內消費,中國的外部收支平衡也因此受益。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西方媒體不顧自己國家在疫情中「越陷越深」,反而質疑中國的「清零」方針。他們的重要論點,就是嚴格的防疫政策嚴重影響中國和世界經濟。
例如彭博通訊社引述1月13日發文稱,「中國因為清零政策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經濟損失」。文章稱,大城市封鎖擾亂供應鏈,打擊了消費。
彭博引述高盛的報告稱,如在全國封鎖的極端情況下,中國的年經濟增長率可能會跌至1.5%,創1976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但實際上,由於精準、有效的防疫措施,中國能把各地零星爆發的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內。中國國家統計局年初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4.0%,全年GDP增長8.1%。
上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高級官員也宣稱中國「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對供應鏈和世界經濟增長會帶來風險。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月26日回應稱,中國一貫採取科學、全面、有力的防控舉措,無論是在保護人民生命健康、恢復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在推動國際抗疫合作、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世人有目共睹。
趙立堅指出,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更是取得了8.1%的經濟高增速,中國GDP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繼續引領全球復蘇的發展進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地位沒有變,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沒有變,我們願同各方加強溝通與合作,為全球經濟持續復蘇注入動力。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