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動車品牌小鵬汽車(09868)周五(21日)宣布將在香港建超快充電樁,也是首個在香港自建超充樁的內地企業。

 

 

為加快拓展香港市場,小鵬汽車 旗下灣仔合和中心的旗艦店周五(21日)正式開幕,佔地逾1.15萬平方呎,除了展示右軚版7座MPV X9,公司同時宣布將推出其充電功率高達360kW的超快充樁。

 

小鵬汽車將通過和馬來西亞汽車經銷商森那美(Sime Darby)合作鋪設充電網絡,在香港的首座充電站位置定於香港灣仔會展廣場。

 

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宏地表示,小鵬超快充電樁功率可達360KW,將遠高於特斯拉在香港的充電樁。特斯拉官網顯示,在香港部署的超充站最高充電功率為250kW。顧宏地後補充道,小鵬目前還計劃將自建充電網絡擴展至東南亞。

 

小鵬汽車去年4月起正式宣布進軍香港市場,宣布與森那美汽車集團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授權森那美汽車集團為小鵬汽車香港市場官方代理商,負責小鵬汽車的新車銷售及售後服務。

 

目前,小鵬汽車計劃在香港打造新車交付和服務、自建補能網絡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等全體系業務。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曾表示,小鵬將加快步伐,把自動駕駛技術引入香港。

 

小鵬汽車認為,香港不僅是自動駕駛技術出海的試驗場,也是其進軍國際電動車市場的重要跳板。

 

據悉,小鵬汽車在香港的遙控泊車功能已於2月28日通過直播率先展示,車主可通過App遙控車輛泊入停車位,解決香港車位狹窄的痛點。

 

「我最期待的是,小鵬的自動駕駛能否率先在香港落地,成為我們在中國內地以外第一個正式推廣的市場。」何小鵬早前表示。

 

小鵬目前已進軍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標是在2025年底前擴展至60多個市場。何小鵬表示,到2033年,小鵬預計海外市場銷量將佔總銷量的一半。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花旗銀行投資策略及環球財富策劃部的主管廖家豪表示,美國聯邦儲備局上調核心通脹預測,以及下調經濟增長預測,同時維持今年內減息兩次的預測,加上主席鮑威爾亦表示,美國政府的關稅措施對通脹的影響只會屬暫時性,認為是較為鴿派。

廖家豪今日(22日)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表示,如果就業市場再度惡化,今年減息次數有機會增加至五次亦不意外,但香港減息幅度就未必會很大,可能只會減息一次0.25厘,最優惠利率減至五厘水平,目前對樓市的前景看法比較謹慎,預計全年樓價會跌約3%。

對於日本央行最新議息會議維持利率不變,他表示,日本可能會在六月及十二月加息,每次加0.25厘,令到利率升至一厘,與其他主要央行背道而馳,所以看好日圓匯價走勢,估計每次日圓兌美元回落至150日圓水平時就可以吸納。


市場不確定性激增  比特幣暴跌

一方

 

在全球經濟格局風雲變幻的當下,金融市場正經歷著劇烈的震蕩。隨著貿易戰的硝煙不斷彌漫,以及美國成立加密貨幣儲備計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陡然升高,投資者們紛紛陷入恐慌,避險情緒迅速蔓延。在這背景下,曾經在加密貨幣領域風光無限的比特幣,價格猶如斷了線的風箏,今日出現了近 10% 的暴跌,令整個市場為之側目。

此前,當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談及成立加密貨幣儲備這一消息時,比特幣以及類似的數字資產價格一度呈現出大幅上漲的態勢,投資者們似乎看到新的財富機遇,紛紛湧入市場,推動加密貨幣價格一路飆升。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對於這一計劃能否真正落地並順利實施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疑慮。這種不確定性猶如一顆定時炸彈,在市場中逐漸引爆,導致加密貨幣價格迅速反轉,出現了大幅回跌的局面。

財經新聞網站 Forexlive 經理巴頓(Adam Button)對此現象進行了深入解讀,他表示:「當前市場中,所有資產都面臨著被拋售的壓力,加密貨幣投資者們也在積極進行去風險操作。」 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們為規避潛在風險,紛紛選擇撤離,使得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價格,承受巨大下行壓力。

今日稍晚些時候,比特幣價格跌幅進一步擴大,下跌幅度達到了 9.47%,每枚價格降至 8 萬 5321.69 美元。作為加密貨幣領域中當之無愧的 「巨無霸」,比特幣的總市值超過 1 萬億美元,其價格的大幅波動,無疑對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比特幣價格暴跌的帶動下,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坊(Ether)也未能獨善其身,價格跌幅超過了 15%。而瑞波幣(XRP)、艾達幣(ADA)和索拉納幣(SOL)等其他主要加密貨幣的價格表現則更糟糕,均出現了近 20% 的暴跌。加密貨幣價格集體跳水,讓整個加密貨幣市場陷入一片恐慌。

除美國成立加密貨幣儲備計劃的不確定性因素外,特朗普確認對墨西哥和加拿大輸入美國的所有商品加徵 25% 關稅的舉措,也成為影響加密貨幣價格的重要因素。墨西哥和加拿大作為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在面對美國的這一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時,迅速做出回應,明確表示將採取報復措施。貿易戰的升級,使全球經濟前景變得更撲朔迷離,投資者們的信心受到極大的打擊。加密貨幣市場作為一個高度敏感的市場,自然也難以逃脫影響,價格出現大幅下跌。

巴頓進一步分析指出,對於這場貿易戰的擔憂,以及市場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憂慮,使得當前的經濟形勢變得更加複雜。許多經濟學家和市場分析師都預期,美國在第一季的經濟增長將會走弱,投資者們的避險情緒愈發強烈,紛紛選擇拋售手中的風險資產,轉而尋求更為安全的投資渠道。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新興的、風險相對較高的投資品種,自然成為了投資者們拋售的對象。

綜上所述,貿易戰的升級以及美國成立加密貨幣儲備計劃的不確定性,共同導致了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價格的暴跌。在未來,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相關政策的變化,加密貨幣市場能否走出當前的困境,重拾上漲的動力,仍然充滿了未知數,市場各方都在密切關注著這一領域的動態。


美國聯邦儲備局議息維持利率不變後,香港特區三大發鈔銀行維持最優惠利率5.25厘。

香港金融管理局今日(20日)表示,觀乎近期各種經濟數據的變化以及市場預期的波動,未來減息步伐仍有較大變數,取決於美國通脹和就業數據走勢,以及美國政府財政和經濟貿易政策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香港方面,金管局指金融及貨幣市場運作維持暢順,市場流動性平穩,港元匯率穩定。港元拆息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整體上趨近美元息率,較短期限的拆息同時受本地市場港元資金供求影響,例如季節性因素及資本市場活動等。

金管局稱,香港利率於可見的一段時間內仍可能會處於較高水平,美國未來減息的幅度和步伐存在頗大的不確定性,市民在作出置業、按揭或其他借貸決定時,應繼續小心考慮及管理利率風險。金管局會繼續密切監察市場變化,維持貨幣及金融穩定。


港股三大指數今日(18日)集體走強,截至午間半日市,恒生指數升1.8%,恒生國企指數升2%,恒生科技指數升2.77%。

 

 

大型科技股集體走高助力大市上揚,百度抽升近一成,阿里巴巴升近5%,快手、京東升近4%,小米、騰訊升超2%;汽車股拉升,蔚來急升超過16%,理想汽車升7.6%,比亞迪股份盤中創歷史新高;生物醫藥股表現活躍,藥明系個股漲幅靠前,藥明康德大漲近12%。

 

相關ETF方面,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香港科技ETF(159747)升超3%,恒生指數ETF(513600)、H股ETF(159954)雙雙升超1%。

 

消息面上,中概股整體大漲,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漲4.03%,收於2022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百度漲9%,阿里巴巴、京東均漲超4.5%,小鵬汽車漲3.5%。

 

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研究院聯席院長張憶東近日表示,當前中國牛市剛剛找到「AI科技突破以及機器人等領域進展」的行情主心骨,剛剛步入行情主升浪,該階段因為海外風險而導致獲利回吐式調整,有利於牛市行情中期持續性。一季度港股仍然處於較為有利的環境中,建議投資者利用短期震蕩形成的「黃金坑」,具有逆向思維的投資者可以抓住機會,逢低買入當前的以AI為代表的新核心資產。

 

張憶東指出,以互聯網龍頭為代表的民企科技企業,隨著AI科技突破,成長性恢復向上彈性,估值體系也應該回歸科技成長股。後續互聯網龍頭可能會分化,積極擁抱AI的企業,有望加大科研相關資本開支,並通過AI實現降本增效,那麽,隨著增長潛力的上升,有望從當前堪比價值股或消費股的估值水平,恢復到科技成長股的估值體系。

 

相關產品有香港科技ETF(159747),南方恒生科技指數發起(QDII)(A類:020988;C類:020989)。據了解,香港科技ETF跟蹤的指數,是市場上唯一同時覆蓋騰訊、阿里、小米、京東等十大科技股的指數,且權重佔比超過七成。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長和及長實今個星期四將舉行董事會會議,批准公司及附屬公司截至去年底止的年度業績及發布,及考慮建議派付末期股息。長和及長實回覆傳媒查詢時表示,不會舉行全年業績記者會及分析員會議。

長江和記公司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一事備受矚目,有媒體近日連發多篇文章,引發社會強烈反響,海內外媒體轉載引述,成為熱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早(18日)出席行政會議前回應,指社會就事件有很多議論,反映社會對事件關切,值得重視;任何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特區政府會依法依規處理。他又指特區政府反對在國際經貿關係中使用脅迫或者施壓手段;亦希望外國政府為企業,包括香港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的環境。

長和及長實兩間公司近年均有舉辦全年業績網上記者會,回應提問。

國務院港澳辦網站上周轉載有關長江和記實業(長和)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的香港報章評論,引述有網民批評交易「唯利是圖」、「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評論中形容有關情緒完全可以理解,稱有關企業當三思。


香港金融管理局資料顯示,香港銀行昨天(17日)向金管局貼現窗借取20億港元隔夜流動性 ,令到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今日回落至447億2千萬港元。


特朗普對華關稅大幅攀升

市場預警:或仍有更大衝擊

一方

 

當前,全球經濟局勢本就波譎雲詭,美國方面又傳來重磅消息,給中美貿易關係乃至全球經濟復蘇前景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市場分析師紛紛發出警告,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針對中國的最新一輪關稅舉措,或許僅僅只是中美貿易戰再度升級的開端,而對於本就經濟疲軟的中國而言,想要為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保護屏障,變得愈發艱難。

就在 3 日,特朗普簽署命令,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全面再加徵 10% 的關稅。這一舉措堪稱重磅炸彈,瞬間將中國銷往美國商品的平均關稅提高至約 33%。如此大幅度的關稅提升,猶如一記重拳,重重地打在了中美貿易往來的通道之上。野村證券(Nomura)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在深入分析後指出:「特朗普此次對中國加徵關稅的幅度,幾乎達到了他首個總統任期的 2 倍之多。」 這一數據對比,清晰地展現出此次關稅調整的嚴峻程度。

作為全球聞名的出口大國,中國在經歷了疫情衝擊後,經濟復蘇的步伐並未如預期般強勁有力。國內經濟的增長態勢仍需持續發力,而此時特朗普再度掀起的貿易戰,無疑讓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和艱難。即將於 5 日至 11 日舉行的中國第 14 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無疑將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在此次會議中,中國官員們將圍繞如何提振當前疲軟的經濟,以及怎樣有效應對美國關稅舉措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入討論。這不僅關係到中國經濟在短期內的穩定運行,更關乎中國經濟未來的長期發展走向。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黃梓純(Zichun Huang)對當前形勢進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中國首季經濟增長已然面臨放緩風險,更為嚴峻的是,美國此次加徵關稅所帶來的衝擊尚未真正全面顯現。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中國領導人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推出超乎市場預期的經濟振興措施,否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或許將難以避免。這一分析,無疑給中國經濟發展敲響了警鐘。

盡管特朗普此次對中國祭出的兩輪 10% 關稅,與他在競選期間揚言要大幅加徵的 60% 關稅相比,看似還有一定差距。部分市場人士因此將此解讀為華府在處理與北京緊張關係時,較預期更為溫和。然而,專家們卻有著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從長遠來看,中國仍極有可能是特朗普政府未來幾年在經濟和地緣政治領域的首要競爭對手。雖然近幾周來,由於美國國內一系列問題的集中爆發,以及俄烏戰爭局勢出現重大變化,使得這一點在短期內表現得並不那麽明顯。但凱投宏觀分析師馬修斯(Thomas Mathews)明確指出:「特朗普近期雖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與中國就貿易達成新『交易』的意願,但從整體形勢來看,中國顯然依舊是他重點鎖定的目標。對於中國市場的投資人而言,關稅、出口管制、投資限制等一系列美方措施,仍是高懸在頭頂的重大下行風險。」

與此同時,觀察人士普遍預期,面對美國方面不斷升級的關稅舉措,中國當局必然會採取更強硬的反製措施。事實上,早在上個月,北京就已經對華府的相關貿易動作採取了報復性措施,向美國煤炭和液化天然氣徵收 15% 的關稅。而今日,面對特朗普新簽署的關稅命令,北京當局迅速做出回應,嚴厲譴責華府的最新關稅動作,並誓言將採取進一步的報復措施,以 「堅決捍衛自身的權利和利益」。中美之間你來我往的貿易舉措,無疑讓全球經濟市場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未來,中美貿易關係究竟將走向何方,全球經濟又將如何在這場貿易博弈中尋求平衡與發展,各方都在拭目以待。

 

 


國泰君安(2611)周日(16日)公布,國泰君安及海通證券H股換股已於3月14日完成,公司易名為「國泰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由海通證券H股股東持有的34.1億股海通證券H股已按換股比例被交換為21.1億股國泰君安H股。連同擬議合併前已發行的13.9億股國泰君安H股,佔存續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19.89%。

 

 

國泰君安相關公告顯示,合併重組相關股份發行已全部完成,換股新增的59.86億股A股、21.14億股H股將於明日(17日)分別在上交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流通。募集配套資金發行的6.26億股A股則有60個月限售期,目前不上市流通。3月17日上市流通新增股份的股票簡稱仍為國泰君安,在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等程序完成後,將根據新公司名稱相應變更股票簡稱。

公告續指,明日(17日)根據換股而發行的國泰君安H股開始在港交所交易。國泰君安及海通合併後,新名稱定為「國泰海通」。

今次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經合併後擬變更公司名稱,已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預核準,尚待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擬變更證券簡稱尚需經上海證券交易所、香港聯合交易所審核。

作為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首宗頭部券商合併重組,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後的公司名稱一直廣受關注,網上早前的多種揣測,包括「國君海通」、「國泰君安海通」等等。

公告又指交割已於3月14日進行,存續公司將承繼及承接海通證券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合同、資質及其他一切權利與義務。海通證券的法人資格將於隨後註銷。

公告亦顯示,國泰君安董事會已審議通過公司第七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提名,候選人中,朱健、李俊傑、聶小剛為公司執行董事。

另有8名候選人為持有公司3%及以上股權的股東提名,其中,周傑等5名候選人由股東上海國際集團推薦,哈爾曼由股東上海國盛集團推薦,孫明輝由股東深圳市投資控股公司推薦,陳一江由股東新華人壽保險公司推薦。後續,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董事將與職工董事共同組成新一屆董事會。

另據了解,合併後新公司黨委成立,朱健擔任黨委書記、李俊傑擔任黨委副書記。李軍調任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擔任黨委副書記,待監管批復後,或將出任中保投總裁。

按黨內任職情況,朱健、李俊傑預計將擔任合並後公司董事長、總裁,不過有關職務尚待履行治理程序。另有消息稱,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其他領導班子成員除到齡原因外,預計均將留任。

業內人士分析,合併後公司班子配置,最大程度融合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原有班底,將有利文化傳承、隊伍穩定、整合融合,更快釋放「1+1>2」協同效應。

國泰君安業務官方微博同日晚間,披露了部分業務安排情況。

國泰君安亦披露了兩間公司關於實施客戶及業務遷移合併的聯合公告,針對吸收合並交割後客戶服務及後續業務合併推進作出安排:

一是海通證券客戶及業務將遷移並入合拼後公司。海通證券客戶將轉為合併後公司客戶,由合併後公司提供相關服務,各項主要業務與服務均正常開展。海通證券客戶遷移並入合併後公司後,客戶權益、委托方式、資金轉賬等均保持不變。

二是適時解決同業競爭問題,解決方案實施前,子公司業務與服務均正常開展。自吸收合併交割日起,海通證券所持子公司股權歸屬於合併後公司,合併後公司將適時解決吸收合併後子公司間存在的同業競爭等問題,穩妥有序完成整合工作,在解決方案實施前,各子公司業務與服務均正常開展。

三是海通證券客服熱線將變更調整。自2025年4月7日起,海通證券投資者客戶服務熱線由95553統一為合併後公司客戶服務熱線95521。海通證券原95553客戶服務熱線將適時下線,具體下線時間將另行通知公告。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特朗普關稅施壓   台灣「矽盾」面臨瓦解危機

一方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中,中國台灣憑借其強大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佔據著關鍵地位,而 「矽盾」 這概念,更是形象地突顯了半導體產業對於台灣經濟安全及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然而,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則晶片關稅威脅,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台灣半導體產業乃至整個台灣經濟領域掀起了驚濤駭浪,深刻衝擊著台灣在此關鍵產業維持全球領銜地位的努力,同時也對台灣與重要支持者華府的關係產生了微妙而深遠的影響。

香港城市大學國際貿易專家夏竹立(Julien Chaisse)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台灣的經濟安全高度仰賴其在半導體製造業的領導地位,長期以來,台灣一直極具戰略性地運用這一優勢,穩固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說,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經濟的核心支柱,是其在全球經濟舞台上立足的關鍵資本。從全球範圍來看,台灣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先進,產能龐大,眾多國際知名科技企業都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品。而如今,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卻讓這一原本穩固的戰略態勢變得複雜棘手起來。夏竹立進一步強調:「我認為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關稅威脅使這一戰略實施變得更加艱難復雜。例如,台灣很可能面臨來自各方的妥協壓力。」 這種壓力不僅來自美國,還可能波及到與台灣有半導體產業合作的其他國家和地區。

台北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 執行副總林偉智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提到,特朗普的施壓很可能會加快台灣晶片製造向美國轉移的進程。但值得註意的是,建造新的廠房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從土地購置、廠房建設到設備安裝調試,再到人員培訓與正式投產,這一系列流程下來,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在這期間,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僅要面臨巨大的資金投入壓力,還要應對產能布局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

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將更多生產基地移出台灣的要求。在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版圖中,台積電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先進的製程工藝和龐大的產能,為全球眾多科技企業提供了關鍵的晶片支持。然而,如今卻陷入了兩難困境。一方面,若不順應美國的要求,可能面臨高額關稅的衝擊,導致產品成本大幅上升,進而削弱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若過度將生產轉移至美國,又會引發島內的擔憂。因為一旦台企在海外建造過多工廠,台灣本土的半導體產業將面臨空心化風險,所謂的 「矽盾」 保護也將隨之減弱甚至消失。科技研究公司 TechInsights 高階研究員赫奇森(Dan Hutcheson)在接受法新社訪問時直言:「他們的處境相當棘手。將一些製造業移(至美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台灣)利益,但絕不能把所有都移出去。因為一旦如此,他們便失去了自身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獨特重要性。」

面對特朗普關稅威脅帶來的潛在衝擊,台灣當局目前仍處於謹慎衡量階段。同時,台灣當局表示會對受影響的產業給予支持。然而,具體的支持措施和力度尚未明確,這也讓眾多半導體企業感到忐忑不安。另外,一項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在於,此次關稅政策的適用範圍尚不清晰。關稅究竟是只適用於直接出口至美國的晶片,還是也涵蓋置於成品內的晶片,這一不確定性給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官方資料顯示,台灣去年 1,650 億美元的晶片出口中,僅有一小部分是直接銷往美國;絕大部分是運往其他國家,被置入電子產品後再出口。如果關稅政策涵蓋成品內的晶片,那麽台灣半導體產業受到的衝擊將遠超想象。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創新政策專家克林格勒-維德拉(Robyn Klingler-Vidra)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25% 關稅的影響不容小覷,但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她也同時發出警告,關稅 「可能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而非僅僅局限於抑制台灣對美直接出口」。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產業鏈上下遊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特朗普的晶片關稅威脅,不僅是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挑戰,更是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穩定性的一次嚴峻考驗。台灣半導體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將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應對這一複雜多變的局勢,尋找新的發展機遇與應對策略,以維護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