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今日(26日)11時13分59秒由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神舟十七號」其後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三名太空人狀態良好。

今次神州十七號任務主要目的為:完成與神舟十六號乘組在軌輪換,駐留約6個月;進行太空科學與應用載重在軌實(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載重出艙,進行艙外載重安裝及太空站維修維修等工作;持續評估太空站組合體功能性能,取得累積太空站運作的寶貴數據和經驗;考核地面支援中心執行太空站運作管理任務的協調性、匹配性,進一步提升太空站運作效率與故障處置能力。

執行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的乘組由湯洪波、唐勝傑、江新林3名航天員組成,湯洪波擔任指令長。乘組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員和2名第三批航天員,是太空站建造任務啟動以來,平均年齡最小的航天員乘組,也是首次由第二批航天員帶領第三批新航天員執行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湯洪波將成為中國首位兩度造訪太空站的航天員,2021年6月17日,湯洪波與劉伯明和聶海勝搭乘神舟十二號飛船順利進入太空,時隔2年,湯洪波又將成為重返「天宮」第一人,見證中國太空站建設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湯洪波也成為目前為止執行兩次飛行任務間隔最短的中國航天員。

 


為紀念陳百強逝世30周年,「三劍俠」陳百強、張國榮及鍾保羅第一部合作的電影《喝采》,闊別大銀幕43年後,首次以4K數碼修復版呈現,觀眾能重新感受專屬1980年的青春歲月。

 

《喝采》是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投資的首部電影,今次將歷史久遠且珍貴的電影菲林修復,可謂別具意義。楊受成表示:「1979年投資呢部電影,79年開拍、80年上映,係我第一部!我嗰時都唔識!剩係聽陳欣健講之嘛!冇後悔!覺得決定好光榮、好榮幸!」」對於當時小試牛刀,電影成績已相當驚喜,票房直逼300萬,他得意稱:「當年係全暑假最賣座嘅電影。當時好犀利㗎喇!頭先文雋先講,如果81年上映一定攞金像獎!只係因為嗰時未有金像獎。」

楊受成坦承修復《喝采》全因為男主角陳百強:「為咗紀念Danny,今日係佢死忌30年。本來我哋諗住趕到佢生忌嘅,但係趕唔切。」逾40年過去,楊受成仍對陳百強的樣貌及才華印象深刻:「Danny仔係我認為見過嘅男仔之中,最靚仔係佢同張國榮。冇得頂啦!果種靚法好自然,兩個都好有才。」

翁靜晶憶述起當年情景:「當時有鍾保羅、陳百強同張國榮,現在只剩我一個。當年喺片場我哋都嘻嘻哈哈。當年Danny大我幾歲,我只係15歲童工。海報上面嘅日落戲,導演當時得五分鐘拍攝,但我哋覺得都係小朋友唔適合(拍接吻戲),所以同導演嘈咗一輪,結果Danny最後幾分鐘都肯錫咗我額頭一啖。」

 

《喝采》闊別大銀幕 43 年,帶觀眾回到過去,感受 80 年代情懷及獨有魅力,不但重現舊香港面貌,及當時的流行文化包括時裝、Disco、DJ 電台和音樂等,更觸及過去熱門話題如移民升學、歌唱比賽,也是年青人追逐夢想的青春故事。

 

iSQUARE戲院設陳百強展覽 供影迷緬懷

除電影,英皇戲院將由2023年10月26日起於尖沙咀iSQUARE分院設「為陳百強喝采•紀念展」,供市民免費入場。展覽將戲院劃分成多個別具特色的區域,配合不同佈置,趁電影邁向43周年,讓影迷及粉絲重温經典,緬懷一代偶像陳百強,同時感受《喝采》的魅力。

《喝采》4K數碼修復版將於11月2日正式於英皇戲院上映。除正場外,更設有特典場,影迷有機會獲贈不同電影禮品。觀眾購買正場戲票一張,可獲贈《喝采》珍藏版海報,而特典場禮遇更豐富,觀眾入場時均可獲贈電影特典一份,裡面包括特別印製的限定版紀念票、《喝采》珍藏版海報及「為陳百強喝采 · 紀念展」2024年座枱月曆。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25日)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推出多項惠及民生的措施,其中推生育津貼等鼓勵生育措施、樓市減辣、東九龍建鐵路成為今次焦點。

鼓勵生育方面,港府會有新政策導向,包括向在香港出生的新生嬰兒派一筆過2萬元將設「新生嬰兒獎勵金」,父或母其中一方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即可受惠,即日生效,為期三年。

房委會同時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選樓計劃」及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增加新生嬰兒家庭成功購買資助出售單位的機會,加快新生嬰兒家庭的公屋申請獲編配公屋,今天或之後有嬰兒出生的家庭,可縮減一年輪候時間,明年4月生效。

港府於施政報告中雖然未有全面為樓市撤辣,但仍有措施減辣,包括將買家印花稅(BSD)及新住宅印花稅(NRSD)稅率減半,由15%減至7.5%、額外印花稅適用年期「3減2」,由三年變兩年,措施即日生效。

《大千視界HK》整理出施政報告2023重點,一文看清。

 

國家安全、推愛國教育

  • 2024年內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
  • 着力提升關鍵基礎設施(包括能源、通訊、交通運輸、金融機構等)網絡安全保護
  • 推展愛國主義教育
  • 把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 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
  • 設立兩所介紹國家和抗戰歷史的博物館
  • 加強校園內外教育

房屋、土地

  • 繼續提速提效建屋造地,加快市區重建和釋放土地發展潛力
  • 未來十年興建約4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遠超需求
  • 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深入調研並提出解決方案
  • 加強樓宇安全及大廈管理,全面檢視政策及更新法例
  • 加強建築物節能減碳,擴大資源回收循環再造
  • 發表《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優化三鐵三路方案,並加推兩鐵一路新項目
  • 在東九龍、啟德和洪水橋/厦村建造新型智慧綠色集體運輸
  • 落成啟用啟德體育園;增撥資源強化香港體育學院;加強教練專業培訓和實習;鼓勵公眾參與體育活動
  • 推行「悅目亮麗城市計劃」,美化我們的家園

 

  • 鼓勵生育
    港人新生嬰兒父或母獲發放2萬元現金獎勵
  • 提高有新生嬰兒家庭與居所有關的稅項扣除限額至12萬元
  • 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選樓計劃」,有新生嬰兒家庭購買資助出售單位時可增抽籤機會和優先選樓
  • 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令有新生嬰兒家庭可提早一年獲編配公屋
  • 支援輔助生育,增加公營服務名額和設立輔助生育開支稅項扣除
  • 提高在職家庭津貼;增加幼兒中心名額和津貼;推展學前兒童課餘託管服務至全港;增加「社區保姆」服務名額一倍

 

提高治理水平

  • 就指定項目訂立了150個指標,其中73個為新指標
  • 全面落實完善地區治理體系
  • 成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和「大型發展項目融資辦公室」研究不同投資融資方案
  • 探討與廣東省政府和其他機構合作設立共同基金,投資於大灣區內具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項目
  • 設立「數字政策辦公室」,加快推動政府服務數碼化和開放更多政府數據
  • 繼續強化公務員管理,做到獎罰分明,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政府團隊
  • 強化應對極端天氣能力,作前瞻性預防和策略部署
  • 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制訂《粵港澳大灣區應急救援行動方案》,提升區內聯合應急能力

 

  • 經濟
    鞏固金融中心優勢,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擴大離岸人民幣服務、深化大灣區合作、開拓綠色金融
  • 拓展全球經貿網絡和新市場,開設更多顧問辦事處,加強招商引資
  • 發表《現代物流發展行動綱領》,推動物流智慧化、現代化、綠色及可持續化、國際化及便利化
  • 加大支援中小企,包括提供更靈活的融資還款安排、拓展電商業務、加快數碼轉型、加強出口信用保障

 

創科

  • 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支援重點企業發展、推動製造業利用創科升級轉型、扶植初創企業
  • 成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並啟用「微電子中心」,促進微電子研發和產業發展
  • 加速建設超算中心,推進人工智能發展
  • 設立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提供配對資金,推動下游新型工業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

  • 成立「文創產業發展處」,推動文化藝術及創意業產業化發展
  • 為「電影發展基金」和「創意智優計劃」合共注資43億元
  • 推出「重點演藝項目計劃」,資助培育具代表性大型重點表演藝術創作長期公演
  • 舉辦「香港時裝設計周」,成為推廣香港時裝及紡織設計品牌發展的旗艦盛事

 

  • 搶人才
    發展「總部經濟」,吸引海內外公司到港設立總部/分部業務;吸引公司遷冊來港
  • 外籍香港居民包括駐港公司外國人員可「一簽多行」到內地,並會獲加快處理簽證申請;放寬越南、老撾及尼泊爾人才的簽證要求
  • 成立實體「人才服務辦公室」、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大學名單、落實「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
  • 成立「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和「香港國際廉政學院」,發展成培育人才基地

 

老人、照顧者、殘疾人士

  • 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至內地營辦的安老院,並擴大院舍照顧服務券適用範圍,讓長者有更多選擇
  • 向「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注資10億元,資助服務單位購置、租借和試用科技產品,提升長者和殘疾人士生活質素
  • 成立「銀髮經濟顧問小組」,把握「銀髮經濟」的發展潛力,為長者提供更佳產品和服務
  • 加強殘疾人士院舍及日間訓練服務;為領取綜援而有工作的殘疾人士提供津貼,鼓勵他們就業

 

關愛共融

  • 動用「關愛隊」透過探訪或接觸,協助識別和轉介有需要支援的照顧者;擴展日間長者及殘疾人士暫託服務網絡
  • 增加兩間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設立「少數族裔關愛隊」
  • 設立5億元專項基金,支援社福機構加強員工培訓、提升系統和跨專業協作
  • 精準扶貧,加強對「劏房戶」、單親住戶和長者住戶等目標群組的支援
  • 推動勞工重投就業,提高再培訓津貼,並全方位檢討僱員再培訓局的職能;修訂「連續性合約」規定,加強勞工保障

 

  • 教育
    提高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一倍至40%,並加強獎學金和相關配套,吸引更多外國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讓專上院校擴容提質
  • 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加強合作
  • 發展應用科學大學,提升職業專才教育至大學程度,為有志在專業技術發展的青年建立康莊大道
  • 成立香港資訊科技學院,為資訊科技界別培育本地人才
  • 推進與內地互認副學位學歷和資歷
  • 在中小學大力推動STEAM教育
  • 舉辦 「青年發展高峰論壇」,推動本地青年發展
  • 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提供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台

 

  • 醫健
    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邁向以「第一層審批」方式審批新藥物和醫療器械的註冊申請,加快新藥審批和臨床應用,帶動產業發展
  • 河套合作區設「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為醫藥研發機構提供一站式支援,推動新藥研發
  • 推出「醫健通+」,統一存放電子病歷,方便市民透過手機隨時翻查及攜帶電子病歷和預約服務
  • 2024-25年度,減少耳鼻喉科及骨科兩個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一成
  • 優化醫管局精神科個案管理計劃;於地區康健中心推出精神健康評估先導計劃;加強社工和「關愛隊」精神健康支援培訓
  • 更新註冊制度,提供新途徑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及護士,紓緩牙醫及護士人手
  • 全力推動中醫藥發展,構建「數碼化中藥平台」,並制訂全面的《中醫藥發展藍圖》

航運

發表《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打造香港成為領先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航運高增值服務,推動大灣區航運協作

北部都會發展

起動「北部都會區」發展新引擎

旅遊

制訂《旅遊業發展藍圖2.0》,開發更多特色旅遊產品和加強郵輪旅遊經濟發展

交通

  • 推動新能源交通產業,推展航運綠色能源和可持續航空燃料加注,制訂氫能發展策略,推動陸上公共運輸綠色轉型

 


一名長髮女子遭躁男於尖沙咀馬路中心暴打,期間她跪地求饒,反遭對方一腳踢暈。

片段可見到尖沙咀馬路中間有一對男女爭執,期間男方掌摑女子臉部、出連環拳打頭、再起腳踢頭,打到女子跪在地上,後來更倒地不起,疑似暈倒。事發時不少路人經過,當中更有男子近距離經過馬路,但只望着男子打女人,完全沒有出手阻止;亦有多人不遠處注視,惟無人喝止暴行。

據了解今早10時42分,一名男途人路經尖沙咀柯士甸路7號至9號煥利商業大廈對開時,目擊案中一名男子用手打一名女子,報警求助。警方接報後派員到場,當時該對男女已離開,案件列為襲擊至造成他人身體受傷處理。

 

觀看短片:

https://youtube.com/shorts/T1Vl2do0ulE?feature=shared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周二(10月24日)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對港澳台及海外僑胞等作相應規定,明年1月1日起實施,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港媒報道,特首李家超25日將發布的施政報告中,港府將因應大陸全國常委會正審議的《愛國主義教育法》,設立「愛國主義教育統籌小組」,在香港推行相關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分5章共40條,包括總則、職責任務、實施措施、支持保障、附則。法例規定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涵蓋思想政治、曆史文化、國家象徵標誌、祖國壯美河山和曆史文化遺產、憲法和法律、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和國防、英烈和模範人物事蹟等方面。在規定面向全體公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突出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教育,並對公職人員、企業事業單位職工、村居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等不同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分別作出相應規定。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宣布,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將於26日至28日訪問美國。

毛寧說,王毅外長訪美期間將同美方高層就中美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同美各界人士友好交流,表明中方在中美關係上的原則立場和正當關切。

毛寧又表示,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將兩國元首的重要共識落實處,加強溝通對話,拓展務實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毛寧又說,關於王毅外長這次造訪的具體活動,會適時發布消息。

 

美國傳媒引述美國政府官員指,王毅將會晤布林肯及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討論一系列問題,包括以巴衝突、烏克蘭局勢以及南中國海局勢等。


香港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提名期本月30日截止,選舉主任陸續收到提名。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區議會選舉的規則,最重要是公平,公正,公開,具透明度,讓每名有意參選的人都知道。若有人未能取得提名,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提名人不相信對方是愛國愛港人士,又或者不相信他們真誠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他認為爭取提名的人,應該研究為何自己出問題。


國家文物局公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首次在南海千米級海底發現的大型古代沉船遺址,地點位於海南本島與西沙群島北礁之間約1500米深的南海海底。

 

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消息,國家文物局10月19日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考古中國 」重大專案重要進展,通報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漳州聖盃嶼元代沉船遺址,威海甲午沉艦遺址三項重要考古成果。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主持會議。

會議展示我國水下考古領域的重要發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我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通過海洋物理探測、載人潛水器水下調查以及三維影像和鐳射掃描記錄等,確認兩處沉船的保存狀況,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套),實證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漳州聖盃嶼元代沉船遺址通過科技創新、設備改良實現了低能見度下水下考古精細化發掘,極大提升了我國水下考古發掘技術水平,沉船、船貨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關文物的發現,重現了元代龍泉青瓷外銷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對於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史等具有重要價值。

甲午沉艦系列考古工作探索總結一套實踐可行的近現代沉艦考古與保護工作方法,在威海灣陸續發現定遠、靖遠和來遠三艦,出水刻有「來遠  」艦名的銀勺和寫有「來遠  」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以及大量武器彈藥、生活用品等,填補了我國大型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工作空白,對於推進甲午海戰歷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也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生動的實物教材。

 

 

今次通報的3項水下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集中體現我國近年來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現代沉艦考古的重要進展,對於推進水下考古技術研發與突破、甲午海戰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以及展現「一帶一路  」文明交流互鑒等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文物局將在「考古中國  」重大專案框架下,持續推進水下考古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創新理念技術方法,拓展研究領域,提升我國水下考古的國際影響力。

與會專家對3項重要成果進行點評。國家文物局有關司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國際章」章子怡今日被爆出與搖滾歌手汪峰結束八年婚姻二人其後發文承認離婚對於有傳男方偷食嫩模及賭博致感情破裂,二人在聲明中否認:「沒有是非對錯之爭,分離不代表辜負或背叛。」

現年44歲的國際影星章子怡與老公汪峰2015年結婚後,不時於社交平台大晒恩愛。二人育有6歲囡囡「醒醒」及3歲兒子,加上汪峰與舊愛所生17歲女兒汪曼熙(小蘋果),不時仍會晒一家五口溫情合照。

 

章子怡及汪峰結束八年婚姻。(資料圖片)

 

不過,今日有微博用戶爆料,稱「據知情人透露,汪峰章子怡確實離婚了,女兒歸汪峰,兒子歸章子怡。」消息一出,舜即成為微博熱搜,短短兩小時閱讀量已逾2.2億。及後章子怡發出離婚聲明,直認結束八年婚姻:「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和峰哥的關心與支持,經歷了八年婚姻的我們經過慎重考量與商議,決定解除婚姻關係,未來將以親人身份共同撫養,陪伴孩子長大,依舊是孩子們最信任的父母。」而汪峰亦發出同樣聲明。

 

章子怡聲明(微博圖片)

二人於聲明中續指,這八年間「曾攜手共度了一段美滿的婚姻」,「用愛構築了幸福的生活」。有網友指男方偷食嫩模及因賭博成離婚的導火線,聲明中強調他們之間「沒有是非對錯之爭,分離不代表辜負或背叛,是兩個成年人共同的決定」,直接否認傳聞。二人指「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讓彼此更好的成長,不會因分離而減少對孩子們的分豪愛意」。

汪峰聲明(微博圖片)

其實二人婚變早已露出端倪。章子怡的於社交平台半年來都未有分享有關家庭的帖文。而汪峰最近一次上載全家幅已是去年6月29日生日當日,章子怡今年2月生日,汪峰亦未有在社交網發文祝賀她。此外,汪峰工作室在去年11月4日上載的照片中,可見汪峰手上已沒有戴上婚戒。章子怡同年12月21日現身澳門國際電影節領時,亦被發現手上未有戴上婚戒。


清水灣道往西貢方向昨晨發生嚴重交通意外,一輛的士轉彎時失控撞壆,剷入樹叢起火,78歲司機重創,延至今日(10月23日)凌晨零時許不治。

事發於昨日早上7時48分,一輛的士沿清水灣道行駛,當離開壁屋後落斜駛至歡景花園對開時失控撞壆,全車飛起剷入樹叢,並掃毀一支燈柱後翻側起火, 78歲的士司機重創,由途經人士救出,昏迷被送往將軍澳醫院,之後被轉送至伊利沙伯醫院。34歲男乘客則自行脫困,但手部受傷,清醒被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治理,意外原因有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