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施壓   台灣「矽盾」面臨瓦解危機

一方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中,中國台灣憑借其強大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佔據著關鍵地位,而 「矽盾」 這概念,更是形象地突顯了半導體產業對於台灣經濟安全及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然而,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則晶片關稅威脅,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台灣半導體產業乃至整個台灣經濟領域掀起了驚濤駭浪,深刻衝擊著台灣在此關鍵產業維持全球領銜地位的努力,同時也對台灣與重要支持者華府的關係產生了微妙而深遠的影響。

香港城市大學國際貿易專家夏竹立(Julien Chaisse)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台灣的經濟安全高度仰賴其在半導體製造業的領導地位,長期以來,台灣一直極具戰略性地運用這一優勢,穩固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說,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經濟的核心支柱,是其在全球經濟舞台上立足的關鍵資本。從全球範圍來看,台灣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先進,產能龐大,眾多國際知名科技企業都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品。而如今,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卻讓這一原本穩固的戰略態勢變得複雜棘手起來。夏竹立進一步強調:「我認為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關稅威脅使這一戰略實施變得更加艱難復雜。例如,台灣很可能面臨來自各方的妥協壓力。」 這種壓力不僅來自美國,還可能波及到與台灣有半導體產業合作的其他國家和地區。

台北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 執行副總林偉智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提到,特朗普的施壓很可能會加快台灣晶片製造向美國轉移的進程。但值得註意的是,建造新的廠房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從土地購置、廠房建設到設備安裝調試,再到人員培訓與正式投產,這一系列流程下來,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在這期間,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僅要面臨巨大的資金投入壓力,還要應對產能布局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

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將更多生產基地移出台灣的要求。在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版圖中,台積電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先進的製程工藝和龐大的產能,為全球眾多科技企業提供了關鍵的晶片支持。然而,如今卻陷入了兩難困境。一方面,若不順應美國的要求,可能面臨高額關稅的衝擊,導致產品成本大幅上升,進而削弱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若過度將生產轉移至美國,又會引發島內的擔憂。因為一旦台企在海外建造過多工廠,台灣本土的半導體產業將面臨空心化風險,所謂的 「矽盾」 保護也將隨之減弱甚至消失。科技研究公司 TechInsights 高階研究員赫奇森(Dan Hutcheson)在接受法新社訪問時直言:「他們的處境相當棘手。將一些製造業移(至美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台灣)利益,但絕不能把所有都移出去。因為一旦如此,他們便失去了自身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獨特重要性。」

面對特朗普關稅威脅帶來的潛在衝擊,台灣當局目前仍處於謹慎衡量階段。同時,台灣當局表示會對受影響的產業給予支持。然而,具體的支持措施和力度尚未明確,這也讓眾多半導體企業感到忐忑不安。另外,一項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在於,此次關稅政策的適用範圍尚不清晰。關稅究竟是只適用於直接出口至美國的晶片,還是也涵蓋置於成品內的晶片,這一不確定性給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官方資料顯示,台灣去年 1,650 億美元的晶片出口中,僅有一小部分是直接銷往美國;絕大部分是運往其他國家,被置入電子產品後再出口。如果關稅政策涵蓋成品內的晶片,那麽台灣半導體產業受到的衝擊將遠超想象。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創新政策專家克林格勒-維德拉(Robyn Klingler-Vidra)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25% 關稅的影響不容小覷,但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她也同時發出警告,關稅 「可能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而非僅僅局限於抑制台灣對美直接出口」。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產業鏈上下遊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特朗普的晶片關稅威脅,不僅是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挑戰,更是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穩定性的一次嚴峻考驗。台灣半導體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將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應對這一複雜多變的局勢,尋找新的發展機遇與應對策略,以維護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經濟安全。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