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疫後經濟復甦不似預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明言,政府要與業界要合力,短期內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引起熱議。到底晚上人流稀疏原因為何?要搞好夜市,有何良方?夜市又如何可以帶旺經濟? 「大千視界HK」決定直闖廟街及寶靈街夜市,貼地了解民情。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10月25日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政黨工聯會代表與特首會晤,就施政報告提交意見。其中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建議推出年輕人提前供樓計劃。
鄧家彪表示,雖然近期樓市淡靜,但不少年青人都沒有信心在短期買到樓。他認為,既然港府未來會在幾個發展區會大興土木,建議政府推出買樓供款計劃,讓年青人參加。他指:「現在開始供款,待未來物業落成時,就確保有供款的年青人有認購權,這亦是等於鼓勵生育,因為年輕人有能力置業,才會考慮生育。」
鄧家彪進一步解釋計劃的概念源於今年5月,他向特首李家超建議在香港三大新發展區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將軍澳137發展區,撥出一定數量的住屋單位予20至35歲的青年,月供4000元,讓青年優先認購。
至7月,鄧家彪將計劃深化為「青年未來居屋計劃」,建議向合資格的青年(18-35歲)預先出售居屋樓花,在單位建成入伙後可獲編配單位。同時,青年人就「計劃」供款認購政府成立的「未來置業基金」的債券,提供比通脹為佳的基建債券回報率,並附帶上限為6萬元的扣稅額。債券及其回報總值在居屋落成交付時,可自動轉換成首期。
為何要收緊管制日本水產進口
香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
最近報章上就日本核廢水排海一事有很多報道。我想藉此機會,解說一下為何一旦日本排放福島核廢水入海,我們必須要收緊管制來自日本的水產,以保障香港的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
日方人員經常說福島核廢水將會經過多次處理程序,除去絕大部分的輻射物質。不能除去的氚,也會經過大量稀釋,使濃度降至飲用水標準下的七分之一,所以排放到海裡也不會影響生態和食物安全,甚至可以飲用。日方因此一直用「處理水」一詞,取代「核廢水」。
世界上曾經有很多設計優良的設施、系統和操作,在多重安全保障之下,都因為各種未能預計的原因或人為錯誤,出現問題造成莫大損害,例子比比皆是。福島的核廢水,是曾經直接接觸核反應芯的廢水,含有大量不同的輻射物質。整個排海過程會跨越三十年,若然處理過程出現問題而排放到海洋,必然會對生態環境和食物安全帶來嚴重損害。
香港本地專家近日也在報章指出,輻射物質可以在海洋環境和生物中積累,三十年是很長的時間,所以絕對不能輕視福島核廢水排海所帶來對海洋生態和食物安全的風險。雖然日本政府信誓旦旦的說不會出現問題,我相信這些都是許多人仍然表示不信服和擔心的原因。
面對有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我們當然要作出相應的防範措施,保障香港的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如果日本政府沒有核廢水排海計劃,香港也無需要採取相應行動。是否需要加強管制日本水產進口,完全是因應日本政府的單方面計劃和行動。
我們計劃收緊來自日本有風險地區的水產是有根有據的。福島事件發生在2011年,當時有大量輻射性物質進入海裡,之後日本採取行動控制核電站輻射洩漏和進入海中,並且把福島海灣圍起來,讓可能受核污染的海中生物不能離開,又不時捕捉當中的水產作輻射檢驗,以監察情況。過去12年,確實有幾次發現福島海灣捕獲的魚核輻射超標,但都只是輕微超標。這也是日本政府多年來對外解說福島事件已受控和在逐步改善中的其中一項理據。
按科學,若然福島核輻射洩漏的控制是持續有效的話,情況理應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可是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五月在日本福島海灣內捕捉的一條海魚,體內放射性原素「銫」的含量竟然超標180倍!這條近期在福島海灣發現大幅超標的海魚,反映了在某個環節或地方曾經出現了不尋常的情況。只是日本政府至今都沒有給出一個整全的說法,只是反覆強調福島的魚不會作食用和出口,叫人不要擔心。
我最關心的問題是這個把大量核廢水排海的計劃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有理由擔心日本政府如何可以保證這個為時三十年的核廢水排海計劃不會出亂子,以及如何保證輻射物質在海洋環境的積累不會造成問題。香港特區政府採取措施來保護自己的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絕對是理所當然的。
最近我聽到一個新的說法。現代人類社會生活免不了要面對各種不同風險,並舉例說搭飛機和坐巴士也會面對風險,不能要求零風險。故此只要經處理後的福島核廢水達到一定標準,就算是有風險,香港特區政府也應該接受,不必採取防範措施。
這個說法,其實混淆了兩個重要的概念:自願性的風險和非自願性的風險。一個人出外搭巴士,或是因為遠行而搭飛機,是個人選擇。不是這個人不知道有風險,而是他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願意接受相關風險。這和運動員們明知道進行某些運動項目會有可能受傷,但也樂意參與的道理相類似。
可是把一些別人不願意接受的風險,強加甚至是轉嫁於別人,就完全不同了。不管風險是高是低,強加或轉嫁非自願性風險都是不應該和不道德的。把發生意外後的核廢水排海,把垃圾掃在鄰居的門口,以及為自己的益處或方便,作出可以讓別人不便甚至傷害的行為,性質上是有雷同之處的。
決定了把核廢水排海之後才進行單方面解說,解說亦把一個涉及多種風險元素的極大問題,嘗試描繪為單一一種輻射物氚的問題,已是以偏概全,而就這單一問題,也未能讓人安心的做法,更令人難以信服。這也許是日方多番嘗試說服他人,但在香港也仍然沒有市場的客觀原因。
我不止一次指出,隨著污水處理技術和水平提升,香港以及很多其他地方都開始為經處理後的生活污水尋找重用或灌溉等用途,盡量避免排海。若處理後的福島核廢水真是這麼安全,在本土尋找使用或處理方法,應該是最受歡迎和最合情理的做法。把核廢水排海,既造成海洋生態和食物安全的風險,也必然會引起鄰近地區緊張,這是自然和合理反應。
香港一直重視和日本保持良好關係,但我們不能放棄保障我們的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我們亦要認清事實,始作俑者,是日本單方面決定把核廢水倒進大海,帶來嚴重的食物和核輻射污染風險。主動方是排核廢水的日方,香港是被動方。加強管制日本水產進口是受害人採取措施來保護自己的正常和底線做法,客觀的人都會見到誰是誰非。
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卻是日本第二大食物出口的地方。在這個城市,很多人喜歡日本食品,四處都開設有日本餐廳,從事和日本食品相關行業的人數亦眾多。因為日本計劃把福島核廢水排海,很多市民擔心日本食品可能會不安全,不少日本餐廳經營者表示現時生意已經受到影響,一旦日本真的把核廢水排海,必然會帶來衝擊,業界估計會有不少日本餐廳結業。
日本不同漁業協會亦反對把福島核廢水排海,除了擔心會污染海洋和食物鏈外,據傳媒報道,他們亦指出會影響日本水產的形象和造成龐大損失。所以日本本土也有很多人明白到單方面將福島核電站廢水排海是會損害日本的形象,既造成與受影響地方的關係緊張,對環境更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和危害食物安全,日本人民也會蒙受龐大損失。由此可見香港和日本兩地人民的利益其實是一致的。
把福島核廢水排海,危害海洋生態外,對香港和日本兩地人民都會造成莫大傷害,我相信日本政府也不願意見到的這個情況出現。只是如果日本政府不改變單方面決定把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海,我們也別無選擇,唯有採取相應措施來保護香港的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
日本福島核災已過去12年,惟核電站問題仍未解決。東京電力公司6月5日發表報告,指5月在核電站附近水域捕獲的魚體內輻射超標180倍。與此同時,東京電力公司周一(5日)開始,已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海隧道中注入海水,準備稀釋稍後排出太平洋的核廢水。根據日本政府計劃,最遲夏季開始,會將經處理稀釋的核污水排出太平洋,估計持續幾十年。香港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批評,日本政府無視國際社會關注,「一意孤行強推福島核廢水排海」,質疑日方違背國際法義務,危害海洋環境和公眾健康,認為「絕非負責任國家行為」。他指,一旦日方啟動排放廢水,政府必定採取嚴厲措施,限制可能受影響的日本食品進口,保障香港食物安全及市民健康,強調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政府絕不妥協。
謝展寰於《大公報》撰文,指東京電力公司上月在福島海灣內捕捉的一條魚,其體內放射性元素「銫」的含量超標180倍,反映福島核電站廢水對食物安全造成的風險「絕不是學術討論,而是真實存在的嚴重問題」。謝展寰表示,環境局已多次就排核廢水一事,經外交部駐港公署向日方表達極度關注,亦表明國際社會未有共識前,日本不應單方面將福島核電站廢水排放至海洋,以免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他指出,若日本政府對經處理的核廢水安全有信心,理應利用廢水在國內使用,例如灌溉等。
謝亦表示,環境局已經與食環署食安中心、漁護署等相關部門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作出準備,當日方啟動排放廢水,港府便可即時採取措施,禁止福島一帶沿岸最高風險縣份的水產品的進口,以及對其他有風險縣份水產品的進口實施嚴厲管制。
不過,他指香港與日本距離甚遠,估計香港一帶水域受核廢水直接影響的風險不大,但若因廢水排放導致市民對水產需求大減,嚴重影響漁民生計和持續運作,甚至需要轉型,港府可透過現有的貸款計劃及「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為本地漁民提供財政支援。
《共同社》早前報道,今次於福島海灣內捕捉的一條魚,其體內放射性元素「銫」的含量超標180倍,超過日本《食品衞生法》所規定標準的180倍。捕獲位置靠近福島第一核電廠、已廢棄的發電機組防波堤內,當局將於海灣內設防護網,防止受污染魚類游出港灣。
當局相信該條魚曾接觸較高輻射濃度的水。為不讓民眾不小心吃到這些魚,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將會設置多個防護網,防止這些魚類游出港灣。
福島第一核電廠2011年311大地震遭受海嘯侵襲後發生核子事故,持續注水冷卻反應爐內熔融核燃料棒時產生的污染水等,透過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多數輻射物質剩下的水,就稱為「核廢水」(含氚廢水,即ALPS處理水)。
有關排放計劃遭到漁民以及中韓政府猛烈抨擊。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際原子能機構中國理事張克儉,早前在奧地利維也納出席國際原子能機構6月理事會,嚴厲抨擊日本排放福島核污染水。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繼續北京行程,早上連同官員團隊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禮,是他上任後首次。李家超形容心情格外振奮,他表示,國旗在風中飄揚,想起國家經過長期奮鬥,在各方面都取得驕人成就,作為中華兒女,應努力為國家的發展和昌盛作出貢獻。
李家超在社交媒體發文並且上傳照片。他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會更積極和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好「一國兩制」下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同時,特區政府也會引領香港青年更好地認識國家,培養他們成為愛國愛港的社會棟樑,為國家的富強昌盛作出貢獻。
《流浪地球2》在香港上畫,掀起一股熱潮。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周四(16日)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期待已久卻因公務繁多,今日才終於可以走進戲院觀賞電影《流浪地球2》。這部票房達40億元人民幣的大片,特技效果迫真,將中國科幻片帶到一個新里程。
楊潤雄說,內容方面,這部電影既有世界大局觀,在描寫家國情懷方面亦十分細膩,透過吳京飾演的劉培強一角,深深體會到中國人獨有的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此外,尤為開心的是見到香港演員劉德華參與演出,展示了香港電影人才的實力,更做到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中。
他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政府亦透過「電影發展基金」兩項「亞洲文化交流電影製作資助計劃」和「串流平台內容開發計劃」推動影視業界發展,期望日後有更多內地與香港合作的影視作品出台,一起說好香港故事、中國故事。
共享空間數據 開發應用程式
香港發展局局長 甯漢豪
為推動香港發展為智慧城市,發展局及地政總署早前推出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portal.csdi.gov.hk)及首份可視化三維地圖數據集,供公眾免費使用,方便社會開發各種應用程式,推動數碼經濟,改善生活質素。今次,我邀請發展局空間數據辦事處及地政總署的同事介紹入門網站和數據集的內容,而多位運用入門網站數據以製作應用程式的朋友亦會分享他們的製作經驗。
何謂「空間數據」?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是《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中一項重要措施,旨在提供一個以數碼地圖為基礎的一站式平台,以連結和整合不同政府部門的空間數據。空間數據辦事處總監陳宇俊表示,空間數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簡單來說,空間數據是地理位置資訊,例如地圖、交通、學校位置等數據。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猶如「超級市場」,貨品(空間數據)分門別類,方便大家尋找適合的數據來開發應用程式。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及入門網站
地政總署土地測量師孔青表示,發展局及地政總署於2021年開始發展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其入門網站目前提供超過500種來自不同政府部門的空間數據集,涵蓋規劃、地政、屋宇、工程、人口、運輸等範疇,並提供「建築物」、「地塊」、「地址」等框架空間數據集,入門網站更可為其他數據集加入位置參考。公眾可以在入門網站搜尋、閱覽和下載不同的空間數據。
九龍東成首個三維數碼地圖製作區域
同時,首份可視化三維地圖數據集亦透過入門網站供公眾使用。可視化三維地圖、三維行人道路網和三維室內地圖均是地政總署的三維數碼地圖產品。
首份可視化三維地圖數據集以九龍東作為首個三維數碼地圖製作區域,對香港利用空間數據推動建設智慧城市具先行示範的重要意義。數據集涵蓋九龍東約6 500座建築物及約420座包括天橋和隧道等設施,當中區內10座地標建築都以更詳細及逼真的模型製作,包括啟德郵輪碼頭、建造業零碳天地、東九龍政府合署、大型購物商場、港鐵站等。數據集備有多種開放及電腦可讀格式以供下載。
測量時收集的激光點雲數據
為確保數據精準可靠,除了傳統測量外,地政總署以直升機拍攝大量傾斜航空照片、並採用車載移動測繪系統、便攜式移動測繪系統等多種先進測繪技術。我們將收集到的城市三維信息,化為激光點雲數據(LiDAR Point Cloud Data)和三維影像在電腦顯示出來,並整合數據,以製作各種三維數碼地圖成果。
為視障人士提供語音導航
今年一月,我們與提供室內導航技術的開發商在「我的九龍東(MyKE)」手機應用程式推出全新功能「暢行助手」,為視障或有需要人士提供室內和室外無間斷語音導航,目前功能覆蓋九龍東內港鐵站和地標式購物商場。開發商代表張仲文表示,他們運用了入門網站的三維行人道路網、「地形圖」應用程式界面和「地理位置搜尋」應用程式界面,有效地製作有關功能。

香港街道賽車遊戲
此外,現已有不少公司、年輕人、學生運用了入門網站提供的資料和數據,製成不同的應用程式,例如製作香港街道賽車遊戲的負責人莫梓諾表示,他們透過入門網站取得地圖和地形,以及道路、公共設施、建築物等激光點雲數據,配合繪圖軟件後,製作許多1:1比例的三維模型,令遊戲場景更逼真。未來,他們會繼續運用入門網站的數據製作不同的跑道。

為專業訓練而設的飛行模擬器
同樣,航空創科公司負責人曾浩銘表示,他們設計和製作飛行模擬器時,運用了入門網站的三維空間數據,包括建築物、基礎設施和地形的數碼三維模型,再配合錄製畫面移動的軟件,能創造出逼真的模擬飛行環境。他們的飛行模擬器是為專業訓練而設,故精確的飛行環境十分重要,而入門網站提供的空間數據更為細緻和準確,既豐富訓練員的飛行體驗,亦有助提升他們的飛行安全。

為推廣空間數據及其應用,發展局成立的地理空間實驗室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市民參與,例如工作坊、專題講座、比賽、體驗日等。上月舉行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巡迴展覽,設有不同的互動遊戲及展品,讓參加者更了解空間數據及其實際應用。展覽四月將移師到中環展城館,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及首份可視化三維地圖的面世,標誌着地圖製作由二維數碼地圖邁向新台階。我們會繼續爭取開放更多空間數據,以配合社會需要。我們亦鼓勵大家運用有關數據,一起推動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
隔離中看全方位風險管理中心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許正宇
天有不測風雲,上週感染新冠,馬上顛覆了生活和工作日程,也正好讓我更好的反思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人如此,經濟如此,社會更是如此。金融市場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識別及衡量這些風險,為其定價並進而分配,讓對未來有不同風險預期的市場參與者能就其所好,各取所需,管控風險,甚至可能獲取回報。
我很同意早前譚岳衡議員在立法會事務委員會提出的觀點,風險管理並不單只涉及保險業務,而應涵蓋更廣義的金融市場風險範疇。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強化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作用。特區政府一直按「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綜合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門戶的重要橋樑、位處國內外雙循環關鍵節點的獨有定位,致力推展香港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發展。
全面的離岸人民幣和內地資產風險管理中心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香港擁有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是國外投資者進入內地金融市場的首選門戶。為配合本港和國際投資者對內地股票和債券市場不同資產風險管理工具的殷切需求,我們在為現貨市場聯通增量擴容的同時,積極強化離岸人民幣資產風險管理業務,拓展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助力香港發展成為更全面的離岸人民幣和內地資產風險管理中心。例如,MSCI中國A股指數期貨合約自去年10月推出以來,成交穩步上升,張數由推出首天的約1 400張上升到今年10月平均每日超過12 000張。此外,繼首批追蹤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於去年底上市,首批A股結構性產品 — 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衍生權證 — 亦於今年8月上市,為市場提供新的A股持倉風險管理工具,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離岸A股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在今年10月,有關衍生權證的總成交額超過4,500萬港元。
在債券市場風險管理方面,兩地監管機構在今年7月宣布同意開展兩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互換通」),第一次將互聯互通安排擴展至衍生產品領域。「互換通」北向通將在準備工作完成後盡快開展,與「債券通」產生協同效應,讓國際投資者透過便捷及安全的渠道,管理人民幣債券的利率風險。既有利拓展內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深度及廣度,也為香港金融業創造更大機遇。同時,中國證監會於今年9月宣布支持香港推出國債期貨,將有助提升國債市場的流動性並降低買賣差價,亦可讓境外投資者對沖人民幣資產息率波動的風險,為投資國債引入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
國際保險業務及風險管理中心
當然,香港的保險業發展蓬勃,向來為各類型的風險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案,是香港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重要一環。為推動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特區政府去年落實了一系列提升保險業競爭力的措施,包括為保險相連證券(包括巨災債券)建立專屬規管制度和推出先導資助計劃、寬減海事和專項保險業務的利得稅率、擴闊專屬自保保險公司的可承保風險範圍、優化對保險集團的監管等。為使香港的規管架構與國際看齊同時確保金融穩定,我們計劃設立風險為本資本制度,使資本要求與保險公司所承擔的風險更為相稱。
此外,香港的保險業高度國際化,不少擁有豐富經驗及知識的國際保險公司及再保險公司都在港經營,可以為參與境外基建和投資項目的企業提供多元化專業服務。與此同時,保險業監管局已建構促進風險項目配對的交流合作平台,協助參與大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內地企業進行全方位風險管理,加強香港作為區內風險管理中心的作用,從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
我們亦積極推動保險業參與國家「內循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中央金融監管機構在2020年提出《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的支持下,我們正全力推進多項大灣區保險合作措施,尤其是爭取在短期內於南沙及前海等地成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大灣區居民提供諮詢、理賠和續保等支援。我們將與業界及內地政府保持緊密聯繫,探討進一步深化和擴大保險市場互聯互通。
保險業監管局將於下星期一(12月5日)舉行「亞洲保險論壇2022」。政府計劃藉此業界年度盛事,公布有關香港保險業未來發展的策略藍圖,闡述我們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國際保險業務及風險管理中心的願景、目標及政策措施。我雖尚在隔離,已十分期待屆時與業界翹楚和其他專家,就這策略藍圖及其他議題交流意見,共議未來發展方向。
「改善碼頭計劃」首個完工項目:新南丫島北角碼頭
香港發展局局長 甯漢豪
港府近年推行「改善碼頭計劃」,旨在提升位於新界及離島偏遠地方的公共碼頭的結構安全,並改善碼頭配套設施,照顧一些主要倚靠船隻出入的村民及漁民作業的基本需要,以及便利市民前往郊遊景點等,當中,改善後的南丫島北角碼頭於11月14日啟用。今次,我邀請了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同事為大家介紹這個在計劃裡首個完成改善工程的項目。

考慮公共安全
不少位於偏遠地方的公共碼頭已使用多年,老化問題嚴重,但礙於以往的政策主要考慮碼頭的使用量來決定改善碼頭的優次,令這些碼頭的改善工程未能開展。為此,政府於2017年推出「改善碼頭計劃」這項新政策;除了考慮碼頭使用量,「改善碼頭計劃委員會」亦通盤考慮公共安全、通往郊遊景點和自然遺產的暢達性、地區訴求、環境、土地等多項因素,敲定「計劃」各階段的碼頭項目。委員會目前揀選了23個公共碼頭,分兩個階段推展改善工程。
首兩階段項目陸續完成
第一階段涵蓋10個碼頭,而第二階段則涵蓋13個碼頭。南丫島的北角碼頭是計劃下首個展開改善工程的項目,並於明天正式啟用。餘下22個碼頭中,七個正在施工,兩個預計於今年底展開工程;另外兩個正進行詳細設計,其餘大部分正進行可行性研究,預計這些碼頭的改善工程在2024年起陸續完成。
新南丫島北角碼頭
現有一條往來香港仔及榕樹灣的渡輪服務以南丫島北角碼頭作中途站,每日約有20班次船隻使用該碼頭,主要服務北角舊村和北角新村的村民、旅遊人士等。不過,舊北角碼頭只有一個簡陋的靠泊位,船隻只能「頂頭埋」,加上這種靠泊情況容易受海面大浪影響,令乘客上落時有安全風險。
對於新碼頭的落成,村民和旅客都很高興。他們表示,新碼頭容許渡輪側靠泊岸,加上設有斜道,方便年長或坐輪椅的乘客上落,以及「拉車仔」購物;新碼頭既安全又新穎,亦方便旅客到南丫島觀光。有市民認為,縱使碼頭位處偏遠地方,鑑於碼頭主要是讓乘客上落,市民安全最重要,所以有需要進行改善工程。
乘客上落更安全
土拓署工程師(改善碼頭工程組)羅梓馨介紹說,新碼頭提供兩個更長的靠泊位,可讓渡輪側靠泊岸;靠泊位亦設有減浪板,提升靠泊船隻的穩定性,讓乘客上落時更安全和方便。
碼頭工程創新
他又說,按以往建造碼頭的方法,近水的構件需要在現場澆灌混凝土,有關工序只可在合適的潮汐間進行,這不但增加施工時間,亦為工人帶來安全風險。有見及此,新碼頭的工程更廣泛地應用混凝土預製件,可減低潮汐對工程進度的影響,更保障工人安全和確保工程質量。
增添配套設施
為讓碼頭使用者有更完善的體驗,新碼頭亦增添了不少配套設施。土拓署工程師(改善碼頭工程組)李學儀表示,設施包括上蓋、太陽能發電板(用作碼頭照明系統)、斜道、Wi-Fi、飲水機、充電設施等。同時,為了配合周邊環境和善用自然光,新碼頭上蓋使用了強化玻璃配搭環保木條;欄杆更加設計成「丫」字以代表南丫島。
碼頭附近的旅遊景點
北角碼頭附近的南丫島家樂徑連接了島上不同地方或旅遊景點,包括北角咀、燈塔、北角山、南丫風采發電站的風車、榕樹灣、索罟灣、模達灣等,方便遊人欣賞島上南北風光。
土拓署將於11月14日至12月11日在新南丫島北角碼頭舉行為期四星期的展覽,當中會有展板介紹「改善碼頭計劃」及各式各樣的展品和布景板,並會派發紀念品,市民既可拍照留念,亦能深入了解「改善碼頭計劃」及工程。
發展局和土拓署會繼續全力推展「改善碼頭計劃」下其他碼頭的改善工程,務求盡早令市民享用到更安全、方便和舒適的碼頭設施,以及便利大家遊覽香港的生態、文化及地質景點。