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法》出台:關鍵變化詳解

一方

 

2024 年 12 月 25 日,備受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法》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將於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屆時,自 1994 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將正式廢止。此次立法,為我國第一大稅種 —— 增值稅帶來了諸多重要變化,以下是值得關注的要點:

一、徵稅範圍界定更明晰

《增值稅法》將徵稅範圍整合為 「應稅交易」 及進口貨物。「應稅交易」 涵蓋銷售貨物、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原《增值稅暫行條例》中 「加工、修理修配勞務」 的表述被刪除,並入 「服務」 項目。調整讓更多經濟活動納入稅收監管,增強了稅收的明確性、公平性與普遍性。

二、視同銷售情形縮減

與《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的八項視同銷售情形相比,《增值稅法》大幅縮減,僅保留三項:

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將自產或委托加工的貨物用於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

單位和個人無償轉讓貨物;

單位和個人無償轉讓無形資產、不動產或金融商品。

值得註意的是,新法規定除金融商品轉讓外,無償提供服務不再作為視同銷售行為,減輕了基於業務需求無償向外提供服務的納稅人納稅負擔與合規申報複雜度。

三、銷售價格異常監管加強

《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納稅人應稅銷售行為價格明顯偏低且無正當理由,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銷售額。《增值稅法》在此基礎上,新增銷售額明顯偏高且無正當理由時,稅務機關也可核定銷售額的規定,進一步遏制企業間利用關聯方交易不合理轉移利潤的行為。

四、增值稅留抵退稅新選擇

《增值稅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納稅人當期進項稅額大於當期銷項稅額的部分,可按國務院規定選擇結轉下期繼續抵扣或申請退還。相較於《增值稅暫行條例》,新增的退稅選項,對建築、房地產等收入確認時點相對後延的行業緩解現金流壓力意義重大。

五、進項稅額抵扣範圍調整

《增值稅法》新增購進並直接用於消費的餐飲服務、居民日常服務和娛樂服務對應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的規定。同時,未提及財稅〔2016〕36 號中 「購進貸款服務不得抵扣進項稅」 的規定,若後續法規延續此基調,將有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六、免稅項目有增有減

《增值稅法》對《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的免征增值稅項目進行 「四增一減三補丁」 調整:

新增 「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托兒所、幼兒園、養老機構、殘疾人服務機構提供的育養服務,婚姻介紹服務,殯葬服務」「學校提供的學歷教育服務,學生勤工儉學提供的服務」「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機構、美術館、展覽館、書畫院、圖書館舉辦文化活動的門票收入,宗教場所舉辦文化、宗教活動的門票收入」 四項免稅項目;

刪除 「避孕藥品和用具」 免稅項目;

對 「農業生產者」 免稅行為擴展至銷售自產農產品、農業機耕等相關業務;將 「銷售自己使用過的物品」 調整為 「自然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物品」;殘疾人免稅項目範圍擴展至個人提供的服務。

這些調整體現了國家通過稅收政策鼓勵生育、緩解老齡化社會負擔以及助農助殘等導向。

七、夯實稅收治理基礎

《增值稅法》新增 「國家積極推廣使用電子發票」,以及稅務機關與多部門建立增值稅涉稅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機製的內容,相關部門需支持、協助稅務機關開展征收管理,為 「以數治稅」 和跨部門 「稅收共治」 夯實了法律基礎。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此次增值稅立法將現有改革舉措法律化、固定化。對於納稅人而言,《增值稅法》帶來減負的同時也有合規要求的增加,且部分問題有待後續實施條例等法規進一步明確。距離該法生效還有一年時間,納稅人應抓緊學習了解政策變化,為 2026 年正式實施做好準備。


小紅書風靡全球

中國企業出海的競爭應對之道

一方

 

美國 TikTok 受國家安全等問題制約,盡管當前恢復使用,卻尚未與美國政府達成長期解決方案。大批 TikTok 用戶因而尋覓替代軟件,集圖片、短視頻、社區建設工具及購物等功能於一身的小紅書,順勢成為 「新寵」,其下載量在蘋果全球多個國家的應用商店免費榜單上登頂。在這股熱潮下,中國企業出海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可從以下多個維度積極應對:

出海前的全面調研與差異洞察

出海之前,企業務必對新市場展開全方位調研,涵蓋市場規模、增長潛力、競爭態勢、消費者需求及偏好等諸多方面。基於詳盡的調研結果,清晰界定產品或服務的差異化優勢。例如,若目標市場消費者對產品功能存在特殊需求,企業便可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同時,鑑於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語言、禮儀、習俗乃至商業倫理等方面存在顯著文化差異,企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充分尊重,著力提升員工的文化敏感性與適應能力。

運營過程中的本地化深耕

  1. 產品適配:在產品層面,依據當地審美特點,對產品的功能與設計進行優化調整,使其更貼合當地消費者的喜好。
  2. 營銷融合:營銷方面,借助當地媒體資源,邀請當地明星代言,結合節日開展特色營銷活動,強化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例如,在當地重要節日推出專屬促銷活動,吸引消費者關註與參與。
  3. 服務升級:服務上,搭建多語言客服體系,建立本地化售後網絡,全方位提升消費者的服務體驗。

合規經營與風險防控並行

合規經營是企業出海的基石。企業需深入研習目標市場的法律法規,尤其是貿易、投資、知識產權保護等關鍵領域的相關條款,確保自身經營活動合法合規,規避因違規而陷入競爭劣勢。與此同時,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機製,對政治、經濟、匯率、法律等各類風險進行精準識別與評估,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維持穩定的經營狀態。

供應鏈管理的優化升級

對於實體產品出海企業而言,構建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至關重要。實現原材料采購、生產製造、物流配送等環節的全球化合理布局,通過優化物流流程,有效降低運輸和庫存成本,提高產品交付速度,在時效上超越競爭對手。

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和高端製造業企業應通過漸進式的全球戰略布局,設立境外主體等方式推動 IP 出海,持續推進技術升級,打造堅實的競爭壁壘。

資金與稅務的精細化管理

在資金與稅務管理方面,企業需提前做好科學的資金規劃,合理配置資金以支持市場開拓。同時,善於運用各類金融工具規避潛在風險,保障企業財務的穩健性,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築牢根基。

品牌建設在競爭中的關鍵舉措

在小紅書風靡全球、眾多中國企業競相出海的大背景下,激烈的市場競爭對品牌建設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1. 精準獨特的品牌定位:出海前,企業通過深度市場調研,依據目標市場的競爭格局與消費者需求偏好,明確品牌在當地市場獨一無二的價值主張。例如,若目標市場崇尚環保理念,企業可將品牌定位為環保型產品或服務供應商,從而在眾多競品中嶄露頭角。
  2. 豐富品牌文化內涵:強化品牌文化內涵,尊重並融入當地文化元素,賦予品牌更強的親和力與認同感。在品牌故事、宣傳內容中巧妙融入當地歷史、習俗等文化符號,引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比如在中東市場,品牌故事可融入當地傳奇故事元素進行創作。
  3. 品質與服務雙提升:以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作為品牌立足的根本,同時構建完善的本地化服務體系。提供高效便捷的售後維修服務,及時響應消費者反饋,積累良好口碑,通過口碑傳播增強品牌在競爭中的影響力。
  4. 多元化品牌傳播策略:借助小紅書等熱門平台的流量優勢,結合當地媒體渠道,開展多樣化的品牌推廣活動。例如,與當地有影響力的博主合作,進行產品試用分享、品牌故事講述等,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助力中國企業在出海浪潮中打造強勢品牌,在全球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有地產代理公司調查顯示,四成六受訪者考慮未來一年內入市,比例較去年第三季跌11.4個百分點,拒絕考慮未來一年內入市的受訪者佔近五成四。惟香港置業行政總裁馬泰陽預料,今年樓價升約5%。

 

香港置業公布首季置業調查結果,按購買物業用途分,上車比例大致持平於三成二。 換樓比例下降2.7個百分點至近三成九。投資比例就上升2.6個百分點,至兩成九。

調查又指,過半受訪者看淡未來一年樓價走勢,只有不足四成二預料會平穩向好。

 

 

預料今年樓價升約5%的香港置業行政總裁馬泰陽分析,今年樓市走勢要視乎中美關係及減息的速度和幅度,另外發展商貨尾亦是關鍵,相信仍需一段不短的時間消化,如貨尾量未被消化,賣地情況不能趨於正常化,會對樓價升幅構成壓力,當中較看好兩三房單位,因受到家庭客歡迎 。

他又表示看好今年租金走勢,保守估計同樣可升5%,認為過去在辣招限制下,較少人買樓放租投資,令香港整體租盤較少,但租客人數不斷增加,近年亦多了專才高才的新需求,支持租金水平。

他稱目前有一半指標屋苑出現「供抵過租」的情況,如果樓價未有大幅飆升,而租金只升不跌,相信將有八至九成樓盤會「供抵過租」。

港置研究部董事王品弟表示,市民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前態度審慎,現時買賣雙方都持觀望態度,成交量未回復正常,預計美國今年減息兩次,香港按息或進一步回落,將有更多「供平過租」個案,若財政預算案推出新政提振經濟,相信有利樓市。

他預期今年交投更活躍,一手成交量有望達1萬8千宗,二手成交量達至4萬2千宗。

另外,港置就財政預算案提出建議,投資移民計劃目前可投資5千萬元或以上住宅物業,建議納入所有住宅物業,相信能刺激樓市需求,不但有利豪宅市場,中小型單位亦會受惠。


百度官方今日(13日)宣布,隨著文心大模型的叠代升級和成本不斷下降,文心一言將於4月1日凌晨起,全面免費開放使用,所有電腦版和應用程式版用戶,均可體驗文心系列最新模型。

 

即日起,文心一言上線深度搜索功能,也將於4月1日起免費開放使用。目前,此功能仍優先向會員開放。

 

百度表示,深度搜索功能具備更強大的思考規劃和使用外部工具能力,可為用戶提供專家級內容回覆,並處理多場景任務,實現多模態輸入與輸出。

 

 

截至目前,文心一言免費開放的還是3.5版本,4.0及以上版本需開通會員才能使用。其會員功能最早於2023年11月發布,定價人民幣59.9元/月,連續包月優惠價人民幣為49.9元/月。除了能夠使用更新版本模型外,會員在文檔處理、圖片生成等功能上也有優勢。

 

與OpenAI相比,文心一言的會員價格略低,但隨著以DeepSeek為代表的開源模型逐漸火爆,很多用戶開始學習開源模型的本地部署,付費模型也在面臨更大壓力。

 

近期,OpenAI已經免費開放其最新的推理模型o3 mini,今次更宣布未來的GPT-5標準版將免費開放。

 

文心一言也公告稱,將盡快處理2月13日仍處於生效狀態的會員訂單退費事宜。

 

文心一言4.0版本於2023年10月發布,2024年8月發布了4.0 turbo版本,預計今年將會發布下一代5.0版本,屆時是否同樣免費開放尚不得而知。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新加坡《國家反洗錢策略》對國內投資者的多維影

一方

 

新加坡作為全球知名金融中心,憑借加密幣合法交易等優勢吸引了大量熱錢流入。熱錢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當地金融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如洗錢等更為復雜的金融風險。在跨境金融交易日益頻繁、虛擬資產和數字貨幣應用持續增多的大背景下,洗錢手段的隱蔽性與跨國性使得監管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艱難挑戰。

2024 年 10 月 30 日,新加坡適時出台了《國家反洗錢策略》,並與已有的《反洗錢和反恐融資法》《受控物品和服務管理法》相互配合。這一系列舉措要求各類金融機構及相關服務中介切實履行反洗錢審核義務,包括對客戶進行盡職調查、嚴密監控並及時報告可疑交易、妥善保存交易記錄等。從整體來看,新加坡的這一反洗錢策略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和全面性。它敏銳地捕捉到了當前金融領域洗錢風險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尤其是針對加密幣等新興領域以及傳統投資行業可能存在的洗錢漏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布局和規範,展現出新加坡致力於維護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的堅定決心。

2024 年新加坡查處的 30 億新元洗錢大案備受矚目,其中涉案人員包含中國籍銀行員工,涉案人員資產均被凍結,且相關人員已陸續被新加坡法院判決,這無疑對不法分子形成了有力的震懾。

當前,新加坡對加密幣採取了更為積極的管理態度,在全社會範圍內大力推動反洗錢工作的協調與合作,堅決打擊跨國洗錢交易。除了重點關注新型加密幣交易外,新加坡政府對傳統投資領域,如房地產、金融產品、信托等行業的監管也同步加強,要求相關房地產中介、律師事務所、銀行機構等密切配合監管部門,完成對客戶的盡職調查並及時報告可疑交易。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加大了對空殼公司或可疑公司的清理力度,防止其淪為跨國洗錢的工具。曾經備受國內財富人士追捧的新加坡家族信托,同樣成為了新加坡政府此輪金融監管的重點關注對象。自 2024 年 10 月 1 日起,為維護新加坡金融市場的穩定和透明度,所有單一一家辦管理的基金公司在申請稅務優惠時,需要提交一份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指定的篩查服務商所提供的背景調查報告。

這一策略的出台,對中國投資者產生了多方面的顯著影響。在銀行開戶階段,境內投資者需要更加詳細地披露資金來源,部分因賬戶長期處於非交易睡眠狀態,或過往提交開戶資料存在偽造情況的儲戶,其賬戶可能會被註銷。另外,由於部分國內投資人通過地下錢莊、對敲等非法手段實現資金出境,導致海外資金涉及 「黑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洗錢,不僅自身違法違規,賬戶還可能被凍結。此外,需要特別提醒國內投資人,中國稅收居民在海外的收入同樣要按照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個人所得稅,部分個人存在瞞報海外收入的情況,這無疑會導致個人面臨稅收風險。

總體而言,新加坡的反洗錢策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投資者帶來了更為嚴格的投資環境和合規要求,但從長遠來看,這有助於營造一個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國際金融投資環境。投資者應充分認識到這一策略的重要性,謹慎選擇投資標的,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堅守合規底線,從而更好地應對新加坡金融監管政策變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港第三隻茶飲股古茗掛牌首天,早段表現遜色,跌破發行價。

 

古茗今日(12日)以10港元開盤,漲0.6%。但是隨後古茗走勢轉跌,盤中一度跌超過一成。截至14時40分許,古茗報每股9.07港元,跌8.75%,市值214億港元。

 

同花順iFinD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古茗門店數量達9778家,其於全國17個省份建立布局並將持續增加門店網絡密度,其中80%的門店位於二線及以下城市,浙江是核心區域。 年前三季度,古茗收入64.41億元,經調整利潤(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為11.49億元。2023年全年,古茗收入為76.76億元,經調整利潤為14.59億元。

 

古茗是繼奈雪的茶、茶百道相繼在港交所上市之後,新茶飲賽道的「第三股」。古茗由37歲王雲安在浙江於2010年創立,據彭博億萬富翁榜,王雲安所持股份的價值升至12億美元(約93.6億港元),成為另一名億萬富翁。

 

中國現製飲品企業古茗2月4日,正式發布全球發售公告,啟動招股程序。公告顯示,古茗計劃全球發售約1.59億股股份,其中國際發售股份約為1.43億股,佔比90%;香港公開發售股份(可予重新分配)約為1586.12萬股,佔比10%。

 

本次IPO發行中,古茗已共引入5名基石投資者,累計認購7100萬美元——其中,騰訊認購2500萬美元,元生資本和正心谷資本分別認購1500萬美元、美團龍珠和Duckling Fund則分別認購800萬美元。而在IPO前,古茗僅在2020年開放了融資窗口,投資方包括美團龍珠、紅杉中國、Coatue等知名機構,累計融資規模約6.74億元人民幣。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阿里巴巴旗下淘寶香港站,宣布與一站式家居維修平台Papabo合作,將在信和集團旗下尖沙咀中港城開設「PapaHome淘寶家具實體店」,將於2月22日開業,首階段營運佔地超過2.5萬平方呎,將銷售來自逾100個淘寶商家超過1萬件家具、衛浴潔具、全屋訂製及裝修材料。

該店設於尖沙咀廣東道中港城2樓,採用線上線下融合(OMO)模式,透過AI/AR智能購物設備為顧客提供個性化購物體驗。體驗館內,香港消費者可體驗實物導購、下單到家、上門安裝、售後退貨的一站式服務。

淘寶天貓港澳事業部負責人陳子堅表示,近年大型家具已成為淘寶香港站的熱銷產品類別之一,期望今次開設家具實體店,能協助本地消費者尋找到合適商品。


蘋果公司據報已選擇阿里巴巴而非DeepSeek,為其中國的iPhone開發人工智能功能。

報道稱,蘋果早前曾測試過來自百度、字節跳動、DeepSeek及阿里的人工智能模型,由於阿里有龐大的消費者數據,成為蘋果與阿里合作的關鍵。

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表示,市傳蘋果已與阿里巴巴合作,為中國iPhone用戶帶來Apple Intelligence功能,若然得到證實,該行將此視為蘋果在中國競爭地位的關鍵催化劑。

摩通:蘋果若與阿里合作屬積極信號 料iPhone 17發布時一併在華推出AI功能

該行認為,與阿里巴巴AI潛在合作將有助蘋果解決中國智能手機問題,IDC數據顯示,蘋果在將AI功能引入中國消費者方面落後於大多數國內智能手機OEM,導致2024年iPhone出貨量年減6%,而同期中國整體智能手機市場則較去年同期增長6%。


澳洲跨國連鎖薄餅公司「達美樂 Domino’s Pizza」周五(7日)宣布會在全球關閉共205間虧蝕的門店,其中日本成為重災區。

 

達美樂薄餅在密芝根州安娜堡的總部

 

被關閉的門店中有172間位於日本。

總部位於美國的達美樂,在海外多採用特許經營模式,本地化程度較高。在中國市場,達美樂的經營權在一家名為 「達勢股份」的公司手裏。後者已於港股上市,截至周五(7日)收盤,達勢股份股價為 83.20港元,較前一日上漲1.53%。
與日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達美樂在中國的市場表現正處於上升勢頭。2025年1月,達美樂中國宣布,首次入駐沈陽、重慶、泰州等13座城市,並在新城共開設14家門店。

 

事實上,達美樂薄餅在中國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中並非一帆風順。1997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起,達美樂因為本土化程度較低,發展緩慢。至2017年,達勢股份拿下達美樂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的獨家特許經營權,換上在麥當勞任職多年的CEO王怡和一批土著高管,進行過一系列本土化改造後,達美樂迎來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期。

 

上海的達美樂比薩外賣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達美樂已在中國大陸 39 個城市經營 1,008 家門店。在達美樂全球超21,000家門店的首30日銷售排行榜中,達美樂中國門店在前30名中佔據28個席位。達美樂計劃在 2025 和 2026 年每年新開約 300 至 350 家門店。

達美樂在中國的成功,莫過於積極適應本土環境的轉型舉措,外賣佔比從95%下降到當前的46.4%,使得客單價從百元左右降至83.6元,日均訂單量從2019年的128單增長至162單,門店經營利潤率也從4.1%升到上半年的14.5%。

 

與此同時,公司不斷為消費者提供如 「接二連三」(每周二和周三比薩七折優惠)和「買一送一」等優惠,增強了消費者與品牌的互動,有效地提升品牌黏性,贏得中國市場消費者的青睞。

 

該公司是美國以外最大的達美樂特許經營商,持有該品牌在澳洲、新西蘭、法國、荷蘭、日本、德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特許經營權,全球運營超過3800間門店。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致境內投資者 虛擬貨幣投資的風險提示與實用建議

                                                                                                                     一方

 

在 2024 年 12 月 5 日這個值得關注的日子裏,比特幣價格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一舉突破了 10 萬美元的大關,創下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新高,瞬間成為了全球金融市場的璀璨明星,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回顧 2024 年這一整年,比特幣的價格走勢可謂一路高歌猛進,累計上漲幅度已經接近 140%,這一漲幅讓眾多投資者瞠目結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 2024 年 11 月初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勝利之後,比特幣價格更是如同坐上了火箭,僅僅用時一個月,就從 6.8 萬美元一路飆升至 10 萬美元,如此迅猛的漲勢,不僅讓投資者們心跳加速,也讓整個金融市場為之沸騰。與此同時,直接投資於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美國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月度資金流入量更是創下了前所未有的紀錄,這一現象無疑進一步刺激了投資者們的神經,使得很多國內投資者也開始蠢蠢欲動,對投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市場躍躍欲試。然而,在這看似充滿機遇的虛擬貨幣市場背後,卻隱藏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國內投資者而言,更需要謹慎對待。

我國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管歷程及態度

一、2013 年監管初現

早在 2013 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就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可能帶來的風險,聯合發布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在當時,虛擬貨幣作為一種新興事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和興趣,但也對我國的金融秩序和人民幣的法定貨幣地位構成了潛在威脅。這份通知的發布,旨在保障人民幣作為我國法定貨幣的權威性和穩定性,防止虛擬貨幣對正常的貨幣流通和金融秩序造成幹擾。它明確指出,比特幣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為我國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管奠定了基礎。

二、2017 年監管加強

到了 2017 年,國內虛擬貨幣市場出現了新的變化,發行代幣的情況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這些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缺乏有效的監管和規範,嚴重擾亂了我國的經濟金融秩序,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風險。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迅速行動,發布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這份公告進一步強化了對虛擬貨幣市場的監管力度,明確將代幣發行融資定性為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立即停止,同時防範金融市場風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金融穩定。

三、2021 年監管深化

2021 年,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活動再次呈現出活躍的態勢,市場亂象叢生,風險不斷積聚。為了有效遏製這一趨勢,中國人民銀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外匯局等十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防範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這一通知的發布,標誌著我國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管進入了一個更加全面、深入和嚴格的階段。通知從多個方面對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進行了防範和處置,進一步明確了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的非法性,以及參與虛擬貨幣投資交易活動所面臨的法律風險等重要內容,為維護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安全提供了更加堅實的製度保障。

2021 年通知明確的關鍵要點

(一)虛擬貨幣法律地位的明確界定

比特幣、以太幣、泰達幣等虛擬貨幣,具有非貨幣當局發行、使用加密技術及分布式賬戶或類似技術、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等主要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與法定貨幣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具有法償性,即不能像法定貨幣那樣在市場上被廣泛接受和用於清償債務等貨幣職能。因此,它們不應且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這一明確界定,從法律層面上否定了虛擬貨幣的貨幣屬性,為投資者正確認識虛擬貨幣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監管部門依法監管提供了法律支撐。

(二)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的非法性認定

開展法定貨幣與虛擬貨幣兌換業務、虛擬貨幣之間的兌換業務、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虛擬貨幣、為虛擬貨幣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價服務、代幣發行融資以及虛擬貨幣衍生品交易等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均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擅自公開發行證券、非法經營期貨業務、非法集資等一系列非法金融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嚴重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損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還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對於這些活動,我國一律嚴格禁止,並且堅決依法取締。對於那些開展相關非法金融活動構成犯罪的主體,無論是法人、非法人組織還是自然人,都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絕不姑息。這一嚴厲的監管措施,彰顯了我國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和投資者利益的堅定決心。

(三)境外虛擬貨幣交易所服務的非法性及責任追究

境外虛擬貨幣交易所通過互聯網向我國境內居民提供服務,同樣屬於非法金融活動。這是因為,無論這些境外交易所是否在其所在國家或地區合法運營,只要它們向我國境內居民提供服務,就會對我國的金融秩序和投資者權益造成影響。對於相關境外虛擬貨幣交易所的境內工作人員,以及明知或應知其從事虛擬貨幣相關業務,仍為其提供營銷宣傳、支付結算、技術支持等服務的法人、非法人組織和自然人,我國將依法追究有關責任。這一規定,有效切斷了境外虛擬貨幣交易所在我國境內的業務鏈條,防止了境外風險向境內的傳導,維護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獨立性和穩定性。

(四)參與虛擬貨幣投資交易活動的法律風險提示

任何法人、非法人組織和自然人投資虛擬貨幣及相關衍生品,都存在著諸多法律風險。首先,從民事法律角度來看,如果相關投資行為違背了公序良俗,那麽這些民事法律行為將被認定為無效,由此引發的損失將由投資者自行承擔。這意味著投資者在參與虛擬貨幣投資交易時,不僅要考慮經濟利益,還要充分考慮其行為的合法性和合規性,否則將面臨血本無歸的風險。其次,從金融監管角度來看,參與虛擬貨幣投資交易活動如果涉嫌破壞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那麽相關部門將依法進行查處。這表明,投資者的行為一旦觸及法律紅線,將面臨法律的制裁,不僅可能遭受經濟損失,還可能承擔刑事責任,對個人和家庭造成嚴重的影響。

國內投資者面臨的實際風險與建議

從我國這些年來的監管態度和相關規定不難發現,目前我國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態度是十分謹慎和嚴格的。在國內,有關虛擬貨幣的交易平台可能涉嫌違法,已經被明令禁止運營。而境外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雖然在其所在國家或地區可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原則上也不能向中國境內投資者提供交易服務。在實踐中,境外持牌的合規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通常也會遵守中國監管的要求,對來自於中國境內的投資者采取非常審慎的態度,甚至直接禁止中國境內投資者開戶和交易。然而,仍然有一些境內投資者抱著僥幸心理,冒險在境外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進行操作購買。但這種行為會使他們面臨一系列嚴峻的法律風險和實際問題。

例如,在外匯管制方面,我國《個人外匯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明確指出,個人便利化額度購匯不得用於境外投資等尚未開放的資本項目。這就意味著,如果投資者使用個人外匯額度購買虛擬貨幣,就已經違反了外匯管理規定。而且,即使投資者在境外成功購買了虛擬貨幣,當他們想要將境外虛擬貨幣變現並匯回到境內時,也將會受到外匯管製的嚴格限制,無法順利將資金轉回國內。更嚴重的是,如果投資者試圖直接利用虛擬貨幣繞過外匯監管完成跨境資金轉移,這種行為甚至有可能構成非法買賣外匯、逃匯、洗錢等犯罪活動,將面臨法律的嚴厲制裁。

此外,海外虛擬貨幣交易平台本身也存在諸多風險。這些平台可能會存在詐騙行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虛擬貨幣交易的匿名性和複雜性,設置各種陷阱騙取投資者的資金。同時,網絡黑客攻擊風險也不容忽視,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往往是黑客攻擊的目標,一旦平台遭受攻擊,投資者的虛擬貨幣資產可能會被盜取,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虛擬貨幣的密鑰是投資者資產的重要保障,如果密鑰管理不善,可能會面臨嚴重的安全風險,導致投資者無法正常訪問和管理自己的資產。

綜上所述,中國投資者在面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投資熱潮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認識到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投資者需要嚴格遵守中國的監管規定,不要被虛擬貨幣市場的高收益表象所迷惑,謹慎對待虛擬貨幣的投資風險,避免因盲目投資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和法律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