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鄭     (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美國對全球發動貿易戰,中國自然未能倖免。全球所有國家無論大小,都不屈服起而迎戰回擊,中國自然不會例外。然而貿易戰對每個國家的影響和意義不同,僅就中國而言,這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的對抗,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的博奕,是兩種制度模式、兩種文明的大碰撞。其意義早就超過中美兩國本身。

當中國2010年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現在是日本的近三倍),當2010年中國製造業超過美國(現在超過美國和日本總和),中國的韜光養晦時代結束:一是這種做法不再起作用,任何國家都再也不會忽視中國巨大的存在和無限潛能。二是爲能夠在中國崛起完成前獲得更多利益,相關國家加快對中國的超前戰略索求,這就是釣魚島、南海等問題集中顯現的原因,這又迫使中國不得不進行相應的回應。

應該說中國和美國的帶有全面對抗色彩的博弈早就應該發生,中國能夠拖到現在已經是戰略上的巨大成功。尤其中國應該慶幸的是,我們面對的對手又是特朗普。

要想和有著五千年文明而且已經全面、徹底覺醒的中國對抗——美國的學者和戰略家稱中國是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真正對手,美國需要一個有著豐富政治和外交經驗、頭腦冷靜、手腕高超的領導人。他不僅要能在國內實現團結,更能在全球建立牢固的聯盟。

然而特朗普恰恰相反,他一方面令國內矛盾高度激化,對立極其嚴重。這裏僅舉一例,他的團隊包括發言人出去吃飯,竟然屢被酒店老板下逐客令!政治立場的差異竟令消費者外出就餐都已經不可能!都說中國的左右派不能坐在一起討論,看看今天的美國,更是令人瞠目。

另一方面,美國這個群主不斷的退群,這個領導西方近一個世紀的國家對自己的盟國大打出手,以致於它成了全球孤家寡人。加拿大G7會議上,德國總理默克爾發出的歷史性照片:六國怒對一國的場景震撼全世界。

一個沒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美國,一個喪失了國際事務道德高地的美國,此時卻要進行一場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的全面博弈,其結局不言而喻。

當然這場考驗中國無法等閑之。一是雖然中國在全球贏得支持和佔居道德高地,但由於各國都面臨著美國的挑戰,自顧不瑕,無法給予中國實際的有效支持。當然許多國家本是應該站在美國一邊的盟友,現在保持中立,也是中國一大收獲。

二是各國大都希望中美高強度互撞,從而令美國無法抽身盡而放過他們,更有一些國家想從不同的角度盡收漁人之利。比如地緣政治上,日本和俄羅斯就希望中美血戰到底,這兩國重新崛起——事實上以歷史爲鑒,這兩國都是中國和美國最大的傷害者和威脅。

還有一些資源類國家如巴西,則希望奪下中國對美國的進口,比如成爲中國大豆唯一的出口國。還有一些正在發展製造業的新興國家如墨西哥,就希望替代中國成爲美國的主要出口國。

所以中美貿易戰不僅要打,還要打到適可而止。尤其是不能給一些對中美共同造成潛在威脅的國家以機會。至少,不能給和中國構成替代競爭關係的國家以不可逆的機會。

考慮到特朗普的能力、經驗和性格,中國既要通過這場貿易戰令其清醒的認識到後果,還不能令其衝動性的瘋狂失去理智。對中國而言,這才是這場中美貿易戰最難的地方。

三是中美兩國作爲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雙方發生貿易戰將令世界難以承受。正如法國媒體所講的,這是世界經濟秩序的終結。如果這場貿易戰失控,就真的沒有任何贏家。就如同1930年代的貿易戰,以各方徹底失敗並引發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世界浩劫而告終。

現在的西方民粹主義崛起,極端民粹式、體制外政治素人紛紛登上舞台。事實上他們既沒有能力玩一場貿易戰的高超外交博弈,也沒有足夠的理性考慮自己和全球的利益。

畢竟貿易戰只是一個階段,過後大家仍然要繼續生存和發展,但假如整個基礎毀於貿易戰,那又有何意義?應該說,對中國而言,這也同樣是中美貿易戰最難的地方。

四是中國的崛起一個很大的意義和目的是重新實現國家統一。但假如中美貿易戰失控,美國必然在台灣問題上全力阻撓。這必然導致中美對決從表面的經濟領域升級爲全面的對抗。

但假如中國沒有進行足夠的反擊,美國自認打贏了貿易戰,照樣也會很快在下一個領域對中國進行挑戰,同樣會選擇台灣或者南海等問題對中國發難。中國必須在貿易戰這第一戰就發揮有效的阻擊作用:要麽令美國陷入貿易戰脫不了身,要麽令美國知難而退。其效果可用朝鮮戰爭來比擬:中國以弱打強平局收場,美國明白中國不好惹,再也不敢發生類似事件,同時在歷史需要的時候(比如冷戰),雙方有資格成爲盟友。

這同樣也是這場貿易戰中國最難把握的分寸。

最後要說的是,不管特朗普是多麽合適的對手,對中國而言,這場對決還是早了些。畢竟美國仍然有實力優勢(如何使用是另一個問題),中國要達到目的還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二是中國的現代化還沒有完成,尤其是十八大以後進行的全面改革(反腐、行政體制、社改、軍改等)、對外開拓(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剛剛開始,甚至政治體制上的重大變化——修憲才通過不久。一切有待進一步實施、磨合、凝聚共識。

在一個有著巨大繁重內政外交任務和挑戰的時刻,由一個美國極難保持理性、不講規則、不知不顧後果的領導人發起的、中國極難拿捏分寸的的貿易戰的到來還是非常不合時宜的。中國既要保持發展勢頭又要成功應對大洋彼岸的莽撞和蠻橫,實屬不易。某種程度說,中國崛起在此一戰。

當然縱觀人類歷史,任何國家的發展和崛起都要歷經各種嚴峻考驗,這是大國崛起的必然之路。對於經歷過五千年風浪而不倒的中華文明來說,這實在是閑田信步。考驗過後的中國面臨的仍然不會是坦途,但中國會走的更穩,更健。


黃芷淵

一年前的6月29日,習近平主席抵達香港進行爲期三天視察,我和數十名記者在香港國際機場進行直播採訪報道。習近平說:「香港的發展一直牽動著我的心。」一年後的這一天,韓正副總理在北京會見一百五十名「國家發展戰略與香港青年機遇參訪團」青年代表,我作爲其中一員參與交流會面。從北京回到香港正好是7月1日前夕,適逢香港回歸二十一年、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香港特區第五屆政府執政一年的歷史時刻。這一年,香港交出一份怎樣的成績單?在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指引下,去年新上任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又在哪些領域帶領香港取得新成就?

堅定落實「一國兩制」 改善行政立法關係
香港社會一直存在多元聲音,這一年,香港也發生了一些有爭議性的事件。林鄭月娥上任特首後,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香港應全面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自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對任何鼓吹「港獨」的言論,港府的立場都是堅決反對的。法庭依法對違法者作出具阻嚇性判決,青年分裂的現象慢慢改善,「青年工作一盤棋」的格局逐步形成。

習近平曾要求香港特區政府爲減少「人爲的對立、對抗」,多下功夫。林鄭月娥選擇了從改善行政立法關係著手,致力於增加彼此互信。

過去,香港立法會每年舉行四次行政長官答問大會。林鄭月娥打破傳統做法,在原有基礎上每月到立法會,逐一回應議員針對不同社會議題提出質詢。記得提議剛出時,不少泛民議員不看好,甚至視之爲是林鄭月娥新上任「做秀」的行爲之一。但一段時間後,不同黨派的議員都發現,林鄭月娥確實主動與不同黨派交流,立法會議員與特區政府互動增加,行政與立法關係也逐步改善。

儘管香港社會仍存在一定深層次矛盾,但在縮窄分歧、穩步求進上,這一年,香港特區政府向前邁進一大步。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拓展香港對外事務
在國家戰略層面上,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內地與港澳地區交流合作。」中央支持香港在「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戰略中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獨特優勢和作用,並爲香港提供很多機遇,包括便利香港人在內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措施等。

特區政府一方面全力配合國家發展政策,另一方面積極推動香港對外事務。

過去一年內,林鄭月娥頻頻出外訪問超過二十次,是歷來特首之冠。她說,希望加強與海外經濟聯繫,包括成立更多海外經貿辦事處,和爭取簽訂更多雙邊協議,致力令香港成爲更加方便營商、更具吸引力的商業城市。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去年12月,香港與國家發改委簽訂《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並在今年6月初啓動聯席會議機制。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爲這一屆特區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去年7月1日,在習近平的見證下,粵港澳三地政府與國家發改委簽訂《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香港特區政府現正努力編訂大灣區發展規劃,預料規劃細節將在短期內出台。

特區政府還推動不少關乎香港長遠發展的重大法案。爲改善香港與內地的交通聯繫,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布局,多項連通內地的跨境大型基建工程的建設將相繼落成。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在今年第三季通車,並將實施「一地兩檢」便利措施;港珠澳大橋基建設施正加緊建設;香港通往深圳的第七個跨境陸路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也預料在今年開通。

香港與內地加強合作發展的勢頭迅猛,對外拓展國際事務更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施政不避難 積極處理社會問題
林鄭月娥奉行政府新角色,鼓勵團隊在執政上更主動積極、大膽拆牆繫綁。

房屋和土地問題一直是特區政府的燙手山竽。過去連續八年,香港都被評爲「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樓價飆升,公屋輪候時間長,居屋供應有限。

我曾跟隨劏房住戶到他們的住處,除生活環境狹逼,衛生狀況更極其惡劣。然而,這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劏房戶,如果要輪候公共房屋,平均要等4.7年。曾有一名八十多歲的老婆婆告訴我,他和丈夫輪候公屋已經排期八年,直到丈夫離世仍然未能上樓。爲加快處理香港人住屋問題,林鄭月娥上任後隨即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邀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牽頭,透過募集社會上閑置的房屋資源,爲基層提供過渡性房屋,至少可以在短期內爲一部分家庭改善生活條件。

「當數以千計兒童居住環境惡劣,是否仍然不可以在維港以外填海、不可以探討使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不可以在新界鄉郊加強收地及清除一些寮屋,提供較好的居所?」這是林鄭月娥向社會提出的思辯性問題。

建屋需要有土地。林鄭月娥上任後兩月就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宣布要打破過去唯市場獨尊的迷思,並展開與社會辯論土地供應的來源。被稱爲「土地大辯論」的公衆諮詢現正進行中,希望凝聚社會共識,解決土地來源等問題。

政府又推出多項醫療、安老、退休保障及教育等政策措施,致力改善市民生活。教育和醫療撥款大大增加,民生福利提升,推出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等措施,上市規則改革完成,香港市場迎來新經濟。特區政府在勞工福利方面推出的另一重要舉措,就是應香港勞工界多年來的要求,提出取消強積金對沖的初步方案。

香港特區政府在2000年推出退休保障政策「強制性公積金」,但僱員退休或離職時應獲得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會被「僱主供款部分」對沖抵銷。這個問題困擾香港多年,甚至成爲勞資雙方關係僵持的問題來源。雖然政府提出的方案還沒正式落實,但目前已見曙光。如果能最後達成協議,不僅僅可以提升香港打工仔的福利,更有望改善勞資雙方的關係。

這一年,特區政府還在青年工作上下了不少功夫。

林鄭月娥上任後發表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從今年9月開始,中國歷史科將被列爲初中獨立必修科,期望培養青年人對社會的承擔和國家觀念。特區政府更鼓勵年輕人參政、論政、議政,成立由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領導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專門研究青年政策,並推出「委員自薦試行計劃」,讓沒有政黨背景及參政渠道的年輕人也能加入參與香港政策討論。

習近平去年寄語特區政府「要以人爲本,紓困解難,著力解決市民關注的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民衆獲得感和幸福感。」雖然很多社會問題非一年半載能解決,但這屆特區政府的管治新風格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積極解決困難重重、富爭議性問題。這一點,這屆特區政府做到。

提升固有産業優勢 大力推動創科發展
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一直被指落後於臨近城市,這屆特區政府就提出,香港要急起直追。

一年來,政府在鞏固提升香港固有産業,包括金融、航運、專業服務、旅遊的同時,大力推動創新及科技,爲香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取得豐碩成果。林鄭月娥提出,「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 採購、科普教育」是香港加強創科發展的八大方向。

科技人才方面,政府推出爲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先導計劃,加快輸入海外和內地的科研人才,希望與香港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在落馬洲河套區發展的「港深創新科技園」,規劃和前期工程的撥款工作進展都相當順利。

中央支持香港成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今年5月,在習近平主席親自批示下,科技部和財政部公布新政策,同意應在港二十四位兩院院士的建議,允許內地科研資金跨境在香港使用,並以進口免稅優惠等鼓勵香港科研機構落戶內地,參與國家重大研發任務,這爲香港創科進一步發展打下了一支強心針。

創新及科技發展是香港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大動力,這一年,香港的創科氛圍持續改善,科技初創企業發展蓬勃,特區政府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也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整整一年過去,各項經濟民生措施逐漸落實,區域協調合作變多,香港社會的爭拗撕裂緩和了,整體氣氛也變好了。2018年是歷史性的一年,這是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香港回歸後邁向第二個二十年的開局之年。香港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展望未來,香港的機遇與挑戰仍然並存,但正如香港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系列活動的主題:「騰飛四十載,同發展,共繁榮」,相信香港的發展將跟隨國家的步伐,邁入嶄新的輝煌時期!


全國政協副主席、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接受官媒《人民日報》專訪時認為,本港過去一年行政立法關係明顯改善,香港的社會及政治條件更成熟,是進入正軌的好起點。他又指本港很多制度與國際接軌,內地企業可以通過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更好地走向國際。

梁振英認為本港行政立法關係明顯改善

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21周年記念日在即,官媒《人民日報》6月28日刊登全國政協副主席、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專訪報道,他形容本港的行政立法關係過去一年有明顯改善,香港的社會及政治條件更加成熟,認為是進入正軌的好起點。

梁振英又說,基本法由寫成至今,所有條文沒有被修改過,顯示國家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策不變,對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區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很有信心。

梁振英倡內地企業透過香港走出去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快將出爐,梁振英在訪問中表示,香港很多制度與國際接軌,內地企業可以通過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更好地走向國際。他認為,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國家以至內地企業的發展有相當優勢。而在國家未來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香港可以進一步積極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內地應重振港人報效國家精神

梁振英說,羨慕今天的香港年輕人,因為他們的舞台不只是香港及大灣區,而是全中國,香港要用改革精神做好大灣區規劃。他指,內地改革開放至今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應該重振港人報效國家精神,讓他們在新時代繼續為國家改革開放效力。

 


方文殊

廿一歲,雖年輕,卻可成就非凡。

全球巨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21歲之年,成功創辦微軟帝國;西漢名將霍去病21歲已統帥三軍與匈奴會戰,深入險境,以寡敵眾;同樣,香港特別行政區快將年屆21歲,在回歸祖國後,連續24年嬋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絲毫沒有動搖香港特殊的國際地位。

香港在《基本法》的保障下,享有經貿、航運、通訊、文化、體育等對外事務上的自主性,比蘇格蘭和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皆有過之而無不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綻放著耀眼光芒,生氣勃勃,也同樣機遇處處,以事實向全球說明一國兩制的實踐,取得史無前例的成功,港人理應深感自豪,不少人為謀發展,紛紛把目光投向強大的祖國後盾。

國家對香港的支持可謂從未間斷,「惠港措施」浪接浪,包括《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其後每年一簽的補充協議、前海、廣東自貿區、「十二五」規劃港澳專章等。國家主席習近平五月中表明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並讓內地科研資金「過河」,一圓回歸前未竟的「創科夢」,本港學界拍手叫好。

香港與內地的緊密聯繫,目前已滲透至香港社會每個角落。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快將通車、粵港澳大灣區出台在即,香港將迎來史無前例的發展契機。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因此帶領特區政府,把握國家發展大勢,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包括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協議、進一步拓展經貿辦的推廣工作、打造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等,推動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的工作。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也認為,大灣區將給內地和港澳青年提供新一輪事業騰飛機會;港人應深思如何與內地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位置,「香港對國家的貢獻可以更大」。

香港的繁榮發展勢頭銳不可當,港人應珍惜得來不易的穩定,時刻警惕慎防外來勢力干預,才能集中精力謀發展,為香港迎來更多無限的廿一年。


繼續在歐洲訪問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德國出席「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她在酒會上致辭時指,創新科技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而培育人才對推動創科至為重要,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歡迎各地青年科學家加入。

香港特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與該基金會主席(左二)會面,香港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馮程淑儀(右三)和香港駐柏林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何小萍(右一)陪同出席。(香港政府新聞處)

林鄭月娥冀與奧地利加強科研合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地時間24日早上與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基金會主席、執行董事及理事會成員會面。她認為大會提供難得機會讓青年科學家與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對青年科學家們極具啟發性。林鄭月娥亦與三位同時獲諾貝爾獎及邵逸夫奬的學者會面,了解他們對推動科研的看法。

另外,林鄭月娥與奧地利教育和科研部部長會面,得悉奧地利重視科研,希望日後與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出訪當地,商討如何加強合作。

林鄭月娥在大會晚宴前與同時獲得諾貝爾獎及邵逸夫奬的學者會面。
(香港政府新聞處)

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創辦於一九五一年,每年匯聚諾貝爾獎自然科學方面的得主與新世代優秀科學家交流知識和經驗,今年有約四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及來自不同國家的六百名青年科學家參與。

林鄭月娥在大會晚宴前的酒會致辭,她認為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歡迎各地青年科學家加入。(香港政府新聞處)

通讀吳靄儀「先生」(對有學問的年長女性,我習慣稱「先生」)的泣血力作《五星旗下香港的法治危機》,感觸良多,很想借機全面回應一下文章觀點。但最近大學論文評閱和答辯任務重,很難抽出時間來。無論多麽地反對其中的觀點,我也不願敷衍應對一個嚴肅作品。不過她這篇文章貫穿著一種「抗爭」或「對峙」理念,與我近年對香港政治的一個觀察倒是非常切合,故將兩年前的一篇未刊舊文稍作修改,聊當一個讀者的回應。

起草香港《基本法》最大的難題是什麽?何種憲制安排才能在香港社會求得最大公約數?回歸以來香港政治生態特點是什麽?我認爲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安置「說不」的人。爲此,基本法採用「對峙」的憲制模式。香港政治生態的特點也是「對峙」。「憲制性對峙」一旦被濫用,就會形成惡性對抗。這有如赫西俄德筆下的厄里斯女神,她有兩副面孔,一個是善的,充滿活力,另一個則是「諸惡之母」。

一、如何安置「說不的人」?
作爲普遍規範,法律無法恰如其分地適合每件事的具體情況,滿足每個人的願望。即便法律是理性的,每代人甚至每個人都會以立法者自居,認爲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在人民主權的原則下,每次人民出場都可能提出兩個要命的問題:「我們還願意目前的執政者繼續執政嗎?」、「我們還願意保留這樣的政府形式嗎?」
爲此,人類留下一條立法經驗,我把它概括爲「合理安置說不的人」或「合理處置抗拒理性的激情」。相關憲法技術不外乎五種:分權、公投、選舉、公民政治自由和違憲審查。香港憲制結構中「說不」的權力和權利,理論上也不出這五方面,只是基本法沒有設定公投。

不過,除本地層面,香港憲制還有另一個層面,就是中央,中央有一定的否決權。

具體地說,香港本地憲制結構中「說不」的權力和權利,體現爲以下幾方面:

第一,行政長官的否決權:基本法第49、50條規定,行政長官對立法會通過的法案可以拒絕簽署,發回重議;如行政長官拒絕簽署立法會再次通過的法案或立法會拒絕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經協商仍不能取得一致,行政長官可解散立法會。第74條規定,立法會議員個別或聯名提出的涉及政府政策的法律草案須經行政長官同意,即行政長官可以不同意;

第二,立法會對政府「說不」的權力: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基本法第73條第9款,即彈劾權條款,包括3項權力:指控行政長官嚴重違法或渎職,逼其辭職;調查;提出彈劾;

第三,司法對政府和立法會「說不」的權力:基本法沒有明文規定司法制約行政和立法,但是根據普通法司法審查的傳統,法院有權審查行政行爲,而在成文憲法的條件下,法院有權進行違憲審查,因此香港法院似乎理所當然地對立法和行政具有某種否決權。

除上述三權之間的制約外,香港居民可以通過行使基本法第27條規定的各項權利對整個特區政權,甚至對中央「說不」,永久居民還可以通過行使選舉權對特定參選人「說不」。再者,立法會內部分組點票等制度安排以及「建制—反對」的政治分派習慣,使立法會內部分人可以行使關鍵否決權。

二、政改中如何「說不」?
下面我以政改爲例,說明「說不」的權力和權利是如何分布,特別是如何被利用與濫用的。

其一,反對派議員利用表決制度捆綁起來「說不」。政改法案的提案權屬於特區政府,法案須經立法會2/3多數通過,佔據關鍵少數議席的反對派在特定的政治對抗環境下可以捆綁起來「說不」。

其二,合法利用基本政治自由「說不」。香港居民被賦予了「說不」的自由,這些自由具有普通法的堅強保障。

其三,「政治自由+違法的社會運動」。「佔中」就是通過鼓勵香港居民濫用「說不」的自由,進而演變爲對抗性社會運動。

其四,通過辭職補選把選舉權變相說成是憲法權力,誘導選民「說不」,用來制衡立法會甚至中央。

其五,以民意調查手段制造「說不」的聲音。港大鍾庭耀的民意調查經營多年,「擅長此道」。

其六,更有甚者,通過自我「賦權」,把民意調查做成假公投。通過冒充「公投」增加「說不」的分量。這已構成政治欺詐。

就政改方案,反對派同樣搜腸刮肚,提出一些增加否決權的非理性建議。比如,在提名委員會表決程序上做文章,違背制度理性硬塞進否決權。

戴耀廷提過一個「高招」:索性把提名門檻從1/2提至4/5,「泛民」只要取得約1/5的席位,就能通過不支持提名某些參選人來實質行使「否決權」。該提議的錯誤在於違背制度設計的根本目的,它不是爲提名,而是爲阻礙提名而設計的。

又如,在選民一人一票上下工夫,把選舉權往集體抵抗權上引。曾引起熱議的「白票守尾門」方案(只要普選時有過半數白票,選舉即無效),本質上是利用選民「說不」的權利導致選不出特首來。我戲稱之爲「守鬼門」。所謂投白票,其實就是選擇無名無姓、無形無體的「白先生」。這不是個鬼是個什麽?

三、易變的厄里斯女神
在2016年發表的《理解香港政治》一文中,我把香港政治的精神結構概念化爲「對峙」。香港一些有識之士對我提出嚴肅學術批評:爲什麽用「對峙」作爲核心概念?「對峙」是一種政治精神嗎?中文裏講「對峙」,一般都指負面現象,而我文中的「對峙」包括正面,也包括負面,同一個詞怎麽能包括正反兩面的意思呢?

之所以沒有選擇兩個詞來分別表示憲制性對峙和惡性對峙,是因爲在現象上憲制性對峙一樣要表現爲對抗的形式,而且進一步說,憲制性對峙是對自發的惡性對抗的揚棄,正是因爲擔心出現惡性對峙才將其中合理的成分提煉出來,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賦予其公共性和合法性,如此盡可能地吸納和消耗社會的政治熱情,克服惡性對峙。

這種政治精神結構和厄里斯女神非常類似。荷馬在史詩《伊利亞特》中把厄里斯女神描寫爲戰爭的人格化神靈。與荷馬大概同時期的另一位詩人赫西俄德在他的《工作與時日》中區分兩個不同的厄里斯女神。

這個區分深刻地影響了尼採。在《荷馬的競賽》一書中,他說:「古希臘人先把引起人們相互敵對、走向滅絕戰爭的那個厄里斯說成是邪惡的,再讚美另一個厄里斯爲善的,她是嫉妒、怨恨、羨慕,她挑起人們行動起來,不是戰爭的行動而是競爭的行動。」在他看來,這個善的厄里斯是最值得關注的希臘思想,她以肉身呈現世界的倫理原則,就是競爭。

香港的憲制就是這樣一種「對峙型憲制」,其間棲息著厄里斯女神。我是多麽地期待看到她激情四射的美貌啊!但不幸的是,近年來很多時候她顯現爲諸惡之母,面目猙獰,令人膽寒。這也是我讀完《五星旗下香港的法治危機》最大的感受。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OCTS青年論壇」)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繼續法國的訪問行程,並推介「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林鄭月娥表示,「一帶一路」為香港帶來一系列機遇,香港會擔當非常重要角色,期待與法國企業開拓商機。

林鄭月娥21日在巴黎出席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營商環境研討會,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立司法制度、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等優勢,有利在大灣區內發揮獨特的角色,與其他城市互補。她又參觀法國國民議會,出席法中友好小組主席設的午宴,並邀請小組來港訪問。

林鄭月娥在巴黎羅丹博物館館長Catherine Chevillot陪同下欣賞館內藏品。

林鄭月娥隨後參觀羅丹博物館。她指,隨著西九龍文化區等設施落成,香港未來會有更多藝術品展出空間,期待雙方合作,讓市民有機會在香港欣賞羅丹博物館的藏品。

林鄭月娥並到索邦大學參觀,她指本港希望透過政府、大學和企業合作,推動創科發展,合作的對象包括海外知名學府及研究機構,又說特區政府會積極推出措施吸引海外機構落戶香港。

她隨後與居於法國的香港人會面,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林鄭月娥期望在法國的香港人能夠繼續在當地發揮影響力,支持香港發展。


香港中聯辦於6月4日召開會議,傳達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對香港的重要講話,當中提及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又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把發展創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習近平對港重要講話意義深遠  港中聯辦五方面落實指示

香港中聯辦指,領導班子會議在6月4日下午召開,他們認為要從五方面貫徹落實習近平對香港創科工作的重要指示,包括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把發展創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努力實現中央惠港科技政策、充分發揮中央支持香港創科發展體制機制的作用,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發揮香港在提升國家科技事業國際化水平中的作用、及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培養青年創新創業人才。

香港中聯辦的會議也認為,習近平的重要講話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國務院公布多項人事任免,包括免去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的職務,任命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廖岷,接任副財長。

50歲的廖岷,先後任職人民銀行、光大集團及中國銀行,歷任上海銀監局局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經濟局局長,至上月起出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並隨同副總理劉鶴率領的中方經貿代表團出訪華盛頓。

此外,中國國務院亦免去姜洋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職務,同時還公布了其他幾項人事任免。


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為「嫦娥四號」轉駁訊號返回地球的通訊衛星「鵲橋號」,5月21日5時28分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升空。衛星由火箭送入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40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陪伴地球已逾45億年。它對地球地軸指向、自轉穩定、週期潮汐、夜晚照明等有巨大意義。

1.人類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受到地球強大引力影響,月球也付出很大代價:地球將它自轉週期減慢為與圍繞地球公轉週期完全一樣,也就是潮汐鎖定。

在這種效應下,身處地球的人類基本永遠只看到月球的「正面」,只能在月球的天秤動效應下(月球軌道是橢圓,在軌道不同點的公轉速度不同,月球自轉也相對地球軌道面有一定傾角)看到月球「背面」一小部分(積累下來的極限是18%)。但總體來看,人類是無法看到全月球背面。

人類在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的月球正面(左)和看不全的背面(右)(NASA)

即使到了載人航太時代,由於月球整體阻攔,背面形成地面通信禁區。在過去60年,人類已發射超過百個月球探測器,其中有65個月球著陸器,但僅有非載人的環繞月球軌道器和載人的阿波羅8/10/11/12/13/14/15/16/17看到過月球背面,沒有任何一個能夠進行月球背面著陸。

也正因如此,人類關於月球背面的陰謀論和謠言甚囂塵上,諸如外星人基地、納粹殘餘、月球人家園,這些廣泛出現在各種科幻作品中,各種演繹充滿想像力。月球背面甚至得名「月之暗面」(儘管實際上背面也能被太陽照到,只是人類看不到而已)。

為實現月球背面探測、登陸與研究,就必須把信號傳遞到那裡。現在這個方案就是中國「嫦娥四號」月球登陸器通訊衛星,為人類歷史上首個。

2. 通信衛星是什麼?
相信大家也可以想到:載人飛船環繞地球運行時,90分鐘左右就能繞地球一周,如果到地球背面時,該怎麼聯繫?

主要有三種方案:
1.全球佈網測控站,但需要世界範圍內都具強大政治影響力,還有海洋無法建站因素,顯然很難;

2. 建立移動測控站,例如中國前後7艘遠望號測量船中的2艘左右,會在火箭發射時駛入大洋,但顯然每次都航行到地球另一側並不現實;

3. 在太空中建立通信衛星網路,它們運轉在距離地面35,786千米高的軌道,與地球自轉同步,只要3至4枚足夠覆蓋全球,它們就是「天眼」,但技術難度顯然最高。
第三種提到就是通訊衛星,負責接收、加工、轉發其他衛星資訊,換句話說:「衛星的衛星」。擁有這個技術的國家/地區有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但目前處在完整工作狀態下的通信衛星通訊系統中,只有美國和中國能覆蓋全球。
典型例子包括2003年中國航天首位太空人楊利偉進入太空,當時他只能在飛到中國附近衛星測控站時,才能與地球聯繫。無論是跟國防部長通話,抑或跟家人問候,一次大概5分鐘就必須草草結束。

2013年神舟十號,太空人王亞平就已能在太空中實現51分鐘太空授課,期間飛船繞了地球大半圈。到了神舟十一號,太空人景海鵬和陳冬已能收看地面電視直播。
他們依賴的就是中國覆蓋全球的四顆通信衛星「天鏈一號01星」。

4. 為了「嫦娥四號」,我們也送一枚通信衛星去到月球?
為探測月球背面發射信號中繼衛星,在196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NASA準備阿波羅登月專案時就提出過,直到任務結束也沒有完成可行性研究。目前最多應用是在眾多火星軌道器上,它們既探測火星,又為地面上的火星車和著陸器中繼信號。
「嫦娥四號」將在年底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踏足月球背面的探測器。既然月球擋住背面,為協助「嫦娥四號」和「玉兔號」月球車轉發信號,其信號中繼衛星需要提前出發準備,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月球信號中繼通信衛星。

嫦娥四號信號中繼衛星帶有一個口徑4.2米的傘面天線

通信衛星在2018年4月24日中國航太日被命名為「鵲橋」。不過與大型的天鏈系列衛星有別,「鵲橋號」採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100衛星平台,屬於微小衛星通用平台,「鵲橋號」也的確「身輕如鵲」,只有包含燃料也僅有幾百千克。
為穩定在遙遠的太空,同時保證對地月通訊的穩定,「鵲橋號」必須定位在一個叫做地月拉格朗日二點的位置附近,選擇一條獨特的Halo軌道。在早前2014年的嫦娥五號T1測試飛行器,已經驗證相關軌道轉移和控制技術。

拉格朗日點又叫做平動點,對兩個天體而言,它們的綜合引力影響在這些點(共計5個)達到平衡,那麼航天器處在這位置附近的Halo軌道時,將會相對兩個天體幾乎靜止。拉格朗日二點就是引力平衡、在較小天體外側的點,在月球背後。因此,選擇這個點有三大優勢:
a. 隨著這兩個天體一同運動,並與二者處在幾何關係幾乎不變的狀態;
b. 兩個天體引力平衡,衛星所需要的軌道維持燃料極少;
c. 沒有天體遮擋,一直暴露在日照下,太陽能豐富。

中繼星與地球、月球的軌道關係

因此,對設計壽命5年的通信衛星而言,它能輕易穩定在軌道數十年,足夠中國、乃至葉培建院士提出,可幫助其他國家類似月球背面任務使用。
「嫦娥四號」在2018年底抵達月球背面時,這個「鵲橋號」「天眼」將會執行任務的指令發送、信號轉發、資料下載等功能,成為連結地球與月球的「鵲橋號」。

中繼星實現地月信號傳遞的路徑

同時,這個中繼星還攜帶鐳射反射器,驗證中國超遠距離鐳射測距技術。中國2018年1月27日實現地月距離鐳射測距,而通信衛星將會把距離進一步增加約8萬千米(月球距離地球最遠狀態是40萬千米)。

由於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丙火箭發射「鵲橋號」尚有剩餘運載力,這次任務還將攜帶兩顆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組成編隊實現天文干涉測量實驗。他們可以利用月球背後幾乎不被地球干擾的特點,實現更加純粹的觀測。宇宙「黑暗」時期到底有什麼,由它們來揭秘,也是人類首次採用這種方式觀測宇宙。

兩枚衛星組成的「太空天文台」

在最近航太日上,中國也宣佈兩顆衛星的命名「龍江一號」和「龍江二號」。衛星的主要設計團隊來自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