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裁員 外媒:ESG 女高管職位被砍
一方
在全球金融行業格局持續調整的大背景下,匯豐銀行的裁員行動正以一種令人咋舌的態勢推進。進入 2025 年 3 月,匯豐今年以來的裁員節奏緊湊,幾乎未曾停歇。而近期一則消息更是引發軒然大波:外媒爆料聲稱,匯豐此次裁員手段頗為 「潑辣」,竟將一位正處於產假中的女高管職位直接砍掉,無疑成為間接裁員的典型案例。
被裁撤職位的高管 Farnam Bidgoli,在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領域堪稱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她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擁有國際關係學士學位,之後又在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深造,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自 2017 年 8 月投身匯豐銀行以來,她一路深耕,擔任過多個關鍵職務,如匯豐銀行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可持續債券負責人等,目前則是匯豐銀行董事總經理、全球 ESG 解決方案的掌舵人。
對於匯豐銀行變相裁員的舉動,輿論場上觀點各異。有人驚嘆於其手段的強硬,認為如此直接的操作在企業人事變動中實屬少見;但也有網友從行業發展角度分析,覺得這或許是匯豐擠泡沫、回歸金融本質的表現。甚至有人直言,匯豐設立的 ESG 相關崗位過於「虛浮」,調侃稱在實際工作中,ESG 除了一些諸如撤掉打印機、調整空調設置這類表面動作外,似乎難見顯著成效。
事實上,自 2025 年春節以來,匯豐的這波裁員行動就已吸引全網的目光。回溯到 1 月 29 日,《金石雜談》曾報道,匯豐銀行在蛇年伊始便開啟裁員大幕,且涉及的人員基本集中在投行部門。當時市場傳言今次裁員規模達數百人之多。報道還指出,匯豐計劃關閉其在歐洲、英國和美洲的公司顧問和投資銀行業務,不過會保留在香港和迪拜的全部投行業務,部分銀行家被允許遷往這些地區繼續工作。
緊接著在 2 月 14 日,外媒再度傳出重磅消息,匯豐將在投資銀行部門啟動新一輪裁員,且這一輪裁員將率先從亞洲地區拉開帷幕,並最終波及全球員工。盡管當時受影響員工的具體數量尚未明確,但據透露,市場部門已率先進行裁員,而整個投行部門有更廣泛的裁員計劃,早在 2 月 17 日便已箭在弦上。消息人士還稱,今輪裁員將持續數周至數月,主要目的是消除重覆工作流程、簡化營運體系。就在 2 月 17 日,《金石雜談》在社區平台曝光一份 「死亡名單」,多位董事總經理以及副總裁級、高級別分析師紛紛 「中槍」。另有媒體爆料,匯豐控股計劃在香港裁減近 40 名投資銀行家,其中不乏 4 名董事總經理。
匯豐的裁員並非始於今日。早在 2020 年,時任匯豐控股首席執行官祈耀年就曾發內部郵件,宣布計劃在三年時間內將員工從 23.5 萬人裁減至近 20 萬人,意味全球範圍內將裁員 3.5 萬人,雖然最終任期內實際裁員數千人,但已彰顯出其大規模精簡人員的決心。
步入 2024 年,匯豐控股更是開啟了大刀闊斧的精簡計劃與架構重組。2024 年 9 月,艾橋智接替祈耀年擔任行政總裁,有報道稱,艾橋智考慮效仿競爭對手渣打、花旗,壓減中層管理層級。據知情人士透露,作為討論內容的一部分,匯豐可能削減全球各地的國家負責人數量,並且艾橋智上任後,對向他匯報工作的高層和職位也進行了相應調整。10 月底,匯豐明確表示 2025 年簡化架構後,高層職位數量將會減少,集團行政決策機構也從 18 人組成的集團行政委員會改為 12 人的集團營運委員會。在此期間,匯豐中東、北非及土耳其地區行政總裁穆兆景和匯豐歐洲行政總裁鮑康年為尋求個人發展,於 2024 年底離任;集團傳訊及品牌總監 Steve John 在效力 5 年後也決定離職;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行政總裁高國揚,則轉任重點客戶群組主管。
到了 11 月中旬,匯豐被曝採取競爭上崗計劃,要求數百名經理重新申請公司新成立的企業及機構理財部門職位。知情人士稱,面試工作當時已在進行中,主要是讓來自商業銀行部門以及環球銀行和市場部門的高級職員,競爭合並後的 CIB 部門職位。隨著這一流程的推進,匯豐在未來數周內開始解僱數百名董事總經理和其他高級銀行家。12 月,匯豐控股新成立的全球批發銀行業務主管 Michael Roberts 表示,匯豐計劃 「非常迅速」 地完成正在進行的重組,並可能在未來幾周內宣布第一輪裁員。彭博報道指出,今次裁員將集中在高層職位。另據 efc 報道,HSBC 為削減 30 億美元成本,計劃裁掉 40% 以上的高級管理層,其中包括讓一些高管重新申請自己原本的職位。此次裁員波及範圍極廣,將覆蓋整個管理層,涉及約 175 名高管,預計至少有 70 人可能被迫離開。
從匯豐對 ESG 女高管的裁員,到一系列大規模裁員動作,背後反映出其戰略調整的迫切需求。而從行業層面來看,ESG 在銀行業的發展未來充滿變數。一方面,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不斷提升,ESG 理念在金融領域的滲透將持續深入。從政策導向而言,各國政府紛紛出台相關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踐行 ESG 理念,加大對綠色金融、社會責任等領域的投入。例如,中國在 2024 年發布多項政策推動上市公司 ESG 信息披露,提升企業在環境、社會等方面的責任意識,這將促使銀行業在 ESG 業務上不斷探索創新,開發更多與綠色產業、普惠金融相關的產品與服務。
但另一方面,像匯豐此次對 ESG 崗位的裁撤,也突顯出銀行業在發展 ESG 業務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ESG 業務短期內難以看到顯著的經濟效益回報,投入產出比失衡,這對於追求盈利的銀行來說是巨大挑戰。並且,當前 ESG 標準在全球尚未統一,不同地區、不同機構的理解和執行存在差異,導致銀行在開展 ESG 業務時面臨標準不清晰、操作難度大等問題。不過,長遠來看,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對可持續發展認知的深化,ESG 有望在銀行業發揮更大價值,成為推動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只是在前行道路上,仍需克服諸多障礙,經歷一段充滿不確定性的探索期 。
(文章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